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2023年度宏观策略展望:内需回归,走出荆棘
go
lg
...
压力增加、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风险加大,
新
兴
市
场
和发展中经济体发生债务危机的概率提高。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消费引领内需回升,经济“N”型修复。2023年经济总体上将呈现出“内需担主纲、外需有拖累”的复苏格局,动力节奏上“一季度基建托底、二季度房地产企稳、下半年消费加速反弹”,预计全年GDP增长5.3%左右。一是受益于防疫政策优化、居民收入就业改善、居民储蓄余粮释放和低基数等多重因素的支撑,消费将成为拉动2023年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预计社零总额约增长7-11%。二是地产修复,基建制造放缓,投资增速相对平稳。房地产投资增速降幅有望在上半年企稳,预计全年约增长-5%左右;基建投资受项目充足和准财政工具支撑,增速或仅小幅回落至8%左右,呈前高后低走势;制造业投资将继续受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链安全支撑,但出口需求下降、盈利走弱和去库存将拖累其增速回落至7%附近。三是出口增速受数量、价格、份额支撑均减弱影响,预计同比下降约5%,对经济贡献由正转负。 >>国内通胀形势:CPI温和,PPI负增长,综合通胀中枢下降。CPI方面,猪肉上行周期未完待续、服务业需求恢复,均将带来一定的结构性通胀上行压力,但两者涨价时点错位在2023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共振上涨的概率较小,加上国际油价对CPI的支撑作用减弱,预计CPI同比整体温和,全年约增长2.3%,呈“V”型走势。PPI方面,翘尾因素大幅回落决定PPI中枢或下移至负值区间,同时全球需求放缓将主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地产需求回暖虽然对国内定价商品价格形成支撑,但力度偏弱,新涨价因素对PPI贡献较小,预计2023年PPI中枢将回落至-0.3%附近,二季度为全年低点。 >>国内政策展望:财政领衔加码,上半年或为发力高峰。货币方面,预计总基调维持稳健偏宽松,上半年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预计社会融资规模约增长10.2%,较2022年温和回升。财政方面,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赤字率提升至3%左右,中央为加杠杆主力;专项债额度持平在3.65万亿元左右,发行节奏继续前置。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财政贴息有望成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 >>大类资产配置:转机初现,关注A股修复。2023年外部环境或依旧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大概率延续滞胀格局,且压力重心将由“胀”加速转向“滞”加速;国内政策全力提振需求,经济总体有望低位回升。预计2023年市场风险偏好难以全面点燃,但对国内风险资产相对可以更乐观一些。具体到配置上,预计A股修复性行情值得期待,方向上看好出行消费,医药板块,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国防军工等安全主线;预计债市总体承压,重点把握降息、超调等机会;商品方面大概率继续承压,但黄金配置机会增加且预计下半年表现或更优。 正文 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增长显著放缓,通胀高位,风险加剧 2022年是全球经济不平常的一年,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卫生危机、乌克兰战争、能源危机、生活成本危机,加上地缘政治经济关系紧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加速,全球不确定性明显提高。在供给和需求端的叠加冲击下,全球经济出现了1980年代以来的高通胀水平(见图1),全球大部分央行采取了大幅快速加息等紧缩性政策,经济增长动能随之放缓,经济景气指数跌入收缩区间(见图2)。 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仍然面临地缘政治关系紧张、货币金融环境收紧、债务负担加重、经济增长放缓等系列问题,市场对此基本都有共识,但在严重程度的认识上分歧较大。因此,2023年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全球经济是放缓还是衰退、通胀是高位还是会超预期下降、全球债务负担加速暴露还是会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 (一)全球经济:显著放缓 随着2022年财政货币等支持性政策的加速退出,其需求抑制效应已经显现,且其滞后效应和累计效应也将继续对2023年经济产生影响,因此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下降不可避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组织(OECD)也在最新展望报告中纷纷下调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值(见图3)。但对于2023年全球经济是放缓还是会出现衰退,不同国际组织判断不一。IMF认为“2023年从感受上将是衰退的一年”(2022年10月),而OECD认为“我们的核心情境不是全球经济衰退,而是2023年世界经济增长显著放缓”(2022年11月)。 1、历史上五次全球衰退经验:均伴随几个主要经济体的衰退 2022年9月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做了专题研究,有两个主要结论:一是1970年以来共出现1975、1982、1991、2009、2020年五次衰退(衰退是指全球实际人均GDP同比增速出现负增长),在每一次全球衰退之前,前一年的全球增长都出现了显著的疲软(见图4);二是所有的全球衰退,都伴随着几个主要经济体的急剧放缓或彻底衰退。专题将当前全球经济情况与历史上的五次衰退进行了比较,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在加大:一是一些高频指标如全球工业生产、制造业景气指数PMI、贸易、消费者信心指数等下降速度要远快于历史上五次全球衰退早期,如近几个季度全球消费者信心的下降幅度比以前的全球衰退发生之前要大得多(见图5-6)。二是近期占全球GDP达55%的美国、欧元区和中国三大经济体增长明显下滑,直接导致全球GDP增长放缓;此外,在借贷成本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急剧放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压力,导致
新
兴
市
场
国家和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恶化,全球衰退或放缓的概率大幅增加(见图7)。 2、2023年全球显著放缓概率高于衰退 2023年全球经济到底是衰退还是显著放缓,我们认为后者概率更大一些,主要原因在于占全球GDP23.9%的美国温和衰退概率较大,陷入深度衰退的概率偏低,而占全球GDP18.5%的中国经济增速将明显高于2022年(对中国经济的分析见报告第二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为什么认为美国经济会出现温和衰退而不是深度衰退?原因在于拖累2023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对利率敏感的房地产和建筑业,而这两个产业2021年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6.7%,远小于占美国GDP超过70%的消费。尽管我们认为消费增速将随就业市场紧张程度缓解、收入增速降低而出现下降,但在就业市场紧张格局未出现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收入和消费增速有“底”,且出现“硬底”的概率高于“软底”,因此美国经济出现大幅衰退的概率偏低。下面逐一从消费、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和建筑业分别进行分析。 首先看消费,增速放缓不可避免,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收入降幅有限,消费增速降幅有“底”。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就业人员收入增速是消费增速的领先指标(见图8)。受大幅加息、企业成本提高、流动性收紧的影响,美国国内需求下降不可避免,也将减缓劳动力市场的紧张程度,工资涨幅会降低,消费增速自然会降低。根据收入对消费的领先关系,预计美国消费增速下降可能贯穿2023年全年(见图8)。但美国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无论是职位空缺率还是离职率,尽管近期有所下降,但都处于2008年危机以来的高位水平(见图9),这意味着工资收入增速仍将有一定增长,消费是有收入支撑的。 其次看制造业投资,增长动能相对稳健。美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非住宅投资和住宅投资两部分,其中前者又包括建筑、设备和知识产权产品三部分,设备和知识产权产品投资在非住宅投资中的比重均超过40%。2020年疫情以来,在设备投资和知识产权产品投资反弹的推动下,非住宅投资增速快速恢复,尤其是设备投资反弹幅度较大,表明制造业投资在持续扩张(见图10)。展望2023年,预计在持续高利率和需求放缓的影响下,制造业投资增速将高位放缓。 最后看建筑和房地产投资,下跌趋势明显。从历史数据看,住宅投资是建筑业的良好、稳健领先指标(见图11)。受美联储快速提高利率影响,2022年11月美国30年期抵押贷款固定利率超过7%,大部分时间稳定在6%以上,处于200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受其影响,利率敏感的住宅投资增速已经出现下降趋势,根据历史经验,这种影响随后会传递到建筑业。因此,不难预见,2023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将对美国经济形成明显拖累,但由于其在GDP中的比重不高,只有16.7%,估计影响相对有限,难以形成大幅衰退。 综上,美国经济2023年出现温和衰退的概率高于大幅衰退。实际上,一些国际组织的最新展望报告也显示,美国经济来年仍将出现正增长。如IMF(2022年10月)和OECD(2022年11月)预计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为1.0%和0.5%(见表1);2022年12月美联储也预计来年增速为0.5%,持平于2022年增速。因此,美国经济在2023年部分时间段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甚至负增长,是较大概率事件,但全年保持正增长还是有可能的,即使为负,衰退深度也是有限的。 对于全球经济增长,IMF(2022年10月)和OECD(2022年11月)预计2023年分别增长2.7%和2.2%,较2022年下降0.5和0.9个百分点(见表1),这是在2022年低增长的基础上继续显著放缓。IMF认为,全球经济增速通常在3.5%至4%之间,低于2.5%则被定义为全球经济衰退。因此,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缓,处于衰退的边缘,如果发生超预期的事件冲击,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二)全球通胀:仍处高位 通胀膨胀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供需力量的相对变化。2022年全球通胀水平的大幅攀升及随后的放缓(见图12-13),都是供需两方面因素变化的结果。2022年前三季度,无论是供给因素还是需求因素,都在推高通胀水平(见图14)。供给冲击方面,在2022年2月俄乌冲突发生之前,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影响就在推高物价,俄乌冲突发生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产品,小麦、玉米等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加剧了供给冲击对通胀的推升,此外运输成本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也对物价攀升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需求冲击方面,主要是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采取宽松货币财政政策,大量流动性和财政补贴资金在救助企业和帮扶居民的同时,也刺激了需求尤其是商品需求的增加。进入四季度后,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和运输成本下降,供给冲击减弱,加上各国陆续退出了宽松支持性政策,采取加息、缩表等措施,需求减缓,全球通胀开始见顶回落。 展望2023年,全球通胀水平总体下行没有什么悬念,但是对于通胀是超预期下降还是仍处于远超2%目标以上的高位水平,各方见仁见智。我们认为,2023年全球通胀可能仍面临通胀压力广泛、通胀预期较高、劳动力市场紧张导致单位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等方面的挑战,在高基数效应和需求放缓的叠加影响下,通胀将趋势性下行,但超预期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偏低,全年水平仍将远高于2%的目标值,这与上文全球增长显著放缓而不是大幅衰退的判断,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1、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广泛、短期通胀预期较高 从涨价商品范围看,短期内越来越广泛,涨价从商品消费转到服务消费。根据OECD数据,在成本推动下,主要发达经济体中越来越多的商品涨幅超过6%(见图15)。如2021年9月欧元区和美国涨幅超过6%的商品比重分别为12.6%、23.4%,一年后提高到53.4%、54.3%,表明短期通胀压力更加广泛了。 正是由于短期通胀压力较大,导致当前通胀预期仍然较高,尽管长期通胀预期很好地锚定在央行2%的通胀目标附近。如美国未来五年通胀预期在2%左右,美欧三年期通胀预期在3%附近,但未来一年的通胀预期均在5-6%左右,远高于2%的通胀目标(见图16-17),表明未来短期通胀压力较大。 2、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物价螺旋机制作用下通胀有韧性 尽管2022年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参与率水平有所提升,但仍然低于疫情之前水平,劳动力市场依然紧张,如职位空缺率普遍高于2011-19年疫情前水平(见图18),失业率也处于历史低位区间,低于2011-19年疫情前水平。由此导致的问题是,通胀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也跟随上涨,通胀水平进一步提高,工资-物价螺旋上升机制形成,导致通胀韧性较强。我们整理了美国通胀和单位平均时薪数据,发现自2021年3月份通胀开始加速上涨以来,工资和CPI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推升螺旋机制(见图19)。由于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易涨难降,通胀韧性也将较强。 综上,预计2023年全球通胀将在高基数和需求萎缩的拉动下延续下行趋势,但由于越来越多的商品普遍性涨价、通胀预期较高和工资-物价螺旋机制的存在,通胀超预期快速下降概率偏小,全年通胀水平仍将较大幅度高于2%的通胀目标。IMF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通胀为6.5%,仅较2022年的8.8%下降2.3个百分点;OECD预计G20通胀水平在6.0%,较2022年的8.1%降低2.1个百分点,均远高于目标水平较多,处于历史高位区间。 (三)全球风险:金融脆弱性明显提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通胀水平持续处于低位水平(见图1),利率也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金融环境宽松支持了经济增长,但也助长了金融脆弱性的积累。2021年4月份以来全球通胀的快速上升,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
新
兴
市
场
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在加快政策回归常态的步伐,2022年出现全球央行以过去50年未曾见过的同步程度加息(见图20)。 快速的利率上升和全球金融环境收紧,使2023年一方面面临全球经济放缓,收入端前景恶化,但另一方面通胀水平仍处高位,利率水平居高不下,由此可能导致两大风险:一是发达经济体私营部门偿债压力增加、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风险加大;二是
新
兴
市
场
