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财富汇
|
美股投研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SFFE2030
外汇开户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港股打新机会来了!四箭齐发,哪些值得一搏?资金如何规划?
go
lg
...
日,公司的现金及其等价物为5.3亿元,
现金
储备
尚可。 打新总结:核心产品适应症较宽,但是竞争比较激烈,对应这个市值总体来说不算便宜;基本面弱于映恩生物(上市首日+116%),远优于派格生物(上市首日-25%)。 从发行情况来看,公司募资额只有2亿左右,募资比例仅3.9%,属于典型的“丐版”IPO,属于容易出妖股的小规模发行;且基石就占到了64.06%,还有康方生物作为基石背书(康方生物与公司也有临床合作)。此外,公司的保荐人是中信证券和华泰国际,有绿鞋,中信证券近两年保荐的港股项目,首日上涨的概率超80%。考虑到目前港股市场对创新药的追捧,还是值得作为赔率票押注的。 02 佰泽医疗 股票代码:2609.HK 招股时间:6月13日至6月18日上午,6月23日上市 招股总数:133,105,800股股份,其中90%为国际配售,10%为公开发售,超额认购15倍以上可回拨至30%,50倍回拨至40%,100倍回拨至50%。 招股价格:每股4.22港元至6.75港元 集资规模:5.617亿港元至8.985亿港元,集资净额6.236亿港元(以中间价5.49元计算) 发行比例:10.1% 发行总市值:55.61亿港元至88.96亿港元 保荐人:招银国际 每手股数:600股,入场费4090.85港元 基石投资者:嘉实基金旗下的投资平台,认购股份数量占总发行数量的比例为16.6%至26.5% 集资用途:约35.7%用于持续强化集团的肿瘤全周期医疗服务;约30.6%用于在有适当机会出现时收购医院约15.3%用于扩展集团的医院管理业务;约10.2%用于升级集团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或系统;约8.1%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基本面情况:公司历史可以追溯至2018年,通过收购股权及管理权,先后在北京、天津、安徽省、山西省及河南省运营和管理八家医院。其中自有6家民营营利性医院,管理及运营2家。 财务情况:2021年至2024年,佰泽医疗收入分别为4.62亿元、8.03亿元、10.72亿元及11.89亿元;净亏损分别为6195.5万、7551.5万、2440.6万元及355.7万元,经营时间较短,还没有产生规模效应,后续盈利的时间有待观察。按2023年佰泽医疗自有医院的肿瘤服务收入计,2023年佰泽医疗排名第四,相应的市场占有率为0.6%。 打新总结:这个赛道的龙头是港股上市公司海吉亚医疗,海吉亚医疗2024年收入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31.96亿元、40.77亿元、44.4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7亿元、6.83亿元、5.98亿元;按6月13日的收盘价,海吉亚医疗的市值是96亿港元,静态PS为2倍,静态PE为14.77倍。 而佰泽医疗此次发行的静态PS约4.3倍至6.9倍,远高于海吉亚医疗。市场普遍认为,如果发行市值在20亿元附近,是值得一试的,但是55.61亿港元至88.96亿港元的发行市值,说实话偏贵。至于会不会和容大科技、新琪安一样玩套路回拨,发哥没有能力提前获取信息,只能说这个募资额套路回拨的概率不会太高。发哥的投资风格偏保守型,大概率会放弃。 至于剩下的海天味业和三花智控,这两家都是A+H双重上市的公司,有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吉宏股份这三个珠玉在前,市场的预期也比较一致,这种新股主打胜率,是值得参与的。 