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粤开证券2022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解读
go
lg
...
,预计在2030-2040年超过美国;
人均
GDP
达12741美元,距离13205美元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仅一步之遥;在欧美国家遭遇四十年一遇的高通胀之际,中国积极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全年物价总体平稳。此外,经济新动能继续成长,超额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目标任务,城镇化率进一步升至6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和疫情影响减弱,中国经济将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达5%以上。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经济中长期面临财政社保压力、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困境、产业链转型升级等挑战,短期面临疫情演进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风险、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导致出口负增等压力。 风险提示:外部冲击超预期、政策刺激超预期 目录 一、中国GDP总量达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1% 二、
人均
GDP
达12741美元,即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三、全年经济呈W型走势,基建是支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明显拖累经济,出口在年底大幅下行 四、经济新动能继续成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五、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全年物价总体平稳 六、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七、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压力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八、城镇化率达65.2%,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但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 九、人口总量拐点已至,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十、2023年展望:经济增速将达5%以上,投资中国 正文 一、中国GDP总量达1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71% 2022年,中国GDP总量达121万亿元(约合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近18%。美国GDP总量达25.5万亿美元,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71%,较上年回落约6个百分点,主因美国高通胀和美元汇率走强。2022年中国GDP实际增速为3.0%,高于美国的2.1%。IMF估计2022年全球GDP达101.6万亿美元,中国和美国分别占比17.7%和25.1%,位列第三的日本仅占4.2%,中美主导全球。 按照当前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总量有望于2030-2040年间超过美国,跻身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当前全球格局表现为:存量时代的经济博弈与半失序的政治治理并存,区域间经济分化、政策错位,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国发展将令全球政经格局和治理版图进入新的篇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逻辑还在经历五大变化:从效率到公平、从先富到共富、从速度到安全、从侧重资本到保护劳动、从房地产繁荣到科技和制造强国,共同富裕与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关键词。 机遇方面,中国有制度、市场、人才红利的巨大优势,前景广阔。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统一市场(14亿人口),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4亿人群);中国的劳动力资源近9亿人,就业人员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达2.4亿,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有1000多万,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中国的新经济迅速崛起,独角兽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GDP潜在增速在5%-6%,远高于美国;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越发凸显,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活力。 挑战方面,中国面临财政压力、产业重构、人口困境三大挑战。地方尤其是基层财政困难突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伴随全球产业格局深刻重构,国内低生育及老龄化人口危机渐近。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务、高等教育、关键核心技术、军事实力、文化传播等领域跟美国仍有巨大差距,必须继续谦虚学习、韬光养晦,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
人均
GDP
达12741美元,即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
人均
GDP
距离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仅一步之遥。2022年中国
人均
GDP
达8.6万元,比上年增长3.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与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13205美元)仅相差464美元,预计很快就能跨过。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跻身高收入经济体,中国
人均
GDP
距离3-5万美元的一般发达国家水平以及美国的7万多美元,仍有很大的追赶空间。而且中国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矛盾和风险,重要的是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化解经济社会中的各类“灰犀牛”“黑天鹅”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全年经济呈W型走势,基建是支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明显拖累经济,出口在年底大幅下行 受新冠疫情反复和房地产风险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济整体呈W型走势,即起落反复、大幅波动。年初各地加大开工力度,提高开工率,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4月上海等地疫情蔓延,导致经济遭遇至暗时刻;5月经济走出谷底,6月经济逐步恢复,7月暑期人口流动再度引发新疆、海南、西藏等地发生一波较严重疫情,经济再度受损,8月在低基数作用下,经济有所反弹,9月及之后,经济动能再度下行。四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从滞胀走向衰退,导致外需加速下行,制造业和服务业持续收缩,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挑战和压力。 2022年经济的核心矛盾是总需求不足,三重压力未根本解决;经济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基建,来自于财政、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房地产纾困政策尚未明显见效。 其一,从宏观需求看,全球经济下行引发出口回落、疫情反弹制约消费、房地产市场风险拖累房地产投资。受疫情反弹和防控影响,服务业生产回落,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累计同比分别为-0.1%和-0.2%,其中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为-6.3%。2022年8月以来出口同比快速下滑,四季度更是跌入负增长区间,除了外需回落以外,也有疫情对于企业生产、物流运输等的干扰。房地产销售、投资下滑已有一年半,仍未彻底企稳,主要受房企债务风险和居民购房意愿低迷影响。 其二,从微观主体看,预期偏弱、居民企业加杠杆和扩张动力不足。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购房意愿下降,积累了大量超额存款,新增住房贷款同比持续少增。 其三,财政支出加快带动基建投资上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1月基建投资增速依然连续7个月逆势上升,企事业单位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成为支撑社融的最大力量。2022年制造业投资和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分别高达9.1%和11.5%,在房地产投资下滑10%的情况下,支撑总体投资实现5.1%的增长。 四、经济新动能继续成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美国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持续打压,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第一,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5%,提升0.12个百分点。第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0%。 全球经济格局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外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异常紊乱,我国迈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在国际治理半失序、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已外溢至经贸和科技领域。除了疫情下产业链趋于区域化聚集化以外,经济领域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多,尤其是部分大国将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不惜代价追逐科研创新本地化、知识产权独有化。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出于改变国际贸易格局、获取经贸谈判筹码、应对国内政争等多方面需要,针对我国制订三批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以及推出“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未经验证清单”等贸易投资管制清单,打击范围涵盖军工、芯片、核电、人工智能、安防、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不乏华为、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已近在眼前。从自身看,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内需大市场功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同时,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要素市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此外,我国还要始终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加强国际产业合作。 五、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全年物价总体平稳 2022年欧美发达经济体遭遇了四十年一遇的大通胀。供给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导致物资供应不畅,地缘政治冲突大幅推高能源价格;需求层面,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补助激发了旺盛的居民消费需求;政策层面,欧美央行前期误判通胀形势、政策调整落后于市场曲线,进而使政策陷入稳增长与抗通胀的两难局面,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中国则积极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工作,2022年通胀走势总体温和平稳。