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九大信号
go
lg
...
八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扩大国内需求、建设
现
代
化产业体系、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主要的变化是单列了“两个毫不动摇”和“有效防范重大风险”,这分别涉及稳增长和防风险,通过法律、制度、政策、舆论提振民营企业信心,通过防风险实现行稳致远。 二是高度肯定2022年和过去五年工作成绩并强调极为不易。GDP达到121万亿元(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1%),五年年均增长5.2%;五年累计减税5.4万亿元、降费2.8万亿元,年均新增涉税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超过1100万户;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储备规模从1.8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以上。 三是对未来形势和风险挑战的判断上,提出需求不足是突出矛盾,强调房地产、财政、金融风险,突出了预期不稳。报告在总结成绩后,提出了对未来挑战的判断,包括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通胀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不牢、需求不足是突出矛盾、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同时对财政特别提及了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对房地产提出了市场风险隐患较多,对金融提出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对应到“政府工作建议”中,提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二、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符合预期、大概率能实现,就业目标进一步增强 主要经济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第一,经济增速目标要基于经济潜力和内外部约束条件,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能够发挥出目标的信号和引导意义,总体上实现概率较大。2023年是中国经济动能切换的一年,也是经济重回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稳增长将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全力推动经济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从经济动能来看,出口压力较大,要扩大内需;从主要支撑力量来看,基建占主导;从边际力量来看,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拖累作用放缓;从运行节奏来看,前低后高,第一季度是低点,第二季度因经济恢复及低基数因素,将是全年经济运行高点,同比增速或超7%,第三、第四季度略有回落。 第二,3%的CPI增速目标与正常年份一致,预计今年能够顺利达成。去年欧美发达经济体遭遇了四十年一遇的大通胀,我国则积极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通胀走势总体温和平稳,CPI同比仅上涨2%。预计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不大,但下半年需要警惕。一是上半年猪肉价格保持低位,下半年或迎来猪周期重启;二是国内煤炭保供稳价,国际油价或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三是国内商品供应充足,核心消费品涨价空间有限;四是报复性消费缺席、劳动力供给充足、服务价格的修复空间不大,服务消费和服务价格将平稳恢复。 第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目标进一步增强,城镇新增就业由“1100万人以上”提高至“1200万人左右”。去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最高曾攀升至6.1%,16-24岁青年失业率全年均处历史高位。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人,再加上农民工、失业人群的就业问题,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提高就业目标是应有之义。 三、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赤字和专项债合计7.68万亿,减税降费从追求规模到效果,宏观税负不能再降了 2023年的赤字率拟按3%安排,高于去年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为3.88万亿,高于去年5100亿元;专项债拟按3.8万亿安排,高于去年1500亿元。赤字规模和专项债合计7.68万亿,高于去年6600亿元,体现了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调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决心。 1、2023年财政政策基调为“加力提效”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 2023年财政政策的总基调是两个方面,即“加力提效”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意味着财政政策是有克制的宽松,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考验财政统筹能力。财政政策在2023年仍将在扩大内需、稳定就业、稳定物价、推动科技创新、改善民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加力提效”将力度置于效果前,赤字规模和专项债均高于去年,财政较为积极,有利于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不同于2022年的“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和2021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接近2020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基调,与2019年的“加力提效”一致。 “加力”并“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是今年经济形势的需要,是顺应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目标的顺势而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在持续恢复,PMI连续回升、新增社融同比多增,但是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三重压力未根本解决。2023年中国经济面临仍面临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外需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即全球经济下行引发我国出口下行;房地产风险仍未完全释放;居民资产负债表仍需修复;民营经济信心有必要进一步提振。 2、2023年财政政策基调为“加力提效”与“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 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赤字规模、专项债额度上升以及实施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减税降费从数量规模型转向效率效果型,更加注重精准性,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 其一,从赤字率3%看,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赤字规模增加5100亿元,既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必要的支出强度,同时并未过高提高赤字率,为未来财政可持续性和财政空间奠定基础。这种安排有利于更好支持落实完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提高微观主体活力;有利于保证必要的支出强度,进而扩大总需求,对冲外需下行;通过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有利于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区域均衡等重大战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进一步确保基层“三保”不出问题。 其二,从专项债看,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规模上升,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同时,今年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从节奏上尽快落地,靠前发力。专项债与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协调配合预计在今年仍将发挥积极作用。 其三,从减税降费看,今年的提法是“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意味着与过往发生重大变化,从追求减税降税的规模转向效率效果和精准性,有利于稳定宏观税负。我国持续推出减税降费退税缓税有效地缓解了市场主体的现金流,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导致宏观税负持续下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下降至16.8%,较2015年的高点下降了5.3个百分点。大国必须保证一定的宏观调控能力以应对经济社会风险财政化等各方面挑战,这就需要稳定宏观税负。从具体实施看,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能够实现政策“提效“。 