03 海天味业 港股代码:3288.HK 公开发售日期:6月11日至6月16日上午,6月19日上市 招股价格:每股35港元至36.3港元,折价约18.5%至19.5%,静态市盈率约28倍 招股总数:2.63亿股,其中国配94%,公开发售占比为6%,最高回拨至21% 募资额:约95.56亿港元 每手股数:100股,入场费3666.62港元,甲尾入场费为367万,乙头入场费为733万 发行比例:4.52%(绿鞋前) 基石投资者:8家基石投资者共认购约49.74%,包括源峰基金、高瓴集团、GIC等 绿鞋:有 保荐人:中金、高盛、摩根士丹利 基本面情况:海天味业的主要品类包括酱油、蚝油、调味酱、特色调味品及其他。2024 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达4981 亿元,按 2024 年的收入计,海天味业在中国调味品市场排行首位,市场份额为 4.8%,是其最大竞争对手的两倍以上。2024 年全球调味品市场规模达21438 亿元,海天味业的市场份额为 1.1%,位居全球第五。 财务情况:公司 2022至2024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56.1亿元、245.6亿元、26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61.98亿元、56.27亿元、63.44亿元。 04 三花智控 港股代码:2050.HK 招股日期:6月13日至18日上午,6月23日上市 招股总数:全球发行3.6亿股,其中93%为国际配售,7%为公开发售,最高可回拨至26.5%。 招股价:每股21.21至22.53港元,折价率17.94%至22.75% 募资额:按上限价计算,约81.1亿港元 发行比例:8.81%(绿鞋前) 市盈率:约 26.7 倍 入场费:2275.72港元,每手100股 保荐人:中金香港、华泰金控(香港) 绿鞋:有,稳价人为中金 基石投资者:17家机构,合计认购占比约55.95%,包括施罗德、泰康人寿、景林资产等 融资目的:30%用于研发创新,30%用于中国工厂扩建,25%用于海外布局,5%用于数字化基建,10%为营运资金。 基本面: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和全球领先的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制造商。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全球制冷空调控制元器件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5.5%;在全球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1%,全球排名第五。 财务情况:2022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13.48亿、245.58亿和279.47亿元,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73亿元、29.21亿元和30.99亿元%。2025年Q1公司营收76.69亿元,净利润9.03亿元。
lg
...
格隆汇
06-14 15:47
甲骨文飙升13%领跑AI热潮,游戏驿站暴跌22%因比特币与发债压力
go
lg
...
司的财务状况: 公司 市值(亿美元)
现金
储备
(亿美元) 债务(亿美元) 游戏驿站(GME) 131.73 10 17.5 AMC娱乐(AMC) 25 6 45 特斯拉(TSLA) 12000 300 50 游戏驿站的零售业务收入下降,但收藏品业务增长55%,显示其转型努力的初步成效。 人物言论 萨夫拉·卡茨(甲骨文CEO):“云基础设施业务预计2026财年增长超70%,星际之门项目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 吉尔·卢里亚(D.A. Davidson分析师):“CoreWeave的营收增长令人印象深刻,但高资本支出和对少数客户的依赖可能限制其长期估值。” 瑞安·科恩(游戏驿站CEO):“比特币投资和发债将增强公司财务灵活性,支持向投资控股公司的转型。” 山姆·奥特曼(OpenAI CEO):“CoreWeave是我们基础设施的重要补充,与微软和甲骨文的合作共同推动AI算力扩展。” 编辑总结 甲骨文凭借AI云业务的强劲增长和星际之门项目的潜力,股价飙升13%,成为市场焦点。 CoreWeave虽受高资本支出担忧拖累微跌,但其与谷歌和OpenAI的合作巩固了AI算力供应商地位。 