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强化罕见病研究、知识普及与培训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荣昌生物制药(烟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带来了《关于进行罕见病诊疗及管理立法的议案》,他建议强化罕见病研究、知识普及与培训,建立罕见病诊疗规范标准和治疗临床路径,完善多学科会诊、多检测手段联动的诊疗机制,有效提升医生识别、诊疗能力,指导罕见病药物研发。 以下为详情: 关于进行罕见病诊疗及管理立法的议案 2022年7月22日,王晨副委员长就罕见病防治法治保障工作专程到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召开立法座谈会,强调要努力提升罕见病防治工作法治化水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守护人民健康福祉。 罕见病的诊疗及管理是目前全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医学挑战,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共识。我国人口基数大,各类罕见病患者占比虽小但绝对数已达2000多万,绝大多数得不到有效救治。健康中国建设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罕见病患者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目前,我国有近50部政策和法律涉及罕见病相关问题,但没有一部专门的、系统的罕见病法律,鉴于罕见病诊疗及管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唯有通过罕见病诊疗及管理立法,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罕见病保障困局,整体提升国家健康水平。 一、案由 我国现有2000多万名罕见病患者中,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的只有5%,诊治水平很低,这一庞大群体长期面临着诊疗困难和缺少治疗药物的紧迫问题。我国对罕见病诊治及管理起步较晚,在2018年5月22日才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比欧美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罕见病的诊疗和管理,国家卫生健康、药监、医保、财政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和举措,促进罕见病的诊治及管理。然而,罕见病的诊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现有法律法规缺乏,还不健全,罕见病的定义、发现、认定、发布、诊断、治疗、药品研发及供给、医疗保障等各方面都缺少法律的界定、约束和保障。 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罕见病患者健康需求与医疗保障之间的矛盾,尤其是罕见病药物研发、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单个罕见病患者人数少,罕见病药物市场规模小,且罕见病药物中蛋白、抗体、基因等高技术所占比重高,这意味创新水平高、研发难度大、临床试验开展难,研发时间和资金投入更长和更高。即使药品成功上市,市场准入时间也较长,而产品专利期有限,专利到期后面临原研企业利润进一步下降。种种原因导致罕见病药物研发投资回报率低,企业难以回本,普遍缺乏开发、生产罕见病药物的能力和积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这一论断为通过立法来统筹推进罕见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因此,为了保护广大罕见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全面提升我国罕见病诊疗及管理水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助力中国式
现
代
化建设,进行罕见病立法已是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二、案据 我国关于罕见病的法规,散见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关于深化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进一步鼓励药物创新的意见》《新药注册特殊审批管理规定》《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究统计学指导原则(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等意见、规章、制度中,涉及罕见病临床试验、审批等各方面,但这些规定一是较为零散,二是过于笼统,尚不能对罕见病药品的研发、审批和对罕见病的诊疗、管理提供有效的规范和指导。 2018年我国发布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府文件,以疾病目录管理的方式来划定罕见病边界是一项创举,但也导致了目录纳入决策过程复杂、纳入标准难统一等弊端,缺乏发布机制,不利于罕见病的诊疗和动态管理。而且,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罕见病已超过7000种,每年仍有新的罕见病被发现,《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仅涉及121个罕见病是远远不够的。 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已经制订了各自的罕见病法律法规,美国和日本颁布了《罕见病药物法案》;澳大利亚颁布了《罕见病药物纲要》;新加坡颁布了《罕见病药物特许令》;欧盟颁布了《欧洲联盟罕见疾病行动方案》;巴西、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也已颁布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法规都极大地推进了当地的罕见病药品的研发、审批和罕见病治疗,在美国有上千种药物获得美国罕见病药物开发办公室的批准,在欧洲有几百种罕见病药物获得欧洲药审部门的批准,极大促进了上述国家罕见病患者的治疗。 三、立法内容 罕见病立法的主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罕见病的定义、认定及发布。对罕见病、罕见病患者、罕见病产品、罕见病药物给出定义,明确其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建立、完善罕见病目录动态发布机制。 2.罕见病诊疗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强化罕见病研究、知识普及与培训,建立罕见病诊疗规范标准和治疗临床路径,完善多学科会诊、多检测手段联动的诊疗机制,有效提升医生识别、诊疗能力,指导罕见病药物研发。 3.罕见病药物、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供给及激励政策。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加速罕见病药品审评审批、适当减少临床试验病例数或减免临床试验、市场优先准入、研发资金专项扶持、进口设备采购、生产场地建设、税收减免等方面,研究制定符合罕见病规律的特殊政策。 4.完善配套医疗保障制度。围绕强化“三医”协同治理,提升罕见病药品、医疗器械的可及性,统筹优化医保准入、企业自主定价、延长市场独占期、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督导医疗机构采购使用等一揽子工程,探索发展包括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政策型商业保险、企业和慈善帮扶等多层次的保障机制。 5.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工。科学界定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在罕见病防治中的职责,确保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和精准性,设立罕见疾病药物研发基金,提高财政经费保障力度,完善督导考核机制,推进目标责任落实,合力维护好罕见病患者基本医疗权益。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增加ICU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患配比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加强综合及专科ICU内重症患者人文关怀的建议》,她建议高度重视医疗机构的ICU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增加ICU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患配比。 以下为详情: 关于加强综合及专科ICU内重症患者人文关怀的建议 摘要:重症监护室(ICU)是帮助重症患者摆脱危重状态、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ICU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疾病本身及有创治疗带给患者的疼痛、肢体行动受限,极易让神智清醒的患者处于脆弱、烦躁、惊恐、煎熬的状态,同时ICU往往谢绝家属探视和陪护,重症患者长期处于封闭空间,非常孤独无助,且相邻床位病人的抢救、离世等现象,往往对重症患者形成负面心理暗示,甚至产生绝望。