2022年CPI同比上涨2.0%,分月看,CPI同比涨幅由年初的0.9%一度走高至9月的年内高点2.8%,四季度逐步回落至2%以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需求偏弱和上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22年PPI涨幅呈持续下滑态势,全年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10月至12月PPI同比分别下跌1.3%、1.3%和0.7%,进入负值区间。 预计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不大,但下半年需要警惕。第一,上半年猪肉价格保持低位,下半年或迎来猪周期重启;第二,国内煤炭保供稳价,国际油价或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第三,国内商品供应充足,核心消费品涨价空间有限;第四,报复性消费缺席、劳动力供给充足、服务价格的修复空间不大,服务消费和服务价格将平稳恢复。 六、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近年来财政在抗疫纾困、稳定市场主体、扩大总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财政持续落实减税降费退税,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现金流,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保住了市场主体和就业。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其二,财政积极支持抗击疫情,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尽快过渡到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财政在支出端持续发力,通过专项债等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投入,农林水、交运支出等增速较高,一方面提振了基建投资扩大了总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长期供给结构。其四,财政在积极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尤其是积极支持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其五,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通过直达资金的方式持续推动地方“三保”。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3.3%,较上年减少约2万亿元,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少,区县财政日益困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全年2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13万亿元,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指导其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7399亿元;全年公开市场操作和MLF中标利率均下行20个基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行15个、35个基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导向作用,及时接续转换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激励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推出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施行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8%和9.6%。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7%。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 七、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压力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就业压力仍大。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6%,略高于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预期目标,而且16-24岁青年失业率全年平均达17.6%,高于前两年的14.2%和14.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实际增长(扣除价格因素)2.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城乡人均收入比值为2.45倍,比上年缩小0.05。 社保方面:202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275万、155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57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提高0.2个百分点。卫生健康方面: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文化方面: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体育方面: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2平方米。 八、城镇化率达65.2%,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但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 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7.9%一路提升至65.2%,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格局,成就了过去中国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飞速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64.7%的城镇化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6%,但略低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68%,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大约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空间。从不同城市看,京沪城市化率已趋于饱和(分别为87.5%和89.3%),而广大三四线城市仍远远落后。 未来全国城镇化率可能达75-80%。新增城镇人口将带来基础设施、住房、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需要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提前布局谋划,尤其注重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九、人口总量拐点已至,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继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人口总量也于2022年到达了拐点。 人口总量下降表现为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背后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死亡人口自然增长,以及生育意愿下降导致的出生人口减少。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与医疗水平提高持续推高预期寿命,但老年人口的增长使得未来死亡人口上升不可避免。要想防止人口总量下降,关键是提高出生人口。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幅上升,生育意愿下降是世界普遍规律。而国内住房、托幼、教育等成本偏高,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生育率下滑将引发一系列问题:第一,未来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创新能力与经济活力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削弱综合国力;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社保和财政压力加剧,年轻人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 相较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面临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生育率快速下滑,二是“未富先老”。人口是一个慢变量,而且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扭转趋势下滑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延迟退休、提高人力资本、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等。 人口政策除了重视增量以外,也不能忽视存量。没有存量,就不会有未来的增量,当前政策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例如,部分城市在吸引人口流入时,落户与人才引进等政策优惠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往届生落户门槛偏高;政策积极鼓励生育,但对于已出生人口,妇女儿童保护、托幼、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十、2023年展望:经济增速将达5%以上,投资中国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和疫情影响减弱,中国经济将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达5%以上。从经济动能来看,外需向内需切换;从主要支撑力量来看,基建占主导;从边际力量来看,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拖累作用放缓;从政策空间来看,政府部门杠杆率在疫情期间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杠杆率绝对值仍处于中等水平、货币金融环境有利于财政发债,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从政策目标来看,政府将“稳增长”放到更高位置,并将提振信心和预期作为稳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经济的风险点在于外需大幅回落、房地产能否企稳和地方债务集中到期风险等。疫情爆发的三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但伴随全球经济走向衰退,2023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将转为负贡献,因此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经济是人干出来的,要大力度提振微观主体的市场信心,否则宏观政策将“陷入泥潭”,提振信心的重要方式是真正落实法治,是减少政策的摆动,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不要搞运动式的“送温暖”和暴风骤雨式的“整顿”,最好的政策是润物细无声。 2023年中国经济的核心抓手有三:其一,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基建、稳健货币政策稳定房地产;其二,稳定信心和预期是关键,要推动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其三是既要避免陷入赤字率3%是高还是低的无谓争论,又要避免陷入“减税万能”“一切由财政兜底”的陷阱。财政发力是2023年的重头戏,其总体方向是加力提效与防范风险,规模力度放在效果前,赤字率可能要突破3%,中央政府将加杠杆,增大转移支付力度。 2023年的大类资产收益大概率要高于2022年,经济逐步恢复、风险偏好上升、政策宽松、外部压制估值的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将逐步解除并转为有利因素。从资产配置角度,宜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海外资产风险上升;同时配置较高比例的权益资产,权益板块中要积极关注消费修复和房地产困境反转的相关投资机会等;大宗商品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难以有较大机会,当然不排除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供给收缩远大于需求收缩产生的投资机会;中国房地产在政策呵护下将逐步迎来恢复,但是投资机会主要在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
lg
...
金融界
2023-03-01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鼓励更多先富家族投身慈善事业
go
lg
...
