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3月6日消息,2023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启航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两会将传递重要信号。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她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分区域分级别科学防控,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和体系。直达基层、统一标准、快速预警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
以下为详情: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我国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敲响了警钟。在疫情大考面前,各地、各部门在抗“疫”过程中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和应急保障体系,但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需要总结推广各地优秀做法、对标国外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
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十四五”以来,党中央扎实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新冠疫情的全面放开,大波人群已经“阳康”,人们对于奥密克戎的心态逐渐趋于平缓。但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一些已经控制或消除的传染病面临再流行风险。针对这次疫情大考暴露出来的不足,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从而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现代化。
一、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短板
在疫情初期“暴发”模式和后期多地同时疫情散发情况下,临床资源、人才梯队、救治能力、医疗物资都出现了不足。基层公共卫生救治能力的不匹配容易造成大型医院医疗资源挤兑,应急状态下跨区域协调人员、救治场所和医疗物资只能解决一时问题,但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角度非长远之策。
药品和疫苗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一环,没有充分的应急药品供应、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不足以满足广大患者用药需求等难题,给常态化防控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临床救治和疫苗药物应急研发之间的协同配合不到位,疫苗药物应急研发未形成有效机制,需要创新融合治理模式,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进一步推进公共卫生领域的资源和信息整合共享。
二、国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经验
对欧美日等国家公共卫生体系调研对标,美国建有CDC(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HRSA(地区/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MMRS(地方城市医疗应急系统)三级应对体系,英国建立中央级(卫生部、全国性监测机构)和地方级(覆盖全国九个区的地方行政当局和公共卫生单位)两级体系,日本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系统以及三个等级的定点医院组成。
其中,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在西方国家中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体现了较好的防治融合。CDC主要职责是对全国范围内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进行相应的部署并对疫情进行监测和预警。HRSA的运作模式是在美国国土领域内建立10个区,实行区域化管理,以州作为基本的单位进行互动。MMRS运行的目标是在全国及州的应急系统未开启前,利用城市自身能力控制住危机。其中HRSA和MMRS与医疗救治密切相关,HRSA通过提高医院、门诊中心和其它卫生保健合作部门的应急能力,来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MMRS负责制定突发事件的预案、预警、药品储备、患者治疗管理、人员培训等工作。此外美国还建立了横向配套系统,包括全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全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快速诊断应急网络系统、现场流行病调查机动队和网络系统、全国大都市医学应急网络系统、全国医药器械应急物品救援快速反应系统以及全国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了整体联动的体系。
三、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建设直达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
建议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建设覆盖省、市、区县、基层的多级公共卫生体系,分区域分级别科学防控,形成有效协同的机制和体系。直达基层、统一标准、快速预警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够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
一是按照行政区划在全国建设若干省级区域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头加强实验室病原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开展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物资和技术储备,制订统一的管理和操作标准,覆盖和指导本区域。二是在各地级市或分片设立区域公共卫生中心(例如安徽省建设了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5个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基地),满足区域性统筹协调配合功能。三是依托于能够实现平战快速转换的综合性医院建设区县级公共卫生中心,推广“一中心多院区”模式,实现急慢性传染病与综合性学科多功能融合,统一规划扩容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建立梯级收治感染者机制和双向转诊机制,满足分级分类诊疗方案需求;四是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网底建设,以预防功能为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建设,完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上报系统。
(二)优化完善部际应急协同机制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很强的改革任务,不仅医疗卫生系统要承担,也是相关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完成的一项任务,涉及国家主管部门多、任务重。建议由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工信部等牵头优化部际应急协同机制,把政府的治理优势和专业单位的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强化部门间和区域间协调机制。加强国家药品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完善药品紧急研发攻关、生产储备、流通入院机制,以科技型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将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应急审评和采购储备机制固定下来,完善疾控、医疗机构、药物研发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营造合作共享氛围,提高药物的全流程应对紧急突发公共事件的效率。
(三)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
党的二十大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发挥省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龙头”作用,促进基层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扩容和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确保基层应急预案科学、日常演练到位、专业人员储备和医疗资源储备充足。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标准,着力改善其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的现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四)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
2020年国家已经正式启动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建议以基本法为基础,结合新形势的发展与演变,尽快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及配合生物安全立法抓紧制定公共卫生管理相关的部门规则,形成完善的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加强普法宣传,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