因此,在做好疾病治疗的同时,ICU的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建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高度重视医疗机构的ICU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增加ICU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患配比;“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培训和医德教育,营造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浓厚氛围,术道并存、医者仁心;建议结合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意识清醒程度,分级分类建立家属探视/陪护制度,让亲情带给患者最大的抚慰。 一、建议背景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中的特殊科室,配备高端科学仪器,严格控制无菌环境,调配临床抢救技能和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驻守,是帮助重症患者摆脱危重状态、与病魔殊死较量、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国内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配备重症监护室。2022年,国家卫健委再次强调,要加强重症监护单元建设,要求ICU床位要达到床位总数的10%;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达到21.6万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小。 然而,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对于身处各类综合及专科ICU内的重症患者来讲,人文关怀的意义同样重要。原因在于: ICU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疾病本身及有创治疗带给患者的疼痛、肢体行动受限,极易让神智清醒的患者内心处于脆弱、烦躁、惊恐、煎熬的状态,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同时,ICU往往谢绝家属探视和陪护,重症患者长期处于封闭空间,非常孤独、无助,且ICU内相邻床位病人的抢救、离世等现象,往往对重症患者形成负面心理暗示,甚至产生绝望,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二、中外ICU重症患者人文关怀情况对比 迄今为止,世界重症医学发展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一些发达国家的ICU建设已日臻成熟,并在重症患者的人文关怀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例如,美国ICU设置单人房间,充分保障重症病人独立的空间和个人隐私;开放24小时家属探望权;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励ICU医护人员服务细致细心,做到与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 反观我国,ICU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虽然已结合医院情况、患者情况不同,分别建立了综合ICU及各类专科ICU,如心脏病重症监护室(CCU)、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神经科重症监护室(NC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等。但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将患者当成一种“事物”,倾向于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出于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等考虑,对家属陪护“一刀切”式的拒绝,或者仅允许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短时间的探视。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一是,中国人口庞大、医疗资源紧张,单病床ICU医护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紧张繁重的工作导致其无暇兼顾人文关怀。数据显示,在美国,一个病人平均配备有1名医生、3名护士。而在我国,《中国医院建设指南》规定ICU医生与床位比例为0.8:1、ICU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为3:1。但据中金公司发布的《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中国ICU医生人数与床位数比约0.62: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约1.96:1,与美国医患配比、中国指南要求均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医疗机构的人文关怀意识,以及对ICU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力度不足,导致医护人员缺乏“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人文关怀细节,不善于换位思考,缺少与患者、家属耐心细致的主动沟通。 三、相关建议 重症患者,尤其是意识清醒的重症患者是有尊严、有思想的个体。一个有温度、有关怀的ICU病房,有利于帮助重症患者在肉体和心灵上减轻痛苦、转危为安,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高度重视医疗机构的ICU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增加ICU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患配比 重症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在客观上造成ICU工作十分艰苦、繁重,ICU医护人员长期过度劳累、超负荷工作。建议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投入更多的资金,实施更加科学的绩效考核,持续引导和鼓励医疗机构增加ICU医护人员配比数量,并提高ICU医护人员的待遇,从而推动ICU医护人员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重症病人的心理需求,为之提供高质量的人文关怀。 (二)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医学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培训和医德教育,持续营造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浓厚氛围,术道并存、医者仁心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者胸怀大爱之心,在做好疾病本身的治疗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灵深入的恐惧不安,及早转危为安。目前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例仅占7.54%,而欧美国家则占20%-26%。因此,建议将人文素养教育全面纳入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要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定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先进人文关怀理念等,通过专业培训,引导医护人员强化人文关怀认知、学会更多的换位思考,从而自觉重视患者的诉求,主动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结合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意识清醒程度,分级分类建立家属探视/陪护制度,让亲情带给患者最大的抚慰 家人的陪伴是最佳的精神药剂,家属陪伴在危重病人身边,往往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支持,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心。ICU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处于昏迷状态,有的则意识清醒,同时待在ICU内的时间也有可能是患者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为此,建议医院积极创新人文关怀举措,避免“一刀切”,对各类综合性和专科ICU内病情相对稳定、陪护需求突出的病人设置一定的家属探望或陪护时间,或者设立可视化视频设备,建立患者与亲属之间的沟通渠道,给予重症患者温暖和陪伴,帮助其早日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在全国扩大设立MDT的试点范围,提升医生综合诊治能力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医院多学科诊疗MDT建设的建议》,她建议在前期开展部分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由消化道肿瘤、肺癌等拓展到更多癌种,同时进一步对心脑血管、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在全国扩大设立MDT的试点范围。 以下为详情: 关于深入推进中国医院多学科诊疗MDT建设的建议 摘要:多学科诊疗(MDT)在
