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华尔街日报:中国突击检查跨国调查公司办事处,或导致中美关系加速恶化
go
lg
...
家主席习近平的长期经济顾问刘鹤,他曾与
特
朗
普
政府
谈判了一项贸易协议,并在3月退休了。 直到最近几年,中国领导人一直支持国内外的资本投资,希望将中国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相结合。但现在研究认为,中国政府认为必须做更多的事情来捍卫党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安全,从而对抗西方国家。由于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恶化,这种观点变得更加紧迫。 5月10日美国商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Suzanne Clark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在中国经营的美国公司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Clark说,中国的政策和做法是“为了追求中国的绝对安全”,但“已经使世界变得更不安全”。 据企业高管称,一些西方公司已经暂停了在中国的研究工作,特别是与技术和其他敏感领域有关的工作。华尔街公司的分析师,包括那些专门推荐中国股票的公司,说他们担心由于政府的审查加强,而使他们在中国的联系人陷入困境。 许多经济学家预计,过去一年在利润下降和中国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急剧下降,并将继续下降。衡量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兴趣的MSCI中国指数已经从今年年初的高点下降了20%。对中国的投资欲望的减弱可能会对已经在国内需求疲软和失业率上升中挣扎的中国经济造成进一步打击。 为在中国的美国公司提供咨询的威尔梅尔律师事务所驻北京律师Lester Ross说:“中国政府不太重视外国投资,他们认为外国公司造成的威胁超过了这些公司带来的价值。” 据悉中国政府此前针对西方公司的调查不够深入。美国在过去几年里对中国企业实施的更严厉的制裁以及对向中国出售先进技术的更严格限制,增加了中国政府的决心。 咨询和调查公司的调查工作对于需要向其股东和本国政府证明他们正在以负责任和守法的方式部署资本的跨国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这些咨询公司的实地研究工作往往涉及与中国公民的互动,暴露了中国的国家机密,帮助美国及其盟友制定对中国的强硬政策。 新华社在4月14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海外咨询和调查公司试图对中国的人权实践和技术发展“大做文章”,从而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 管理咨询公司贝恩表示,其上海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最近被中国警方讯问。贝恩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公司正在“与中国政府进行适当的合作”。 了解中国政府决策的人士说,监督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已经告诉主要的国有企业在审计工作中避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政府担心数据出现泄露。中国网络安全监管机构已经采取行动,限制海外对涉及经济、金融和公司注册信息的各种数据库,以及专利、采购文件、学术期刊和官方统计年鉴的访问。 3月下旬中国新总理李强告诉由商界人士和政治家组成的国际听众,中国仍然欢迎外国投资, 4月政治局会议的一份官方声明承诺将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但中国不再对所有类型的外国投资抱有热情,现在的重点是获得“高质量的外国投资”。 中国更关注可以帮助中国建立并确保其自身产业和供应链的外国投资,例如马斯克的特斯拉,其在上海的电动汽车工厂帮助推动了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
lg
...
Sue
2023-05-19
美债危机又来了!一文看懂:美国债务上限究竟是怎么回事?
go
lg
...
