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 董琦
核心观点:
经济复苏挑战重重,但仍有多个乐观因素值得期待。一是居民部门三年来积累的超额储蓄,对消费、房地产、金融资产配置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地产链修复,从竣工、销售到拿地、新开工的修复节奏有望提速;三是新能源、数字经济、芯片等领域,大量的支持性产业政策将带动制造业投资维持景气。
2023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依然友好,上半年货币政策依然会处在适度宽松的阶段,降准降息的进程还没有结束。
全球通胀回落速度不会很快,国内而言,随着经济修复,下半年需要对服务业以及部分资源品的通胀保持一定警惕。
2023年全年,人民币依然是升值的大趋势,但是节奏上,预计在当前基础上先贬再升。警惕“结汇潮”消退和一季度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分化的尾部影响。
对于后续提振信心,有两个抓手值得关注,一是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性政策,二是产业政策。
经济复苏挑战重重,这三大乐观因素值得期待
金融界: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可以期待?
董琦:2023年,国内宏观经济修复已经是市场的共识,但对于复苏弹性大家还有一些分歧。我们整体认为,经济增长的天花板不会太高。这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从海外经济体走入放开环境的经历来看,后期经济增长动力与前一阶段政策刺激和政府杠杆的提升水平相关,政策在前期刺激力度越大,走入放开之后经济增长表现越好。
二是国内居民部门和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情况还没有扭转,地方财政空间又比较有限,三个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依然需要收入水平和微观主体预期的改善。
虽然复苏挑战重重,但是仍然有很多乐观因素值得我们期待。一方面,居民部门三年以来积累的超额储蓄对于消费、房地产、金融资产配置都会是有力的支撑。我们通过人均收入和支出的交易角度看待居民的超额储蓄,大体当前仍有四万亿左右的体量,乐观情况下,如果参考2022年美国预防性储蓄流出的经验,2023年国内老百姓的超额储蓄可能会有6000亿-7000亿左右的流出,由于这部分储蓄与中高收入群体关联度更高,因此流向消费和金融资产配置的可能性更大。
另一方面是地产链的修复,地产在经历深度收缩后,随着需求端政策的继续加码,会逐步呈现出向行业新发展模式的平稳过渡,由于当前地产广义库存来到了非常低的历史水平,因此地产从竣工、销售到拿地、新开工的修复节奏可能比以往要快。
最后,我们认为随着“发展和安全”相关的政策落地,国内的产能周期会在能源体系建设和中高端制造扩张中开启新一轮向上,特别是新能源、数字经济、芯片等领域,大量的支持性产业政策将带动制造业投资维持景气。
总体而言,对于未来,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将会比经济增长的速度变化更加值得期待。中国的中高技术产业占比将在政策推动下出现一轮快速上升的周期,我们从海外发达经济体看到很多类似的经历。
图1:中国中高技术产业占比将开启一轮快速上升的周期
国内通胀风险不大,但服务业及部分资源品需警惕
金融界:世界范围内市场的整体通胀水平正在快速增长,这种全球性通胀局面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目前的高通胀主要是由什么引起,我国中短期来看是否存在通胀风险?
董琦:2021年年初,我们提到全球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的“三低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扭转。这两年之间,我们经历了从低通胀到低利率的全面扭转。走入2023年,海外多数发达经济体逐步走入衰退,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性的通胀还能否持续?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先找出导致当前通胀高企的最主要因素。
图2:美国核心PCE变化贡献因素拆分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我们利用美国的数据做过一些研究,将过去导致长期低通胀的因素划分为三类:经济周期因素(产出缺口、地产、宏观杠杆率)、货币政策因素(流动性、利率)、长期结构因素(老龄化、贫富差距、全球化)。
我们得到的核心结论是:疫情之前,过去40年的低通胀水平,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能够解释60%的原因,货币政策能够解释17%的。疫情之后,通胀中枢大幅上移,周期性因素贡献50%,货币性因素贡献35%,结构性因素回落到15%。如果再加入供应链因素,周期性和供应链因素可以解释高通胀的70%以上。从这样一个变化,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本轮全球大通胀核心源于疫后刺激带动的周期变化和疫情与地缘扰动带来的供应链压力。
鉴于此,我们认为,2023年在海外逐渐衰退、供应压力继续减弱的情况下,全球通胀的大方向还是逐渐回落,但是由于地缘问题的长期化以及逆全球化的加剧,通胀回落的速度不会很快,甚至在2023下半年存在资源品再度通胀的可能。
对于中国而言,短期我们认为通胀风险不大,实质上由于需求疲弱,我们的核心CPI目前还处在通缩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修复,下半年我们需要对国内服务业以及部分资源品的通胀保持一定警惕。
传统货币与财政政策影响有限,提振信心需两手抓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
董琦:2023年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依然会是友好的,上半年货币政策依然会处在适度宽松的阶段,降准降息的进程还没有结束。财政政策,一般公共预算这本账的发力可能相对稳健,但广义财政体系依然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但是对于市场而言,我们认为传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影响有限。近些年,我们已经屡次见过降准降息股市下跌的情况,本质上市场并不缺流动性,面对当前的经济增长阶段,传统总量政策的空间和效力都在不断减弱。
因此,对于后续提振信心,我们认为有两个抓手值得关注,一是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性政策,特别是改善民营企业营商预期的政策。二是产业政策,推动新发展格局需要大量的产业政策落地,特别是从过去的简单补贴,要向激发需求的角度转化。
人民币升值是大趋势,节奏预计先贬再升
金融界:预计新一年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董琦:近期人民币出现快速升值,主要原因是国内疫情和地产政策快速转变,以及美国通胀与服务业PMI超预期回落的影响下,市场对中美经济预期加速反转、资本流出放缓以及春节前“结汇潮”多个因素的催化。2023年全年,人民币依然是升值的大趋势,但是节奏上,预计在当前基础上先贬再升。一方面,一季度经济数据仍存不确定性,出口压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同时需要警惕“结汇潮”消退和一季度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分化的尾部影响。随着经济、政策确定性改善,人民币将进入小幅的升值周期。
图3:中美利差倒挂收窄带来资本流出减缓,2023年倒挂收窄趋势将得到加强
数据来源:Wind,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对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董琦:我们对2023年的股票市场相对乐观。支撑未来市场继续向上的力量来源于两块,一是分子端盈利修复,随着经济修复开启,盈利表现也将逐渐改善。更重要的是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下降,带动分母端的改善。2022年我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地缘政治、疫情、经济一系列的不确定性扰动,2023年这些不确定性都将逐步走向确定,这会带动风险偏好上行、无风险利率的下行。
投资领域而言,我们认为一季度市场的热点将聚焦经济修复的顺周期价值板块,以消费、地产、金融为主,之后市场热点将逐步切换到以科技制造为代表的成长风格,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大量的产业政策将带动市场热点百花齐放,特别是能源体系、数字经济产业、专用与通用设备等。
当然,上半年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灰犀牛并没有走远,以俄乌冲突以及中美大国博弈为代表的地缘政治问题,高利率尾部阶段欧债与新兴市场债务问题,全球衰退共振等都构成风险要素,因此阶段性的关注贵金属、低库存资源品相关的投资机会可以适当应对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