现
代
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国外已有约70年的发展历史,并在欧美国家被不断推广和完善。与欧美相比,MDT模式在中国医院的起步较晚,覆盖率低,存在设立MDT模式的医院数量有限、MDT模式大多应用于癌症治疗,缺乏制度保证、无固定团队组织形式等问题。建议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在前期开展部分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由消化道肿瘤、肺癌等拓展到更多癌种,同时进一步探索在心脑血管、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中的MDT试点工作,并对MDT联合门诊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就诊流程、医保衔接、收费标准、MDT医学教育等问题制定合理的指导原则,引导医院提升MDT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建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对已设立MDT的医院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医院持续对标国际,改善当前的MDT运作机制,切实做到“患者不动专家动”;建议加大MDT模式下的医生综合诊治能力提升工作,持续推动MDT模式落地实施,切实惠及人民生命健康,持续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一、建议背景 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简称MDT)在
现
代
医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多学科诊疗模式打破学科壁垒,突破某一学科、某一专家的“单兵作战”,以多学科联合、多位专家“团队作战”的方式,在患者得到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共同制定规范、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减少误诊误治,缩短诊断和治疗的等待时间,更快速、更精准、更全面地遏制疾病进展、跑赢病魔。 放眼全球,MDT在国外已有约70年的发展历史,并在欧美国家被不断推广和完善。其中,英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率先推广MDT模式,数据显示,在其推进的随后10年间,以MDT模式进行肿瘤诊治的病人比例逐渐由20%上升到超过80%。近年来,多个欧美国家的癌症诊疗指南中明确规定,癌症患者必须经过MDT会诊后方可进一步接受治疗。另外,还有部分国家,如英国、法国,将MDT上升至立法高度,纳入医院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强制实行。 MDT模式在国际上开展相对较早,也比较成熟。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鼓励医院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以点带面,针对肿瘤等疑难复杂疾病,科学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在医院层面,自2004年开始,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代表的部分医院开始对肿瘤领域的MDT模式进行探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实施了MDT诊疗模式;经过MDT模式治疗,不同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增高15%-40%,同时MDT模式降低了手术死亡率。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MDT开展时间较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体现在: 一是,设立MDT模式的医院数量仍然有限。一项针对我国大陆地区33家省、市级肿瘤专科医院和省、市级综合医院的研究显示:仅有35%-54%被调查的医院建立了MDT,其中省级肿瘤专科医院MDT的使用率较高,三级综合性医院的使用率在15%-26%,地市肿瘤医院的使用率不到13%,二级综合性医院基本没有建立MDT。 二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国内的MDT模式近乎于传统会诊,即按需召集、一次性,一般只针对棘手的疑难、晚期病人,其参与人员也是开放性的,没有制度保证。而国外的MDT模式一般是普遍性的(针对所有入院肿瘤患者),贯穿治疗全程,且其参与人员以团队形式组织,人员基本固定,每周定期召开,具备制度保证,真正了实现对患者的全周期管理。 二、相关建议 建立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是
现
代
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持续推动MDT模式落地实施,切实惠及人民生命健康,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发挥政策“指挥棒”作用,在前期开展部分肿瘤多学科诊疗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由消化道肿瘤、肺癌等拓展到更多癌种,同时进一步对心脑血管、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在全国扩大设立MDT的试点范围;对设立MDT联合门诊的医院的考核制度、评价标准、就诊流程、医保衔接、收费标准、MDT医学教育等问题制定合理的指导原则,引导医院提升MDT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并结合医院学科特点,组建人员固定、梯队合理的MDT联合门诊团队,乃至跨医院、跨省份的MDT组织,切实将MDT模式落实到患者的诊治流程中,并持续开展。 (二)建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对已设立MDT的医院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医院持续对标国际,改善当前的MDT运作机制,切实避免患者辗转于多个科室,并建立完善的患者诊疗方案跨科室共商机制、定期随访机制,及时跟踪患者病情,切实做到“患者不动专家动”,实现肿瘤、复杂疑难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学科一站式、全程、实时MDT,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医疗服务。加强MDT宣传,让患者和家属有途径选择MDT诊疗,实现收费透明。 (三)建议持续提升MDT模式下的医生综合诊治能力。适用于MDT模式的患者病情往往非常复杂,甚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对主管医师的业务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国家加强MDT主管医生、年轻医生的培育培训,加强上下联动,加大对地区级医院诊疗的帮扶,不断提升各级医院医生交叉学科意识、全科思维能力,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并落实在日常诊治工作中,深入推进MDT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将全科医学设为重点学科,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的建议》,她建议将全科医学设为重点学科,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全科医生团队培养和能力提升。 以下为详情: 关于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的建议 摘要:我国正处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其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人才培养,尤其是全科医生培养。