界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
人均
GDP
已超过1.2万美元,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并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据瑞士信贷发布的《2022全球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财富总额为463.6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财富总额为85.1万亿美元,占比达18.3%,仅次于美国。在2022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中,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企业达136家,加上台湾地区共有145家,上榜企业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据《胡润百富榜》,2021年我国亿万富翁人数达1058人,成为世界之最,超过美国、印度、德国三国的总和。 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成就,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更加重视公平、推动共享发展的重大历史转折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慈善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将迎来新的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 从范仲淹的“义庄”、朱熹的“社仓”基于“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差序格局的传统宗族慈善,到近代以来涌现出的荣氏家族、张謇、简氏兄弟、聂氏家族、周学熙等一批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慈善家族,中华民族的家族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有牛根生、曹德旺、何享健、杨国强、鲁冠球、党彦宝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以及互联网时代的一批新锐企业家,陆续以家族大额捐赠、家族慈善基金会、家族慈善信托、家族慈善专项基金、家族捐赠者建议基金等多种方式开展家族慈善活动,在扶弱济困、教育科技、医药卫生、应急救灾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家族慈善已成为先富家族将其合法私有资源(包括财富和影响力等)自愿捐赠用于公共目的独具特色的慈善形态,具有公益活动与家族美誉相得益彰、利他与利己高度契合的鲜明特征,它与公募慈善相比,财富来源更加清晰,决策更加高效,社会影响更加广泛,示范效应也更加明显。可以说,家族慈善有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不仅是私人资源投入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方式,是现代慈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传承家族精神、树立良好家风的重要载体,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lg
...
金融界
2023-02-22
盛松成:消费与投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go
lg
...
基于1970-2021年代表性国家的
人均
GDP
和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可以发现,随着
人均
GDP
的增长,平均消费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表1)。这意味着经济越发达,消费在经济当中的比重就越大,在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注:本文选取全球具有代表性的10个国家(中国、韩国、日本、阿根廷、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作为研究样本,2021年样本国家GDP总和占全球GDP的比重为63.16%。 数据来源:Wind 作为消费驱动型经济体,美国是众所周知的典型。美国的储蓄率很低,主要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0%,而制造业仅占18%左右,却保持了较高劳动生产率,
人均
GDP
已突破7万美元(2021年)。美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二产业。2020年,美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2.7万美元/人,高于第二产业的11.4万美元/人。另一个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二产业的国家是法国,其2020年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7.2万美元/人和8.0万美元/人。其他主要国家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往往低于第二产业。但相对来看,越是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越接近甚至超过。 三、 城镇化后期消费或成为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人口的集聚奠定了以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提出,多数国家在经济“走向成熟阶段”后,很快便会开启“大众消费时代”。基于国际经验不难发现,一个国家迈入大众消费时代的步伐往往都伴随着人口向城镇的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城镇化率越高的国家,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往往也越高。 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城镇化率加速上升的时期,消费率会出现阶段性的下降,到城镇化后期,消费率又有所提高(图1)。根据样本国家数据进行二次函数模拟的结果支持该结论,并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与龚六堂和雷潇雨(2014)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推动城市消费率的增长,但城镇化速度过快则会阻碍消费率增长。 注:本文选取的代表性国家(中国、韩国、日本、阿根廷、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的平均消费率,样本时间区间为1970-2021年。 数据来源:Wind 图1:城镇化率与消费占比 从理论上解释,城镇化对消费率增长具有正面作用,原因在于城市生产有集聚效应,而农村没有,所以将农民转移到城市,既提高了个人产出,还因为增强了集聚效应而大幅提升了整个体系产出,并反映为家庭总收入提高,进而推动了消费增长。而在城镇化加速的过程中,消费率加速下降则是因为出现资本挤占消费的现象。城镇化速度越快,需要“填补”的资本就越多,对于消费的挤出也就越多,所以消费的增长会小于产出的增长。这揭示了城镇化的多面性——城镇化过程中,既涉及大量资本投资,也有因聚集带来的消费增长。这也是投资和消费在不同时期交替作用的一个表现。因而,并不存在绝对地依靠投资或消费拉动经济,而应结合经济发展阶段。 简言之,城镇化早期的经济增长更多体现为投资拉动,而在经历了城镇化加速提高的阶段,城镇化后期的经济增长则更多地表现为消费驱动。 四、 我国消费率偏低 与其他同等收入阶段国家相比,我国储蓄率偏高。图2直观地反映了我国储蓄率明显高于其他可比国家。在当时这些经济体的
人均
GDP
与目前我国
人均
GDP
相当时,其储蓄率都低于我国。即使与同为东亚经济体的韩国相比,在
人均
GDP
大约处于同等阶段的时期,我国储蓄率也要比韩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注:同等收入阶段
人均
GDP
主要分布在12000-13000美元/年。 数据来源:Worldbank 图2:同等收入阶段不同国家的平均储蓄率(%) 中国的高储蓄率有多重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倚重投资。二是预防性储蓄比较普遍。三是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突出。一个直接表现就是不少消费体现在了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上,这导致国内消费率被低估。自2009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旅行项下的逆差是主要来源。又比如住房问题,过高的房价会抑制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四是传统文化和代际财富传承的影响。但储蓄水平持续过高可能造成市场萎缩、经济下滑,尤其应避免储蓄流向低效率的投资。 五、 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 我国正从工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从城镇化率加速上升期进入了城镇化中后期。从前文所总结的国际经验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更多体现。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也呈现相符趋势。 一是我国消费已显现出结构转型和升级换代的趋势。例如,新能源车的研发和普及,就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据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约567万辆,较上年增长90%。又比如,我国于2017年提出“房住不炒”,2020年底开始施行“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这些也都有利于资源更多流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此外,服务消费的比重日益增加,教育、旅游、医疗、娱乐文化、智慧养老等服务型消费需求攀升。 二是消费对投资的牵引作用初步显现。正如本文第一部分在讨论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机理时所提出的,消费能够从需求侧为投资寻求合理的方向,是推动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避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导致的产能过剩现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消费需求与产能利用率的联动变得密切。低迷的消费需求会滞后影响相关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的产能利用率会抑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而消费的稳步回升则会带动产能利用率和企业投资意愿相继上升(图3)。 数据来源:Wind 图3:社零总额同比增量与工业产能利用率 三是目前我国正逐渐进入城镇化中后期,开始进入通过消费释放城镇化红利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截至2022年已累计提升近4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在逐渐放缓,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较2021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而在我国城镇化进程较快的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一年可以提升近2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65.22%。基于国际经验,当城镇化率大于60%时,消费率往往开始走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渐减速,消费率出现了小幅提高。考虑到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其间所蕴藏的消费潜力巨大。 六、 目前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经济修复和预期改善 从短期稳增长的角度看,投资和消费之间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疫情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居民部门倾向于增加储蓄,我国消费增速恢复较慢,并成为拖累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消费提升有赖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涉及到亿万微观主体,较为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但增加投资相对可控、见效更快,对稳增长起到支撑作用,缩短经济恢复内生增长的时间。这也有助于改善预期,进而促进消费,形成良性循环。 理论上讲,消费受到预期收入和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需求的共同影响。根据预期收入假说,消费支出主要不取决于消费者的现期收入,而是由他的持久收入决定。也就是说,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不是依据当期收入,而是根据长期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进行消费。而莫迪格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个人消费的安排是从一生中各个阶段的收入、储蓄、财富等因素来统筹考虑的,也不是简单取决于当期收入,当前消费可能高于或低于当前收入水平。因此,人们增加消费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未来收入预期的稳定性。只有就业稳定带来收入稳定,消费才能真正增加。 总而言之,尽管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在同一时点,消费和储蓄(对应着投资)是此消彼长的,需要在当前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之间做取舍,但从经济运行的动态平衡看,消费和投资是相互促进的。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在更多方面得到体现,包括消费对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引领和促进。 作者盛松成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龙玉供职于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金辉供职于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本文仅反映作者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
lg
...