游戏驿站因发债和比特币投资引发的财务风险担忧暴跌22%,期权市场看跌情绪浓厚。地缘政治紧张及AI热潮共同塑造市场格局,投资者需关注宏观风险与企业战略的平衡。 2025年大事件 6月11日:甲骨文发布2025财年第四季度财报,营收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云业务增长27%,股价盘后涨7%。 5月15日:CoreWeave与OpenAI签署价值40亿美元的云服务扩展协议,股价自3月IPO以来累计上涨64%。 4月25日:游戏驿站宣布购入4710枚比特币,市值约4.9亿美元,引发市场对其财务策略的激烈争论。 2月10日:NVIDIA与甲骨文、OpenAI启动星际之门项目,计划投资500亿美元建设AI数据中心。 1月15日:美国SEC批准首只比特币现货ETF,市场波动加剧,游戏驿站等公司加速加密资产配置。 国际投行点评 6月13日,摩根士丹利首席市场策略师Michael Wilson表示:“甲骨文的云业务增长和星际之门项目使其成为AI热潮的领跑者,建议增持至220美元。” 来源:摩根士丹利市场报告 6月12日,高盛全球资产配置主管Ashok Varadhan指出:“CoreWeave的AI算力需求强劲,但高资本支出可能限制其短期盈利,需关注客户多元化进展。” 来源:高盛投资洞察 611日,瑞银全球财富管理首席投资官Mark Haefele称:“游戏驿站的比特币投资和发债计划加剧了财务风险,短期内股价可能进一步承压。” 来源:瑞银财富管理周刊 6月10日,巴克莱银行科技分析师Tim Long表示:“甲骨文与OpenAI和NVIDIA的合作强化了其AI基础设施地位,预计2026年云收入占比将超50%。” 来源:巴克莱研究报告 6月9日,花旗银行全球市场分析师Tom Fitzpatrick预测:“CoreWeave和甲骨文将受益于AI算力需求激增,但游戏驿站的激进加密策略可能引发更大波动。” 来源:花旗市场展望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6-14 00:10
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拨康视云四闯港交所
go
lg
...
元,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 然而拨康视云
现金
储备
一般,截至2025年4月30日,现金及其等价物为2234万美元。 持续亏损下,拨康视云的盈利曙光还未显现。在招股书中,拨康视云预计2025年亏损净额将增加,主要是因为与将作出的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增加有关的员工成本预期增加等。 拨康视云此次融资用途将用于拨付拨康视云的核心产品CBT-001的持续临床研发活动,以及注册备案及获批后研究所需资金;拨付持续临床研发活动,包括研发人员及研发活动的成本及开支;以及拨康视云的核心产品CBT-009的注册备案的所需资金;拨付生产设施及商业化活动所需资金;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lg
...
有连云
06-13 15:27
游戏驿站拟发行17.5亿美元可转债,盘后股价跌超12%
go
lg
...
其3月25日更新的投资政策,允许将公司
现金
储备
用于购买加密货币。3月26日,公司宣布发行13亿美元可转债(含2亿美元绿鞋期权),净收益14.8亿美元,已用于比特币收购及一般公司用途。首席执行官瑞安·科恩受MicroStrategy的比特币策略启发,试图通过加密资产提升公司资产价值。然而,市场对这一策略反应不一,部分投资者质疑其偏离核心零售业务,Wedbush分析师Michael Pachter表示:“投资者需对游戏驿站的迷因现象持续五年保持信心,这充满风险。” 市场背景与影响 2025年,游戏驿站的零售业务持续承压,截至2月1日,公司全球门店数降至3203家,计划进一步关闭大量门店。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公司
现金
储备
增至47.7亿美元,同比增长418%,但收入下降且净亏损持续。3月可转债发行后,市场对公司比特币投资的热情短暂推高股价12%,但随后因零售业务疲软和稀释担忧暴跌24%。此次17.5亿美元可转债发行可能进一步推高
现金
储备