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医疗费用的“守门人”,为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生,实现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要拥有5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意见》推行后已初显成效,每万人口全科医生由2016年底的1.5人增至2021年底3.08人。但现实中仍存在全科医生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基层首诊难、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议持续赋能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壮大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助力实现首诊在基层;全面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激发全科医生自驱力,引导在岗医生“终身学习”,培养合格的百姓健康守门人,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一、当前全科医生培养仍面临挑战 (一)近年来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迅速发展,仍不能满足基层医疗需求 2020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超过41亿人次,除了门诊医疗服务以外,基层每年还管理高血压患者超过1亿人,2型糖尿病患者超过3500万人,健康管理老年人超过1亿人。 伴随全国基层医疗服务量持续增加,我国全科医生人才建设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5年仅有全科医生11万名,截至2020年底已增至40.6万名。但存在的问题是:基层医生承担角色多,专职履行全科医生的职责困难大。因此,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的推进,需要更多数量充足、能力优秀的全科医生。 (二)创新医防融合已深入基层医务工作中,但居民对首诊在基层仍然信心不足 全科医生发挥着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守门人”作用,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合格的全科医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使患者疾病得到最有效的处理,约80%左右的健康问题都可以给予诊治。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做好2019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国各地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全人群和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持续提升。但居民对全科医生不了解、对综合诊疗信心不足,在社区更多的是配药、买药,疾病诊疗往往直接到上级医院,推动首诊在基层困难重重。 (三)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和改革制度基本健全,仍存在职业吸引力不足的情况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全国各地根据《意见》落实了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了相关激励制度。但在基层医疗机构医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并不能够让全科医生体会到全科医学的专业价值,也就造成了全科医生对自我职业规划及后期职业发展不清晰,全科医生留不住,同时不同城市的相关制度的落地执行情况也各异,导致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各不相同。 二、相关建议 (一)持续赋能基层医疗机构,壮大全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 1、继续规范全科医生队伍的培养模式,提升全科医生质量。建议继续深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将全科医学设为重点学科,加强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全科医生团队培养和能力提升。 2、持续赋能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生人才梯队。建议重点提升全科医生团队诊疗能力,训练全科医生的整体思维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建议加大全科医生团队人才梯队培养,根据胜岗能力评价、考核及培养达标情况进行人才梯队分层,激励全科医生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服务能力。 3、加强宣传和引导,奏响全科发展更强音。通过多样化、持续化地解读全科医生培养与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广泛宣传全科医生典型事例,增进医学生、医务人员、医学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公众对全科医生的了解,为加快培养大批合格全科医生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二)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实现首诊在基层 继续加强各地区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提高居民对全科医生医疗能力的信任度,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助力实现首诊在基层。 1、推动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建议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科室的建设投入,比如疾病检验设备和基础治疗设备的完善、住院病房的建设、基层智慧医院信息化的建设,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议等级医院设备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开放,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服务能力和常见病基层首诊的承接能力; 2、通过全科医学人才的下沉和引进,加强基层全科队伍建设。建议各地区加强全科医学人才下沉,实现医疗共享,积极通过等级医疗合作、定期带教、医师多点执业、等级进基层实践等方式,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全科医生诊疗能力的提升。建议制定基层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医学人才扎根基层,助力基层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三)引入多方力量,全面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激发全科医生自驱力,引导在岗医生“终身学习”,培养合格的百姓健康守门人。 1、继续落实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推进,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筹划组建全科医学发展基金会,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力量,例如设立全科医生奖励基金,鼓励引导在岗医生“终身学习”。建立国家、公益组织、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多边协作培训体系,培养能为百姓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全科医生。 