有跟上支出的步伐,尤其是在小布什政府和
特
朗
普
政府
批准了减税政策之后,税收压力更是与日俱增。 在收入和支出此消彼长的双重压力下,美国的赤字规模近年来如滚雪球一般扩大,债务规模也就因此不断攀升,在近年来频频逼近债务上限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 美国债务为何会有上限? 而美国政府债务上限的出现,则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一战之前,美国并没有明确的“债务上限”,那时候只要白宫要发债借钱,美国国会基本照单全批。 但在1917年,由于一战使得美国政府开支愈繁,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引发部分美国议员提出的反对(也有一些议员是为了反对美国参战),美国国会便通过《第二自由债券法案》,首次对联邦债务进行限额规定,以此来限制政府发债的规模。 1939年,由于预计美国将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国会通过《公共债务法案》,实质上正式确立了对美国政府债务总额的限制。随后,美国国会又对其进行了修订,以更改上限金额。从此,提高债务上限就或多或少地成为了国会的惯例。 在历史上,美国债务上限总共提高了100多次。尤其是自1960年以来,美国两党已经提高了78次债务上限,平均每9个月就会提高一次——其中共和党总统执政期间曾提高49次,民主党总统执政期间共提高29次。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债务上限的上调幅度进一步加大,在最近几届总统任期内更是如此:在奥巴马任期内,美国最新债务上限为18万亿美元(2015年),到了特朗普任内,这个数字提高至22万亿美元(2019年3月)。此后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国会暂停了债务上限,以暂时取消美国政府的支出限制,这导致美国政府债务疯狂飙升至27万亿美元。 美国近几届政府大幅上调债务上限 直到2021年,美国国会最新一次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债务上限已经提高至现在的31.4万亿美元,相较于1917年最初的债务上限115亿美元,已经足足增长了超过2700倍。 为什么美国不能取消债务上限? 本质上来说,“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举债的最高额度,一旦触及这条“红线”,意味着美国财政部借款授权用尽,除非国会调高债务上限,否则白宫无权继续举债。 那么,也许有人会疑惑,美国政府为什么要“自我限制”,不能直接取消掉债务上限呢? 的确,债务上限会对美国政府造成限制,使其不能随心所以的举债,但从理论上来说,这一限制也同时对其美国政府的债务信用提供了保证。 这是因为,美国作为手握美元霸权的超级大国,本身并不受到发行美钞的外在约束。如果美国政府开支无度、过度举债,将会导致美元贬值、通胀失控,那么其债权信用将受到损害,原有债权人权益也会遭受稀释。 因此,只有通过“债务上限”这一内控举措,才能维持美国政府的偿付信用,保证美元霸权地位。换句话来说,“债务上限”理论上也相当于是美方对债权人的一种信用宣示。 中国和日本是美国债券的最大海外“债主” 为什么这次债务上限难以提高了? 那么,在过去被频频上调的美国债务上限,为什么在现在会陷入无法上调的僵局呢? 按照规定,美国政府想要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往往需要美国国会两院的通过。在此前的历史中,提高债务上限在国会中绝大多数时候类似于一个“走过场”的周期性任务,两党并不会对此进行过于激烈的博弈。 但近年来,随着美国党派分歧不断扩大,债务上限问题逐步沦为两党的政治武器,被在野党用作了与执政党讨价还价的砝码。尤其是在当下美国两党分别占据两院多数席位的分裂背景下,这一斗争就显得尤为激烈。 目前,美国民主党占据参议院多数,而共和党占据众议院多数。拜登要想提高债务上限,就需要和国会共和党人达成一致。 然而,共和党人正试图利用债务上限的最后期限,向拜登总统施压,要求他先同意削减开支,再谈提高债务上限。而民主党人坚持不愿让步,认为应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这就导致了当下的僵局。 拜登已经预定于美东时间周二(5月16日)再度与国会领导人会面,讨论提高美国债务上限的计划。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拜登和国会领袖们在周二仍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场危机恐怕真就要无限逼近债务违约的“X日”了——因为拜登已经计划于本周三前往日本参加G7领导人峰会,并将在周末访问巴布亚新几内亚,并举行美国-大洋洲国家峰会,这意味着接下来留给拜登和两党领袖谈判的时间将所剩无几 。 2011年的危机将再次上演 事实上,十多年前,美国也曾上演过类似局面。 2011年,美国也曾面临类似严峻的违约风险: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众议院共和党人在谈判最后一刻,才就债务上限达成协议,勉强避免了一场债务违约灾难。奥巴马及民主党在最后关头妥协,同意在十年内削减900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 但在当时,即便没有真正违约而仅仅是逼近违约,这一紧张局势也引发了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美股一度大跌,并直接导致标准普尔首次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这使得美国面临更高的借贷成本——美国第二年的借贷成本上升了13亿美元,并在之后数年继续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当时两党谈判中的一些成本削减措施。 对一些经济学家来说,上述的市场动荡也只是短期影响。而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财政支出削减意味着美国多年的预算紧缩,这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长期影响——比如拖累美国的经济复苏。 美国左翼智库经济政策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乔希·比文斯在回顾2011年债务危机时表示: “在实施这些削减措施时,我们仍处于相当低迷的经济中,并且正处于从大衰退中复苏的阶段。他们只是让复苏持续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应有的时间……在接下来的六七年里,美国政府没有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因为它们(财政支出)被大幅削减。” 而如今这场债务上限危机,也被许多人看作2011 年债务上限危机的翻版:美国国会面临类似的分裂局面,美国经济也正处于类似的衰退环境之中。即便美国两党能够重演2011年的戏码,在最后关头提高债务上限,由此带来的短期市场动荡和长期经济损害,恐怕也将再次重演。
lg
...