和发展中经济体发生债务危机的概率提高。 1、发达经济体私营部门偿债压力增加、房地产大幅下跌风险加大 利率的快速超预期上升,一方面会增加家庭和企业部门的债务偿付压力和违约破产风险,另一方面会使对利率敏感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下行压力。 在2022年一季度大幅加息之前,西方发达国家家庭部门的偿债率(还本付息额与收入的比率),已经超过2000年四季度的水平(见图21)。实际上,2000年四季度利率处于新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表明当时利率负担重,债务水平高,但2022年一季度的偿债负担就超过2000年,随后几个季度的超预期加息,很明显会大幅提高居民部门的偿债压力。与家庭部门类似,企业部门也同样面临债务偿付压力(见图22),金融脆弱性增加。居民和企业部门偿债压力的增加,以及贷款违约概率的提高,也增加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遭受巨大潜在损失的风险,提高了这些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由于房地产市场对利率变动很敏感,利率的大幅提高势必对其产生冲击。在疫情期间宽松货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房地产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如截止2022年9月,美国和欧元区房价较2019年涨幅分别达到41%和23%(见图23)。2022年各国央行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借贷成本大幅上升,贷款标准收紧,购房者可负担能力下降,加上经济前景恶化,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不可避免。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预计未来三年发达经济体和
新
兴
市
场
经济体的房地产价格,将分别下降10.6%和23.5%(见图24),其中偿债负担能力下降和经济前景恶化是导致大多数地区房价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 2、
新
兴
市
场
和发展中经济体发生债务危机的概率提高 一是
新
兴
市
场
和发展中经济体(EMDEs)债务累积已创纪录。早在2019年12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债务浪潮》(Global Waves of Debt)报告中就指出,近10年来EMDEs债务“惊人的”激增,是“过去50年来新兴经济体中规模最大、增长最快、基础最广泛的”(见图25)。新冠肺炎病毒让EMDEs的债务危机进一步“雪上加霜”,2022年上半年EMDEs杠杆率(债务/GDP)较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提高了19.4个百分点,而同期发达经济体杠杆率却下降了9.4个百分点(见图26)。以史为鉴,全球前三次债务浪潮都以金融危机告终, 如19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本轮全球债务浪潮最终以什么方式落幕,暂时还不得而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EMDEs累积的债务风险无疑在显著加大。 二是融资条件收紧、债务增加、美元大幅升值以及出口市场增长放缓,加剧了
新
兴
市
场
经济体的脆弱性。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的外溢效应,一方面导致EMDEs被动提高本国利率,缓解资本外流压力,但也同时提高了借贷融资成本,进一步加重了其债务负担;另一方面外币主权债券利差上升,资本外流加速,国际储备下降,加剧金融脆弱性。自2022年美联储启动大幅加息以来,以美元计价的
新
兴
市
场
政府债券收益率相对于美国政府债券收益率的利差明显扩大(见图27),导致前者主权债务评级下调,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外流,金融状况恶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69个低收入国家的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截至2022年9月底,9个国家处于债务困境中,28个国家处于高困境风险,另有25个国家处于中等程度困境风险。2023年全球经济的显著放缓,意味着收入的下降,但债务负担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收入端和负债端的不同步或不匹配,会加大债务危机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加大EMDEs发生债务危机的风险。 此外,疫后发达经济体股市、楼市等风险资产价格明显脱节或背离于经济基本面,随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和持续维持高利率,可能还会引发资产价格波动,并通过利率、汇率、跨境资本流动等渠道对新兴经济体产生负溢出影响,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未来需高度警惕系列风险的发生和由此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消费引领内需回升,经济"N"型修复 (一)消费:反弹可期,预计社零约增长7-11% 受疫情反复导致消费场景受限,失业率上升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影响,2022年消费增速持续在三驾马车中排名垫底,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下同)同比下降0.1%,低于疫情前(2019年)8.1个百分点(见图28)。结构上,仅食品烟酒、生活用品等必需品消费总体稳健;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类消费增速较疫情前损失8个点以上,受到的冲击最大;居住、交通通信和衣着等消费增速也均较疫情前损失约3个百分点(见图29)。 1、四方面因素将支撑消费成为2023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一是经济、就业恢复支撑居民收入回升,对居民消费能力形成提振。受疫情超预期反弹,地产投资等需求收缩,以及市场预期转弱等多重压力的影响,2022年国内经济增速大概率降至2.9%左右,低于潜在增速水平较多,加上31个大城市城镇失业率和16-24岁青年人口失业率均较去年明显提升,拖累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展望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稳地产、稳信心等政策发力显效,国内经济活动恢复可期,居民就业和收入有望相应改善,对居民消费潜能的提升形成支撑。 二是充足的居民储蓄余粮,为消费改善提供重要动力保障。疫情发生三年来,国内居民积攒了大量的储蓄余粮,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加约12.5万亿元,为疫情前五年年均增幅的1.9倍左右(见图30)。根据海外的经验,疫情放开将成为居民部门储蓄存款转化为消费的重要催化因素。如截至2022年三季度,美国居民储蓄率已低于疫前水平,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其他经济体储蓄率也均较前两年明显回落。 三是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将推动消费场景恢复,并提振居民出行和消费意愿,对消费恢复形成有力支撑。一方面,国内社零增速与反映居民出行的百城拥堵延时指数走势高度相关(见图31),未来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调整,加上疫情形势平稳后,消费场景恢复、居民出行增加和居民消费意愿改善,均对消费恢复形成支撑。另一方面,海外经验表明,疫情防控放松后多数经济体消费增速也均迎来显著回升。 四是极低的基数,也为消费增速反弹提供助力。2020-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增速较疫情前已下降约一半,预计2022年将进一步降至-0.5%左右,连续三年低增长对2023年消费增速提高有较强支撑。 2、预计2023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增长8-12%,社零约增长7-11% 根据公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文分别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近年来我国实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实际GDP增速高度一致(见图32),为兼顾2025年“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和2035年GDP总量翻一番目标,预计2023年实际GDP增速目标定为5.0-5.5%左右(详见报告《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0-5.5%较合适》),同时假定收入价格指数约增长2-2.5%(历史经验显示,名义与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差与CPI增速较为接近),得到2023年名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增长7-8%。 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看,疫情防控逐步放开后,海外多数经济体出现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情况,反映出边际消费倾向的恢复是疫后消费增速反弹的重要推动力(见图33-34)。但各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恢复程度存在较大区别,如受益于较早放开防控和进行了大规模的现金补贴,美欧等经济体边际消费倾向恢复较好,2022年前三季度美国边际消费倾向已高于疫前同期水平,德国也已基本恢复至疫前同期水平附近;相比之下,新加坡、日本2022年前三季度边际消费倾向较2020年同期的回升幅度,仅为2020年降幅(即2020年值较2018-2019年两年均值的回落幅度)的六成左右,同期国内仅恢复约四成(见图35)。 展望2023年,预计我国疫情防控放松路径与2022年新加坡、日本等亚洲模式较为接近,但国内居民积攒的储蓄余粮充足、老年人口占比更小、放开时疫苗接种率更高、刺激政策空间犹存,未来国内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修复程度或略好于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但难以像美欧一样完全恢复(见图36)。因此,假定2023年国内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存在三种恢复情景(见表2),即分别恢复2020年降幅的五成、七成和九成,再结合名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增长7-8%,可测算出2023年名义人均消费支出约增长8.1%-11.9%。 根据历史经验,2019年与2021年消费恢复阶段,名义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平均高于同期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1个百分点(见图37),因此预计2023年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增长7.1-10.9%(见表2)。 2023年消费增速读数总体偏高,与其极低的基数密不可分,剔除基数效应后我国消费增速较疫前趋势水平仍损失较多。如2020-2023年,名义人均消费支出四年复合平均增速约6%,名义社零四年复合平均增速约4%,分别较疫前2019年值低2.5和4个百分点。 专栏1:海外防疫优化经验及对消费的影响 以牛津大学公布的疫情防控严格指数为主要衡量标准,海外美、英、德、日、韩、新加坡、越南、香港等经济体及地区疫情防控优化路径,均可分成三大放松阶段:即2020年防控放松与收紧的反复尝试阶段;2021年全面启动放松阶段;2022年逐渐走向与病毒共存阶段(见图38-40)。从放松节奏看,各经济体存在较大差别,典型的主要有美欧低疫苗接种率下的快步放松模式,新加坡等亚洲地区较高疫苗接种率下的稳步放松模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日韩模式。 海外防控放松后,疫情演变主要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从感染率看,防疫放开后感染率持续攀升难以避免,且最终感染率水平与所选防疫路径相关性不大,如各国放弃清零政策开启放松之路后,均遭遇多轮疫情反弹,新冠感染率持续攀升,且放松相对更晚更慢的韩国、新加坡新冠感染率已超过美、英。二是从医疗资源的占用看,多数国家疫情爆发高峰期重症救助资源短期承压,普通病床供给却相对充足,如近半年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爆发高峰期,各国每十万人中重症新冠患者人数仍会达到1-2人左右,接近多数国家拥有的重症病床数的20%左右甚至以上,导致重症救助资源短期承压(见图41-43)。三是从死亡率看,多国新冠死亡率已接近或低于流感水平。如从奥密克戎流行阶段新冠死亡率(2022年1-11月死亡病例数/确诊病例数)看,美、英、德、日、韩、越南等国均已低于0.6%,新加坡甚至已降至约0.5‰,仅为流感的一半左右。 海外防控放松对消费的影响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总体影响,防控放松对消费的提振明显,仅放松初期存在约一个季度的拖累,随着时间推移,疫情反弹对消费的冲击总体趋弱,如美、英、德、日、韩、新加坡等经济体,疫情防控优化后消费支出增速均总体呈恢复态势,且2022年疫情对各国消费的冲击已明显弱化(见图44-45)二是恢复程度,除美国外,多数经济体消费增速较疫前有所损失,存在疫后“疤痕效应”,消费全面恢复需要时间和过程(见图46)。各经济体消费恢复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消费场景、居民消费意愿、居民收入就业恢复情况和财政刺激力度不同。三是恢复弹性不一,疫后耐用品、必需品消费往往更抗跌,但防控放松后服务消费修复弹性明显更大,如疫后美国、韩国、新加坡消费均呈现以上特征(见图47-48)。 (二)投资:地产修复,基建制造放缓,增速相对平稳 1、房地产投资有望在2023年上半年趋稳,全年增长-5%左右 2020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下行周期开启,各项指标明显转差,至今已进入第九个季度,疲弱特征明显。总体看,有四大特征:一是需求弱,二是库存高,三是供给意愿不足,四是价格降。 特征一:需求弱。受疫情对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影响,居民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偏弱,购房需求和意愿不高。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自2021年8月首次由正转负以来,连续五个季度负增长,2022年11月降至-33.3%(见图49)。需求端的疲弱,反映到货币数据上则表现为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下降,2022年前11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2万亿元(见图50)。 特征二:库存高。需求端销售低迷,直接导致库存高企,房地产市场再次进入去库存阶段。2021年以来,房地产存销比(待售面积与近三个月平均销售面积之比)整体由降转升(见图51),目前库存水平仅低于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启动阶段,创2016年以来的新高,未来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是主要任务。 特征三:供给意愿不足。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衡量指标主要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购置、新开工面积、房屋施工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等。2022年11月上述指标同比增速分别为-58.5%、-50.8%、-52.6%、-19.9%(见图49),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资金流动性持续减弱、偿债压力加大,拿地意愿和能力降低,加上销售端低迷,整个房地产市场供给意愿不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22年土地购置面积增速腰斩,但拿地的主要是央企和地方国资企业为主,前三轮拿地金额占比超过八成,民营企业拿地少。 特征四:价格降。弱需求下商品房价格下降趋势明显,2022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下降2.3%,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别同比增长2.5%、-1.2%、-3.9%(见图52)。对于未来房价走势预期,根据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预期“下降”的比例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持续走高,由10%提升至2022年四季度的18.5%。 展望202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处于从“增量粗放发展时代”向“存量高质发展时代”的转变期,房地产业也将开启从“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向新发展模式转变,预计投资增速降幅有望在上半年企稳,逐步收窄,但全年投资增速为负的概率偏大。原因如下: 一是需求端回暖需要时间,短期销售仍将处于筑底阶段,政策显效后将有所回升,全年增速有望达到1.5-5.0%左右。