2、建立基层医疗强激励机制,从薪酬待遇、奖励政策、发展晋升、工作环境等方面进行政策倾向,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通过加快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政策,推进分级诊疗激励政策等,综合改善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对基层全科医生的职称晋升和岗位编制名额进行政策倾斜,提高岗位吸引力,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3、设立“中国全科家庭医生日”,借助媒体的力量,加强全科医学健康观以及家庭医生的宣传,进而形成认可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社会氛围,提高全科医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提升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建立适应研究型医生发展的制度体系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建立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的建议》,她建议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建立适应研究型医生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制度、职级晋升制度、职级薪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创造宽松的研究型医生发展环境,让研究型医生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以下为详情: 关于建立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的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国内医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药企动作活跃,每年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相伴而生的一个新问题是,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与现有的医院培养、医院绩效考核等机制密切相关。 研究型医生是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是推动创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优质临床资源不足,改善重大新药创制能力不足的关键。在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医生的培养体系建设;二是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划分研究型医院和临床型医院主要职责,保障研究型医院的研究任务,建立合理的研究型医院管理、培训、考评机制;三是拓宽研究型医生培养渠道,让更多人加入到研究型医生的队伍中来;四是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设,让研究型医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一、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制约创新药物研发进展 药品是事关人民健康、民族强盛的特殊产品,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产业支撑。近年来,我国加速推动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制造强国”转变,国内医药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药企动作活跃,每年申请临床试验的新药数量大幅增长,上市的创新药数量屡创新高。数据显示,2018-2021年间,我国IND注册申请数量总体增幅35.7%,远超过全球总体17.3%的增幅,中国创新药临床研究领域正逐步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代。 但随着创新药物临床研究数量激增,伴生的一个新问题是,国内高水平临床研究医生紧缺,能够承担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者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与现有的医院培养、医院绩效考核等机制密切相关,不利于研究型医生的培养。 比如,目前教学医院(也就是研究型医院)的年度考核,大部分均有一定的住院天数、病房周转率、手术比例等要求。该要求更适合于社会服务型医院,但对某些特种疾病、病患人群并不适用。例如,新型口服抗肿瘤创新药的临床研究数据观察,需要较高频次的实验室检查和住院治疗,在此种情况下,常规医院的年度考核模式导致临床研究医生在繁忙的工作中只能重患者治疗而轻临床研究,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创新药临床实验得不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支持,质量堪忧、步履维艰。同时,考核机制要求教学医院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研究成果发表和获得国际认可,其目的与制药企业希望推动药物上市的终极目标存在偏差。 同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型医生并没有学习过专门的临床研究课程,缺乏专业化和系统教育,大部分从事临床研究的研究者仅接受了药物临床试验前GCP介绍与培训,缺乏对具体操作技能的专业、系统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因而不易发现和寻求最佳的诊治方案和手段,无法使更多的科学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疗法。 二、建议持续建立健全研究型医生培养机制 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动该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创新药物来切实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用药需求。而研究型医生是创新药物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的关键,是推动创新药研发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是解决优质临床资源不足,改善重大新药创制能力不足的关键。为此,围绕研究型医生的培养机制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研究型医生培养体系建设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建立适应研究型医生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制度、职级晋升制度、职级薪资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创造宽松的研究型医生发展环境,让研究型医生在医疗卫生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二)转变医院管理理念,划分研究型医院和临床型医院主要职责,保障研究型医院的研究任务,建立合理的研究型医院管理、培训、考评机制 当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分级诊疗体系建成后,随着普通患者下沉到社区,大型医院的工作将以高难度、疑难杂症的诊疗为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临床治疗已从过去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以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指导个体化治疗,此过程必须由高素质的“医学科学家”来完成。因此,真正培养研究型医生,需要政府和医院的管理者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源头划分好社会保障型医院(即临床诊疗型医院)与研究型医院的主要职责,制定分工明确、考评合理的管理模式,重新思考未来医院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式,强调分工合作,共同推动医学学科整体发展。 (三)拓宽研究型医生培养渠道,让更多人加入到研究型医生的队伍中来 要实现加快研究型医生队伍建设的目标,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优秀研究型医生的引进力度,吸引国内外从事临床研究工作的人员加入;另一方面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开始,完善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为研究型医生队伍持续输入新的血液。 (四)加快研究型病房的建设,让研究型医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研究型病房是医院中的一种特殊病房,其功能不是单纯治病,还承担着基础与临床双向转化的桥梁工作,是推动医学创新落地的关键。北京卫健委联合北京药监局、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已连续多年推进研究型病房建设,指导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型病房,并建立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临床研究对医药健康协同创新的支持作用。建议政府高度重视并引导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加大、加快研究型病房建设,让研究型医生依托于研究型病房实现个人价值,为推动更多中国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的优质治疗药物上市,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快讯:中文传媒涨停 报于11.39元
go
lg
...