金融界
2023-05-15
再见了,强劲就业市场?拜登警告:这一幕将产生灾难性影响 靓丽就业数据将消失
go
lg
...
违约,从而使所有这些进展付诸东流。”
特
朗
普
政府
执政期间,国会三次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拜登警告说,这可能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产生影响。他说,美国不是一个“赖账的国家”,这种僵局“正在成为其他国家的一个问题”,这些国家担心美国将违约。 拜登下星期将在白宫会见国会的四位党领袖,争取达成协议。他最后一次会见众议院议长、加州共和党人麦卡锡是在2月初。拜登说,他希望共和党人在会面时同意进行“正常的辩论”,而不是下最后通牒。 拜登说:“下个星期,我将向国会领导人重申,他们应该做历届国会都做过的事情,那就是通过债务上限,避免违约。”“我一直在说:我们可以辩论削减哪些方面的开支,花多少钱,如何最终调整税收制度,让每个人都支付自己的公平份额,或者继续自己的道路,但不能以违约为代价。”
lg
...
财经风云
2023-05-06
美联储指控特朗普:硅谷银行“爆雷”罪魁祸首 2018年改革酿成根本性误判!
go
lg
...
的根本性误判时,将责任归咎于2018年
特
朗
普
政府
的变化。 根据美联储的说法,硅谷银行的管理层负有重大责任,银行审查员也犯下严重的错误。然而,该报告也指出美联储当时负责监管的副主席,指控他创造出一种软弱和松懈的监管文化,最终造成监管上的无所作为。 尽管不具名,但回顾任职历史能发现,兰德尔·夸尔斯(Randal Quarles)于2017年被特朗普任命为美联储成员,负责监督美联储的银行监管工作,直至2021年辞职。 夸尔斯拒绝接受美联储报告关于他工作的调查结果,他强调,所引用的信源“根本没有证据”表明美联储的监管政策在他的任期内误入歧途。他声明称:“在承认没有证据后,这份102页报告的其余部分并没有试图假装找到任何证据。”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共和党主席帕特里克·麦克亨利(Patrick McHenry)也抨击美联储的报告,认为它“几乎不加掩饰”其目的,试图为民主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等人的立场辩护。后者表示,报告明确指出2018年立法是导致硅谷银行倒闭的罪魁祸首。 2018年,相当多的参议院民主党人与所有共和党人一起取消2010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实施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的关键条款。除其他事项外,新法将要求最严密监管的资产门槛从500亿美元提高到2500亿美元,这是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关键点。 报告称,改革最终意味着在错误的时间放松监管和降低资本要求。“虽然更高的监管要求可能无法阻止公司的倒闭,但它们可能会增强硅谷银行的弹性,”报告称。 硅谷银行和Signature Bank在3月破产倒闭,使美国政府存款保险基金出现230亿美元的缺口,官员们正准备通过特别费用来弥补,预计这些费用将对美国最大的银行造成最大的影响。#硅谷银行爆雷# 尚不清楚美联储的报告是否使立法者更有可能最终取消2018年的放松管制,国会正因在未来几个月内提高政府借贷限额以避免美国主权债务违约而争论不休。 根据美联储报告,2018年的法律导致美联储将大型银行的监管门槛从500亿美元提高到1000亿美元,而这推迟对SVB的更严格监管至少三年。
lg
...
圈内人
2023-04-29
这次不再是狼来了?前白宫顾问:中国等国发行的货币将构成真正威胁 去美元化可能成为现实
go
lg
...