首先从中长期大趋势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住房需求在减弱。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加上我国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速水平边际放缓,住房需求总体趋弱。然后从短期影响因素看,房地产调控政策、疫情防控政策、经济增速、货币信贷、城镇化率均是2023年销售的重要影响变量。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其中要“支持住房改善”消费,“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因此预计调控政策总体还会刺激和支持需求的改善。疫情政策的优化,预计感染高峰过后经济增长、收入预期均会出现改善。假定2023年GDP增长5.0-5.5%,M2在9-10%,城镇化率提高约0.8个百分点,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有望保持在1.5-5.0%之间,在低基数效应下实现正增长。 二是需求端向供给端的传导有一个过程,预计投资增速降幅上半年企稳,随后回升,全年投资增速在-5%左右。首先是受销售恢复节奏偏慢、库存走高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意愿不强,加上资金压力较大,土地成交规模较小,预计上半年主要是去库存,新开工规模难有大幅改善,全年增速为负是大概率事件,预计在-8%左右。但在“扎实做好保交楼”“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政策的推动下(见表3),房地产竣工面积有望得到有效改善,对房地产投资形成一定支撑,预计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在-5%左右。 2、基建投资增速小幅回落,节奏上前高后低 展望2023年,在前期项目持续推进,地方提前进行项目储备、准财政工具扩容及其杠杆作用继续发挥效用的共同影响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保持高增,但专项债券可用资金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增速或小幅回落,预计2022年广义基建投资增速中枢在8%左右,节奏上前高后低。 (1)项目方面,2022年开工项目继续推进,加上各地积极推进项目储备,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项目有充足保障。一方面,为对冲疫情反弹、地产低迷等负向因素对经济的拖累,2022年中央、地方、部委协同发力,推动2022年基建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加。如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3%,较去年同期加快20.8个百分点,创2017年以来同期新高(见图53)。同时由于基建项目投资建设周期在3年左右,前期新开工项目的继续推进,将为2023年基建投资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已于2022年10月份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在当年11月25日前进行专项债券项目申报,规模上要求按照提前批额度的3倍左右进行储备,预计目前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优质基建项目储备清单,待资金到位后或可于明年一季度开工建设,项目“早开工”将为2023年全年基建投资提供一定项目保障。 (2)资金方面,2023年各项财政资金规模可能较2022年明显回落,但政策性金融和配套贷款仍将提供较强支撑。下面对基建投资主要资金来源进行逐一分析。 一是专项债券资金对基建领域的支撑将有所减弱。2022年专项债可用规模合计高达5.35万亿元,包括3.65万亿元新增额度、约1.2万亿元2021年结余资金和5000亿元结存限额。若按照2022年1-10月份约64.6%的投向基建比重计算(见图54),2022年专项债券为基建投资提供了约3.4万亿元资金。假设2023年专项债额度持平于3.65万亿元,在2022年专项债券几乎不存在结余资金的情况下,即使2023年继续盘活结存限额(截止2022年10月末,仅有1.1万亿元,假设动用一半左右)(见图55),2023年专项债券可用资金可能在4.2万亿元左右。若仍以64.6%比例投向基建计算,则预计2023年专项债券可为基建提供2.7万亿元的资金支持,较2022年缩量约7000亿元。 二是一般公共预算资金贡献的增幅有限。预计2023年退税减税和疫情反复对收入端的冲击趋于减弱,但由于大幅调入结转结余资金持续性不强,2023年公共财政支出增速不会超过2022年太多。根据近期财政部的估算数据,2022年公共财政支出将较前一年增加约1.67亿元,因此预计2023年公共财政支出增幅不会超过2万亿元。按照13%左右投向基建进行测算(见图56),最多可为2023年基建投资带来约2600亿元的增量资金。 三是土地出让金和城投融资或继续拖累基建投资。土地出让金方面,2022年1-11月份国有土地收入累计同比下降24.4%,加上2022年成交土地入市率大幅下降(见图57),部分土地仍待开发建设,预计2023年土地市场成交依然低迷,同比大概率延续负增长,对基建投资增量资金的贡献为负。城投融资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预计2023年城投严监管态势延续,城投平台净融资或延续2022年同比萎缩态势(见图58),对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形成拖累。 四是政策性金融工具及其配套资金将有效弥补其他资金的减少或拖累。一方面,2022年已投放金融工具将继续发挥撬动作用,最多可为2023年基建投资提供约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根据2022年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时点,我们粗略估算出2022年7399亿金融工具平均见效时长为3.5个月左右(见图59)。再结合金融工具占每个项目总投资比重不超过10%和其他撬动资金在3年项目建设周期内平均投放的基准假设,预计2022年金融工具撬动的其他配套资金规模约为6500亿元,加上金融工具自身投放规模,2022年金融工具为基建领域提供了约1.4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预计2023年全年7399亿元已投放金融工具都将继续发挥撬动作用,按照上面的基准假设,其最多可撬动约2.2万亿元配套资金进入基建领域,为基建投资带来约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另一方面,2023年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及其配套资金,将为基建投资增速高增提供重要支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预计2023年政策性金融工具大概率继续扩容,在项目储备充足和操作流程规范的情况下,前置发力可期,对基建项目新开工提供支撑。 (3)意愿方面,稳增长诉求上半年强于下半年,资金和项目大概率前置发力,基建投资增速或前高后低。一方面,2023年经济增长动能大概率上半年弱于下半年。其一,国内防疫优化大概率分两步走,2023年一季度国内大概率仍处于全面放松前的过渡阶段,二季度前后才会进入走向共存回归正常化阶段,因此202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或仍面临感染率上升、消费需求低迷的困境,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下半年消费回升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或明显增强。其二,受政策见效、居民企业预期恢复均需要一段时间影响,房地产投资需求大概率也是前低后高。另一方面,预计2023年各项财政政策工具将前置发力,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大概率也是前高后低。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2023年地方债额度已经提前下达,多省市也提前披露明年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2023年财政前置发力已现端倪。如截至12月20日,已公布发行计划的5个省市一季度将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137亿元,新增一般债497亿元,且多数集中在前两个月发行(见表4)。 3、制造业投资增速或回落至7%左右 展望2023年,结构转型、产业链安全均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但出口需求下降、盈利走弱以及去库存拖累作用不容忽视,预计制造业投资增速小幅回落至7%附近,仍高于疫情前水平。 一是在结构转型与产业链安全的背景下,政策和金融支持将对设备更新改造和高技术投资形成强支撑。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进入加速期,加之外部环境动荡变革对我国产业链的韧性和安全提出更高要求,预计2023年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和高技术投资有望获得更多政策和金融支持。如在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总基调下,2023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望延续疫后以来的高增态势(见图60),继续为制造业投资提供定向金融支持。同时财政贴息工具规模有望继续扩大,与货币政策形成配合,为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 二是高基数和出口需求回落预示着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其一,受益于政策和出口需求强支撑,疫后三年制造业投资不但完成“填坑”,其平均增速还高于疫情前五年均值水平,显示出2023年制造业投资面临较高的基数效应。如果假设2022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那么2020-2022年制造业投资三年平均增长6.6%,高于2015-2019年五年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见图61)。其二,受疫情和俄乌冲突持续冲击全球供给影响,国内出口增速持续高增,对制造业生产和投资形成一定支撑。如果用出口交货值/营业收入比值高于整体工业的行业合计来衡量出口制造业,计算结果显示,2022年以来出口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高于整体制造业(见图62),表明2023年出口需求下滑将对相关行业投资增速形成较大拖累,进而导致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三是盈利走弱和去库存预示着202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或边际回落。其一,由于企业利润既能成为未来投资,又暗含着收益前景,因此工业企业利润是制造业投资的领先指标(见图63)。2022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快速下行,且2023年仍可能继续负增长,预示着2023年制造业企业扩产能力和意愿均将出现回落,不利于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升。 其二,截止到2022年10月份,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增速已连续下降6个月,按照历史平均约19个月的去库存周期进行推算,2023年工业企业大概率仍处于去库存周期,加之与企业库存增速高度相关的PPI指标未来大概率继续处于负增长区间,也预示企业去库存周期将持续一段时间(见图64)。企业去库存意味着投资意愿的回落,给2023年制造业投资带来一定的下行压力。 (三)出口:预计同比下降5%左右,对经济形成拖累 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将拖累出口数量延续负增长,高基数和需求走弱决定价格支撑作用将由正转负,加之海外经济整体将由“供给不足”转为“需求收缩”,我国出口补缺口效应减弱将难以避免,但在欧洲能源短缺和地缘政治风险支撑下,国内出口份额或仅小幅回落,预计2023年我国出口同比下降5%左右。 一是全球需求放缓对贸易的冲击更大,导致国内出口数量降幅进一步扩大。一方面,1961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显示,全球出口数量增速与全球实际GDP增速基本同步波动,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83,且前者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后者(见图65),两者线性回归模型也显示,全球GDP增速每变化一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增速将相应同向变化2.3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合组织(OECD)最新预测结果显示,2023年全球实际GDP增速将分别下降0.9和0.5个百分点,若参照上述回归模型系数,则明年全球贸易数量增速下降幅度在1.1~2.1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受海外需求超预期放缓影响,2022年9月份以来出口数量对国内出口的拉动作用已经转负,且负向拖累呈扩大趋势(见图66),预计受全球需求放缓对贸易冲击更大的影响,2023年全球GDP放缓或进一步强化我国出口数量负增长的趋势。 二是预计价格因素对出口增速的支撑将由正转负。由于全球商品贸易以制成品出口为主,所以全球出口价格增速与PPI增速高度相关(见图67),如1997-2021年全球出口价格增速与美欧中日PPI均值的相关系数高达0.92。预计导致PPI上行的主要驱动力量—大宗商品价格,2023年将面临高基数和需求走弱的双重压力。一是从供需力量对比看,未来大宗商品需求将跟随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而供给端虽然仍受地缘政治冲突、贸易限制以及前期资本开支不足的制约,但受冲击最严重的阶段大概率已经过去,未来整体将呈缓慢改善态势,因此需求回落将主导大宗商品价格走势,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面临一定的回落压力。二是2022年大宗商品价格创1998年以来新高,高基数将对同比增速形成较强压制。如2022年1-10月份CRB现货指数为599,已超过2010年的历史最高水平(见图68)。综合看,预计2023年大宗商品价格中枢将低于2022年,或带动全球PPI同比和出口价格增速进入负增长阶段,国内出口价格增速也将跟随全球出口价格增速变化,对整体出口将由正向拉动转向负向拖累。 三是预计2023年国内出口份额将小幅回落,但仍有韧性。为观察中国出口份额的月度变化,我们用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的68个国家进口金额作为全球贸易金额的替代指标,计算中国出口金额在其中的比重,结果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份额较前两年明显回落,但仍高于疫情前水平(见图69)。 从出口产品看,2022年前7个月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非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出口份额都出现有所回落,而化学品和运输设备的出口份额有所提高(见图70),前三大品种出口份额回落主要与海外需求放缓导致相关商品供需缺口逐渐弥合有关,后二大品种国际竞争力不降反升,或与欧洲能源短缺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遭遇冲击有关。 一方面,分国家看,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在主要贸易伙伴进口中的比重均较2021年有所回落,但对欧盟出口份额回落幅度相对平缓(见图71),表明我国出口产品在欧盟进口中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根据2014年国际投入产出表,全球主要经济体对俄罗斯采矿业(包括石油开采)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石油炼焦、基本金属、化学品和非金属制造等制造业行业,我国上述相关行业对俄罗斯采矿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明显低于德法等欧洲国家(见图72),表明地缘政治冲突和欧洲能源短缺将强化我国在上述行业的供应优势,这也是我国化学品出口份额提高和对欧盟出口份额平稳的主要原因。 预计在欧盟部分制造业生产大幅下降和国内成本、产业链等供给优势的共同支撑下(见图73-74),未来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份额有望继续保持韧性,但难以抵消对其他国家出口份额的下降趋势,预计2023年国内出口份额延续小幅回落态势。 (四)不变价GDP:预计2023年增长5.3%左右,呈“N”走势 综合上文分析,制约2022年经济增长的两大因素——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将在2023年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但出口下行压力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由正转负。