传统出版业务;国内外贸易和供应链业务、
现
代
物流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产业链延伸业务;新媒体、在线教育、互联网游戏、数字出版、影视剧生产、艺术品经营、文化综合体和投融资等新业态业务。 截止2022年9月30日,中文传媒营业收入76.998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946亿元,较去年同比减少29.1379%,基本每股收益0.89元。 (更多个股业绩查询请点击) 风险提示:个股诊断结果通过运算模型加工客观数据而成,仅供参考,不构成绝对投资建议。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强化孕产妇抑郁症防治工作的建议》,她建议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加强社区医院产前、产后健康宣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协助疏导孕产妇情绪,强化对产后抑郁女性的社会支持。 以下为详情: 关于强化孕产妇抑郁症防治工作的建议 摘要:相关研究显示,中国每5个产妇中就有1个抑郁症,63%的女性曾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孕产妇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但诊断率和治疗率较低。
现
代
社会中,女性承担着事业和家庭的双重责任,关系下一代的健康,有必要通过孕产妇心理健康筛查、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干预等方式,做到抑郁症的及时发现、干预,将抑郁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在此,建议进一步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建议加强社区医院产前、产后健康宣教;建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协助疏导孕产妇情绪;建议强化对产后抑郁女性的社会支持,将孕产妇抑郁诊断与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 一、孕产妇抑郁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孕产妇抑郁是指孕产妇在分娩前后出现的抑郁、烦躁、易怒、情绪低落等症状,一般会在产前、产后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严重影响妇婴的身心健康和婚姻家庭关系。在美国,每9个妇女中就有1人经受抑郁的困扰。我国相关研究显示,每5个产妇中就有1个抑郁症,63%的女性曾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孕产妇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但由于其发病及临床表现比较隐匿,产妇和家属很难及时发现,诊断率和治疗率也较低。据报道,被确诊为抑郁的孕产妇中,仅有不足20%的人曾向医护人员讲述过自己的抑郁情绪。 孕产妇抑郁症所带来的危害涉及多个方面。有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母亲缺乏热情和精力与新生儿互动,母乳喂养的意愿降低,因此新生儿患病风险概率明显增加,同时也会对婴儿的智力发育造成显著的影响。抑郁还严重影响孕产妇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降低生活质量,破坏夫妻关系,降低家庭功能,影响其母亲的角色功能,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孕产妇抑郁健康管理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中尚缺少对孕产妇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和诊断,致使有心理困扰的孕产妇没有获得及时的专业援助,可能发展成严重抑郁。因此,有必要通过孕产妇心理健康筛查、社会支持、网络平台干预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干预抑郁,将其带来的伤害降至最低。 (一)建议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规筛查 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印发《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关于孕产妇抑郁,提出“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流程中”。该文件高度重视孕产期抑郁症的筛查工作,但对筛查的频率、筛查起始时间等未作明确要求。建议相关部门继续细化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内容,进一步强化孕产妇抑郁症的常规筛查,与产检服务和产后家庭访视服务相结合,建立孕产妇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筛查孕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轻中度抑郁情绪或存在抑郁危险的孕产妇实行早干预,定期监测和随访;对有重度抑郁情绪或可疑抑郁者采取措施、及早转诊、及早治疗。 (二)建议加强社区医院产前、产后健康宣教 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对孕产妇抑郁防治工作的宣教功能,首先通过培训,提升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对孕产妇抑郁的认知,有效识别临床症状,掌握心理健康筛查技术和心理咨询相关技术。在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时,要鼓励开展多种途径的预防措施,如开展产前教育讲座、发放产前健康保健宣传手册、实施社区产前健康指导等,向孕妇和家属系统介绍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基本知识,指导孕妇学会自我护理与自我保护,帮助孕妇克服对妊娠、分娩的恐惧感,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产前健康保健服务中,尤其是以社区为单位的产前保健,建议增设产前不良心理因素的筛查,及时筛查出围产期抑郁高危人群,并由社区卫生保健服务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咨询建议,尤其是对伴有不良孕产史、妊娠期合并症等的孕妇,建议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加强心理疏导。 (三)建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协助疏导孕产妇情绪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和普及,QQ群、微信群、医院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妇幼保健工作者与孕产妇沟通的重要途径,临床人员通过这些平台对孕产妇进行随访和传递孕产期母婴健康信息,将对预防抑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相关部门牵头开发普及以智能手机为客户端的孕产妇抑郁网络干预平台,在保护孕产妇隐私的前提下,对有抑郁情绪、产后抑郁发生风险较高的孕产妇给予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和在线咨询,指导孕产妇在不同孕产阶段自主学习,并进行定期评估、持续监测、自动反馈给孕产妇和家属,帮助其做好自我情绪的管理。 (四)建议强化对产后抑郁女性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度低会大大增加孕产妇抑郁的风险。在妊娠期、产褥期的产妇往往与外界联系较少,其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是家庭成员。因此,建议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时,提倡家属积极学习相关的围产期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技巧。