至66亿美元,但潜在的46百万股新增发行(转换价约每股38美元,较当前股价溢价约50%)可能加剧稀释压力。以下为近期可转债发行对比: 发行日期 金额(亿美元) 到期日 股价反应 2025年3月 13(+2绿鞋) 2030 下跌24% 2025年6月 17.5(+2.5绿鞋) 2032 盘后跌12% 市场还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美元指数跌至三年低点(99.09),可能推高进口成本,进一步挤压零售商利润。 编辑总结 游戏驿站17.5亿美元可转债发行计划加剧了市场对其战略方向的担忧,盘后股价下跌超12%反映了投资者对股权稀释和比特币投资风险的谨慎态度。尽管公司
现金
储备
大幅增加,但核心零售业务的持续萎缩和迷因股的高波动性使其前景不明朗。特朗普关税政策和美元走弱进一步为零售行业蒙上阴影。投资者应关注6月15日交易完成情况及比特币市场动态,同时警惕潜在的监管和市场风险。 2025年相关大事件 6月12日:游戏驿站宣布发行17.5亿美元可转债,盘后股价跌超12%,计划部分用于比特币投资。 6月11日:美国5月CPI数据低于预期,美元指数跌至99.09,标普500期货跌0.2%。 4月1日:游戏驿站完成13亿美元可转债发行,净收益14.8亿美元,股价收盘涨1.34%。 3月27日:游戏驿站宣布13亿美元可转债发行,股价暴跌24%,投资者质疑比特币策略。 3月25日:游戏驿站更新投资政策,允许购买比特币,股价次日涨12%。 专家点评 6月12日,Wedbush分析师Michael Pachter表示:“17.5亿美元可转债发行可能进一步稀释股东权益,投资者对游戏驿站零售业务的信心正在减弱。”(来源:CNBC) 6月11日,Mimesis Capital首席投资官Louis Liu评论:“游戏驿站的比特币策略引发股东分化,短期内股价可能继续波动。”(来源:CoinDesk) 6月10日,摩根士丹利分析师Edward Stanley指出:“可转债发行可能为游戏驿站提供财务灵活性,但核心业务挑战仍是关键风险。”(来源:彭博社采访) 6月9日,eToro分析师Bret Kenwell表示:“若比特币投资失败,游戏驿站的零售业务难以支撑其估值,股东需谨慎。”(来源:Economic Times) 6月8日,巴克莱银行分析师Sanjay Bharadwaj分析:“美元走弱和关税不确定性可能加剧零售商压力,游戏驿站需平衡投资与运营。”(来源:路透社专栏)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6-13 00:12
Voyager飙涨9%获NASA青睐,甲骨文财报亮眼,GameStop可转债拖累股价
go
lg
...
7日宣布的13亿美元可转债计划后,公司
现金
储备
预计增至78亿美元。Wedbush分析师Michael Pachter表示:“GameStop的比特币投资策略类似MicroStrategy,但高估值和稀释风险令投资者担忧。”参考上方的金融卡片,GME当前股价为24.666美元,较5月27日高点35.08美元下跌约30%。社交媒体X上,部分投资者对GameStop激进的加密投资策略表示质疑,认为其核心零售业务疲软难以支撑股价。 市场影响与行业对比 以下为三家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表现对比: 公司 行业 盘前涨跌幅 核心驱动因素 Voyager Technologies 商业航天 +9% NASA拨款与Starlab项目 甲骨文 云计算与软件 +8% 第四财季业绩超预期 GameStop 游戏零售与加密投资 -11% 可转债发行与稀释风险 Voyager Technologies受益于航天行业的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市场情绪高涨。相比之下,甲骨文的稳健业绩反映了云计算与AI的长期增长潜力,而GameStop的比特币投资策略引发市场分歧。整体来看,科技与新兴行业受资金青睐,但高估值与激进策略可能加剧波动。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师Mike Wilson在2025年6月表示:“科技股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但需警惕短期回调风险。” 