总体看,2023年经济将呈现出“内需担主纲、外需有拖累”的复苏格局,动力节奏上“一季度基建托底、二季度房地产企稳、下半年消费反弹加速”。预计全年GDP约增长5.3%左右,各季度GDP分别增长2.3%、7.3%、4.8%、6.5%,呈“N”型走势(见图75),2020-2023年四年复合平均增速在4.6%左右。 专栏2: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0-5.5%较合适 一、不同国际组织对发达程度界定标准不一,但分类结果大体相同 对于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定义和定量标准体系。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统计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根据分析需要,各有自己的分类。 比对分类结果表明,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分类结果大体相同或相似。如世界银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排名靠前的26个国家,基本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HDI)排名前26位重合,也与IMF的发达经济体基本一致。对于中等发达国家,可以将进入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门槛的50多个国家,扣除上述发达国家后,余下的27个国家基本可以视为中等发达国家的参照对象。 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翻一番目标,后者对增速的要求更高 以27个中等发达国家为参照,我国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2049年实现现代化强国时,人均GNI将分别达到约2.7万和5.3万美元,是2021年1.2万美元的2.3倍和4.4倍,最低年均名义增速不低于6.0%和5.5%(见图76);人均GDP将分别达到约2.6万和5.0万美元,是2021年1.26万美元的2倍和4倍左右,最低年均名义增速不低于5.3%和5.1%(见图77)。 上述这些增速均是名义值,扣除通胀因素变成实际增速后,增速水平会相应下降。2012-2019年我国年均GDP平减指数值为2.1%,扣掉通胀因素,完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所需的人均GDP最低实际增速为3.2%,与2035年翻一番目标4.5%的最低实际GDP增速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未来14年翻一番目标才是我国最强经济增速约束。 三、建议2023年实际GDP增速目标定为5.0-5.5%左右。 理由有三:一是2035年GDP总量翻一番目标有硬约束,前半期经济增速宜高不宜低。二是该目标值能兼顾2025年和2035年目标的实现。“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要求人均GDP保持4.2-4.6%的最低年均增速,与2035年翻一番目标4.5%的最低增速基本接近。5.0-5.5%能满足2025和2035年目标的最低增速要求,又仍在潜在增速附近。三是剔除基数效应影响后,5.0-5.5%的目标并不高。预计2022年低基数将被动拉高2023年GDP增速1.5-2.0个百分点,扣除低基数影响后,2023年新增长只有3.0-4.0%,只稍高于2022年,并非不可完成。 三、国内通胀形势:CPI温和,PPI负增长,综合通胀中枢下降 (一)预计2023年CPI约增长2.3%,呈“V”型走势 2022年1-11月份CPI累计同比增长2.0%,全年约增长2.0%,不及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能源价格受全球需求放缓影响出现超预期下跌,四季度能源分项对CPI同比的拉动大幅下降;二是受疫情持续扰动服务业修复影响,核心CPI对整体的贡献与2021年相当;三是四季度其他食品价格受供应充足影响出现超季节性下跌,抵消了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见图78)。 展望2023年,猪肉上行周期未完待续、服务业需求恢复均带来一定的结构性通胀上行风险,但两者涨价时点错位、共振上涨的概率较小,加上国际油价对CPI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预计2023年CPI同比整体温和,全年约增长2.3%,呈“V”型走势。 一是翘尾因素基本持平于2022年,呈前高后低走势。所谓翘尾因素,是指上年价格上涨(下降)对本年同比价格指数的滞后(延伸)影响。根据2022年CPI环比增速走势,预计2023年CPI翘尾因素均值在0.5%左右,与2022年基本持平,走势上前高后低(见图79)。 二是猪肉上行周期或持续到明年年中,上半年对CPI同比的拉动高于下半年约0.5个百分点。其一,能繁母猪存栏同比领先猪肉价格约12个月,且两者反向变化。本轮能繁母猪存栏于2022年6月起见底回升,意味着本轮猪肉上行周期大概率持续到2023年年中(见图80)。其二,2006年以来的四轮猪周期中,猪价上行时长在15~25个月,若按照4月份猪周期开启估算,本轮猪价上行至少要持续到2023年年中(见图81)。综合看,预计本轮猪肉上涨大概率持续到2023年年中,但鉴于下半年中秋、国庆等传统假日以及后续天气转冷对猪肉需求形成支撑,我们预计2023年猪肉价格先回升后小幅回落。同时由于2022年猪肉价格基数前低后高,2023年猪肉对CPI的拉动作用前高后低,基准情况下,预计2023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猪肉对CPI同比的拉动作用分别为0.8和0.3个百分点。 三是防疫优化有利于服务业需求修复,下半年核心CPI存在一定上行压力。一方面,服务业向上修复空间最大。受国内疫情持续扰动影响,三次产业中仅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于疫情前水平,且2022年这一趋势进一步扩大(见图82),这意味着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需求有望迎来明显修复,对服务业价格尤其是接触型服务业价格形成支撑,但预计修复时点大概率发生在2023年下半年,即国内防疫政策逐渐进入走向共存回归正常化阶段之时。如根据部分亚洲国家或地区防疫政策放开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初期,各国CPI均值波动小幅回升,而随着疫情严格指数快速下降即进入全面放松阶段后,各国CPI存在较大上行压力(见图83)。另一方面,前期国内货币宽松的滞后效应大概率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和需求修复有所显现。如根据历史经验,M2与名义GDP增速差约领先CPI非食品和核心CPI约18个月,今年以来M2与名义GDP增速剪刀差大幅走阔,预示着未来核心CPI存在一定上行压力(见图84)。但由于国内宽松政策主要用于“保市场主体”,疫后我国居民部门人均可支配收入较疫情前有所下降(见图85),且总量层面的宽货币相对克制,因此预计前期货币宽松对消费和价格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防疫政策优化后国内出现欧美式高通胀的概率较低。 四是能源价格对CPI的支撑作用将减弱约0.5个百分点。国际油价主要通过交通工具用燃料和水电燃料两个分项向CPI进行传导,如历史数据显示,两项价格指标与WTI原油价格同比基本同步变动(见图86)。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2023年WTI原油价格中枢在86.3美元/桶,同比增速将由2022年41.6%降至2023年的-7.5%(见图87),受此影响,预计能源分项对CPI同比的拉动作用将较2022年回落约0.5个百分点。若油价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如地缘政治风险加剧、OPEC+大幅减产等成为现实,WTI原油价格上涨至市场预期高位100美元/桶,其同比增速也仅为7.2%,对CPI同比的拉动作用也将较2022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左右。 (二)预计2023年PPI约增长-0.3%,二季度为全年低点 2022年PPI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比增速由1月份的9.1%降至11月份的-1.3%,原因有两个:一个主要原因是翘尾因素的逐月回落;另一个是环比增速驱动的新涨价因素前高后低。对于后者,受到地缘政治冲突、国内外需求等因素的影响,2022年2-4月份地缘政治冲突升级带动国际油价回升,进而导致PPI环比上涨较多,下半年受全球衰退预期升温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PPI环比负增长,而四季度受国内稳增长发力影响,PPI环比实现小幅正增长(见图88)。从内部构成看,本轮PPI下行结构性分化特征明显,生产资料主导PPI下行,而生活资料呈逐季回升态势(见图89),显示出上游涨价向中下游传导的扩散效应有所增强。 展望2023年,翘尾因素大幅回落决定PPI中枢或下移至负值区间,同时全球需求放缓将主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地产需求回暖虽然对国内定价商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但预计力度偏弱,因此新涨价因素对PPI的贡献较小,预计2023年PPI中枢将回落至-0.3%附近,二季度为全年低点。 一是2023年PPI翘尾因素由正转负,且二季度为最低点。根据2022年PPI环比增速变化,预计2023年PPI翘尾因素将较2022年下降4.8个百分点至-0.9%,且二季度为全年低点(见图90)。 二是预计2023年国际油价中枢小幅回落,高基数效应下对PPI同比的拉动作用大幅减弱。2023年国际原油大概率呈“供需双弱”格局,但需求回落或主导价格走势。一方面,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已成定局,加之中美库存周期同步回落对原油需求形成压制(见图91),预计未来原油需求端呈回落态势。另一方面,受前期资本开支不足影响(见图92),原油供给端扩产空间明显受限,加之仍面临地缘政治冲突升级、OPEC+进一步减产等不确定因素,预计2023年原油供给瓶颈依然存在。综合看,预计2023年国际油价中枢小幅回落,但不排除意外上行风险。我们用EIA预测的86.3美元/桶作为国际油价的基准情形,并将2023年油价中枢100美元/桶和70美元/桶作为油价超预期上行和下行的情景假设。在基准情景、油价上行、油价下行三种情景下,2023年WTI原油价格的同比增速中枢水平,将分别较2022年下降约49.1、34.4和66.6个百分点,基准情景下对PPI同比的拉动将较2022年回落约3.4个百分点。 三是地产需求修复或对国内定价商品价格形成支撑,但力度偏弱。其一,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和稳楼市政策落地见效的背景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修复,地产需求回暖将对钢材、水泥、有色、化工等工业品价格形成向上支撑。其二,房地产市场修复大概率按照“政策落地见效?市场预期修复?居民购房、销售数据回暖?房地产投资恢复”的路径进行,但目前房地产销售仍处于筑底反复阶段、增速降幅仍大(见图93),预计政策落地见效和居民预期改善均需要一个过程,居民购房需求好转可能需要等到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居民收入预期改善后,即2023年年中附近。而销售恢复并不能形成对工业品的实际需求,且销售向投资端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预计四季度房地产投资才会有所回暖,对工业品的支撑作用或有限。 四、国内政策判断:财政领衔加码,上半年或为发力高峰 (一)货币政策:稳健偏宽,上半年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 2022年面对持续超预期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央行通过降准、降息、上缴利润、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等多种方式,不断放松货币条件、增加货币供给,但受疫情反复、实体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宽货币在提振需求上一直收效甚微(见图94),金融市场则出现“流动性淤积”现象(见图95)。结构上,从信贷供给端看,六大行和国开行是实体信贷的主要提供方,其他银行信贷增速持续回落,增加信贷的意愿不强(见图96);从信贷需求端看,新增房贷规模断崖式下坠是拖累信贷的主因,绿色、工业、小微贷款增速均维持较快增长,占比持续抬升(见图97)。 展望2023年,为推动经济由低位向常态水平回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预计货币政策总基调将维持稳健偏宽松,上半年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容。预计2023年社融约增长10.2%。 1、预计上半年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部分结构性政策工具扩容可期 一是推动经济重回合理区间、提振实体需求,上半年适当降息的必要性仍强。尽管2022年货币条件放宽对提振需求的作用有限,但经济仍处低位、企业盈利仍有下行压力、加上实际利率抬升,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特别是上半年适当使用降息工具的必要性仍强。其一,从宏观视角看,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GDP仅增长3%,低于潜在增速水平较多,且受防疫优化初期感染率攀升的影响,预计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经济或进一步承压。根据历史经验,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后,重新企稳回升均离不开降息等宽松政策的加码(见图98)。其二,从微观视角看,企业盈利依旧困难,为提振实体需求,增强企业投融资意愿,央行或不得不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实行更低的利率水平。如2018年以来民营企业接连遭遇金融去杠杆、中美贸易战、新冠感染疫情、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多重冲击,导致其营业利润率持续下降(见图99),投资意愿明显不足。预计2023年上半年工业企业大概率延续去库存周期,决定企业盈利仍将维持负增长(见图100),亟需政策加力支持信心恢复。其三,从实际利率看,尽管2022年名义利率水平有所降低(2022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年初降低约42BP),但受PPI增速大幅回落导致综合通胀指数走低的影响,国内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综合通胀指数)持续抬升至偏高水平(见图101),对需求形成抑制,也要求名义利率进一步调降。其四,从制约因素看,国内需求不足,决定经济在全面恢复之前物价对货币宽松的制约有限,同时美联储加息放缓,加上国内经济恢复预期好转后汇率面临的压力亦有所缓解,预计2023年上半年通胀和汇率对降息的制约或总体有限。综上,预计2023年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经济依旧承压的阶段,降息的概率较大。 二是预计2023年上半年降准也有一定空间,但力度或较为有限。其一,降息有利于提振实体需求,但也需要降准配合,通过降准释放低成本资金,有效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约束,增强银行放贷意愿(见图96),才能更好地达到宽信用效果。目前来看,央行向市场投放偏长期流动性的方式主要有MLF、PSL、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降准等,其中银行获得1年期MLF和PSL的资金成本分别高达2.75%和2.4%,获得再贷款工具的资金成本也多在2%附近,均远高于存款准备金的资金成本,降准仍是缓解银行流动性约束的最有效手段。其二,出口回落周期中,为弥补基础货币收缩带来的信用扩张放缓风险,降准往往也不会缺席(见图102)。2023年我国出口增速大概率转负,或导致基础货币中的外汇占款面临收缩压力,为支撑货币供应量扩张,适度降准推高货币乘数也是以往的常规做法。其三,国内降准空间已偏小,未来操作上或更偏谨慎,力度或有限。如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7.8%,较2018年初降低7个百分点以上,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存款准备金率相比,也已不算高,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合适的、必要的,未来我国降准空间已偏小。 三是结构性政策工具或“有进有退”,部分工具扩容可期。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反映出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有进有退”,聚焦重点发力的概率偏大。一方面,预计支农支小、再贴现等实际使用率高的长期结构性工具有望延续,同时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绿色相关再贷款工具以及PSL规模仍有望扩容(见表5),这既有利于引导低成本资金更多流向上述高质量发展领域,也有利于适度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见图103),推动信贷扩张。另一方面,预计交通物流等具有明确阶段性要求,且实际使用效果一般的结构性工具或将按时有序退出(见表5)。 