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名单,产品入选奖项。公司战略聚焦于新能源等赛道,感知业务、联接业务、智能制造业务在营收和利润上均有不错表现,还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毛利率。 据了解,华工科技在融合共赢上采取多种方式与高校、企业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其子公司形成多层次投资矩阵,壮大产业生态圈。在抢抓机遇方面,建立全球化布局和供应链体系,一方面投入创新提升能力,另一方面把握产业升级机遇拓展市场空间。此外,通过创新和经营战略促进核心经营指标增长,对现有核心业务拓展并积极布局新领域。 据了解,在交流问答环节,公司提及校企改制意义重大,有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在研发投入方面,包括硬件建设、人才投入等。面对美国关税政策,公司认为机遇大于挑战,并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战略。各业务板块也被询问并做出回答,公司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还将通过多项举措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 调研详情如下: 附件: 投资者交流会议纪要 一、公司董事长马新强介绍经营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 2024 年,华工科技坚持以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托底,积极开创增长机会、提 升发展韧性、构筑差异化优势,交出了各种不确定因素承压下业绩持续向好的发 展答卷,公司2024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1.17%, 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3.73%,当年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项,旗下 3 家企业入选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项产品入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1、战略聚焦 华工科技围绕新能源、数字赋能、船舶等赛道积极布局,以国内大循环为基 本盘,通过"技术自主+场景深耕"提升全球竞争力。 感知业务围绕应用场景的拓宽,持续完善传感器族谱体系,在已有的温度传 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温压一体传感器、冷媒气体传感器、 车载感知集成传感器、PTC热管理集成模块等新产品,进一步提升在家电、新能 源汽车、储能、光伏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6.7 亿元,同比增 长13%,净利润5.9亿元,同比增长 23%,其中PTC产品收入22.68亿元,同比 增长 11%,NTC 产品收入 13.26 亿元,同比增长 16%,综合毛利率方面,公司 近三年持续提升,2024年达到25.7%。 联接业务牢牢抓住AIGC 市场机遇,数通产品快速迭代,产品矩阵快速补齐。 硅光、相干、LPO 光模块取得多项进展,公司在AI 领域的产品能力逐步迈入第 一梯队,持续扩大国内头部AI客户交付份额,获得全球头部AI 厂商正式投标机 会,全年营业收入同比提升 24%,产品结构中光模块占比超过 90%,其中数通 光模块占比达60%,数通毛利率也实现提升。 智能制造业务抓住船舶、新能源、半导体、工业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增长机会, 沿着"装备智能化、产线自动化、工厂数智化"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结合 AI 技术 的发展,持续发展软硬一体化的竞争实力。全年实现营业收入 34.9 亿元,同比 增长9%,净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智装事业群收入15.5亿元,精 密事业群收入13.12亿元,智能制造事业总部收入5.11亿元,毛利率均维持行业 较高水平。 2、融合共赢 华工科技探索以产业联盟、创建联合实验室、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与高校、 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开展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建立了 深层次、多样化的合作路径,与消费电子、汽车、工程机械、船舶、重工、家电 等头部企业客户建立战略纵深,形成百余个行业样板点、标杆案例。 子公司华工投资形成"直投+科创天使+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组合的多层次投 资矩阵,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投出云岭光电、华日激光、超擎数智、科阳半导体、 长进光子等多家与公司发展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价值的科技企业,通过专 业化、市场化运作,不断壮大产业生态圈。 3、抢抓机遇 华工科技建立了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和持续深入的供应链体系,一方面将通 过对创新的压强式投入,持续卡位核心技术赛道,将国产替代红利积极转化为"行 业引领能力",进一步拓展成长空间,加速推进全球化经营,海外生产基地完善 生产工艺,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产能;引进当地合格供应商,控 制成本,落实原产地要求。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全球产业升级,产业结构性发展 机遇",公司三大核心业务将受益于 AI+催生的新场景、新应用市场机遇,打开 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4、压强未来 通过高能级的创新、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推进,促进销售收入、净利润等核心 经营指标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坚持"压强投入,积极发展",一方面现有核心业务 继续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新领域,拓展成长空间,明确新的产品定位——"全 球首发,行业领先,专精特新",另一方面积极布局新的领域、赛道,加大研发 投入,形成"技术驱动为主,市场牵引为辅"的新共识促进公司持续发展,敢想敢 干,积极开发首发产品、行业领先产品,支撑公司中长期发展。 