金融界
2023-02-20
ARK Invest (方舟资本)预计到 2030 年 BTC 将达到 100 万美元
go
lg
...
的价值。从历史上看,物质和知识产权都与
人均
GDP
呈正相关,
人均
GDP
通常用作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具有去中心化所有权证明的数字资产可能会推动人均在线支出的增加。 ARK 预测,到 2027 年,全球 NFT 交易量将从今天的 220 亿美元猛增至 1200 亿美元,增幅超过五倍。 来源:方舟投资 ARK 预测,通过吸引数十亿消费者和数百万商家,数字钱包有望通过节省近 500 亿美元的支付交易成本来颠覆传统银行业务。数字钱包拥有 32 亿用户,已覆盖全球 40% 的人口。根据 ARK 研究,数字钱包用户数量预计将以每年 8% 的速度增长,到 2030 年将渗透到全球 65% 的人口。 数字钱包越来越受欢迎 2022 年的加密货币传染事件 加密货币与智能合约的潜在增长 “我们相信比特币的长期机会正在加强 [...] 它的网络基础已经加强,其持有者基础变得更加长期关注。中心化交易对手造成的蔓延提升了比特币的价值主张:去中心化、可审计性和透明度。未来十年,一个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超过 100 万美元。” 映射比特币的不同衰退 比特币今天的强势与过去的低迷时期 据 ARK 称,比特币投资者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长期投资。尽管几家主要加密货币组织的倒闭加剧了市场担忧,但链上数据表明,比特币持有者仍然坚定地致力于长期前景。 比特币的长期焦点指标依然强劲 比特币的哈希率在 2022 年创历史新高 尽管整个行业的重大丑闻和崩溃蔓延,但机构投资在整个 2022 年仍然看涨。突出显示: 贝莱德: 2022 年 6 月,贝莱德的阿拉丁与 Coinbase Prime 合作,为机构客户提供直接访问加密货币的途径,首先是比特币。这种合作有可能在未来几年为加密资产类别带来数万亿美元。 纽约梅隆银行: 2022 年 10 月,纽约梅隆银行推出了一个加密资产托管平台,为机构投资者保护资产。由于该公司管理着全球 20% 以上的可投资资产,它有潜力利用比特币有效地扩展金融服务。 Eaglebrook Advisors: 2022 年 10 月,Eaglebrook Advisors 和 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 联手为财务顾问提供主动管理的加密策略,包括直接拥有加密资产、低投资最低限度和无缝的投资组合报告集成。 Fidelity:2022 年 11 月,Fidelity 正式推出了比特币和以太币的零售交易账户,允许投资者在其平台上交易和安全持有这些资产。 “比特币可能会扩展到一个数万亿美元的市场。” ARK Invest 预测的比特币增长 ARK 的研究预测,随着区块链上代币化金融资产价值的增长,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和支持它们的智能合约网络有可能在 2030 年获得 4500 亿美元的年收入并达到 5.3 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智能合约网络的效用正在扩大和多样化。” 智能合约的多样性 根据该报告,交易员正在选择自我托管解决方案并远离中心化中介,因为他们越来越喜欢去中心化交易所提供的透明度。自 2020 年以来,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的交易量占加密货币总交易量的比例一直在增长,尽管 CEX 仍控制着大部分市场,但报告预测 DEX 只会变得更强大。 每月 DEX 交易量 虽然 Celsius 和 Voyager 等几家加密借贷公司经历了资不抵债,但像 Aave 这样的去中心化借贷市场仍在运营。这些市场继续处理存款、取款、发起和清算,没有任何服务中断。从 2020 年 11 月至今,Aave 已通过自动化智能合约处理了超过 750 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和 660 亿美元的资金流出。 2020-2022 年 Aave v2 借贷市场流量 随着 2022 年 9 月的合并,以太坊网络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标志着它从工作量证明 (PoW) 到权益证明 (PoS) 的转变。通过这一变化,以太坊不再需要能源密集型采矿来保护其网络,从而改善其货币政策并减少新代币的发行。这种新的代币模型导致以太坊的净年度代币发行量趋于平缓,现在低于比特币的 1.7%,也低于以太坊之前 PoW 模型中的 4%。由于稳定的网络,以太币的供应量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减少,ARK 在合并后的预计供应量增长方面就说明了这一点。 ETH 合并 以太坊的第 2 层扩展解决方案似乎正在改善网络活动。2022 年,Arbitrum 和 Optimism 这两个广泛使用的第 2 层网络的交易数量达到了与以太坊基础层相同的水平。此外,每个网络上的活动地址数量都有显着增长,Arbitrum 增加了 11 倍,Optimism 增加了 19 倍。 使用以太坊区块链的第 2 层网络 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仍然是某些第 1 层网络占用的代币供应百分比。在 Layer 1 区块链上,由创始团队、私人投资者、私人基金会和基金等内部人士控制的代币供应比例有所上升。这种趋势是由于创始人积累了更大的储备以与老牌玩家竞争,以及风险资本对基础层协议的投资增加。此外,ARK 指出,监管方面的考虑导致使用首次代币发行作为公开发行方式的减少。 在著名的 L1 区块链中分配给内部人员的供应百分比 “到 2030 年,智能合约网络可以促成 4500 亿美元的年费。” 智能合约网络可以促成 4500 亿美元的年费 在过去一年中心化加密货币中介机构崩溃之后,具有自动执行合约的去中心化公共区块链为金融服务提供了一种更加透明和非托管的解决方案。去中心化正在成为维护公共区块链基础设施初衷的关键因素。ARK 研究表明,随着区块链上代币化金融资产价值的增加,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和驱动它们的智能合约网络将产生 4500 亿美元的年收入,到 2030 年市值将达到 5.3 万亿美元。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2-02
BigIdeas 2023报告速览:货币、金融和互联网革命正处于转折点
go
lg
...