2、预计2023年社融存量约增长10.2%左右 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银行信贷、表外融资、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几大部分,下面逐一估算各分项增速。 信贷方面,2015-2019年名义GDP/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值基本稳定在6左右(见图104),但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2021年该倍数降至5.1-5.5,2022年重新回升至6附近。假定2023年这一比例继续稳定在5.5-6区间,同时结合2022年名义GDP增长7%左右,据此计算出全年新增信贷规模约为21.8-23.7万亿元。 表外融资方面,截至2022年11月末,我国表外融资存量规模已较高点减少三分之一,降至17.8万亿元,回到2012-2013年间的水平。考虑到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加上明年“稳增长”目标置于政策首位,预计2023年非标压降或告一段落,全年净融资额度回归至0附近。 政府债券方面,预计官方赤字率调整为3.0%左右,专项债券额度维持在3.65万亿元,加上可能继续盘活部分结存限额,全年政府债券融资规模约为7.6-8.2万亿元(详细分析见下文财政展望部分)。 企业债券方面,国内企业债券净融资规模主要由利率水平、信用风险和监管政策决定,一般而言利率水平往往是主要影响因素(见图105),但2022年企业债净融资规模变化与利率变化相背离,主要与城投融资监管趋严和房企等信用风险暴露相关。2023年房企违约或有所好转,但预计处于低位的DR007利率中枢将有所抬升,加上城投融资监管依旧偏紧,企业债券净融资额或与今年水平相当,约为3万亿元左右。 股票融资方面,受益资本市场改革提速和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预计新增股权融资规模有望维持高位达到1.1万亿元左右,与近三年的均值相当。 对于其他分项,假设新增规模与近三年均值相当,约为2万亿左右。 综上,2023年全年新增社融规模约为36.8万亿左右(见图106)。但由于数据修正的原因,每年新增社融规模不等于社融存量的增加额,我们预计新增社融存量约为35.3万亿元,对应的社融存量增速在10.2%左右,较2022年仅小幅提升。社融增速提升幅度有限,一方面与国内货币政策不大水漫灌,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匹配相关,另一方面也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过去量级较大的房地产等信贷需求减弱,绿色智能等贷款体量仍相对较小的结果。 (二)财政政策:预计赤字率提升,加力提效更依靠中央杠杆和准财政 2022年财政运行整体呈现出“少收多支”、“前置发力”的特征,如与2022年初预算相比,1-11月份财政两本账收入和支出进度均为79.6%,较2017-2021年进度分别落后14.1和5.3个百分点,收入端落后更多,其中政府性基金账本的拖累更大(见图107)。从支出节奏看,政府性基金支出前置发力特征明显,公共财政支出节奏整体均衡,但上半年基建和科技财政支出增速持续高增,下半年公共财政则向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领域倾斜(见图108)。下半年两本账对基建的支撑力度均减弱,意味着基建增速高增更多依靠准财政工具发力。 展望2023年,为对冲出口下行压力和推动经济重回合理区间,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将加大力度,官方赤字率有望提升,同时为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预计中央为加杠杆主力、地方债额度总体稳定,预算内资金或继续向三保领域集中,而稳投资更多依赖于准财政政策工具扩容。同时鉴于上半年稳增长压力更大,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将延续前置发力特征。 一是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将提高至3%左右,中央为加杠杆主力 其一、国内需求不足和外部风险挑战加剧,要求财政政策加大力度。如2022年11月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同比下降5.9%和19.9%,预计受疫情感染率可能进一步上升、居民企业预期改善需要一定时间的影响,两者负增趋势短期不会出现明显缓解,国内需求不足亟待政策加力对冲;2023年全球面临的衰退风险上升,全球需求下降对国内出口的拖累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度明显提升,也要求财政政策加力提效。 其二,调入及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空间不足,财政加力对赤字扩张的依赖度提升。受疫情超预期反弹加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影响,2022年公共财政调入和结转结余资金实际使用规模大概率超过年初预算。如假设2022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速与1-11月份相同,国债和一般债净融资规模与年初赤字规模一致,估算得到2022年调入及结转结余资金规模约3.14万亿元,较年初预算增加约8146亿元(见图109)。同时尽管2020-2021年部分调入及结转结余资金未使用,但考虑到2015-2019年和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的超额使用,预计2022年末公共财政调入和结转结余资金可用规模有限,2023年其对实际财政赤字规模的贡献或有限,财政加力对官方赤字的依赖度提升。 其三,官方赤字率提高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一方面,按照当前名义GDP规模进行估算,官方赤字率每提高0.1%,财政赤字规模仅能增加约1200亿元,在准财政工具、政府债券限额等政策空间打开后,大幅提高的必要性不强。另一方面,除2020-2021年外,我国官方赤字率一直严守3%的国际安全警戒线,在2023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的判断下,最后实际超过3%的概率较低。 其四,与地方财政相比,中央政府加杠杆的空间更大。如2022年三季度末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0.6%,低于地方政府8.5个百分点(见图110)。 二是预计2023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在3.65万元左右,发行节奏将继续前置。其一,稳增长诉求下,基建项目的继续建设和新建仍然需要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作为近年来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2023年新增专项债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其二,政府性基金收入对专项债的偿付保障能力下降,不支持专项债规模继续大幅扩张。如2018年以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低于专项债券余额,且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速的大幅下降和专项债券的持续扩张,两者差距持续扩大(见图111),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对专项债券的偿付保障能力不足。其三,截止到2022年10月末,专项债券限额仍有1.1万亿元的盘活空间,若经济修复不及预期,对其盘活仍可发挥扩大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其四,可通过提高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比例和提高专项债券项目质量两方面入手,更好发挥专项债券资金对有效投资的带动撬动作用。其五,鉴于2023年上半年稳增长压力更大,政策节奏将体现逆周期性,同时根据报道,专项债券提前批额度已于11月中旬下达各地,也预示着2023年专项债券发行节奏或将继续前置(见图112)。 三是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财政贴息将成为财政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其一,与传统财政工具相比,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贴息工具使用较为机动灵活。时间上,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选择使用与否;流程上,不需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规模上,受地方财力限制较小,且撬动作用较大,如政策性金融工具最大可撬动10倍杠杆;方向上,可以更精准聚焦基建和设备更新改造投资,资金使用效率更高。其二,两者均是货币与财政协调配合的重要载体,更加注重精准性和时效性,进一步扩容有利于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预计未来两大工具尤其是贴息工具将成为财政货币配合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其支持范围和力度有望迎来长期提升。其三,预计在专项债资金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继续扩容,对2023年基建投资增速形成支撑。 五、大类资产配置:转机初现,关注A股修复 (一)2022年资产价格表现:股、债、汇、商品轮番调整,资产回报下降 2022年主要大类资产价格总体呈现出“商品、美元表现占优,债券收益相对稳健,A股深度回调和人民币贬值”的分化特征(见图113)。但从边际变化看,各类资产价格波动明显,如一季度商品涨、股市跌,二季度股市反弹、商品和汇市跌,三季度股、汇、商品齐跌,四季度债市、美元出现调整,市场投资回报明显下降、投资风险趋于上行。 2022年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与全球滞胀格局下宏观波动率显著上升,各种超预期因素颠覆市场认知密不可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超预期因素:一是外部地缘政治环境动荡超出预期。年内俄乌冲突持续时间之长、发展态势之复杂远超预期,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能源粮食安全等方面造成严重冲击;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也明显升级。二是海外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超出预期。受供给约束、需求恢复和流动性刺激等各种因素的叠加影响,2022年全球CPI增速将罕见地超过8%,美国CPI增速创下40年新高,不断颠覆市场预期;为此美联储年内累计加息425个基点,加息之快、幅度之大也是过去40年最严厉的一次,而随着美元流动性的回收,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动荡明显加剧。三是全球经济放缓超出预期。受高通胀、强硬加息、地缘政治冲突、疫情蔓延和能源粮食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放缓幅度大幅超出预期,如根据IMF、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最新预测,2022年全球GDP约增长3%,较2021年增速回落约一半,低于各组织年初预测值1.5个百分点左右。四是国内疫情冲击超出预期。2022年国内疫情新发、多发、广发,导致经济运行、生产生活秩序多次被打乱,经济循环遭受阻碍,加上房地产市场等风险暴露,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国内经济恢复持续不及预期。 面对诸多超预期的因素,市场交易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一季度,俄乌冲突意外爆发加剧全球供给冲击和地缘紧张局势,同时国内疫情超预期反弹和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等,加大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商品暴涨、A股深度回调。二季度,供给冲击边际缓解,美联储大幅加息引发全球衰退预期升温,推动多数商品开始回落;但国内经济悲观预期好转支撑A股迎来反弹。三季度,美联储持续加息与全球经济放缓超出预期,推动商品价格继续回调,同时国内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叠加中美金融周期错位加深,导致人民币短期贬值压力加大,A股再度迎来剧烈调整。四季度,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导致避险交易步入尾声,美元指数回调,人民币汇率和黄金反弹;同时受国内防疫优化推动经济预期好转、理财遭遇赎回潮等因素影响,国内避险资产债券也迎来调整。 (二)2023年大类资产配置展望:关注A股修复,适当增配黄金 展望2023年,外部环境或依旧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大概率延续滞胀格局,且压力重心将由“胀”转向“滞”;国内三重压力仍然较大,但发展面临的诸多因素边际好转,加上政策全力提振需求,经济总体有望回升。 从外部看,世界经济延续滞胀格局,且压力重心由“胀”转向“滞”。主要表现为三层含义:一是受全球融资环境持续收紧、通胀维持高位、地缘政治冲突等偏短期因素,以及疫情危机导致全球劳动生产率下降等中长期因素的共同影响,2023年全球经济放缓压力将进一步加大(见图114-115)。二是需求放缓、流动性收敛和高基数决定2023年全球通胀增速将趋于回落,但受疫后因退休、死亡、移民减少等导致的劳动力供应短缺难以很快弥补,加上本轮大宗商品上涨并未带动其资本开支明显扩张,以及地缘政治冲突风险犹存的影响,预计通胀回落幅度有限,整体或仍有韧性维持在偏高水平(见图115)。三是受通胀基因依旧顽固影响,预计美联储加息高点更高、利率维持高位时间或拉长,全球流动性或依旧偏紧(若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除外),而金融市场对此预期明显不足,未来可能面临重估风险。 从国内看,经济增长方面,受防疫政策优化,货币、财政、产业、科技、社会五大政策协调配合全力拼经济,以及中央高度重视提振市场信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由冰点走向融冰之路可期,但地产修复节奏、外需放缓和工业企业去库存对经济的扰动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流动性方面,为提振需求,货币政策总基调将维持稳健偏宽松,上半年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但也不会出现大水漫灌,社融增速或以稳为主。 从非经济因素看,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疫情防控全面放开,预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或边际趋弱;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风险犹存,此外“高利率、高通胀、高债务、低增长”环境下,预计2023年全球债务风险将明显增加。 综上,在外部环境依旧动荡不安,地缘政治风险犹存,国内经济低位重启修复的基准预测下,预计2023年市场风险偏好难以全面点燃,但对国内风险资产相对可以更乐观一些。具体到配置上,我们认为2023年A股修复性行情值得期待,方向看好出行消费,医药板块,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国防军工等安全主线;预计债市总体承压,重点把握降息、超调等机会;商品方面大概率继续承压,但黄金配置机会增加且预计下半年表现或更优。 1、A股:修复性行情概率偏大,重点关注出行消费、医药和安全主线 受盈利、估值、人民币汇率、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遭遇极端负面冲击的影响,2022年A股深度调整,走出大熊市行情。但物极必反,2023年多重因素正由极端负面的状态边际好转,对A股形成支撑,预计2023年A股大概率有望迎来修复行情,但恢复高度仍受到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国内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的制约,市场波动率或仍偏高。 一是从盈利看,2023年A股盈利有望逐渐筑底回升,但力度或偏温和。历史经验显示,A股企业盈利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度一致(见图116)。受PPI增速继续回落、出口放缓、库存仍处高位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23年上半年国内工业企业大概率延续去库存周期,但工业利润增速领先库存周期约两个季度左右(见图100),预示着2023年工业企业利润和A股盈利有望逐渐筑底回升。然而国内经济和信心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加之2023年外需大幅放缓,预计A股盈利回升力度或偏温和(见图117)。 二是从估值看,底部弱修复概率偏大。当前全部A股市盈率中位数已处于历史后10%的分位数水平(见图118),显示出市场估值底已经出现。展望2023年,我国货币政策仍将维持稳健偏宽松,加上实体有效需求恢复,预计实体信用扩张有望加快,社融和中长期贷款增速或稳中略升。