化可能成为现实。#去美元化浪潮# 曾在
特
朗
普
政府
期间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学家的沙利文(Joseph Sullivan)周一(4月24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写道,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发行的货币将对美元的主导地位构成独特的威胁。 以下为文章原文中文译文: 去美元化的说法甚嚣尘上。上个月,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巴巴科夫(Alexander Babakov)表示,俄罗斯目前正带头开发一种新货币。它将用于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的跨境贸易。几周后,在北京,巴西总统达席尔瓦(Luiz Lula da Silva)也发表了讲话。“每天晚上,”他说,他都会问自己,“为什么所有国家的贸易都要以美元为基础?” 这些发展使美元的统治地位稳定的说法变得复杂,因为在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盲目的竞争对手的土地上,美元是独眼货币。正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欧洲是博物馆,日本是养老院,而中国是监狱。”沙利文称,这一言论没有错。但金砖国家发行的货币将有所不同。这就像一个由积极向上的不满者组成的新联盟,在GDP的规模上,现在不仅超过了当前的霸主美国,而且超过了整个G7重量级国家的总和。 外国政府希望摆脱对美元的依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外国首都关于推翻美元地位的传言一直占据着头条新闻。但是谈话还没有变成结果。根据一项衡量标准,美元目前在84.3%的跨境贸易中使用,而人民币仅占4.5%。克里姆林宫习惯性地将谎言作为治国手段,这让人们有理由怀疑俄罗斯所说的一切。在一系列实际问题上,比如其他金砖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巴巴科夫的提议,目前答案仍不明朗。 然而,至少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金砖国家发行货币的成功前景是全新的。不管这一计划有多早,也不管还有多少实际问题没有解决,这样一种货币确实有可能取代美元作为金砖国家储备货币的地位。与过去提出的数字人民币等竞争对手不同,这种假想货币实际上有可能篡夺或至少动摇美元的宝座。 让我们把这种假想的货币称为bric。 如果金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只使用bric,它们将消除目前阻碍它们摆脱美元霸权的一个障碍。这些努力现在通常采取双边协议的形式,以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为贸易计价,人民币目前是中俄贸易的主要货币。障碍?俄罗斯不愿从中国进口其余的产品。因此,在两国之间的双边交易之后,俄罗斯倾向于将收益存入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以购买其从世界其他地区进口的其余部分,而世界其他地区仍在使用美元进行贸易。 然而,如果中国和俄罗斯各自只使用bric进行贸易,俄罗斯就没有必要将双边贸易的收益以美元计价。毕竟,俄罗斯将使用bric,而不是美元,来购买其他进口商品。最后是去美元化。 那么金砖国家在贸易中只使用bric,是否现实?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他们可以自己支付全部进口费用。2022年,金砖国家总体上实现了387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也被称为国际收支顺差,这主要归功于中国。 金砖国家还将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一定程度的自给自足,这是世界上其他货币联盟未能做到的。因为金砖国家货币联盟不同于以往的任何货币联盟,它不是由共享领土边界的国家组成的,其成员可能比任何现有的货币联盟都能生产更广泛的商品。这是地理多样性的产物,它为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打开了大门,这种自给自足避开了以地理集中为特征的货币联盟,比如欧元区。到2022年,欧元区也将出现476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但金砖国家甚至不需要只与彼此进行贸易。由于金砖国家集团的每个成员都是其所在地区的经济重量级国家,世界各国可能都愿意以bric进行交易。如果泰国觉得不得不利用bric与中国做生意,巴西进口商仍然可以从泰国出口商那里购买虾,让泰国虾留在巴西的菜单上。一国生产的商品也可以通过出口到第三国,然后再从第三国出口,从而绕过两国之间的贸易限制。这通常是关税等新贸易限制的后果。如果美国抵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而不是抵制与金砖四国的贸易,美国的孩子们就可以继续玩中国制造的玩具,这些玩具出口到越南等国家,然后再出口到美国。 如果金砖国家的政府采取“要么bric,要么破产”的贸易条件,那么金砖国家的消费者可能会面临绝对最糟糕的情况,今天的俄罗斯就面临这种情形。美国和欧洲政府把俄罗斯的经济孤立放在了首位。然而,一些美国和欧洲的商品继续流入俄罗斯。消费者的成本真实存在,但并非灾难性。随着金砖国家的官员们越来越强调他们对去美元化的渴望,而今天的俄罗斯是它可能变得多么糟糕的上限,去美元化的风险回报权衡将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为了取代美元在金砖国家中的储备货币地位,金砖四国还需要在不用于贸易的情况下存放安全资产。