该产生巨大的价值 物理产权和知识产权与
人均
GDP
呈正相关,这是生活质量的一个常见代表。在我们看来,由于去中心化的所有权证明,数字资产可能会增加人均在线支出。ARK预测,全球NFT交易量将从现在的220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1200亿美元,增长超过5倍。 数字钱包:去除传统银行的中介作用 随着数十亿消费者和数百万商户的加入,数字钱包可以改变与传统支付交易相关的经济状况,为他们节省近500亿美元的成本。 数字钱包拥有32亿用户,已经渗透到全球人口的40%。ARK研究表明,数字钱包的用户数量将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将渗透到全球人口的65%。 随着消费者和商家采用数字钱包,传统的支票账户、信用卡和借记卡以及直接的商家账户的使用应该会减少,从而冲击传统的支付中介机构。 剔除中间商,数字钱包可以促进50%以上支付量的闭环交易,到2030年,在目前1万亿美元的数字钱包企业价值基础上,可能增加4500亿美元。 数字钱包在在线和离线交易中的份额不断增加 2021年,数字钱包促成了49%的电子商务交易,高于2016年的18%。自2016年以来,数字钱包一直在以牺牲信用卡、银行转账和现金为代价获得份额。 2021年,数字钱包促进了29%的线下交易,比2018年的16%几乎翻倍。在2020年COVID大流行期间,数字钱包超过了现金,成为线下交易的主要手段,数字钱包继续获得份额。 数字钱包的扩展速度比传统金融机构的账户更快 与低客户获取成本和卓越的用户体验相关的网络效应正在推动数字钱包的采用。在COVID引起的加速和随后的流失之后,美国数字钱包的采用在2022年出现反弹,超过了以前的高点。根据我们的估计,美国数字钱包用户在未来八年内将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从2022年的约1.6亿增加到超过2.6亿,而全球数字钱包用户数量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达到56亿,占全球人口的65%。 数字钱包为消费者和商家创造闭环生态系统 在获得数十亿用户之后,数字钱包正在将数以百万计的商户纳入平台,使消费者与商户之间的直接交易脱离传统金融机构。 数字钱包通过实现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直接支付,消除了中间人 在传统的支付链中,一些中间商对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支付*收取费用。通过实现网络内交易,数字钱包供应商在每笔交易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并可以与商家和消费者分享节省的费用。 闭环交易可以提高数字钱包供应商的利润率结构 2022年,Block向第三方支付了约60%的客户交易费,用于交换、评估、处理和银行结算费用。如果Cash app的客户使用他们的余额与Block的商家进行交易,Block的净收益率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 到2030年,闭环交易可能占到数字钱包支付的50%以上 闭环交易在中国大陆很普遍,它可以解除第三方的介入,为数字钱包平台、消费者和/或中国大陆以外的商家节省近500亿美元的成本,到2030年,数字钱包平台1万亿美元的总企业价值可能会增加4500亿美元。 公链:在危机中获得前进动力 2022年,来自Terra/LUNA、Three Arrows Capital、Celsius和FTX/Alameda的传染性暴雷消灭了约1.5万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市场资本。 尽管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公链继续促进货币、金融和互联网革命。比特币、DeFi和Web3的长期机会正在加强。 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在未来十年内可以分别获得20万亿美元和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传染性暴雷在2022年抹去了约1.5万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市值 尽管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公链继续促进多种革命的发展:货币、金融和互联网革命 货币革命|比特币的长期机会正在加强 问题: 中心化的货币体系未能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证。 - > 40亿人生活在独裁政权下。 - > 20亿人遭受着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 > 10亿人无法使用传统的支付转账应用程序。 - > 10亿人依赖汇款。 革命: 比特币是抗审查的。 在比特币上进行交易的障碍很低,唯一的要求是拥有一个私钥。 比特币是抗通胀的。 比特币的数量是以数学方式计量的,并且是可预测的,根据一个预定的时间表。比特币的供应量现在是1900万枚,上限是2100万枚。 比特币是抗冻结的。 比特币结合了椭圆曲线加密技术和安全保管,以确保独立产权。 比特币是可审计和透明的。 比特币的决策是透明和分散的。运行一个完整的节点,用户可以自由地验证交易和审计供应。 金融革命|通过加密货币危机推动的去中心化金融 问题: 超过20亿人无法获得基本的银行服务,包括账户管理和信贷。 - 传统金融机构的不透明性造成了灾难性的金融崩溃。 - 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手方风险导致了单点故障,中心化决策使得寻租行为猖獗。 数据: ~DeFi交易量约为1.2万亿美元,从2020年到2022年增长12倍。 - 在FTX崩溃后,DeFi交易量相对于总的加密货币交易量增加了52%。 - ~9万亿美元的链上稳定币转账,比2022年的卡网络万事达卡、运通卡和Discover卡的总和还要多。 - 2022年,~320亿美元的提款和近10亿美元的清算。 革命: DeFi消除了传统的中介机构。 自动化的智能合约保证了执行,而不需要信任的收费员。 DeFi是全球性的。 部署在开放协议上的金融服务使任何有互联网连接的人都能访问托管、交易和借贷设施。 DeFi是可互操作的。 金融服务是开源的、可互操作的,允许快速创新和实验。 DeFi是可审计和透明的。 用户管理风险和功能,而抵押和资产流动是公开的,可供检查。 互联网革命|Web3正达到一个转折点 问题: 互联网依赖于技术垄断,这些技术垄断者利用、拥有用户数据并将其货币化。 - 网上的身份和声誉是不能互用的。 - 中心化的决策者支配着信息的发现,主观地调节着内容和交流。 数据: 在以太坊名称服务和Unstoppable Domains中发行了500万个独特的ID。 - NFT的年交易量为220亿美元,2022年增长15%。 - 1.27亿美元的累计NFT创作收入。 - 主要品牌,包括星巴克、阿迪达斯、耐克、可口可乐和NBA,与Web3协议合作。 - 包括Instagram、Twitter、Reddit在内的主要社交平台推出NFT驱动的功能。 革命: Web3是用户拥有的。Web3首次引入了数字产权。 Web3依靠的是协议,而不是平台。 去中心化的协议使分布式数据的管理和开放访问成为可能,限制了中央聚合器的控制。 Web3实现了新的货币化模式。 Web3将经济学嵌入到软件中,使用户能够盈利并参与到网络发展中。 Web3实现了消费和投资之间的融合。 随着经济的数字化,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使购买、拥有和使用商品和服务的新范式成为可能。 