根据历史经验,社融和中长期贷款增速与A股估值走势较为一致(见图119),预示着2023年A股估值或有所抬升,但国内货币政策不大水漫灌,加之过去量级较大的房地产、城投等融资需求总体减弱,社融、中长期贷款增速改善或有限,对A股估值抬升作用不宜过度高估。 三是从资产性价比看,A股具备较大优势。如截至12月25日,国内股债吸引力指标、股票与理财产品吸引力指标,均为近五年历史最高值,表明与投资债券、理财产品相比,投资股票获胜的概率明显更大(见图120-121)。此外,近年来我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增速与房价增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见图122),2022年房地产市场风险暴露导致两者短期同向而行(2014-2015年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但随着房地产市场风险警报解除,加上未来房地产市场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居民资产由楼市加快向权益资产转移的趋势有望延续,对A股形成支撑。同时随着个人养老金加快入市,也会给A股带来新的增量资金。 四是从其他因素看,随着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加上中美经济周期逆向而行,即中国经济回升、美国经济持续回落,将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外资流入A股的速度或重新加快(见图123)。但值得警惕的风险是,若海外衰退超预期、全球出现金融危机或国内经济恢复远不及预期,A股波动风险难以避免将加大。 具体到行业配置上,我们认为“扩内需”、统筹发展与安全是2023年A股投资的核心关键词,建议重点关注四条逻辑主线: (1)防疫政策优化带来的出行类消费修复主线。根据海外经验,防疫政策优化后,各国餐饮住宿、娱乐休闲、服装鞋类等出行相关的消费板块修复弹性最大(见图47-48)。随着2023年国内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加上CPI与PPI增速剪刀差扩大,A股纺织服装、商贸零售、社会服务等板块盈利有望波动上行,得到明显改善;此外目前上述板块市值占全部A股的比重处于历史最低位置(见图124),明显处于低配状态。预计2023年尤其是上半年,社会服务板块里面的酒店、旅游等行业,以及纺织服装、商品零售等板块均有望迎来盈利与估值的双升。 (2)兼具短期修复和长期高增长双重属性的医药、养老消费主线。从短期看,疫情爆发三年以来,我国医疗保健消费增速受损程度明显高于全部消费增速,且修复程度一直弱于后者(见图125),随着防疫政策持续优化,预计2023年医疗保健相关消费修复弹性和空间均较大,对A股医药生物板块形成盈利支撑。从长期看,目前我国医疗保健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到9%,仅为同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一半左右,未来增长空间广阔,也是我国补短板的重要领域。此外,经过两年的调整,医药板块超配状态明显有所缓解,市值占比与营收占比的比值已也回到近十年均值水平。综上,预计2023年医药板块以及与养老相关的消费板块表现值得期待。 (3)国家安全相关的短板领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外部动荡不安的局势,发展与安全被提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未来关系国家安全发展领域加快补齐短板将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资本市场的机会所在。具体而言,国家安全包括能源粮食安全、产业链安全、国防安全、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对应新型电力系统、生物农业、基础软件、核心硬件、基础原材料、国防军工等板块均存在一些投资机会。 (4)受益于信心重塑和数字化转型提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标志着对平台经济的监管政策开始走向常态化,并由过去的强监管阶段、规范发展阶段进入了支持发展阶段。政策风向的好转,叠加国内数字化转型提速,预计工业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有望迎来明显的修复行情。 2、债市:总体承压,重点把握降息、超调等机会 一是2023年国内经济总体有望回升,名义GDP增速大概率有所提高,对债市形成主要制约。我国利率走势主要由经济增长、物价等基本面因素主导,中长期看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与名义GDP增速运行趋势较为一致(见图126),2023年名义GDP增速回升预示着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将面临上行压力。 二是随着国内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资金供求变化也会给债市带来压力。历史经验显示,资金供求是影响利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子。若以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分别代表宏观层面的社会资金供给、需求,那么社融与货币供应量增速之差,能够表示资金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变化,这个差额越大表示资金需求超过供给越多,市场资金紧张态势越明显,资金利率将抬高得越多,反之则相反。经验数据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2015年以来我国(社融增速-M2增速)之差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步波动明显,相关性较高(见图127)。2023年随着实体需求回升,预计信用扩张有望加快,社融增速与M2增速剪刀差大概率由极低的低位明显回升,给债市带来压力。 三是节奏上,预计2023年下半年债市调整压力或加大。一方面,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初期感染率上升带来冲击消退,加上房地产市场逐渐恢复,预计2023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回升动力将趋于增强;另一方面,实体需求特别是服务消费的快速修复,将给国内通胀带来一定压力,而这种压力也将在下半年加快显现,对债市形成压制。 四是降息、市场超调等机会可适当把握。一方面,为提振实体有效需求,2023年降准、降息等宽松操作值得期待,市场利率和实体融资成本中枢有望进一步下行,给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下台阶提供支撑(见图128),因此2023年降息落地前后,国债利率仍有望跟随市场利率迎来一轮中枢下移。另一方面,2023年金融市场波动率或依旧偏高,若国内利率超调至3%上方较多,或海外出现经济、金融危机时,建议对债市重新保持乐观,国内利率中枢下行大趋势未变。 3、大宗商品:多重利空因素共振,大概率持续承压 一是从需求端看,2023年中美两大经济体均将处于去库存周期阶段(见图129-130),加上主要经济体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压力加大,大宗商品需求继续趋弱或难以避免,对商品价格形成主要冲击。从节奏上看,上半年中国逆周期政策集中加快发力,将带动基建、地产等投资需求回升,有利于适度对冲总需求放缓的速度,对部分工业品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下半年中国稳增长政策力度边际趋缓,叠加外需回落,商品价格调整压力或更大。 二是从供给端来看,供给约束总体有望继续缓解。一方面,疫后发达经济体劳动力供应短缺难以很快弥补,但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全面放开防疫政策,预计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的制约边际上趋于好转,尤其是中国生产循环的恢复为全球供给改善提供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局势的演变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债务风险加大周期中,不排除地缘政治冲突继续对全球商品供给形成一定约束,加上新旧能源体系转换期,本轮能源价格上涨周期并未带动企业相关资本支出大幅扩张,能源、农产品等供给或仍面临一些压力,对两者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三是从金融层面看,受核心通胀仍有韧性的影响,预计2023年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加息高点更高,利率维持高位的时间或拉长,将导致全球流动性大概率依旧偏紧(若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除外),也会对商品价格继续形成制约。 4、黄金:配置机会增加,下半年或优于上半年 展望2023年,黄金走势依旧面临一些压力,但配置机会总体趋于增加,下半年表现或优于上半年。 一是根据黄金价格的传统分析框架,金价主要由美元指数和美国实际利率决定,且长期来看其与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见图131)。展望2023年,预计美国实际利率和美元指数大概率呈现出两阶段的变化:其一,2023年上半年,受美国核心通胀仍有韧性影响,预计2月、3月和5月份的三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或维持高压态势,美联储加息高点更高,政策利率维持高位的时间或拉长逐渐被市场重新定价,加上CPI增速总体趋于回落,不排除美国实际利率维持高位甚至继续有所抬升;同时,欧元区经济基本面明显弱于美国,衰退风险更大,也将继续对美元指数形成一定支撑,美债实际利率和美元指数或仍对金价形成制约。其二,2023年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高利率风险逐渐得到释放和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状态,将推动美国实际利率真正走低,美元指数趋弱,对黄金价格形成支撑;加上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或加剧,全球债务风险提升,黄金避险价值也会有所增加。 二是从历史经验的分析角度看,受劳动力短缺、逆全球化、老龄化、技术进步放缓等中长期供给冲击因素的影响,全球通胀中枢抬升正趋于长期化,美国本轮高通胀走势,与同样遭受严重供给冲击的19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通胀走势已较为一致(见图132)。而根据历史经验,19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期间黄金价格走势与美国通胀走势类似(见图133),2023年美国通胀读数回落尤其是在高基数驱动下的上半年回落几无悬念,如果历史重演,意味着黄金价格或依旧承压。金价与美国高通胀期间物价走势一致既是经验之谈,背后的亦有理论逻辑的支撑,一方面黄金的商品属性决定其与通胀走势存在联系,另一方面当通胀回落速度快于名义利率时,实际利率抬升也会对金价形成制约,反之则相反。因此,从历史经验的角度,也显示出2023年上半年黄金价格或仍存在一些压力。
lg
...
金融界
2022-12-31
2023年人民币汇率展望
go
lg
...
023年有望实现微弱增长。
新
兴
市
场
国家经济有望保持温和增长,强美元与流动性紧缩的压力将主要集中在上半年。 下半年随着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转向,
新
兴
市
场
流动性压力将整体减弱,但不同类型的国家仍将出现分化,风险主要集中在能源粮食对外依赖度高和财政贸易双赤字的国家。 2. 中国:修复性复苏 2023年中国经济将开启“修复性复苏”模式,复苏的主要动能来自于抑制经济增长因素的消除。 一是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将提振消费与投资信心,经济内生动力逐步恢复。随着防疫政策全面回归“乙类乙管”,2023年开春后疫情有望回落,服务业与消费将于二季度逐步复苏,企业投资信心增强。 二是房地产逐步由风险暴露期转向风险收敛期,融资改善与信心恢复将成为主要特征,行业逐步转向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地产对整体经济开始由负面冲击转为中性。 三是外部需求转弱,出口增速恐将保持下行,经济增长的动力将由2021和2022年的“以外补内”转变为2023年的“以内补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反弹力度。 四是通胀将保持温和,一方面内需复苏将促使核心通胀均值回归和中枢上移,另一方面输入型通胀压力减轻,则将有利于限制通胀涨幅。 整体看,2023年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修复和温和通胀,将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二)国际收支面:经常账户承压,金融账户改善 2023年我国国际收支将继续保持基本平衡格局,经常账户压力与金融账户改善并存,为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1. 国内外经济周期错位,将导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下降 一是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将见顶回落。2020年以来我国出口占全球比重达到历史高点,源于疫情冲击下全球对我国生产能力的依赖加大。2023年全球经济减速必然拖累外需回落,海外产能恢复对我国出口形成替代效应,出口将面临下行压力。 二是服务贸易逆差难以继续缩小。 疫情期间我国居民出国旅行求学、海外购物均受到严重影响,全球海运能力下滑则一度提升了我国国际运输服务的份额,这些都是近年来服务贸易逆差缩小的原因。 2023年我国打开国门后,以上因素将会削弱,服务贸易逆差可能由近两年来的持续缩小转为扩大。 三是国际收入保持稳定。疫情以来我国海外劳务和投资净收入均有所下降,2023年全球流动性与金融条件收紧有望转向,有利于海外资产收益回升,我国重新开放后劳务收入也有望增加。不过,我国经济复苏后对外投资收益支付也将上升,国际收入项的正负面因素大体平衡。 2. 中美利差倒挂程度缩小,金融项下国际收支有望好转 一是直接投资顺差有望增加。2022年受疫情封控影响,我国直接投资顺差规模有所下降,2023年随着中国经济修复性复苏和市场对中国经济信心提升,我国直接投资顺差有望重回扩大趋势。 二是中美利差倒挂将延续2022年四季度以来的收窄趋势。 预计美联储大概率在2023年二季度停止加息,且四季度有可能反转为降息,衰退预期下美债长短收益率倒挂,长期收益率已较前期回落。 相比之下,随着宽信用下信贷需求恢复,我国利率水平有望由低点小幅回升,中美利差倒挂的修复将促进债券投资逆差好转。 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估值仍存优势,有望沿着盈利修复与风险偏好回升逻辑演绎,近期部分海外投行接连表示在中期看多我国资本市场,有望带来股权投资净流入增多。 (三)2023年汇率走势研判 综合经济基本面与国际收支面考虑,预计2023年人民币汇率整体将呈现双向波动、温和回升、逐步趋近长期合理区间的走势。 人民币汇率均值大概率将回到7以下区间。2022年人民币贬值至7上方持续两个半月,为多项短期利空因素叠加的结果。一方面美元指数罕见强势,达到了近20年高点;另一方面,国内疫情反复,地产风险显现,实体经济疲弱,市场超预期悲观。客观而言,这些超预期利空因素的同时叠加,绝非常态。从历史看,人民币汇率破7属于双向波动的尾部区域而非中枢,回归7以下的长期均衡区间是应有之义。 分季度看,一季度人民币汇率或双向波动明显,并在关键点位继续拉锯。一方面美国通胀仍可能反复,美联储的最后几次加息主要集中在一季度,不排除重回鹰派而抬升美元,美债收益率也存在继续上升可能。而我国疫情防控逐步放松,最优政策平衡点仍需探索,冬季天寒与春运扩散等因素或导致确诊高峰,影响内需复苏。 二季度人民币汇率或在波动中有所升值,美国加息临近尾声,我国疫情高峰下降,内需不断复苏,在2022年低基数下GDP增速也有望达到年内高点。 三季度人民币汇率或面临上市公司购汇分红、企业海外采购备产、国门放开居民出国旅游留学高峰来临等多重压力,叠加前期美国停止加息利好兑现,汇率可能存在回调压力。 四季度人民币有望重回温和升值趋势,美国经济或显实质性衰退,美联储有望进入降息周期,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仍保持复苏动力,将成为支持汇率升值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应对汇率风险 尽管我们对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进行了大致推演,但不可否认汇率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俄乌冲突演进、中东局势和中美关系变化等多种难以预判的外生因素往往引发汇率预期和走势的突变。 需要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不在汇率上进行选边和投机。 涉外企业应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可选择合适的外汇产品开展汇率避险。金融机构则需要进一步丰富代客外汇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强自身外汇敞口管理,做好汇率风险预案。
lg
...
金融界
2022-12-31
全球重要股指表现:俄罗斯股市垫底,美股纳指倒数,A股开局即巅峰,委内瑞拉、土耳其股市暴涨
go
lg
...
都最晚将在23年上半年迎来改善。届时,
新
兴
市
场
弹性优于发达市场。对于国内市场兴业证券张忆东指出,A股和港股将受益于中国开放和经济复苏,有望迎来投资的“大年”,赚钱效应将好于2022年,中国股市特别是港股将有望迎来全球增量资金的再配置。
lg
...