想象金砖四国找到这些东西现实吗?是的。 首先,由于金砖国家拥有贸易和国际收支顺差,金砖国家根本不需要吸引任何外国资金。金砖国家政府可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让本国家庭和企业用自己的储蓄购买金砖国家的资产,从而有效地迫使和补贴市场的存在。 但以bric计价的资产实际上可能具有对外国投资者具有不同寻常吸引力的特点。对全球投资者而言,黄金作为一种资产类别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尽管它作为分散投资工具具有降低风险的价值,但它不支付利息。据报道,金砖国家计划用黄金和其他具有内在价值的金属(如稀土金属)来支持他们的新货币,因此以bric计价的付息资产将类似于付息黄金。这是一个不寻常的特点。这将使以bric计价的资产对那些既希望获得债券的生息属性,又希望获得黄金的多样化属性的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当然,如果bric债券只是作为一种有息版的黄金发挥作用,它们就需要被视为违约风险相对较低。而且,即使是金砖国家馆主权政府的债务,也存在不小的违约风险。但这些风险可以减轻。bric计价债券的发行者可以缩短债务期限,以降低风险。投资者可能相信南非政府会在“从现在起30天后”还钱。价格也可以简单地补偿投资者的这种风险。如果市场参与者要求购买bric资产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他们可能会如愿以偿。这是因为金砖国家政府愿意为bric的生存能力买单。 公平地说,bric将引发一连串棘手的实际问题。bric主要用于国际贸易,而不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内流通,它将使金砖国家央行官员的工作复杂化。创建一个像欧洲央行那样的超国家央行来管理bric也需要付出努力。这些都是挑战,但不一定是无法克服的。 金砖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也很棘手。但金砖国家货币将代表着在利益一致的明确领域的合作。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可能在安全利益上存在分歧。但印度和中国在去美元化方面确实有共同利益。他们可以在共同利益上合作,同时在其他方面竞争。 bric与其说会夺走美元的王冠,不如说是会缩小其管辖范围内的领土。即使金砖国家去美元化,世界大部分地区仍将使用美元,全球货币秩序将变得更加多极而非单极。 许多美国人倾向于哀叹美元全球地位的下降。他们应该三思而后行。美元的全球角色对美国来说一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确实允许华盛顿在其外交政策工具箱中增加制裁,但通过提高美元的价格,它提高了美国商品和服务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成本,减少了出口,使美国失去了就业机会。但是,在国内打击美国的一面变得越来越尖锐,而在国外打击美国敌人的一面却变得越来越迟钝。 目前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明白,美元的全球地位是以牺牲国内就业和出口竞争力为代价的,至少从2014年的评论来看是这样。但随着美国经济相对于世界经济的萎缩,这些成本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与此同时,美元全球角色的传统好处之一是,美国有能力利用金融制裁来推进其安全利益。但华盛顿认为,美国在21世纪的安全利益日益取决于与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竞争。如果这是正确的,如果对俄罗斯制裁的曲折记录是任何迹象,那么制裁将成为美国安全政策中越来越无效的工具。 如果bric取代美元成为金砖国家的储备货币,人们的反应将是多样而奇怪的。金砖国家中反对帝国主义的官员、美国参议院的某些共和党人以及美国总统拜登的首席经济学家似乎都准备好了大声鼓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及与他经常不和的美国国家安全部门似乎都准备发出嘘声。不管怎样,美元的统治地位不太可能在一夜之间结束,但bric将开始慢慢侵蚀美元的统治地位。
lg
...
财经风云
2023-04-26
耶伦提议对可能威胁金融体系的非银行机构实施更严格监管
go
lg
...
,奥巴马政府最终取消了通用金融的指定,
特
朗
普
政府
也采取措施取消了三大保险公司的指定。 特朗普时代的监管机构随后发布了新规定,这将使监管机构难以在未来将其他公司指定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公司,其中包括严格的成本效益要求,而催生SIFI指定程序的多德-弗兰克(Dodd-Frank)立法并未要求这种要求。 周五的提案将取消这些要求,并简化指定SIFI的程序。 耶伦说:“今天的提案对于确保委员会有一个严格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解决我们金融体系的风险非常重要。”“理事会仍然致力于其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今天的提案将使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体系的风险,无论是来自活动还是公司的风险。” 这些变化已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在《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上公布提案后,行业将有60天的时间来权衡新规则。
lg
...
