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加强综合及专科ICU内重症患者人文关怀的建议》,她建议高度重视医疗机构的ICU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增加ICU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患配比。
以下为详情:
关于加强综合及专科ICU内重症患者人文关怀的建议
摘要:重症监护室(ICU)是帮助重症患者摆脱危重状态、与病魔进行殊死较量、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ICU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疾病本身及有创治疗带给患者的疼痛、肢体行动受限,极易让神智清醒的患者处于脆弱、烦躁、惊恐、煎熬的状态,同时ICU往往谢绝家属探视和陪护,重症患者长期处于封闭空间,非常孤独无助,且相邻床位病人的抢救、离世等现象,往往对重症患者形成负面心理暗示,甚至产生绝望。因此,在做好疾病治疗的同时,ICU的人文关怀同样重要。建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高度重视医疗机构的ICU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增加ICU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患配比;“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培训和医德教育,营造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浓厚氛围,术道并存、医者仁心;建议结合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意识清醒程度,分级分类建立家属探视/陪护制度,让亲情带给患者最大的抚慰。
一、建议背景
重症监护室(ICU)是医院中的特殊科室,配备高端科学仪器,严格控制无菌环境,调配临床抢救技能和经验最丰富的医护人员驻守,是帮助重症患者摆脱危重状态、与病魔殊死较量、挽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国内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配备重症监护室。2022年,国家卫健委再次强调,要加强重症监护单元建设,要求ICU床位要达到床位总数的10%;加快推进ICU病房、缓冲病房、可转换ICU床位建设。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达到21.6万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幅缩小。
然而,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对于身处各类综合及专科ICU内的重症患者来讲,人文关怀的意义同样重要。原因在于:
ICU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疾病本身及有创治疗带给患者的疼痛、肢体行动受限,极易让神智清醒的患者内心处于脆弱、烦躁、惊恐、煎熬的状态,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同时,ICU往往谢绝家属探视和陪护,重症患者长期处于封闭空间,非常孤独、无助,且ICU内相邻床位病人的抢救、离世等现象,往往对重症患者形成负面心理暗示,甚至产生绝望,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二、中外ICU重症患者人文关怀情况对比
迄今为止,世界重症医学发展已走过70余年的历程,一些发达国家的ICU建设已日臻成熟,并在重症患者的人文关怀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例如,美国ICU设置单人房间,充分保障重症病人独立的空间和个人隐私;开放24小时家属探望权;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励ICU医护人员服务细致细心,做到与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
反观我国,ICU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步较晚。虽然已结合医院情况、患者情况不同,分别建立了综合ICU及各类专科ICU,如心脏病重症监护室(CCU)、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神经科重症监护室(NC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等。但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往往将患者当成一种“事物”,倾向于将更多精力集中于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出于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等考虑,对家属陪护“一刀切”式的拒绝,或者仅允许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短时间的探视。究其原因,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一是,中国人口庞大、医疗资源紧张,单病床ICU医护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紧张繁重的工作导致其无暇兼顾人文关怀。数据显示,在美国,一个病人平均配备有1名医生、3名护士。而在我国,《中国医院建设指南》规定ICU医生与床位比例为0.8:1、ICU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为3:1。但据中金公司发布的《重症医学:华东地区现状调查》数据显示,中国ICU医生人数与床位数比约0.62:1,护士人数与床位数比约1.96:1,与美国医患配比、中国指南要求均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医疗机构的人文关怀意识,以及对ICU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力度不足,导致医护人员缺乏“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在工作中往往忽视人文关怀细节,不善于换位思考,缺少与患者、家属耐心细致的主动沟通。
三、相关建议
重症患者,尤其是意识清醒的重症患者是有尊严、有思想的个体。一个有温度、有关怀的ICU病房,有利于帮助重症患者在肉体和心灵上减轻痛苦、转危为安,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高度重视医疗机构的ICU建设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引导医疗机构合理增加ICU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患配比
重症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在客观上造成ICU工作十分艰苦、繁重,ICU医护人员长期过度劳累、超负荷工作。建议国家卫健委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投入更多的资金,实施更加科学的绩效考核,持续引导和鼓励医疗机构增加ICU医护人员配比数量,并提高ICU医护人员的待遇,从而推动ICU医护人员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重症病人的心理需求,为之提供高质量的人文关怀。
(二)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医学生、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培训和医德教育,持续营造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浓厚氛围,术道并存、医者仁心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者胸怀大爱之心,在做好疾病本身的治疗的同时兼顾人文关怀,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灵深入的恐惧不安,及早转危为安。目前中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比例仅占7.54%,而欧美国家则占20%-26%。因此,建议将人文素养教育全面纳入医学院校的必修课程;要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定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先进人文关怀理念等,通过专业培训,引导医护人员强化人文关怀认知、学会更多的换位思考,从而自觉重视患者的诉求,主动维护患者的人格尊严,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三)结合ICU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意识清醒程度,分级分类建立家属探视/陪护制度,让亲情带给患者最大的抚慰
家人的陪伴是最佳的精神药剂,家属陪伴在危重病人身边,往往会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支持,增加战胜病魔的信心。ICU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处于昏迷状态,有的则意识清醒,同时待在ICU内的时间也有可能是患者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为此,建议医院积极创新人文关怀举措,避免“一刀切”,对各类综合性和专科ICU内病情相对稳定、陪护需求突出的病人设置一定的家属探望或陪护时间,或者设立可视化视频设备,建立患者与亲属之间的沟通渠道,给予重症患者温暖和陪伴,帮助其早日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