金融界
2022-12-31
2022中国资本市场报告:2.1亿投资者淘金5000余家上市公司,78股股价翻倍,茅台、宁王市值蒸发逾4000亿元
go
lg
...
都最晚将在23年上半年迎来改善。届时,
新
兴
市
场
弹性优于发达市场。对于国内市场兴业证券张忆东指出,A股和港股将受益于中国开放和经济复苏,有望迎来投资的“大年”,赚钱效应将好于2022年,中国股市特别是港股将有望迎来全球增量资金的再配置。 二、成交额 市场风险偏好回落,A股从增量博弈走向存量博弈。相较于去年逾6成交易日成交额超过一万亿元,2022年市场人气显著下降。金融界统计发现,在今年的242个交易日中,仅有79个交易日达到万亿规模,占比低于1/3,剩余的163个交易日中,有53个交易日成交额不足8000亿元。全年最高单日成交额为13626.99亿元,为2月24日,当天沪指下跌1.7%。最低单日成交额为5608.41亿元,出现在9月30日,当天沪指下跌0.55%。 A股2022年全年成交额223.88万亿元,未能超越2021年创下的历史最高记录257.15万亿。日均成交额为9251.06亿元,相较2021年的10582.16亿元减少1331.1亿元。分季度来看,一至四季度的量能日渐萎缩,日均成交额分别为10062.45亿元、9451.69亿元、9149.97亿元、8378.96亿元。 展望2023年,西部证券指出,伴随风险情绪回暖,明年A股有望迎来近8000亿元的增量资金。其中,偏股公募、私募基金发行有望显著回暖,险资、外资等机构资金仍是主要增量来源,杠杆资金与理财资金有望转为净流入。 三、上市公司概况 11月22日,A股迎来又一重要里程碑,当天沪深京三市存量上市公司数量正式突破5000家。回顾过往三十余载,A股完成前四个1000家公司上市分别用时约11年、9年、6年和4年,第五个1000家仅用了两年时间。 截至2022年12月30日, A股上市股票共计5067只,其中上交所2169家(主板1624家、科创板501家、风险警示板44家),深交所2736家(主板1437家,创业板1212家、风险警示板87家),北交所162家。 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2个省级行政区上市公司数量超过100家,广东省以832家高居榜首,浙江省以655家的数量排在第二,江苏以635家屈居第三,与浙江的数量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三个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占据总数的逾4成;北京、上海上市公司数量超过400家,山东接近300家,福建、四川、安徽、湖北、湖南均超过100家,2022年“豫股军团”数量历史性的突破100家。 总市值方面,合计总市值约87.75万亿元,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不过较2021年末的91.61万亿元,蒸发了近4万亿元。 四、投资者概况 1/211423800,你好!作为市场的另一重要参与方,A股投资者数量在今年2月正式突破2亿大关。从1990年中国股市成立到2016年1月,投资者数量突破1亿历时26年,随后的6年时间,投资者“跑步入市”,数量再增1亿。最新数据显示,11月期末,A股投资者数达2.11亿。 具体来看,今年3月新增投资者数量达230万,是2021年3月以来的高点。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年内还出现了单月投资者新增数量5次环比下滑的情形,另外,在年末新增个人投资者入场速度显著放缓,目前已连续2个月低于百万,为2019年9月以来首次。 随着投资者规模不断扩大,加强投资者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愈加凸显。日前,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感言)》,其中指出牢记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监管使命,充分尊重投资者、敬畏投资者,完善立体化的投保安全网,切实增强投资者获得感。 五、IPO生态 2022年,A股共有427家公司首发上市,相比于去年全年的524家,减少18.32%,年内IPO融资总额为5797.7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这一数据为5394.44亿元。不难看出,虽然2022年IPO公司数量有所下降,但融资金额却高于上一年,增长约7.48%。至此,A股年度首发募资金额自2019年以来已实现连续四年增长。 2022年,科创板和创业板再度成为A股IPO市场的主要阵地,创业板IPO公司150家,科创板124家,合计占比超过64%,深交所主板与上交所主板IPO公司数量分别达到39家和31家,北交所IPO数量则达到83家。从融资额计算,科创板和创业板将分别以超过2522.90亿元和超过1803.51亿元位居第一、第二,占A股总融资额的近75%。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2年A股前十大IPO融资中,科创板占据七席,创业板占据一席。不过今年A股最大单IPO仍花落上交所主板,中国移动募资规模超过500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从省级行政区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省份成IPO最大赢家,分别贡献上市公司78家、70家、55家。 普华永道报告预测,2023全年A股市场IPO数量将达400-460家。尽管上述数字依旧未能超过2021年的峰值,不过该机构预测,2023年A股融资额有望再创新高,达到5900亿元-6520亿元。 对于A股的IPO生态,不得不提的就是“新股赚钱效应”进一步分化,“打新神话”进一步退潮。在427只新股中,有145只股票上市首日盘中曾现破发,首日盘中破发比例超过33%。上述新股中,科创板55只、北交所54只、创业板36只。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年末,北交所新股出现破发潮。 2022年新股中,有26只新股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00%,其中6只新股涨幅达200%以上。另外,年内主板未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演绎着“稳稳的幸福”。 六、退市 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A股也迎来了最强“退市风暴”,“应退尽退”成为热词之一。金融界统计,年内共有50家A股公司推出A股历史舞台,其中强制退市公司达到46家,较去年同比翻番。 到今年12月31日,退市新规正式实施迎来两周年。在证监会近日制定下发的《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中强调:在出口端,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决把“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清出市场;优化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支持符合条件且具有挽救价值的危困公司通过破产重整实现重生。 开源证券此前指出,预计在未来,1元退市、重大违法类退市、规范类退市等非财务类强制退市情形逐渐增多,主动退市、并购重组等退市渠道亦不断畅通。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和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常态化的退市机制将加速形成,国内资本市场也将快速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实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七、板块表现 2022年,A股仅有2个申万一级行业实现上涨,且没有行业涨幅超过20%,煤炭行业全年领涨,涨幅为10.95%。在申万二级行业中,涨幅最高的是酒店餐饮行业,累计涨幅27.84%,其次是旅游及景区,涨幅达24.88%;航空机场、综合两大行业涨近10%,非金属材料、房屋建设、贵金属、医药商业、铁路公路等少数上涨;消费电子跌幅40%,光学光电子、数字媒体、半导体、焦炭、游戏、小家电、计算机设备、元件、电池等行业跌幅超过30%。 煤炭行业在2022年出尽风头,山煤国际全年暴涨133.97%,陕西煤业涨超70%,潞安环能、兖矿能源、山西焦煤、兰花科创涨超50%。展望2023年,中信证券分析称,国内煤炭产量和进口量或都有温和增长,经济回暖下需求也有望扩张,预计行业供需将维持平衡。随着海外能源价格中枢的回落,预计国内部分煤种价格将略有波动,但行业景气整体将保持高位。2023年板块投资逻辑主要在需求端,看好下半年行业需求的恢复,板块届时或迎来新一轮需求驱动的行情。 酒店餐饮、旅游及景区、航空机场、一般零售等板块在年末强势爆发,君亭酒店全年暴涨210.91%,金陵饭店、华天酒店涨超100%。伴随着防疫政策的持续优化,消费场景逐步恢复,加速了市场对于消费复苏逻辑的炒作步伐。在2023年年度策略里,分析师们也纷纷看好消费板块的行情。国泰君安证券认为,国内经济活力、人口结构及促消费政策相对较好,通胀压力不大,放开后可能会经历1-3个月的短暂扰动,此后在促消费和稳增长的政策带动下,前期被压制的消费需求有望逐步释放、进入平稳回升的复苏阶段,整体消费市场有望在23Q1筑底、23Q2迎来改善。 不过这并不代表着A股市场的枯燥乏味,供销社、抗菌面料、Web3.0、数据确权、人造太阳、复合集流体、EDA、HIT电池、Chiplet...一个个风口让A股散户成为全球知识储备量最强大的股市投资者。 供销社概念全年大涨18.79%,天鹅股份累计上涨168.89%。11月供销社概念“翻红”,东方证券指出,新时代的供销社是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商业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农村物流中转站的功能,完善之前积累下来的以流通骨干企业为支撑、县城为枢纽、乡镇为重点、村级为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网络,其核心作用在于构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双向流通通道,让农产品走出去,让农资、日用消费品等引进来。 二十大报告将安全提升到新高度,强调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科技自立自强。信创概念全年涨6.65%,信创概念牛股英飞拓全年累涨逾200%,竞业达、吉大正元亦有出色表现。东吴证券研判,信创仍然是计算机确定性最强的投资主线,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 八、个股表现 2022年,A股实现上涨的股票共有1314只,占整个A股总量的25.94%,其中,78家上市公司全年股价涨幅超过100%(剔除年内新股后数量为46只),155家涨幅在50%-100%之间, 2022年A股十大牛股中,绿康生化涨幅381.32%位居榜首,西安饮食、宝明科技涨幅超过300%分别拿下第二、三名,人人乐、传艺科技挤进前五名,通润装备、园城黄金、中路股份、盈方微、君亭酒店分别位列第六至十位。 十大熊股中也各个“出尽风头”,*ST紫晶、*ST泽达为科创板仅有的三只ST股中的两只;ST明诚顶级足球生意玩砸了,公司成“老赖”;长虹能源涉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事项违规*ST凯乐连续5年年报造假,公司或被强制退市;大白马歌尔股份苹果砍单,业绩预减50%-60%;*ST宜康控股股东联手私募操纵股价竟巨亏8亿多;芯片巨头韦尔股份遭遇“周期劫”,市值蒸发近千亿;北交所首批10只新股之一的大地电气,股价持续阴跌。 2022年十大牛熊股(2022年新股未统计在内) 股王的宝座依旧属于贵州茅台,最新价报1727元,该股在此前10月31日曾触及1311.09元的低点。A股第二高价股为科创板牛股禾迈股份,不过股价目前并未破千,报937.15元,600-900元区间“断档”,昱能科技、爱美客均超过500元。低价股中,*ST凯乐、*ST金洲股价不足一元。 当前A股市值最高的公司依然是贵州茅台,为2.17万亿元,第二名工商银行1.55万亿元,第三名中国移动1.45万亿元,建设银行、中国人寿、农业银行总市值也超过1万亿元。 不过,尽管贵州茅台仍未市值第一,但它年内市值蒸发了超过4000亿元,市值蒸发榜上,明星股云集,“宁王”市值蒸发近4100亿元居首,招商银行市值蒸发2887.67亿元,长城汽车、韦尔股份市值蒸发超1800亿元,五粮液、海康威视蒸发超1600亿元。 市值增长榜单中,中国神华增长近2000亿元,中国神华增长也超过1000亿元,陕西煤业、上海机场、兖矿能源等增长超过500亿元。 九、券商展望 2022年哪件大事对你的投资影响最大?2023年你对市场的展望又是如何?我们评论区见。
lg
...
金融界
2022-12-31
2022年十大美股新闻
go
lg
...