金融界
2023-04-22
经济衰退迫近!?市场大佬:美联储“信誉大失” 黄金和比特币将成“避风港”
go
lg
...
鲍威尔在2019年试图解开这个问题,但
特
朗
普
政府
开始指责他,就像他试图引发经济衰退一样。”“然后,当大流行来袭时,鲍威尔完全出卖了自己的灵魂,采取了魏玛式的货币政策。” “当他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并对此感到愤怒,并开始试图控制通货膨胀时,已经太晚了。” Tucker还表示,央行现在正在“从经济中吸走资金”,银行不再放贷。他说:“有一种危险是,美联储在试图纠正过去错误的过程中,实际上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并推动了导致衰退的条件。”“这似乎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加息导致了银行危机 在谈到持续的银行业危机时,Tucker表示,一些监管机构和立法者试图将最近银行倒闭归咎于数字资产是一种误导,因为真正的原因是政府债务的快速重新定价。 “这不是加密货币,”他说。“当然,硅谷银行有太多的风险投资,但在这种环境下,什么不是风险投资?”“监管机构告诉银行,资金最安全的地方是各种期限的美国国债,所以他们购买的是收益率最高的到期债券,在收益率曲线的右边,比如3年、5年、10年、30年,他们就是这样持有资金的。” “这很好,直到美联储改变政策,从而使所有这些银行的资产组合贬值。” Tucker还表示,尽管美国的其他银行尚未内爆,但更广泛的危机已经蔓延。“我们没有看到它蔓延的唯一原因,不是因为其他银行没有这些问题,而是因为珍妮·特耶伦出手,基本上承诺了魏玛式的通胀,”他说。“现在,让我觉得有趣的是,珍妮特·耶伦那份令人难以置信的不负责任的声明,与美联储的政策直接相矛盾。所以这是一个大问题。” Tucker说,美联储的职责是充当政府债务的最后买家。“人们可以谈论美联储在通胀和失业问题上的双重使命,”他说。“这是无稽之谈。他们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始终保持政府的流动性。” Tucker还表示,近期的PPI数据远低于预期,没有理由庆祝。“问题是,为什么PPI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他说。“其一是美联储的利率政策正在努力实现他们想要的目标。另一种可能是,这只是一个好的、可靠的迹象,表明一场老式的衰退正在发展。” 他说:“我观察了制造业,从统计数据来看,有各种迹象表明,一场真正的经济衰退即将来临,如果还没有的话。”“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能解释PPI下降的原因。对制成品的需求直接减少,整体生产率下降。” “如果要我打赌,我会说这是我最好的赌注。” Tucker说,到7月份,经济衰退将变得明显,而且在通货膨胀率开始降到3%以下的同时,所有人都会看到。“这一切都会同时发生。” 他说,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黄金和比特币是不错的选择。 他说:“黄金是不变的,无论发生什么,它都会在你身边。在动荡时期,这一点非常值得珍惜。”“比特币是这种‘避险家族’的最新成员,对于愿意承担高风险的人来说,它确实是一项明智的投资。”
lg
...
财经风云
2023-04-19
东方金诚:这次美联储“放水”为何引发了高通胀——2023年国内面临高通胀风险吗?
go
lg
...