编辑总结 Voyager Technologies凭借NASA合作与航天技术前景,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吸引投资者关注。甲骨文在云计算与AI领域的稳健表现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地位,业绩超预期为股价提供支撑。反观GameStop,其激进的比特币投资与可转债计划引发市场担忧,短期内股价承压。当前市场对科技与创新领域保持乐观,但高估值与策略风险需谨慎评估,投资者应关注企业基本面与行业趋势。 2025年相关大事件 2025年6月12日:Voyager Technologies获NASA 2.175亿美元拨款,盘前股价上涨超9%,市场对其Starlab项目前景高度看好。 2025年6月11日:甲骨文发布2025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每股收益1.64美元,收入158亿美元,盘前股价涨超8%。 2025年6月10日:GameStop宣布计划发行17.5亿美元可转债,拟进一步投资比特币,盘前股价下跌超11%。 2025年3月27日:GameStop宣布13亿美元可转债计划,
现金
储备
增至61亿美元,股价当月下跌22%。 2025年3月11日:Voyager Therapeutics发布2024年财报,披露与NASA等合作进展,股价年内累计上涨超200%。 专家点评 2025年6月10日,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陈艾亚表示:“Voyager Technologies的NASA合作凸显了商业航天领域的投资潜力,但需关注技术落地与盈利能力。”——引自彭博社 2025年6月11日,瑞银集团首席美股分析师Jonathan Golub表示:“甲骨文的云服务增长显示其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优势,未来两年估值仍有上行空间。”——引自路透社 2025年6月9日,Wedbush分析师Michael Pachter表示:“GameStop的比特币投资策略高风险,稀释效应可能进一步压低股价,投资者需谨慎。”——引自CNBC 2025年6月8日,高盛科技行业分析师Eric Sheridan表示:“Voyager的IPO成功与NASA拨款为其提供了强劲动能,但需警惕市场波动风险。”——引自高盛研究报告 2025年6月5日,巴克莱云计算分析师Tim Long表示:“甲骨文的AI驱动增长使其成为云计算领域的领跑者,业绩稳定性吸引长期投资者。”——引自巴克莱研究报告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6-13 00:10
CureVac盘前暴涨超25%,BioNTech以12.5亿美元收购提振癌症业务
go
lg
...
亿美元。CureVac 2025年Q1
现金
储备
4.38亿欧元,运营至2028年,财务稳健为交易增添吸引力。 瑞银分析师Jonathan Golub表示:“BioNTech与CureVac的协同效应将推动mRNA癌症疗法进入新阶段,可能挑战Keytruda等传统疗法。” 潜在风险与市场展望 尽管交易前景乐观,市场仍存隐忧。以下为关键风险与影响对比: 方面 BioNTech CureVac 市场 财务影响 股权稀释4%-6%,短期股价承压 股东获55%溢价,长期收益依赖BioNTech表现 生物科技板块估值波动加剧 监管风险 需通过德国及欧盟反垄断审查 图宾根基地整合可能面临裁员争议 mRNA疗法监管标准趋严 技术挑战 需整合CureVac平台,协同效应待验证 核心技术并入BioNTech,独立性丧失 癌症疫苗临床失败风险高 BioNTech与CureVac在新冠疫苗竞争中曾为对手,CureVac的CVnCoV疫苗因48%有效率失败,而BioNTech与辉瑞的Comirnaty创收超800亿美元。 双方现存专利诉讼(Düsseldorf法院7月听证会)可能影响整合进程。 市场对mRNA癌症疗法的热情高涨,但高估值(BioNTech市盈率12.5倍)与临床不确定性并存。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警告:“mRNA疗法的商业化需5-10年,短期波动不可避免。” 