3、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确保基层“三保“不发生风险,缓解区县财政压力和收支矛盾 《政府工作报告》在面临的风险挑战中提出了“一些基层财政收支矛盾较大”,在2023年政府工作建议中,提出要做好基层 “三保”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和预期低迷等影响,我国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叠加债务集中到期,部分区县的库款保障系数明显下行,区县财政流动性风险和重整风险上升。而基层“三保“直接面向企业和居民,关系到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因此,财政部门持续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并要求省对市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计10.06万亿元,增长3.6%,剔除一次性安排的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专项转移支付后增长7.9%。 4、明确要求“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新增赤字全部是中央赤字和国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地方债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地方政府债务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财政与金融风险交织等问题。地方债务的根本原因是近乎无限责任政府及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主要是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近年来随着减税降费进行和疫情反复冲击以及房地产持续下行,地方债务到期和付息压力叠加,导致地方财政收支形势矛盾,三保问题突出,影响了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进度。有必要通过提高国债规模和占比,再转移支付给地方,逐步解决地方政府的压力。 从2023年的赤字安排看,新增赤字5100亿元,全部是中央赤字,通过国债发行弥补。全国财政赤字38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100亿元,其中, 中央财政赤字31600亿元,增加5100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200 亿元,与上年持平。 5、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强化绩效管理,支出端“提效”。 2023年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实现促消费、扩投资,稳就业稳民生,促进科技创新等。中央本级支出优先保障中央储备支出、中央国债发行付息支出等刚性和重点支出,中央部门支出在连续多年严格控制基础上按总体持平安排。同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着力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纾困房地产风险 货币政策基调是“精准有力”,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2023年货币政策仍有必要发力,着力支持实体经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证实际利率的水平处于合理空间。一是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并稳定宏观杠杆率水平。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避免市场利率大幅波动对实体经济与市场预期带来的负面冲击。三是在海外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保证实际利率水平处于合理空间,兼顾内外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第二,“精准”意味着短期内全面降息的概率下降。一方面,伴随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消费环境、生产秩序逐步改善,叠加前期财政货币政策落地生效,总体经济将呈恢复态势。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主要挑战之一是预期偏弱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在此背景下降息带来的边际提振效应有限。2022年四季度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降至4.14%和4.26%,已降至有统计数据以来新低。 第三,货币政策将持续在扩大国内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中小企业和纾困房地产风险上有所作为。一是继续加强与财政等各类政策协调,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推动基建项目加快落地,更好地撬动有效投资。二是使用更多结构性工具,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高科技产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推动消费有力复苏,增强经济增长潜能。三是持续做好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通过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增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妥善化解房地产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五、在出口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政策重在促进消费和扩大有效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但近年来居民消费较为低迷。伴随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经济总体复苏、促消费政策加力提效,2023年消费有望持续回升。受限于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预期转弱,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6.5%,低于2019年的70.1%;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0.2%,显著低于疫情前同期的8.0%。伴随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消费场景修复、消费政策加力提效,消费有望加速回暖。2023年促消费的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促进绿色消费,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消费品,积极延续有关优惠政策、开展相关促销活动。如对于购置期在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继续免征车辆购置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对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下乡等予以支持。 第二,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围绕推动打造当地主题品牌购物节并加快商圈建设。 第三,推动物流体系建设,推动物流降本提效。今年地方政府也将消费下沉作为促消费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与之相配套,建设贯通县、乡、村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也是江苏、山东、西藏、新疆等地的重点工作内容。 同时,报告还指出要“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表明今年利用投资稳增长的强烈意愿,同时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提振民间投资活力与信心。 第一,基建投资仍将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要抓紧重大项目谋划、储备、推进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 ‘十四五’重大工程”。根据31省份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报告,财政部提前下达的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超2万亿。截至3月5日,2023年已发行专项债9437亿元,反映靠前谋划、靠前发力稳增长的意愿更加迫切,尽快投向项目形成实物工作量,扩大总需求。 第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力度。今年已有多个省份在2023年工作部署中明确了全年筹建保障性住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工作。 第三,加快建设
现
代