以迅速恢复,一个重要原因是疫情爆发后,
特
朗
普
政府
(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和拜登政府(2021年1月至今)连续推出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详见表一),总额高达5.1万亿美元,其中共计向居民直接发放补贴1.87万亿美元,约相当于全部美国劳动者共计1.9个月的薪酬[footnoteRef:0]。 [0: 2020年美国劳动者报酬共计11.6万亿美元。]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同样出台了总额约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财政援助方案。但与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不同,当时“次贷危机”主要源于金融部门,因此财政援助的核心目标是救助受困金融机构,避免大范围银行倒闭进一步引发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的风险,而非向居民派现。当时对居民部门的直接援助规模较少,而且几乎没有直接的现金发放或补贴。其中,仅在总额18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推动计划中,允许企业向骑自行车上班的员工提供适量补贴。此外,针对按揭贷款违约的居民,美国财政部也进行了多轮救助,但同样不涉及现金补助,主要是通过“生命线工程” (Project Lifeline)等项目,允许抵押贷款逾期90天以上的业主申请30天缓冲期。 以上分析表明: “通货膨胀是引起物价长期普遍上涨的一种货币现象”的判断依然成立,M2高增往往预示着接下来将出现一段时期的物价快速上涨。 央行“放水”并非必然引发高通胀。出现高通胀的前提是经济体系运行基本正常,超发的基础货币能够通过正常的存贷循环,大幅推高M2;否则将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即金融体系中流动性极度宽松,市场利率很低,但市场主体信心低迷,借贷意愿不足,超发货币难以进入实体经济以提振经济增长,继而也难以触发实体经济高通胀。此时,超发的货币更可能流入资本市场,引发资产价格泡沫。 在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过程中,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采取大规模宽松取向,会引发共振效应,更有可能大幅推高M2增速,导致高通胀。 最后,考虑到从2022年底开始,美国M2增速已由正转负,接下来一段时间若美联储不再重拾货币宽松,美国高通胀将趋于降温,预计2023年末CPI同比涨幅有望降至4.0%左右。 二、疫情期间国内货币政策多次实施降息降准,2023年我国面临高通胀风险吗? 2020-22年,国内疫情多次反复,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国内货币政策在此期间先后实施了4次降息和6次降准。 不过,与美联储采取的“零利率+量化宽松”组合相比,国内货币政策始终保持灵活适度原则。其中,政策利率始终为正,降准释放的资金规模相对有限,M2增速虽略有加快,但截至2021年末,仍处于9.0%的温和水平。财政政策方面,疫情以来出台的大规模退税及减税降费政策主要针对企业部门发力,各地面向居民发放的消费券、消费补贴规模较为有限,对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影响不大。这导致2022年国内CPI同比始终处于温和区间,全年累计同比仅上涨2.1%,与美国高达6.2%的高通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总体上看,2022年国内物价走势之所以能够延续温和状态,除了疫情前两年,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始终未搞大水漫灌外,还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疫情冲击下国内产能恢复较快,消费需求不振,市场供需平衡不支持物价大幅上涨;二是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有效缓和了国际原油大幅上涨对国内CPI的传导,而且国内粮食市场独立性很强,国际粮价快速上涨同样对国内影响有限。可以看到,2022年国内CPI涨幅变化主要由猪肉和蔬菜价格波动主导,代表整体物价水平的核心CPI则持续处于1.0%以下的低位。 当前市场普遍关心的是,2022年国内M2增速较快上扬,并在2023年2月末升至12.9%,较2021年末加快3.9个百分点,达到近7年以来最高,其中居民储蓄存款高增,出现一定“超额储蓄”现象。这是否意味着一段时间后,国内CPI同比将出现快速上升?特别是在2023年疫情影响趋于全面消散,居民消费有望迎来大幅反弹的背景下。 我们认为这种风险不大,2023年居民消费修复有可能带动CPI涨幅阶段性扩大,特别是与服务消费相关的文娱旅游、酒店机票等价格可能出现较快上涨;全年CPI涨幅中枢会有所抬高,累计涨幅有望达到2.5%左右,较2022年加快0.4个百分点,但仍将处于3.0%以下的温和状态。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2022年M2增速加快,很大程度上是非货币发行因素所致,主要受两个一次性因素推动:一是2022年4月起财政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企业存款大幅增加;二是2022年最后两个月市场利率较快上行,导致居民理财大量赎回,短期内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可以看到,以上因素均非源于央行大幅增加基础货币投放。