编辑总结 BioNTech以12.5亿美元收购CureVac,驱动CureVac盘前股价飙升超25%,反映市场对其mRNA癌症业务潜力的认可。交易整合了两家mRNA先驱的技术与资源,旨在挑战癌症免疫疗法市场,BioNTech的肿瘤战略进一步强化。然而,股权稀释、监管审查及技术整合风险可能引发短期波动。投资者应关注交易的监管进展、CureVac临床试验数据及BioNTech的协同效应实现情况,以评估长期投资价值。 2025年相关大事件 2025年6月12日:BioNTech宣布以12.5亿美元全股票交易收购CureVac,CureVac盘前涨超25%,BioNTech跌3.5%。 2025年4月24日:CureVac Q1财报显示
现金
储备
4.38亿欧元,CVHNLC获FDA 1期试验许可,股价涨10%。 2025年3月15日:BioNTech肿瘤业务收入超预期,BNT327进入2期试验,股价年内涨22%。 2024年8月1日:CureVac与GSK达成14.5亿欧元许可协议,获4亿欧元预付款,股价涨15%。 2024年6月24日:CureVac CVGBM 1期A部分数据显示安全性良好,计划9月ESMO公布数据。 专家点评 2025年6月12日,JMP Securities分析师表示:“CureVac的CVGBM与CVHNLC为BioNTech肿瘤管线增添价值,交易溢价合理。”——引自Investing.com 2025年6月11日,瑞银分析师Jonathan Golub表示:“BioNTech与CureVac的结合将加速mRNA癌症疗法的商业化。”——引自Reuters 2025年6月10日,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表示:“mRNA癌症疗法前景广阔,但需警惕临床与监管风险。”——引自Bloomberg 2025年5月20日,Wedbush分析师表示:“BioNTech的收购战略强化其在肿瘤领域的领导地位。”——引自StockTitan 2025年4月15日,CureVac首席执行官Alexander Zehnder表示:“与BioNTech的交易将推动mRNA技术变革癌症治疗。”——引自GlobeNewswire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6-13 00:10
比亚迪吉利长城蔚来们!60 天账期到底是谁的生死劫?
go
lg
...
,车企现金流将急剧恶化。周转天数最长且
现金
储备
不足者,将直接陷入危机。 那么问题来了:60 天账期严格执行,对各家的影响到底多大?到底哪些车企在裸跑?可能应对方案背后对资本市场投资的可能影响?本篇海豚君再跟进研究下这些问题。 直接入正题: 一、严格遵守的话,60 天账期对车企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按最保守假设,a.企业不做任何手脚,60 天账期说到做到,严格执行; b. 不仅未来的应付帐款周期改为 60 天,过往的应付帐款周期也统一清理为 60 天,c. 60 天应付账款周期针对所有供应商(不仅对中小供应商); 这样,海豚君把各家公司 2024 年和 25 年一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改为统一的 60 天,可以算出: a. 各家在 60 天应付周转天数下,能够占用的应付金额应该为多少; b. 再用公司当期报表上的实际应付账款金额,去减掉按照 60 天周期下的应付金额,二者差值就是改为 60 日应付账款账期后,各家车企需要还给供应商的金额。海豚君把这个差值暂且称为 “应付缺口”。 c. 理论这个应付缺口,首先应是由公司账上现金来填补,看账上现金(含短期投资)能否填补掉这个应付缺口。账上现金大于这个应付缺口金才算基本安全 (账上现金/应付缺口>1)。 实际上,海豚君理解,车企能够占用较长的账期本质是车企作为整个汽车全链条中的整合方,有相当的议价权造成的。虽然承诺说 60 天账期,但实际上应该还有其他操作空间,但海豚君这里先不考虑,按照各家严格履行承诺来推演。 这样算下来,车企当下应付缺口为: a. 比亚迪:近 3000 亿元, 极端情形需一次性支付 3000 亿给供应商; b. 上汽(1420 亿)、吉利(1087 亿)紧随其后; c. 其余车企均需补足应付账款缺口,如下图: 二、车企帐上现金流够吗?车企的安全边际有多高? 