加密资产可以媲美并重新定义传统资产类别 根据我们的研究,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可以分别创造20万亿美元和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比特币:一个持久的网络 我们相信比特币的长期机会正在加强。尽管经历了动荡的一年,比特币并没有停滞。它的网络基本面已经加强,它的持有者已经变得更加关注长期。 由中心化交易方引起的传染性崩盘提升了比特币的价值主张:去中心化、可审计性和透明度。 一个比特币的价格在未来十年可能超过100万美元。 从比特币历史最高点的下跌是历史上第五大和第二长的。 尽管有严重的下跌,比特币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的表现超过了所有主要的资产类别。 比特币的波动性掩盖了它的长期回报。尽管自2009年诞生以来,比特币有五次跌幅超过75%,但在3年、4年和5年的时间范围内,比特币的年化回报率为正。 比特币的基本面在今天比过去的回撤更强大 比特币的回落已经达到了与过去的价格低谷相关的水平 比特币持有者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注重长期发展 尽管几个主要的加密货币实体的崩溃加剧了市场的极度恐惧,但链上数据显示,比特币持有者仍然专注于长期的基本面。 交易所已经提高了透明度,以应对中心化加密实体的信任的崩溃 2022年,中心化交易所的净流出量达到56万个BTC,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 一场 "银行挤兑 "迫使创纪录数量的交易所公布可审计的财务状况和可加密验证的偿付能力证明,也就是所谓的 "储备证明"(PoR)。 比特币的算力在2022年创下历史新高 比特币的算力--矿工每秒产生的计算量,也是网络安全的代表--已经连续12年增加,在2022年达到了272 EH/s的历史最高水平。 比特币开采正在利用废弃能源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比特币挖矿是石油和天然气井场的理想选择:它是分布式的,具有高度可扩展性的模块化硬件,可以运输到作业井场并在作业井场之间转移。由于石油和天然气井的寿命通常是有限的,比特币采矿可以使投资的高回报和低回报之间产生差异。每年有超过26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被浪费了。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井场引入比特币开采,独立的比特币矿工可能变得无利可图。 机构在熊市中投资比特币 2022年6月:贝莱德的Aladdin与Coinbase Prime合作,为机构客户提供直接接触加密货币的机会,首先是比特币。连接到Coinbase Prime,贝莱德的Aladdin可以在未来几年将数万亿美元带入资产类别。 2022年10月:纽约梅隆银行推出了一个加密资产托管平台,为机构投资者保障资产。纽约梅隆银行接触到了全球20%以上的可投资资产,它可以利用比特币以成本效益的方式来扩大金融服务。 2022年10月:Eaglebrook Advisors和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合作,为财务顾问提供主动管理的加密货币策略,包括直接的加密资产所有权,最低限度,以及投资组合报告的整合。 2022年11月:富达公司正式推出零售比特币和以太坊交易账户,使投资者能够在其平台上交易和托管。 比特币有可能扩展成一个几十万亿美元的市场 ARK的研究估计,到2030年一个比特币的价格可能超过100万美元 智能合约网络:促成金融和互联网革命 在去年中心化的加密货币中介机构出现灾难性失败之后,去中心化的公链上的自动化自我执行合约提供了透明和非托管的金融服务的替代方案。 事实证明,去中心化对于维持公链基础设施的原始价值主张更为关键。 根据ARK的研究,随着代币化金融资产在链上的价值增长,去中心化应用和为其提供动力的智能合约网络可以产生4500亿美元的年收入,到2030年达到5.3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智能合约网络的效用正在扩大和多样化 像以太坊这样的公链上的活动曾经被简单的资产转移所主导,现在已经多样化到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务(DeFi)和基于NFT的数字商品的创造和所有权,以及其他应用。 去中心化金融是中心化中介机构的一个有前途的替代方案 放弃集中心化中介机构,转向自我托管解决方案,交易者越来越青睐于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透明度。 自2020年以来,去中心化交易所(DEX)的交易量占总加密货币交易量的比例一直在上升。 该比例在夏季下降,也许是由于围绕仅限于DEX的长尾资产的投机交易在Terra / Luna、Celsius和Three Arrows Capital倒闭后逐渐消失。然而,在FTX于11月倒闭后,DEX的市场份额猛增52%,从总交易量的9%上升到14%。 随着中心化加密货币贷方的失败,DeFi贷款协议按照设计发挥了作用 随着Celsius和Voyager等加密货币借贷企业的破产,Aave等去中心化借贷市场继续按设计运行。他们在没有服务中断的情况下处理存款、提款、发放和清算。 自2020年11月以来,Aave已经处理了超过75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和660亿美元的资金流出,所有这些都是通过智能合约自主进行的。 风险控制和存款、贷款和抵押率的完全透明,促进了DeFi的稳定。 合并将以太坊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在2022年9月的合并期间,以太坊从工作证明(PoW)过渡到权益证明(PoS)。不再需要向能源密集型矿工支付安全费用,以太坊加强了其货币政策,并减少了新代币的发行。在新的代币模式下,以太坊的年净发行量已经趋于平缓,现在低于比特币的1.7%和以太坊之前PoW模式的4%。随着网络的持续发展,以太坊的供应量将下降。 仍处于早期阶段,以太坊的第二层网络开始扩展 曾经受到严重拥堵的挑战,以太坊已经开发了一个扩展的解决方案--"第二层"网络,正在获得有意义的前进动力。Arbitrum和Optimism这两个流行的2层网络的交易数量,现在与以太坊的基础层相当,并且在2022年,每个网络的活跃地址数量分别增长了11倍和19倍。 合并后对网络审查的担忧加剧了 验证者中心化 :由于质押者优先考虑的是便利性而不是去中心化,前三大质押服务现在大约占到了以太币总质押量的三分之二。 交易审查:由于最大化奖励的财务激励开始超过审查的阻力,Flashbots和其他审查交易的服务商在新区块中的份额正在增长。 真正的去中心化对新网络来说更加困难 在1层区块链上,分配给内部人员--创始团队、私人投资者以及私人控制的基金会和生态系统基金的代币供应比例一直在增加。自2017年以来,创始人一直在增加战利品以与孵化器竞争,而风险资本一直在积极投资于基础层协议。此外,监管方面的担忧阻碍了首次代币发行作为一种开放的分发模式。因此,新的网络不能声称他们在代币持有人的基础上充分去中心化,并可能容易受到内部人的压力。 智能合约网络到2030年可促成4500亿美元的年收入 智能合约可以促进代币化资产的发起、拥有和管理,而成本仅是传统金融服务的一小部分。如果金融资产以类似于早期互联网采用的速度迁移到区块链基础设施,并且去中心化的金融服务收取传统金融服务的三分之一的费用,那么到2030年,智能合约可以产生4500亿美元的年收入,创造5.3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来源:金色财经
lg
...
金色财经
2023-02-01
1月18日国内四大证券报纸、重要财经媒体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
go
lg
...
足“底气”。我国促消费的“家底”很厚:
人均
GDP