化产业体系下的制造业投资有望焕发新的动力。一是数字经济高速发展,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扩大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相关产业链投资。二是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扩大投资。三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以及能源体系再造将引发产业链下游制造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进而扩大投资。 六、高度重视房地产,房住不炒基调不变,支持优质房企融资,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房地产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从数量上来看,去年提“房”仅11次,今年增至17次;从内容上来看,今年除了常规的房地产长效机制以外,还注重从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有效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第一,坚持“房住不炒”不动摇。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推进长租房市场建设,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第二,支持优质房企融资,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报告指出当前“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要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第三,支持居民合理住房需求,改善民生。一是“出台金融支持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推进保交楼稳民生工作”;二是“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投资出现快速下滑,严重拖累经济增长,并加剧各项风险。中央和地方积极出台纾困政策以稳地产:需求端通过放松限购和限贷、降低房贷利率、提供购房补贴等方式刺激居民购房需求;供给端通过设立纾困基金、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等方式盘活问题楼盘、救助困难房企,保交楼、稳民生。 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近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一线城市出现“小阳春”,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预计今年房地产市场将逐步恢复。 七、下大力气解决民营经济信心和预期不稳的问题 民营经济是实现中国式
现
代
化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经济韧性所在。近年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宏观经济承压,压力传导至市场主体,造成预期不稳、发展信心不足。叠加“民营经济离场论”等错误言论,冲击企业家信心。去年起,顶层规划、重要会议不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明确“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正本清源”以振信心。 本次报告再度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此前地方两会,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大省,强调政府部门要有“店小二”的服务民企意识,内蒙古提出“不叫不扰、随叫随到,让企业家成为‘座上宾’”,加快对民营企业诉求的响应。未来民营企业的行政事务性成本将大幅下降。 二是维护和促进市场公平。未来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市场主体具有同样的发展权利,或进一步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鼓励有条件的民企与国企开展项目投资合作、产业技术合作等。国企和民企将加强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发展模式。 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注册制客观上拓宽了民企融资渠道,同时安徽、重庆等省市均提出类似民营龙头企业倍增行动计划,民企科技创新、产业扶持、税费减免、融资可及性等政策将落实落细。 四是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未来将从法律和制度保证企业产权,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企业家尤其是控股股东的权益不受非市场因素的损害。 五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针对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否定民营经济地位的杂音谣言,中央必将加大管控。同时,各级政府将加大对中央决策部署的宣传,廓清民营企业家的模糊认识。 六是决策机制优化。目前民营经济缺乏高层级的机构参与决策,工商联更多属于服务机构,未来或设置高层级机构(如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协调民营经济政策,为民营企业发声,并激发各级领导干部更有担当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八、数实结合: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再繁荣 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第一,数字产业已成优势产业,未来将加速发展。2012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多年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第二,对平台经济等数字企业的态度已转向,未来将大有作为。近两年,对平台经济的整顿已有成效,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上位法和制度规则日趋完善,平台经济已经由规范监管转向支持发展。未来,平台企业在将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此外,全面注册制统一了红筹企业上市标准,拓宽了其上市渠道;《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规范了海外上市的路径,两项制度改革有利于互联网平台经济企业更好地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第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是大趋势。数字经济不仅是发展前沿,数字技术更能作为一种要素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为企业降本增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九、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增长、保市场主体的目的就是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和社会稳定。2023年安排就业的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仍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2023年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但16-24岁青年失业率高达17.3%,处于近年来同期高位,青年就业难问题突出。 二是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对技术性、实用性人才需求相对较高,但是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制造业难以吸引年轻人,普通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劳动力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我国当前的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未来要推动劳动的收入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加被尊重,“996”等严重影响劳动者身心健康的现象要逐步得到解决;针对失业人员提供覆盖面更大、水平更高的失业保障,对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失业保障范围。 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和保企业是就业的基础。一是要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让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人通过市场化方式就业,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有社保兜底。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引导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逐步匹配。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减税降费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提供创新创业的基础。四是放宽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五是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升级与持续推进城市化进程并举,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 此外,从中长期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刻不容缓。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人,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总量下降源自于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背后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死亡人口自然增长,以及生育意愿下降导致的出生人口减少。生育率下滑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而相较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面临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生育率快速下滑,二是“未富先老”,三是性别比例失调,四是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占比偏大。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延迟退休、提高人力资本等,但关键在于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从中长期来看,要平衡好生育政策与就业性别隐性歧视的关系,通过制度设计降低女性就业成本,通过提高妇女儿童保护,改善托幼、教育、住房、医疗服务水平,提高生育意愿。
lg
...