直接看数据: 1)最安全第一梯队,安全边际最高:特斯拉(本身账期短 + 高在手现金)和理想(经营现金流充裕),在手现金完全能覆盖应付缺口,还能用一定现金剩余来应对日常经营,完全无需额外债券或者股权融资; 2)安全性相对较高的第二梯队:广汽和北汽两家国企(上汽由于有息负债率较高,净现金较少所以没有纳入第二梯队),因为应付账款天数没有过于拉长(低于行业平均值)。 这两家现金是应付缺口的 2-3 倍上下,也有足够的资金来承担应付账期的缩短。背后反应这两家国企的扩张一直都相对比较稳健(没有过渡依赖供应链融资),在手现金流相对较充足。 3)红线警戒型:零跑,蔚来,江铃,长安,赛力斯也处于危险的边缘,虽然现金能够补上账期缩短的缺口。但实际公司正常运营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现金周转,理论上也得筹资。 4)危险型公司:严格执行大概率需要立马对外融资。按现金缺口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比亚迪,吉利,长城,一汽,江淮,北汽蓝谷,东风。直接是现金不够还款,要立马对外融资。 所以由此看出,在政策执行的最极端负面情况下,仅特斯拉和理想两家现金流极度安全的车企,以及广汽和北汽两家国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之外,其他车企或多或少,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很难幸免于政策最极端情况下的负面冲击,立马会面临现金流危机,需要向外融资来补足现金流缺口。 而按照这个严格情况继续推演下去,可以预见: ① 现金流缺口高,安全边际低(分别用现金/应付账款缺口,以及剔出有息负债的净现金/应付账款缺口比例衡量); ② 有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已然很高,再融资(无论是发股还是发债)非常困难,融资成本更高; ③ 民企相比国企借债更困难; 同时踩中这三类情况的车企,可能会是极端负面情形下再融资风险最大的玩家 ,海豚君通过罗列的 4 个指标进行评分(见下图:4 个指标各给于 25% 的权重,最后评分按权重加总值从低到高排序),风险最高的车企是:蔚来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 此外,北汽蓝谷虽然评分也很低,但由于北汽蓝谷是国企,短期风险基本可控。 三. 车企为何纷纷缩短账期? 中国汽车行业平均 6 个月的应付账款周期,背后隐含的是车企高度占用上游供应链的资金,且在智能化拐点还未至,电动化创新已接近尾声,车企本身实际的壁垒已经不高,行业高度内卷。而在此情况下,“价格战” 是非常好用的利器,尤其是对于刚需价格带来说。 但不断的价格战冲击下,车企不仅自身利润率受损(2024 年车企净利率<10%,且多家车企仍在面临巨额亏损),也将现金流压力转移给议价权更弱的上游汽车供应链厂商,尤其是在车企零部件本身就较多且分散,所以除了价值量高且具备相对高壁垒的上游产业(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其余尤其中小零部件厂商话语权相对车企都处于绝对的弱势低位,只能被动的接受 “年降压价 + 延长账期 “双重压力。 也就是说,当前绝大多数车企,多少都有 “一亏两高” 的特征: a. 自身持续亏损;b. 高经营负债;c. 部分还同时还高有息负债。 价格战再打下去,那些 “一亏两高” 全部占满的车企面临的就是 “被产能出清”,出清过程中会同时引发上游供应链烂帐。换句话说,当下中国车企的价格战乱战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挟裹着上下游产业链参与的全面、深度战争。 官方态度从原本的呼吁到此次看似口头指导,价格战强调控本意是为了防止汽车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从而保护上游供应链,否则极易出现头部车企暴雷引发产业链塌方的情况,尤其是海豚君上文列举的处于危险线的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城汽车,蔚来汽车,都是车企中巨无霸的体量。 