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凸显了最具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而且我们还有各种各样支持消费的政策措施,这些促消费政策将助推消费市场和消费规模稳步恢复和提升。 国资委:加快推进央企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 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2023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A股五大上市险企去年保费合计增长2.9% 寿险收入“四负一正” 具体来看,2022年,中国人保取得保费收入6191.58亿元,同比增长6.56%;中国平安取得保费收入7691.4亿元,同比增长1.16%;中国人寿取得保费收入6152亿元,同比下降0.78%;新华保险取得保费收入1630.99亿元,同比下降0.23%;中国太保取得保费收入3931.66亿元,同比增长8.4%。 人民日报 人民时评:让知识产权更好支撑创新发展 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6.7%,创近5年新高。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呈持续上升态势,更多创新成果通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获得了实际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 深度调整与有利条件:2023房地产市场将现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经过相关测算,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3%~14%左右。2022年房地产行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1%。房地产是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虽然当前处于调整阶段,但未来房地产市场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随着相关政策落地见效,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步发生积极的变化。 华尔街热门交易转向 对冲基金为何大幅沽空美元? 记者获悉,目前众多华尔街大型资管机构都在反思过去两年的投资策略失误,包括过度配置美国科技股股票与重仓美国资产。目前他们正一面将更多资金转向新兴市场进行全球化配置,一面重新实现资产均衡化配置,不要将大部分资金放在美国资产以避免单一市场风险。但这些调仓举措也令美元指数估值随着美国资产配置占比调低而持续下跌。 第一财经 基建投资增速大幅反弹:今年仍将较高增长 主要投向这些领域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这是自2018年基建投资告别两位数增长,且近年来增速持续下行态势下,首次止跌回升,且明显高于2021年(0.4%),成为去年中国经济数据中一大亮点,也推动去年四季度经济好于预期。 6.53万亿元!延期还本付息政策退出如何避免大转弯? 数据显示,2022年末,银行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和货车司机办理延期还本付息6.53万亿元。专家认为,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实施以来,有效降低了疫情对原本正常经营主体的冲击,政策退出将会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一定的压力,但压力大小将取决于经济复苏情况;政策退出应把握好节奏,一行一策、一企一策,避免一刀切和政策大转弯。 经济参考报 央企加码扩投资 1400项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记者从当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3年中央企业将强化稳增长稳投资措施,加快推进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400项重大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并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加大投资力度。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 246家A股公司斥资近180亿元回购 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效应愈加显现 2023年以来,共有246家上市公司公告回购方案或进展情况,已回购金额达178.50亿元。相较2022年同期,回购公司数量同比增长超三成。从回购目的来看,涉及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市值管理、股权激励注销等。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
lg
...
东方财富网
2023-01-18
国家统计局: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所以还有很大的空间
go
lg
...
人均发展水平和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均
GDP
不到美国的1/5、日本的1/3。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30%,所以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补短板、强弱项,投资空间非常广。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比较大,一些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补齐发展短板也意味着广阔的投资空间。城市也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也有很多短板需要补上。 第三,创新发展投资动力比较充足。近年来,以电子医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都保持良好增势,今后在这些方面仍然还有很大的潜力。 第四,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进一步增强。我国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技术设施改造升级,5G、特高压、城际高速公路、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步伐也在加快,将很好地带动有效投资。从先行指标看,2022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20.2%,增速连续4个月超过20%。12月份,新入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3.8万个,比11月份增长7.5%。从这些指标看,支撑2023年的投资还是有比较好的基础的。 总的来讲,我国投资发展有潜力、有空间、有动力,投资有望保持继续增长。
lg
...
金融界
2023-01-17
美股开盘:道指跌近30点 中概股多数上涨小鹏汽车涨近4%
go
lg
...