另外,来自社会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建议政府加大社会支持,比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将孕产妇抑郁诊断与治疗费用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等。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建议对食品中相关添加剂的总量进行限定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总量控制的建议》,她建议对食品中相关添加剂的总量进行限定,对标国际制定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并持续及时更新。 以下为详情: 关于加强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总量控制的建议 摘要:食品添加剂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促进食品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食品添加剂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味精被调味品生产企业当作添加剂,加入鸡精、酱油、豆瓣酱等调味料中,成为成分之一。而老百姓在炒菜过程中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调味料,无形中造成了味精的叠加使用。为切实捍卫百姓健康,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中的添加剂总量的控制,制定相应的标准,动态优化调整现有食品添加剂使用目录及相关标准;建议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食品生产终端管控,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餐馆等做好食品添加剂的总量控制管理,优先使用安全性好、健康绿色的添加剂;建议加强生产、销售企业对食品的包装标识管理,明确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占比等,并加大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科学辨别食品添加剂,多环节并举,共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建议背景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要树立大食物观”,让中国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食品添加剂管理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造成食品安全潜在风险的重要因素,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薄弱环节。作为
现
代
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有助于满足人们对于高层次、高品质、多样化食品的需求,我国建立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等在内的系列法律法规,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产品要求、生产规范、标签标识、检验方法等在内的700余项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然而,近年来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高品质、更健康的生活,因此,亟待政府进一步审视食品添加剂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的总量管理。 比如,某些糕点,在饼皮制作环节使用了一种添加剂,而在馅料生产环节也添加了同一种或者是同种功能可能名称不同的添加剂,造成老百姓食用糕点时所摄入的添加剂总量过高。 再如,味精曾是国人最常用的调味料之一,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近年来,由于担心高温烹饪时产生焦谷氨酸钠以及过量谷氨酸钠摄入影响健康等,大众已慢慢减少了味精的使用量。然而,味精并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被调味品生产企业当作添加剂,成为鸡精、酱油、豆瓣酱等调味料中的成分之一。而老百姓在炒菜过程中往往同时使用多种调味料,无形中也造成了味精的叠加使用。 再如,某些餐馆、饭店为了追求菜品的色香味,同时大量使用各类调料,而高盐、高油、高糖食物很容易诱发胃部疾病,诱发肥胖、三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三、相关建议 (一)建议对食品中相关添加剂的总量进行限定,对标国际制定更严格的食品添加剂标准并持续及时更新 目前,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仅对某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做了规定,而未限定同一个食品中可使用各种添加剂的总量、品种数量或占比。建议增加各种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总量的控制标准,最大限度避免食品添加剂的累积效应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从源头推动食品添加剂监管的科学化。 此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自2014年颁布已有9年时间,建议政府部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生的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对目录内的品种尤其是在欧美日等国家已禁用而我国还在继续使用的部分食品添加剂,如着色剂二氧化钛、色素类的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等开展再评价、再评估,持续、动态优化调整可使用品种清单、使用量标准,推动存在使用隐患的添加剂品种的禁用。 (二)强化食品企业责任主体意识,加强食品生产的过程管控,推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餐馆等做好食品添加剂总量控制,优先使用安全性好、健康绿色添加剂 食品产业是良心产业,食品生产企业、加工企业、餐馆等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也是食品添加剂的投放环节,加强对上述企业的监管,尤其是对中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至关重要。建议持续强化技术检测手段、加大抽检频次和惩处力度,重拳打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督促企业对复配食品添加剂中所包含的各单一品种食品添加剂的实际名称、功能、含量进行确认计算,确保食品中含有的同类食品添加剂总量符合标准,并优先选用更高安全标准、更绿色健康的食品添加剂。 (三)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包装标识管理、科普宣传,引导消费者科学辨别食品添加剂 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辨别能力,也是强化食品添加剂管理的重要一环。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各类平台,向社会大众广泛宣传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简单判别非食用添加物的常识,提高消费者的知晓度和辨别力,自觉抵制和举报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建议政府部门借鉴欧美国家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标签管理规定,在标注食品添加剂标准名称的同时,要求生产企业明确标注各种添加剂的占比、功能、用途;强化超市等销售端对其所售食品标识规范管理的责任,与生产企业形成联动反馈机制,共同促进食品标签标识管理规范的提升,为消费者科学辨别食品添加剂以及正确选购绿色有机食品提供正确的参考。
lg
...