我们判断,2023年这些一次性因素消退后,年末M2同比增速有可能较快回落至9.0%左右。况且,尽管2022年以来M2增速加快,但从绝对水平来看,无论是与美国前期M2高增速相比,还是与我国历史上通胀水平较高时期的M2增速相比,均属于温和水平。 其次,2022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偏高,年末余额同比增长约17.4%,远高于常态下约10%左右的增幅;2022年新增居民储蓄存款规模达到17.2万亿,较正常增长水平多增约9万亿。这往往被称为“超额储蓄”。当前市场关心的是,2023年是否会发生“超额储蓄”引发的“报复性消费”,进而大幅推高通胀? 我们分析,除了基于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外——估计约在2万亿左右,2022年居民储蓄高增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居民购房支出下降。2022年居民用于新房购置的支出估计为13.5万亿,比上年减少4.7万亿;如果加入二手房统计,购房支出降幅会更大。二是2022年股市下跌、四季度理财破净等导致居民投向各类金融资产的资金大量回流至银行存款,这部分资金规模大约在2-3万亿。上述因素是2022年居民收入增速下滑较快,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却大幅上扬的主要原因。 我们认为,2022年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中,因购房支出下降和理财回流而多增的部分均有专门用途,不会轻易转化为消费支出。预防性储蓄方面,考虑到疫情三年居民收入受损明显,此前积累的预防性储蓄不太可能在2023年全部释放,而会分期转化为消费支出,其中不排除部分预防性储蓄会转为永久性储蓄的可能。我们判断,2022年约2万亿的预防性储蓄中,最多有1万亿左右会在2023年转化为消费支出,约占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5%左右,对消费增速的整体提振作用有限。我们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会从上年的-0.2%反弹至8.0%左右,增速会向疫情前常态水平靠拢,同时考虑到低基数效应,8%左右的增速明显不属于“报复性消费”现象。这意味着2023年消费反弹对物价上涨的推升作用也将较为有限。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2月国内CPI同比为1.0%,前两个月累计涨幅为1.5%。
lg
...
金融界
2023-04-03
中美最新消息!美国将14家中企列入“未经核实清单” 美贸易代表:对与中国对话持开放态度
go
lg
...
公平经济政策和做法,”戴琪说,她指的是
特
朗
普
政府
在2020年达成的一项为期两年的贸易协议。 不过,她的言论并未表明与何立峰副总理领导的中国新经济团队讨论的任何具体计划。
lg
...
会员
市场焦点
2023-03-24
美国参议员沃伦呼吁对美联储和整个监管体系展开独立调查
go
lg
...
中说,过去几周的混乱是可以预见的,因为
特
朗
普
政府
放松了金融危机时期的银行监管。在这场混乱中,三家美国银行倒闭,导致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股陷入极度动荡。 沃伦说:“发生的事情正是我们应该预料到的,那就是银行,这些规模数十亿美元的大银行,承担了大量风险;他们提高了短期利润;他们给自己丰厚的奖金和薪水。” 沃伦呼吁美联储“立即扭转其被削弱的监管”,并对银行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她还呼吁国会削弱美联储放松监管的能力,并要求银行高管承担责任,包括收回他们的薪酬和禁止他们从业。 她说:“当你炸了一家银行,你就应该永远被禁止从事银行业。” 沃伦说,虽然政府的干预缓解了一些担忧,但其他担忧仍然存在。 沃伦说:“我认为,公平地说,储户应该能够深吸一口气。联邦政府已经表示,将为你提供很多保护。但我们不得不担心这些规模数十亿美元的银行存在多大风险,因为很明显,这些监管机构玩忽职守。” 此前就曾批评美联储大幅加息的沃伦再次呼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停止加息:“他不应该这样做。” “我认为他在两项工作上都失败了,”沃伦在谈到鲍威尔时说,“作为这些大银行的监管和管理者,这是他的工作,而且他在应对通胀方面也失败了。”
lg
...
金融界
2023-03-20
上一页
1
•••
396
397
398
399
400
•••
409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贸易战突发消息!中国下令停止波音飞机交付 波音美股盘前跳水
lg
...
中美贸易战突发升级:波音遭殃!特朗普让步刺激全球大反弹,美元还在跌
lg
...
特朗普突提习近平!中国最高领导人出访盟友“搞垮美国” 白宫等待中国电话谈判
lg
...
中美突发消息!美国拟与中国达成“重大”贸易协议 谈判须由特朗普、习近平高层主导
lg
...
习近平访问越南大展魅力攻势!越南官方却不提这句话,避免触怒特朗普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2讨论
#链上风云#
lg
...
82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882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1075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