三大经济体,届时印度将刚刚超过美国,按
人均
GDP
计算,届时美国的富裕程度仍将是中印的两倍以上。 微软考虑向ChatGPT开发商OpenAI注资100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微软正在讨论向OpenAI投资多达100亿美元,OpenAI是于近期爆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的开发商。正在考虑中的提案要求微软在多年内向OpenAI投入资金,尽管最终条款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两家公司几个月来一直在就这笔交易进行讨论。知情人士表示,微软潜在投资将涉及其他风险投资公司,对OpenAI的估值将达约290亿美元。 改用自研芯片!传苹果计划2年内摆脱博通、高通供应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推动采用自研发组件替换其现设备内所使用的芯片,将包括在2025年放弃使用博通所生产供应的一个关键产品部件,对后者的业务造成打击。知情人士表示,作为转变的一部分,苹果还计划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使用其首款蜂窝调制解调器芯片,以取代高通所生产的电子产品零部件。此前预计苹果最快会在今年更换高通部件,但开发障碍推迟了具体的时间表。 传西维斯健康拟收购Oak Street Health 据报道,西维斯健康正在探索收购初级保健中心运营商Oak Street Health。报道称,双方正在进行谈判,尚未就交易做出最终决定。据了解,自去年7月底亚马逊同意以39亿美元收购One Medical以来,Oak Street Health一直被视为潜在的收购目标。 个人散户大量抄底!3B家居股价出现“死猫反弹” 因个人投资者猜测陷入困境的3B家居可能成为潜在收购目标,该股在周一收涨23.66%,报1.62美元。 维珍轨道首次从英国发射卫星宣告失败 维珍轨道在社交媒体承认,在英国康沃尔郡执行的空基运载火箭发射卫星任务,因未能进入轨道而最终失败。当地时间1月9日夜间,维珍轨道公司一架代号“宇宙女孩”的飞机自英国康沃尔郡的纽基机场起飞执行卫星发射任务。这也是它以英国为基地开展的首次卫星发射任务。 Euronav与Frontline的合并计划终止 油轮公司Frontline周一表示,与竞争对手Euronav价值42亿美元的合并交易已终止,该合并本可令其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油轮公司。 美国银行业最新季报来袭,杰富瑞四季度利润下滑57% 经济衰退阴霾笼罩,数据显示美国银行业四季度利润料平均下降17%。其中,杰富瑞打头阵,第四季投行业务总收入下降约52%至5.685亿美元,超过市场预期的5.504亿美元;由于交易持续低迷,利润下滑57%。 阿里巴巴与杭州市签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杭州市人民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活动举行。据了解,杭州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已在制定中。 将进入新加坡市场?瑞幸咖啡回应:正进行前期开拓测试,核心仍聚焦在中国市场 瑞幸咖啡近日在招聘网站JobStreet上发布了招聘帖子,招聘新加坡门店经理,薪资为3800新元-4900新元(约合19000元人民币-25000元人民币)。同时,瑞幸咖啡还将招聘市场经理、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等职位,这些岗位的应聘要求略高,薪资尚未披露。界面新闻向瑞幸咖啡方面确认了招聘信息的真实性,这家公司还称,“目前正在进行新加坡市场的前期开拓测试。瑞幸咖啡的业务核心仍聚焦在中国市场。”
lg
...
金融界
2023-01-10
高盛:中国将在2035年左右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go
lg
...
三大经济体,届时印度将刚刚超过美国,按
人均
GDP
计算,届时美国的富裕程度仍将是中印的两倍以上。
lg
...
金融界
2023-01-10
恒天家办·恒享荟荣耀年会张军:2023年极可能是政策大调整的开局之年
go
lg
...
来世界有可能走向UBI时代。 提高
人均
GDP
,中国具备哪些优势?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分两步走,到2035年希望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上达到发达国家的中位平均水平收入,然后再用15年时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那么发达国家的中位平均水平收入是多少?世界银行对高收入的标准是
人均
GDP
高于12535美元,中国现在接近12000美元,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达到高收入门槛只差临门一脚。但如果在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里找参照物,可以参考韩国、意大利,
人均
GDP
的平均水平大概是3万美元。这个标准比世界银行认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高2.5倍。 我们做一个假设,目前到2035年还有13年时间,我们要从1.2万美元达到3万美元的水平,需要平均每年达到5%的增长率,还要保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两年增长至关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两年的增长达不到5%,如何完成13年的中长期目标?更何况,接下来的十几年,中美关系恶化,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14亿人口的规模优势。其中,中产阶级将达8-10亿人。过去20年,跨国公司源源不断到中国生产投资,他们看重的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 其次,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达800-1000万,60%以上是学工科的。这意味着在供应链中,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高,现在在二三四线城市出现一个新现象,“专精特新”公司大规模成长,原因有三:一、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二、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完备;三、中国拥有大量人才储备。只要我们把国内市场治理好,确保经济的底层活力,有效保护私营企业的产权,中国巨大的规模优势会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能,从而支撑中国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 对此,我们要做几件事: 第一,无论是政府、家庭、投资者、企业家,大家要对中国的发展潜力有信心。 第二,我们要依靠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凡事都靠政府管,经济是搞不好的,要靠分散的决策体制,让每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作为一个大国,制度上保障人力资源发挥创新和创造性,生产率持续提升才有保障。如今资本积累规模已经非常大了,接下来最活跃的要素是人力资本,人力不是简单的劳动力,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技术改进和创新是中国最大的优势。 最后,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差距,体现了内部生产率的参差不齐,未来结构改革会有巨大红利。未来,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靠内部地区之间持续缩小差距来实现,时间不少于15年-20年。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我们应该保持乐观。
lg
...
金融界
2023-01-03
上一页
1
•••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股市迎2016年来最差开局!外资疯狂撤出,盯紧3月人大
lg
...
中国银行业重大挑战:贷款不足!这是一场完美风暴?
lg
...
非农数据后黄金飙升至2700一线,下周初黄金能否做空?
lg
...
AI将替代人工,华尔街裁员恐多达20万!
lg
...
黄金下周行情走势预测分析及黄金原油独家交易操作策略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9讨论
#链上风云#
lg
...
5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681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811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19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