加息,推高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并可能对
新
兴
市
场
和发展中经济体造成持久伤害。美国投行也纷纷警告,美联储加息已对美国经济造成损失,是时候放缓甚至暂停加息了。 2. 暴跌不止,美股势创2008年来最惨表现,空头狂赚逾3000亿美元 美股今年持续下跌。年初至今,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已累跌33.03%,道指和标普500指数分别累跌8.58%和19.24%。科技股跌势尤为惨烈,特斯拉今年一度暴跌近70%,亚马逊和英伟达跌近50%,谷歌跌38.46%,苹果跌27.55%,微软跌近29%。 美股大跌却令空头们赚翻了,有望实现自2018年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S3 Partners的数据显示,目前卖空者拥有3037亿美元的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收益,比2018年(他们上一个盈利年)增长了四倍。 3. 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进展 中概股迎史诗级反弹 据新华社报道,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积极进展。12月15日,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表示,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撤销2021年对相关事务所做认定。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6日表示,欢迎美国监管机构基于监管专业考虑重新做出的认定。 市场普遍认为,这标志着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积极成效,中概股退市风险得以基本解除,也对未来中国企业在美上市释放出积极信号。 几乎与此同时,中概股出现了一轮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反弹。11月份,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累计上涨42.13%,创单月最大涨幅。个股方面,包括小鹏汽车、携程、京东、拼多多、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只股票近1个多月反弹幅度均超过40%。 4. 硅谷寒风凛冽,科技巨头开启大裁员 美国科技业寒风凛冽,硅谷巨头纷纷开始大规模裁员。先是马斯克入主推特后宣布裁员50%,紧接着,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裁员1.1万人,随后亚马逊也被曝裁员上万人。有消息称,苹果暂停了几乎所有部门的招聘工作。微软、英特尔、惠普、美光科技、Salesforce等也纷纷加入裁员行列。今年前11个月,美国科技企业裁员总数达到80978人,同比增长535%,裁员规模创下20年来新高。 5. 马斯克收购推特上演连环闹剧 马斯克对推特的收购,从最初发出价值44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到中间反悔闹上法庭,再到最后迫不得已吞下苦果,足足折腾了半年之久。而这场闹剧直到现在还没有收场的意思,在10月底入主推特后,马斯克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包括裁减推特50%以上的员工,并试图在这家以宽松著称的公司建立起“硬核”文化。 马斯克对推特的过分关注引发了特斯拉投资者的担忧,成为拖累特斯拉股价大跌的主要因素之一。迫于压力,马斯克最近在推特上发起民调,询问自己是否应辞去CEO职位,并承诺一旦找到足够傻的人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就会这样做。 6. 巴菲特狂买石油股,重仓台积电 在蛰伏多年之后,巴菲特终于在价值投资再次盛行的2022年出手了。俄乌冲突爆发后他大举押注石油板块,并且一路增持雪佛龙和西方石油这两只股票。截至三季度末,伯克希尔持有西方石油1.944亿股,持有雪佛龙1.654亿股,持仓总额接近600亿美元。 不过,要说今年巴菲特投资的最大惊喜,可能就是第三季度买入价值逾41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使其一跃成为伯克希尔的第十大重仓股。这是继2016年开始投资苹果之后,巴菲特对科技股又一次罕见地大举押注。 7. 美国IPO市场遭遇寒冬,今年融资额暴跌逾九成 随着美联储加息导致流动性收紧,美国IPO市场遭遇寒冬,今年迄今融资规模只有240亿美元,创下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比2021年骤减93%。 与此同时,受美国市场降温的影响,今年全球IPO融资额仅为2070亿美元,同比大跌68%,是自2008年IPO融资额暴跌73%以来最严重的下滑。 8. 特斯拉股价暴跌近七成,马斯克痛失首富宝座 随着利率上升导致科技股重挫,特斯拉股价今年累计下跌了近70%,市值跌破4000亿美元。而在去年的“高光时刻”,该公司市值一度突破1万亿美元,马斯克本人的身价也一度突破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富。 现在,马斯克已从首富宝座上跌落,被LV老板取代。对于特斯拉的股价下跌,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是受推特闹剧拖累,但马斯克却甩锅给了美联储,称股价暴跌是美联储加息导致的,特斯拉本身没有问题。 9. 流动性褪去,美股SPAC借壳潮“曲终人散” 在今年美股整体表现不佳的背景下,美国自2020年以来持续火热的SPAC“借壳上市”潮也开始大幅消退。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市场情况逆转,繁荣变成了萧条。 数据显示,自12月初以来,大约70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已经清算并向投资者返还资金。每天大约有四个SPAC清算关闭。更多的SPAC表示他们将在未来几周内进行清算。 10. Meta进军元宇宙失败,扎克伯格遭员工炮轰 近日在美国匿名论坛Blind上,充斥着大量来自Meta员工的声音,其中负面情绪的评论占绝大多数,矛头直指该公司CEO马克·扎克伯格。一位软件开发者直言,扎克伯格正凭一己之力用元宇宙来“杀死”这家科技巨头。 今年以来,Meta股价下跌了超过70%。该公司上个月宣布将裁员1.1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3%。扎克伯格当时表示,这是他经营公司18年来不得不做出的最艰难决定之一。
lg
...
金融界
2022-12-31
中俄秀团结!普京:期待习近平明春访问俄罗斯 习近平称中俄准备加强战略合作
go
lg
...
进金砖国家扩员,壮大金砖国家力量,维护
新
兴
市
场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普京表示,很高兴延续两国良好传统,在新年将至之际同习近平主席举行视频会晤,共同总结今年俄中关系发展成果,规划明年双边合作蓝图。我愿再次代表全体俄罗斯人民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热烈祝贺习近平主席连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习近平总书记英明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将不断取得新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当前复杂严峻国际形势下,俄中关系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能源、农业、交通、基础设施、体育、人文等领域合作稳步推进,俄中关系的坚韧性、成熟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俄中战略协作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堪称二十一世纪大国关系典范。俄方坚定支持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俄方期待同中方密切交往接触,积极推进各领域合作。相信随着中国优化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两国人员交往和人文交流将持续加强。俄方赞赏中方在国际事务中秉持的客观公正立场,高度评价中方作为金砖国家主席国所做工作,愿同中方继续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舞台密切协作,共同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捍卫各自正当利益,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共同作出努力。 两国元首就乌克兰危机交换意见。习近平强调,中方注意到俄方表示从未拒绝以外交谈判方式解决冲突,对此表示赞赏。和谈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不放弃努力,和平前景就始终存在。中方将继续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为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 两国元首还互致新年问候,祝愿中俄两国人民新年快乐,祝愿彼此国家发展事业取得更多新成就。 王毅、何立峰等参加活动。
lg
...
夏洛特
2022-12-31
博安生物于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加速迈向全球领先生物制药公司
go
lg
...
等全球主要医药市场,以及高速增长的各地
新
兴
市
场
。
lg
...
美通社
2022-12-30
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尸满为患”无阻乐观情绪 “封关前”A股三大指数、港股与人民币高开
go
lg
...
将其基准利率累计提高了300个基点。
新
兴
市
场
央行今年累计加息93次,共加息7425个基点,几乎是2021年加息2745个基点的三倍。不过,有更多证据表明,
新
兴
市
场
的紧缩周期正在放缓。 Syz Group投资长Charles-Henry Moncheau表示,多数
新
兴
市
场
央行都接近完成加息周期。 中国新冠疫情延伸阅读: “骨灰扎堆”!上海殡仪馆4大箱待领 退烧药产量直翻4倍 农村严重缺药、村医“能扛就再扛一下” 全面放开的“首选”!中国人疯狂涌向澳门旅游 为的不是赌场、蛋塔 “而是与新冠相关” 展望2023年 外媒:海外普遍看好中国强劲增长 美国CNBC 本周报道,展望2023年后市,策略师和华尔街一些备受关注的投资者认为,随着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以及美元从高位缓和下来,未来一年对于
新
兴
市
场
会是个好年景。 “中国将出现一场消费热潮," MRB Partners
新
兴
市
场
策略师梅赫兰·纳赫贾瓦尼(Mehran Nakhjavani)提到说。 “这意味着,中国股市将得到真正良好的支撑,这将在更大范围内提振
新
兴
市
场
股市。” 实际上,纳赫贾瓦尼并不是唯一将中国重新开放视为
新
兴
市
场
积极催化剂的人。摩根大通(JPMorgan)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尔科·科拉诺维奇(Marko Kolanovic)在本月上旬的一份说明中表示,他预计2023年
新
兴
市
场
股票的回报率为14%,理由是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部分反弹将带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据路透社报道,摩根资产管理全球策略师朱超平说,中国的最新政策举措表明大多数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可能会很快恢复正常,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个积极信号。 双线资本(DoubleLine Capital)首席执行官冈拉克(Gundlach)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我确实认为美元已经见顶,这确实表明,投资
新
兴
市
场
,如
新
兴
市
场
股票,可能会在2023年成为一个很好的赢家。” 花旗(Citi)
新
兴
市
场
经济主管大卫·鲁宾(David Lubin)认为,
新
兴
市
场
在2023年可以有一个好年景,但由于美国货币政策持续强硬,仍需要时间恢复。他表示,理想情况下,
新
兴
市
场
达到美国货币环境放松和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状态,下半年会更好。#2023年前景展望#
lg
...
小萧
2022-12-30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马险峰:发展ESG投资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保障
go
lg
...
,我国资本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
新
兴
市
场
和第二大投资市场。截至2022年11月22日,我国境内A股上市公司已达5000家,总市值85.6万亿元。 马险峰指出,资本市场是一个基于信息披露的市场,信息披露的内容和程度对资产定价影响很大。随着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的理解加深,投资者越来越需要要获得连贯、可比较、可靠和明晰的环境风险信息。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充分披露ESG信息,投资者才能有效识别绿色企业并向绿色低碳上市公司配置资金,有效引领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马险峰表示,发展ESG投资离不开有效的数据分析支持。近年来,中诚信绿金科技,在30年信用评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打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并且符合ESG基本原则要求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ESG数据库。从总的评级模型来看,在ESG组成因素中,各因素在各行业评级模型中的影响占比是不一样的,但从总体看,G的影响平均占比约46%,E的占比约31%多,S的占比约23%。 健全ESG信披制度 助力落实“双碳”目标 马险峰指出,在资本市场开展ESG投资,需要不断健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助力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建立强制性的ESG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中披露ESG相关信息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披露范围也越来越大。从2021年报披露情况看,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对其减排措施和效果进行了披露。从披露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比来看,截止到2022年11月份,共有约30%的公司披露了ESG或者社会责任等专题报告,其中大型公司和银行业基本上百分之百披露ESG相关报告,规模比较小的上市公司和民营公司披露率相对会低一点。 马险峰指出,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面临一定的挑战。主要是碳排放披露还是薄弱环节,在这方面,政府去年发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已经明确提出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披露碳排放信息。由此可见,从明年开始,碳排放相关信息的披露,包括碳排放范围一、范围二和范围三的相关信息的披露会越来越多。 马险峰进一步表示,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发展仍有较大空间。特别是在制度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借鉴国际经验,适应境内外投资者防范气候风险要求,也要基于我国资本市场实际,不断健全ESG信息披露规则机制,研究制定ESG信息披露指引,规范披露方式,鼓励第三方环境信息披露认证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健全ESG信息披露的制度机制体系,有效助力落实国家双碳目标!
lg
...
金融界
2022-12-30
分析盘点:2023年威胁全球市场的五个因素
go
lg
...
影响是股票和债券进一步下跌,美元走强,
新
兴
市
场
更加痛苦。 McLennan表示,更高的借贷成本引发经济衰退的问题,以及这对投资者的影响。“美联储没有看到通货膨胀的到来,在他们寻求对抗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可能特不会看到金融事故的发生,美联储很可能低估了金融灾难的风险。” 中国经济的不稳定 中国股市已从10月份的最低点上涨了约35%,原因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望从长期而严厉的封锁中全面重启。 与这种乐观情绪相抵触的是,随着感染激增和经济活动衰退,卫生系统可能不堪重负。拥挤的医院和殡仪馆的排队在最近几周引起了恐慌,并伴随着大城市社会流动性的下降。 摩根大通全球市场策略师Marcella Chow表示:“中国的感染曲线将上升,并且只会在农历新年后一两个月见顶。”她希望中国能够成功重新开放,但仍对“Covid存在的变异风险”提出警告。 中国股市的反弹仍然脆弱,任何经济活动受挫的前景都将削弱商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工业金属和铁矿石的需求。 俄乌战争 Nikko Asset Management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John Vail表示:“如果战争恶化,如果北约更直接地卷入敌对行动,制裁力度加大,那将是非常不利的。” John Vail表示,在全球经济处于危险时刻时,对俄罗斯贸易伙伴(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二次制裁将放大当前限制的影响。 “就食品、能源和化肥、某些金属和化学品等其他物品而言,这将对世界造成重大供应冲击。” 更令人担忧的情况是俄罗斯使用战术核武器,这种威胁看似遥远,但在可能性范围内。这可能会一举终结乌克兰的农产品出口。
新
兴
市
场
暴跌 许多投资者认为美元强势在2023年会减弱,能源成本会下降,这两个因素将减轻
新
兴
市
场
的压力。 任何抑制通胀的失败都会破坏货币市场的这一结果,而乌克兰战争的加剧只是可能导致能源价格再次飙升的众多风险之一。 AMP Services Ltd.投资策略和经济主管Shane Oliver表示:“我们很可能会经历
新
兴
市
场
苦苦挣扎的另一年。美元仍处于高位或可能上涨将对
新
兴
市
场
国家不利,因为许多国家都有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这种情况对
新
兴
市
场
政府造成的痛苦尤其严重,它们将不得不承担更重的美元债务负担。 Covid卷土重来 一种更具传染性或致命性的Covid-19毒株,或者甚至是存在时间更长的现有变种,可能会再次开始堵塞供应链,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活动放缓。 摩根大通全球市场策略师Marcella Chow表示:“我们认为,较大的经济体和更依赖贸易的经济体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打击最大。” 目前,她押注病毒将继续消退,并预计市场的负面情绪将更多地集中在投资者对美国和欧洲经济衰退的定价上。
lg
...
楼喆
2022-12-30
上一页
1
•••
384
385
386
387
388
•••
434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重大决定引爆行情!美元大跌70点 金价短线巨震26美元 究竟怎么回事?
lg
...
特朗普重大宣布震惊市场!比特币猛烈反弹9.8万、黄金2717持稳上行 普京作战惊传“巨响”
lg
...
【直击亚市】黄金今日暴跌60美元!特朗普重大决定打击美元,全球股债涨声欢迎
lg
...
特朗普重要决定引发美元大跌、金价仍惊人暴跌近50美元 原因在这里!
lg
...
黄金突然大变脸!中东传重要停火消息 金价日内大跌逾17美元 如何交易黄金?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9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01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0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