二、交流问答 1、公司校企改制意义重大,阶段性成效显著,未来还有怎样的制度性安排? 答:2021 年,华工科技企业改制给公司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解决了决策效 率问题,建立起经营管理层、核心骨干与股东利益一致的治理架构。改制之后, 公司一是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二是加大"高精尖缺"人才、高素质研发人才引进, 三是加强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四是重视产品力打造,五是持续推进全球化经营 战略。改制阶段性成效显著,为保障公司可持续快速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制度 安排: (1)保持第一阶段的治理架构和机制,确保核心团队成员的稳定,构建良 好的治理保障。 (2)公司拟回购部分公司股份(3-4 亿元),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 激励,激励对象为青年科技人才、高潜员工,以激发其创新潜能,并保障其稳定。 2、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实现 23%以上增长,研发投入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公司如何优化创新体系,实现产品首发与前沿探索? 答: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提升23.73%,占收入比例达8.48%。公司的 研发投入方向,一是研发的硬件建设实验平台及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公司以中央 研究院为抓手,深化创新链及产业链融合,聚焦专精特新产品研发,突破卡脖子 关键技术,高水平建设实验平台及中试基地。二是研发人才的投入,公司着力提 高人才引进、培养质量,加大研发人员引进力度,通过高密度人才储备推动高质 效创新能力。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体系,形成"技术驱动为主,市场牵引为 辅"的新共识促进公司持续发展,着力加强前沿性技术的识别、储备,在极限制 造、6G、星际通讯、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积极探索,开发出更多"全球首发、行 业领先、专精特新"的产品。此外持续拓展,一是依托中央研究院汇聚国内外光 学、材料、机械、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深专家,同时整合国家、地方实验室、科研 机构、高校、行业头部企业资源,构筑底层技术和产业生态,推动与未来产业契 合的前沿技术探索;二是通过旗下投资公司以直投、科创天使基金、产业基金等 形式,以"填空式"投资关注"产业链最上游、价值链最顶端、技术体系最底层"的 硬科技领域,将创新的活跃要素充分聚集起来。 3、面对美国"对等关税"的推出,公司对于行业未来的展望怎样看待?将会 作出哪些具体措施积极应对?公司全球化布局如何? 答:公司经全面评估,"对等关税政策"对华工科技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一方 面,基于在澳大利亚、美国、越南、韩国、匈牙利等国布局的子公司、产业基地, 公司可通过位于关税洼地国的海外子公司产能扩张,有效弱化美国对华关税对公 司的业绩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对美对等加征关税将进一步提升了公司部分产品 差异化竞争优势,另外,随着中美科技脱钩,技术封锁,关税大棒,倒逼国内企 业转向本土供应链,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持续卡位核心技术,将国产替代转 化为创新引领能力,拓展业务成长空间。 公司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战略,目前已形成国内六大产业基地,及海外 12 家子公司和10家办事处的战略布局。海外工厂方面,2024年智能制造业务越南 及匈牙利公司、感知业务泰国公司、联接业务泰国公司相继完成布局;人才国际 化推进加速,引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全球化管理体系搭建完成,有效保障海外 业务的发展。国际市场作为公司重要的战略市场,目前海外营销占比不足15%,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公司全球化经营以"扎根"为核心命题,因地制宜培育本地化 研发能力、供应链,拓展本地化朋友圈、培养本地化人才,拓展本地化市场,持 续提升产品研发、制造交付响应速度,提升质价比、品牌美誉度、影响力,未来 将海外销售占比持续提升至30%以上。 4、感知业务 2025年如何保持高速增长?未来布局方向有哪些? 答:感知业务2025年将继续保持明显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开 拓新项目,持续加大与整机整车厂的战略合作,横向业务扩展,增加压力、气体 传感器开拓,今年以来感知业务在光电类传感器,已获得多个整车厂定点量产, 产能持续提升;(2)压力传感器突破新的增长点,压力传感器市场行业广阔, 公司采用自主设计的陶瓷电容芯体结构,一举打破了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市 场,预期今年收入增长较大;(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会稳步增长,现有大客户 群体和项目会拉动公司业务增长,多款新车型将搭载高理PTC,提供较大增量; (4)加大海外如欧洲和东南亚的业务开发。 感知业务未来主要围绕四大方向布局:一是新产品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 正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聚焦 MEMS 传感器、具身智能、低空 经济等方向开展前瞻性研发及产品布局。二是全球化方面,加快海外实验室认证 并投入使用,推动更多海外项目转产,持续提升海外销售占比,促进海外基地人 才本土化和供应链本土化。