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银行公布2024年业绩报告,以总资产9.5万亿元、净利润685.76亿元、品牌价值增幅27.2%的成绩单,再次印证了其作为国内头部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中信银行表示,财富管理、综合融资、交易结算、外汇服务、数字化银行“五个领先”战略成为贯穿全年的发展主线。这既是对国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响应,也是中信银行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突围的关键抓手。
“五个领先”的实践成效: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银行
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资产荒加剧的背景下,中信银行选择以“五个领先”重构业务格局,本质上是将经营逻辑从“量增”转向“质变”。2024年,其净息差降至1.77%,但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至31.34%,显示出收入结构优化的初步成效。董事长方合英强调,营收增长依赖“更优的业务结构和更精细的管理”,而非粗放扩张。这与行业趋势高度契合——2024年,全球银行业普遍陷入低增长,而差异化竞争成为破局关键。
“五个领先”战略的提出,也源于中信银行的资源禀赋。依托中信集团全牌照协同优势,其在综合融资、跨境服务等领域具备先天基因。同时,国家“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政策导向,为其战略落地提供了外部动能。
财富管理:规模扩张与结构短板并存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信银行理财产品规模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5%,零售管理资产余额稳步增长。
分析数据发现,中信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对公财富的突破,依托集团资源,中信银行为企业客户提供“投行+商行”综合服务,例如联动中信证券为某央企提供跨境融资方案,债务融资工具承销规模达9600亿元,创市场纪录。二是零售财富的挑战,尽管零售AUM(资产管理规模)增长,但营收同比下降2.08%。
综合融资:集团协同下的生态圈优势
作为“综合融资银行”,中信银行通过“债券承销+投资+交易”全链条服务,深度嵌入实体经济。典型案例包括:
绿色金融:绿色信贷余额突破6005.65亿元,增速30.84%,覆盖新能源、环保等领域,并发行2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
科技金融:科技企业贷款余额5643.72亿元,服务8246家“专精特新”企业,通过“科创贷”支持芯片、智能制造等国产替代项目。
交易结算:数字化驱动的效率革命
中信银行通过基建、产品、场景等“三大工程”提升交易结算能力,2024年交易金额与活跃客户数位居同业前列。如跨境电商金融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结算方案,国际收支规模创历史新高。数字化运营降低了管理成本,支撑了净息差的稳定。
外汇服务:自贸账户与跨境创新
作为首批落地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的银行,中信银行推出“信外汇+”服务体系,在跨境资金池、汇率避险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2024年,其结售汇量、跨境电商服务规模均突破新高,外汇业务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字化银行:从工具升级到基因重塑
中信银行将数字化定位为“氧气瓶”而非“装饰品”,2024年科技投入超百亿元,推动“业技数融合”。例如,“AI+金融”技术路径实现了零售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养老金融托管规模突破5000亿元,“幸福+养老账本”用户超503万户。
挑战与破局:战略定力的考验
尽管“五个领先”成效显著,但中信银行仍面临零售转型的长期性、息差压力与成本管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等三大挑战。
零售转型的长期性:对比招行、平安等零售标杆,中信银行在客户黏性、科技风控上存在差距。其零售业务营收占比40%,距离50%目标仍有距离。
息差压力与成本管控:2024年净息差1.77%虽优于行业,但负债端降成本空间收窄,需进一步优化存款结构。
风险管理的精细化:不良率降至1.16%,但零售资产质量边际承压,需强化“风险+业务”联防机制。
对此,中信银行提出“稳息差、稳质量、拓中收、拓客户”的2025年主线,并通过深化集团协同、科技赋能风控、客户体验升级等三项举措巩固战略定力。
未来展望:从“领先”到“一流”
2025年是中信银行新三年规划的攻坚年。董事长方合英指出,银行竞争“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在“五个领先”框架下,其发展路径逐渐清晰。未来,中信银行将继续加码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助力实体经济结构升级,依托自贸账户和跨境服务,提升国际市场份额。此外,还将AI、区块链技术嵌入业务流程,实现从“数字银行”到“智慧银行”的跨越。
中信银行的“五个领先”战略,既是应对行业变局的主动选择,也是其资源禀赋与政策导向共振的结果。尽管零售业务仍存短板,但通过集团协同、科技赋能与战略定力,中信银行正逐步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力。
正如查理·芒格所言:“变化总在发生,你不去迎接进步的变化,就会等到退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