金融界
2023-03-06
军费预算超预期,关注军工ETF
go
lg
...
的持续大力投入,加快实现推进国防和军队
现
代
化建设。从军费占人均收入总值占比例来看,我军费常年约为人均收入总值的1.3%,远低于美国的3.5%。 从增长速率来看,目前多国纷纷提高军费开支,美国2023年军费增速超10%,法国军费增速7.4%,日本2023年军费增速26.3%并计划未来5年大幅投入。从多维度比较,未来我国军费存在较大上行空间,军工行业从中长期看有望持续景气。 近期板块资本运作趋于活跃,包括中航电子合并中航机电,中航电测拟发行股份购买成飞100%股权等。在提升央企下属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背景下,军工板块各类资本运作有望加速,板块内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和经营质量有望持续提升,可以关注军工ETF(512660)的投资机会。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3-03-06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鼓励国企和民企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高效协作
go
lg
...
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委员围绕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户用光伏、新型储能、村级智能微电网、专利创新、国际投资保护协定等方面提交了多份提案,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结合在一线的探索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南存辉委员带来了多份提案。 比如,我国正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在进一步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方面,南存辉委员建议在风光基地项目建设过程中倡导先进技术占据一定比例,留存10%的空间作为创新技术竞争配置要求,通过加强先进技术应用,引导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建议风光基地项目进行混改,优化商业模式,通过1+N模式,明确民营企业的参与比例,吸引更多民营企业参与风光基地竞选,激活市场活力。 在保障户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方面,因户用光伏对农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共富模式探索意义重大,国家正大力推进。但是在部分地方受变压器限容、整县推进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备案并网流程复杂等因素影响,制约了户用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利于“双碳”目标实现。南存辉委员建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农网升级改造进程,在试点县(市、区)开展台区变压器扩容、增容、升压改造。呼吁不以开展整县试点为由暂停、暂缓户用光伏项目备案、电网接入等工作。进一步优化户用光伏的备案、并网流程及要求,明确户用光伏的各类业务模式均以自然人名义备案、并网,统一电网接入要求,简化业主电站建设流程。在户用行业发展过程中,鼓励国央企与民企强化深度合作,共同联合开发。同时建议出台户用光伏的准入门槛、建设标准、运营资质等规范要求,保障户用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促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方面,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因其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征,对电网稳定和绿电消纳带来了挑战,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储能作为重要的灵活性资源之一,在调峰、调频方面具备调节范围大、响应迅速、控制精确的优势,是非常好的配置。但其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市场化机制来培育和引领推进。南存辉委员建议合理疏导储能成本,合理界定输配电服务对应的储能成本,并将其纳入输配电定价成本构成范围,并推动发电侧储能的运行和价格政策制定。同时,建议加快新型储能数字化建设,同时合理制定新能源电源侧储能配置比例,出台政策鼓励在用户侧和电网侧配储。 鼓励国企和民企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高效协作 当前,我国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更多经济增长动力源。南存辉委员表示,关于扩大内需,民营企业尤其是坚守实业的民营企业,要积极主动作为,紧密结合国家方向,立足行业企业实际,争当发展排头兵,努力以高质量供给“激活”有效需求。以正泰为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我们要坚守实业,同时也要不断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扎实打造新时代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的企业新优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 “作为民营企业家,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闯关夺隘、顽强拼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
代
化过程中勇担使命。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引导广大浙商继续激发创业创新创富活力,发扬四千精神和新四千精神,为助力实现中国式
现
代
化、奋进“两个先行”贡献浙商力量。”南存辉委员说。 为了更好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南存辉委员建议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指导力度,在人才、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不断深化优化政策支持,同时要激发一代又一代青年才俊投身创新事业,为国家发展凝聚更加磅礴的力量。 此外,南存辉委员还建议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鼓励国企和民企加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高效协作,通过“抱团出海”形成合作双赢模式。同时建议持续培育创新主体,支持民营企业投身绿色转型,用数字化技术在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绿色发展新动力。
lg
...
金融界
2023-03-06
上一页
1
•••
946
947
948
949
950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马斯克突然语出惊人!比特币骤跌失守9.35万、黄金下探2605低点 拜登将宣布中东停火
lg
...
特朗普决定与一则报道让黄金“血流成河”!金价崩跌逾90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PCE数据或“大爆表”?!金价暴跌、一度失守2660
lg
...
突发大行情!金价日内暴跌近100美元!中东欲停火“叠加”特朗普财政部长人选、令多头一蹶不振
lg
...
中美突传重磅消息!特朗普:将对中国产品征收10%额外关税 控“中方未能兑现承诺”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9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06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1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