金融界
2023-03-05
【政策解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新看点?
go
lg
...
性角度看,今年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
代
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特别是要解决1158万新增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民生改善和风险防范创造良好环境,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 从可行性角度看,经历疫情三年冲击之后,外部环境恶化、人口增速下滑、市场积累消耗较大,我国潜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5.0%左右的增长水平与潜在增速大致匹配。 此外,5.0%的增速目标属于“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从政府换届和工作交接的情况考虑,设置更为稳健的目标可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今年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较大。一是疫情防控放松将有利于经济恢复;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将会叠加发力;三是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我们认为,今年实际增长水平有望达到5.5%左右。 二、1200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为何创记录新高 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前者高于去年的1100万人,后者较去年的“5.5%以内”略有放宽。 1200万人的就业目标是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最高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仅仅满足这一群体的就业需求就需要新增110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 所以报告要求“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 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去年我国实际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206万,即便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如期完成就业目标。今年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仍有支撑: 一是在疫情防控持续优化之后,服务业将会持续恢复发展,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虽然出口面临较大压力,但平台经济、房地产发展等领域等获得政策支持之后,将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加力提效:财政政策如何落地? 报告指出,“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 今年的赤字率拟按3%安排,高于上年的2.8%,主要体现出了财政支出强度上的“加力”。不超过3.0%,主要是为保持财政可持续和今后应对风险挑战预留政策空间。 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则 体现出了财政政策的“提效 ”。2月22日的国常会也要求,“已出台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中的一些减税降费政策仍有发挥效应的空间,要深入抓好落实”。 关于专项债,报告指出,“ 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 今年安排的3.8万亿元,高于去年的3.65万亿元目标,但去年实际新增专项债4.03万亿元,除了预算安排之外,还包括了盘活专项债限额空间的5000亿元。 今年的专项债规模,一方面体现出了“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导向下的“尽力而为”,根据财政部此前表态,今年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导向下的“量力而行”。专项债虽然不计入赤字,但会受到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的约束。截至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率已高于100%,已经达到警戒线水平。而且,2022年专项债规模已经突破20万亿元,远高于政府基金预算收入,可持续性也需关注。 四、精准有力:货币政策如何实施? 报告指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 报告对于货币政策的着墨不多,基本上延续了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我们可以结合 “权威部门话开局”发布会上央行的表述来展望今年的政策脉络。 在价格政策方面,央行表示要“坚持以我为主”、“统筹短期和长期”以及“统筹国际与国内”三个原则,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由于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降低。 在总量政策方面,易纲行长表示, “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由于降准已经变成常态化的流动性调控方式,后续仍可能继续使用,一是可以提供长期流动性,二是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 在结构性工具方面,央行指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有6.4万亿元人民币,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总体上是适度的比例和水平”。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有发力空间,以体现“精准”这一要求。 五、平稳发展:房地产政策有哪些看点? 报告指出,“ 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较多 ”。 具体工作方面,既要“ 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也要“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可谓双管齐下。 今年以来,官方重申了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在各项政策叠加发力之后,房地产市场已有好转。 从市场端看,根据统计局数据,1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达到36个,自2021年9月以来首次超过下降城市数。不少一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涨幅更为明显,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 从融资端看,根据央行统计,今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同比多增2200亿;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同比增长了23%,房企的资产负债状况已有改善。 展望下一阶段,虽然新房成交尚未明显反弹,但从二手房到一手房、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传导效应有望逐渐显现,进而打破“房价下跌-销售走弱”的负反馈,有助于整个市场企稳。
lg
...