三是智能化方面,打造"黑灯工厂",提升关键工序 自动化率,搭建质量数据平台,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四是数字化方面,打造传感 器+AI,以数据重构产品定义、以算法重塑价值链条、以场景穿透行业边界,提 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5、智能装备业务目前的在手订单情况如何,后续怎么保持高增长?精密微 纳业务之后大的增量在哪些领域? 答:公司智能装备业务深度挖掘新能源汽车、船舶等行业从基础加工向智能 复合制造延伸趋势,今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船舶等高价值市场持续突破,订 单同比大幅增长,预计二季度公司仅仅在船舶行业就有望突破 10亿订单。为实 现高质量增长,主要依托以下路径:一深耕核心业务,聚焦优势行业,深化头部 客户合作,持续拓展新客户,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行业的标杆定位。二加大技术创 新,通过持续创新,打造核心产品的竞争力,推出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AI 切割 装备、新能源电池盒焊接自动化产线等拳头产品,继续引领高端制造加速升级。 三强化市场拓展,加快推进海外工厂以及子公司建设,形成"技术驱动+应用场景 牵引+本地化服务"的战略,多维度突破市场空间。四产品研发与市场布局,加快 推进全球首发产品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开辟第二增长曲线。重点开拓航空 航天、医疗器械、低空经济等新兴行业,助力该业务实现可持续增长。 精密微纳业务主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实现规模突破:一在3D打印领域,公司 紧密围绕全球增材制造市场的结构性机遇,深耕金属增材制造装备,重点瞄准 3C 电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形成系列产品,与战略合作伙伴积极探索3DPrint 智能工厂的服务加工业务,快速形成新的增长点。二在半导体领域,公司现已具 备晶圆表面切割智能装备、晶圆隐形切割智能装备、晶圆改质智能装备、全自动 晶圆退火装备、晶圆衬底及外延量测装备等产品,未来将进一步补充产品序列, 并在已形成标杆大客户销售突破的基础上,加速半导体设备的国产替代,持续扩 大市场份额。三在绿色农业领域,公司重点推广农业激光智能装备,已形成搭载 自研AI 视觉识别系统的激光除草智能机器人,可实现精准智能化除草作业等, 未来公司将持续拓展相关应用场景,助力农业生产向绿色、智能方向发展,构建 多元业务增长格局。 6、请问公司半导体领域相关设备当前发展情况和市场空间? 答:公司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现已形成从晶圆量测到晶圆激光加工装备的6 大产品体系,产品已实现销售,取得市场突破,随着半导体产业重要性的提升, 公司将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并不断丰富产品序列。在存储器领域,正在开发1-3 纳米晶圆套刻对准量测设备;在高端先进封装领域,正在开发 TGV 芯片玻璃载 板激光高速打孔智能装备;在晶圆前段,正在开发碳化硅激光剥离智能装备,不 断拓展和加强半导体产业产品矩阵,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将带来较大增量空 间。 7、今年国内数通光模块需求情况如何,公司数通光模块的产能怎么样,新 产品有哪些? 答:市场方面:今年以来,国产算力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国内互联网大厂及 运营商纷纷加大在 AI 领域的资本开支,今年二季度公司全系列 AI 光模块订单 还在激增。 产能方面:公司一季度大概是每月20万到30万支200G、400G 光模块的交 付,到二季度每月100万只产能,仍不能满足订单要求;公司泰国工厂的建设目 前已经投产,海外需求主要以 800G 和 1.6T 为主,现有月产能为 10 万只,Q2 末到月产 20万只,持续快速提升。公司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下一代超高速 光模块研发中心暨高速光模块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将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 用于超高速光模块产品的研发、生产,公司产能将进一步提升。 新产品方面:公司 800G 自研硅光 LPO 模块,马上业界第一批批量出货; 业界领先1.6T自研硅光模块,已经接到美国、中国知名OTT 客户正式送样通知; 1.6TACC/AEC已经在美国知名 OTT 测试,准备小批量出货;2025美国光通讯 展上,率先推出适配下一代 AI 训练集群的 CPO 超算光引擎、3.2T 模块解决方 案。 8、2024年非经比较多大概有三个亿,怎么看未来两年非经的影响,高规模 是不是可以持续? 答:公司的科技创新实力较强,成功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因此得 到的政府支持力度也比较大,获得多项政府补贴。后续随着研发进程快速稳步推 进,项目从理论研究迈向落地实施,顺利完成工程化、产品化转型,并成功投放 市场,最终实现对公司经营性利润的拉动提升。 9、公司于 4月9日发布了董事长提议回购公司股份的提示性公告,怎么用 好政策工具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助力创新? 答:公司董事长马新强先生基于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 坚定信心,并结合公司经营状况、主营业务发展前景、财务状况等因素,提议公 司以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回购部分公司股份,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 划或股权激励。 公司着力提升人才密度,在现有的硕博士人才基础上,以中央研究院为平台, 围绕下一代及未来技术,未来 5 年招聘、留用博士人才 500人,硕士 2000人, 以高密度人才成就高质效的创新能力。为了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一是进 一步完善短期、中长期激励,二是营造简单、阳光、高效的创新氛围,为青年科 技人才提供创新机遇和平台,通过良好的氛围、机制,培养造就面向智能时代战 略机遇的攻坚力量。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