金融界
2023-03-05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覆盖省、市、区县、基层
go
lg
...
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
现
代
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她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分区域分级别科学防控,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和体系。直达基层、统一标准、快速预警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 以下为详情: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敲响了警钟。在疫情大考面前,各地、各部门在抗“疫”过程中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和应急保障体系,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需要总结推广各地优秀做法、对标国外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 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十四五”以来,党中央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新冠疫情的全面放开,大波人群已经“阳康”,人们对于奥密克戎的心态逐渐趋于平缓。但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一些已经控制或消除的传染病面临再流行风险。针对这次疫情大考暴露出来的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从而推进公共卫生体系
现
代
化。 一、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短板 在疫情初期“暴发”模式和后期多地同时疫情散发情况下,临床资源、人才梯队、救治能力、医疗物资都出现了不足。基层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的不匹配容易造成大型医院医疗资源挤兑,应急状态下跨区域协调人员、救治场所和医疗物资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但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角度非长远之策。 药品和疫苗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没有充分的应急药品供应、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不足以满足广大患者用药需求等难题,给常态化防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救治和疫苗药物应急研发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到位,疫苗药物应急研发未形成有效机制,需要创新融合治理模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二、国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经验 对欧美日等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调研对标,美国建有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级应对体系,英国建立中央级(卫生部、全国性监测机构)和地方级(覆盖全国九个区的地方行政当局和公共卫生单位)两级体系,日本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以及三个等级的定点医院组成。 其中,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在西方国家中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体现了较好的防治融合。CDC主要职责是对全国范围内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进行相应的部署并对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HRSA的运作模式是在美国国土领域内建立10个区,实行区域化管理,以州作为基本的单位进行互动。MMRS运行的目标是在全国及州的应急系统未开启前,利用城市自身能力控制住危机。其中HRSA和MMRS与医疗救治密切相关,HRSA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它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MMRS负责制定突发事件的预案、预警、药品储备、患者治疗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此外美国还建立了横向配套系统,包括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场流行病调查机动队和网络系统、全国大都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以及全国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了整体联动的体系。 三、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 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分区域分级别科学防控,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和体系。直达基层、统一标准、快速预警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 一是按照行政区划在全国建设若干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头加强实验室病原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开展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物资和技术储备,制订统一的管理和操作标准,覆盖和指导本区域。二是在各地级市或分片设立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例如安徽省建设了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5个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基地),满足区域性统筹协调配合功能。三是依托于能够实现平战快速转换的综合性医院建设区县级公共卫生中心,推广“一中心多院区”模式,实现急慢性传染病与综合性学科多功能融合,统一规划扩容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建立梯级收治感染者机制和双向转诊机制,满足分级分类诊疗方案需求;四是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网底建设,以预防功能为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上报系统。 (二)优化完善部际应急协同机制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很强的改革任务,不仅医疗卫生系统要承担,也是相关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涉及国家主管部门多、任务重。建议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牵头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药品紧急研发攻关、生产储备、流通入院机制,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将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急审评和采购储备机制固定下来,完善疾控、医疗机构、药物研发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营造合作共享氛围,提高药物的全流程应对紧急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 (三)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党的二十大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发挥省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龙头”作用,促进基层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扩容和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基层应急预案科学、日常演练到位、专业人员储备和医疗资源储备充足。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标准,着力改善其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的现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2020年国家已经正式启动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建议以基本法为基础,结合新形势的发展与演变,尽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配合生物安全立法抓紧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的部门规则,形成完善的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加强普法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lg
...
金融界
2023-03-05
一周财闻:目前我国金融风险整体上收敛!我国将加快6G网络研发!中国国防费保持适度合理增长
go
lg
...
等金融改革成本的核销任务,进一步夯实了
现
代
中央银行制度的财务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稳定币值和金融稳定。 财政部部长: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 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 刘昆表示,今年将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持续形成投资拉动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规划提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加快促进中药材种业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开展中医医院信息化基础达标建设,推进中医医院通用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应用。 工信部:将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工信部部长表示,将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商务部:今年将积极出台新政策措施 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 商务部部长表示,今年将在落实好政策的同时,积极出台新政策措施,比如指导地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优化充电等使用环境,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国务院副总理: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用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力量 刘鹤在北京调研集成电路企业发展时指出,政府要制定符合国情和新形势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设定务实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帮助企业协调和解决困难。与此同时,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攻关机制,依靠企业家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卫健委召开2023年全国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 会议要求各地高度重视流感、诺如病毒感染医疗救治工作。 中国国防费保持适度合理增长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人王超说,国防费的规模,是综合考虑国防建设的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确定的,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国防费的增长,既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需要,也是履行大国责任的需要。中国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多年保持基本稳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增长幅度也是比较适度、合理的。中国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军事
现
代
化,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反而是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的积极力量。 乘联会:预计2月新能源车市开门红基本实现 实现同比和环比较大幅度增长 数据显示,综合预估2月乘联会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50万辆,环比1月增30%,同比去年2月增60%。预计2月新能源车市开门红基本实现,实现同比和环比较大幅度增长。 工信部部长:我国将加快6G网络研发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说,我国已经建成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现在我们国家5G方面已经名列世界前列。我国5G移动手机用户已超过5.75亿户,我们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总数将超过290万个。我们的6G推进工作组已经在开展工作,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的研发。 阿联酋官员表示,阿联酋没有退出欧佩克的计划 此前有报道称,由于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裂痕日益加剧,阿联酋正在就退出OPEC进行内部讨论。不过,不久后多家媒体发布“打脸”消息称,“一位直接了解此事的信源”与“其他阿联酋官员”均表示相关报道“与事实相去甚远”,阿联酋没有离开OPEC的计划。 全面注册制下首家新申报企业诞生 全面注册制新规下,3月4日,首家IPO新申报企业诞生,为沪市的药都银行,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随后有新申报企业陆续释出。 本周重要数据速览 国家统计局:中国2月制造业PMI升至52.6% 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录得51.6,较1月上升2.4个百分点,2022年8月来首次高于临界点。中国2月财新服务业PMI升至55,创2022年9月以来新高,前值52.9。另外,中国2月财新综合PMI升至54.2,前值为51.1。美国上周首次申领失业救济人数为19万人,低于预期。
lg
...
金融界
2023-03-05
专项债提至3.8万亿元!梳理政府工作报告中15大投资关键词:消费、国企、民营经济、数字经济等“重点着墨”
go
lg
...
增收致富渠道。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现
代
化产业: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
现
代
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国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节能环保: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安全: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国防军工:全面加强军事治理,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加强重大任务战建备统筹,加快实施国防发展重大工程.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建设。 疫情防控:要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lg
...
金融界
2023-03-05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今年工作重点
go
lg
...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二)加快建设
现
代
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
现
代
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三)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
现
代
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
现
代
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六)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七)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八)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lg
...
金融界
2023-03-05
中国经济风向标!一文概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简述的2023年工作重点
go
lg
...
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二)加快建设
现
代
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
现
代
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三)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
现
代
公司治理。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四)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
现
代
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五)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六)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七)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八)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工作。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lg
...
Linlin
2023-03-05
政府工作报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go
lg
...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
现
代
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
现
代
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lg
...
金融界
2023-03-05
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建设
现
代
化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go
lg
...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
现
代
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完善
现
代
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lg
...
金融界
2023-03-05
政府工作报告:推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go
lg
...
场、创新生产模式等作用。发展研发设计、
现
代
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制造的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lg
...
金融界
2023-03-05
上一页
1
•••
948
949
950
951
952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马斯克突然语出惊人!比特币骤跌失守9.35万、黄金下探2605低点 拜登将宣布中东停火
lg
...
特朗普重大决定冲击全球!美元跌了、比特币歇了 黄金惊现过山车行情
lg
...
特朗普决定与一则报道让黄金“血流成河”!金价崩跌逾90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PCE数据或“大爆表”?!金价暴跌、一度失守2660
lg
...
突发大行情!金价日内暴跌近100美元!中东欲停火“叠加”特朗普财政部长人选、令多头一蹶不振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9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06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16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