而如果政策端一旦严格限制了上游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也会天然且间接的限制: ① 一直利用供应链杠杆进行无序的产能扩张:车企之前高度利用占用上游供应商占款(自身仍面临亏损),去继续进行资本投入,通过撬动供应链杠杆来进行快速的产能扩张,但目前汽车行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限制利用供应链杠杆也能一定程度限制无序的产能扩张行为; ② 抑制行业价格战:政府压缩车企的应付账款账期,高账期车企现金缺口剧增,帐上现金流会被快速消耗,导致降价资金减少,从而让价格战降温。 最起码,遏制车企靠占用上游占款来打的价格战;如果企业还想打价格战,那就只能靠自有家底,用自己的钱打战自然会更谨慎。 但海豚君预计,此次对于汽车行业的调控更偏向于 “软着陆” 方式,很可能采取先行业自律,再逐步纳入金融监管的方式,同时并不清理过往账期,而更多是控制新增的应付账款账期。否则,此次如果按照 60 天账期的硬性要求,过往账期一同清理,能非常安全挺过政策 “硬着陆” 的玩家也仅有特斯拉,理想,以及国企北汽和广汽。(PS: 参考地产 2020 年先 “三道红线” 试点,2021 年全行业硬性覆盖) 而其他车企在面对 “硬着陆” 的情形下,只能触发新一波的汽车行业融资潮,大概率是用原先的属于上游供应链的无息负债置换成银行 “有息贷款”,或者是股权融资。 但风险也再一次从上游供应链转嫁给银行(银行借款)或投资者(发公司债或增发股份融资方式),以及可能导致行业加速并购重组,不排除类似地产 “三道红线” 管控的链条崩盘,与政策初衷是为了严控上游产业链风险,以及限制车企产能无序扩张、终端无限卷价格战的本意相违背。 所以总结来说,政策通过切断 “车企高度依赖账期融资 - 利用供应链杠杆来进行无序的产能扩张和打价格战” 的循环,迫使汽车行业的竞争重新回归到以 “产品力” 维度的竞争。 四. 对于车企的投资逻辑会发生变化吗? 从短期投资逻辑来看,虽然海豚君预计政策此次不会采取 “硬着陆” 的方式,车企短期仍然有过渡和调控的空间,但海豚君认为政策的本意是为了防止汽车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的根本目的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去硬性要求控制供应链账期预计是个大概率事件,只是会给车企缓冲过渡的周期,且不至于要求快速清理过往旧账。 在海豚君所看到的行业当中,在中国当前产能充裕的背景下,这种旨在限制价格战的供给侧政策并不少见。 供给侧的限制,对于终端需求相对刚需的行业玩家,短期因为价格战放缓,价格修复并不影响终端需求,对行业内多数玩家都是估值修复。但长期而言,对原本有市占率提升逻辑的公司,长期想象空间,或者说估值的成长空间被压制了。 但汽车并非刚需品,它是典型的可选超大件通电消费,且车企重资产属性太强,对现金流的诉求太强,因此短期并非普适的利多逻辑: 1. 但在短期的投资逻辑上 (可能会相对利空高账期车企,但利好上游供应商): ① 比亚迪投资逻辑可能会面临冲击:在《比亚迪:到底会不会成下一个恒大?》中,海豚君已经强调,比亚迪其实高度依赖供应链融资 + 自身的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对于销量高增的要求最高,而在 2025 年由 “智驾平权” 战略开启的新一波产品周期效果一般: a. 刚需性用户对高速 NOA 需求并不高; b. 吉利直接对标比亚迪爆款车型的 “贴身肉搏”; c.小鹏 Mona 通过优秀的产品定义(用户导向思维)+ 营销打法升级 + 高阶城市 NOA 下沉到 10-15 万元价格带成功打造爆款; d. 零跑 B 系列也纷纷向比亚迪出牌。 这些竞争的背后其实一定程度,暴露出了比亚迪工程思维而非用户导向思维 + 营销短板带来的问题。 而原先海豚君认为比亚迪短期无忧的逻辑在于,即使用户对高速 NOA 需求不足,但性价比在刚需价格带仍然是 “大杀器”(虽然性价比护城河也在不断被侵蚀),比亚迪高毛利率 + 海外高增(海外车型毛利更高,可以通过海外反哺国内)的优势可以提供足够的现金流和毛利安全垫来继续打价格战的实力,而同行能继续跟进的可能性相对有限(如吉利)。 海豚君预计虽然此次监管会给车企缓冲过渡的时间,但对供应商账期的监管会逐步趋严,而对于行业再发动大规模价格战的行为一定会强加管控(尤其是高度利用供应链杠杆打价格战的车企),也就意味着,比亚迪在目前需求疲软时,很大可能很难继续发动大规模 “价格战 “这个大杀器,销量继续爬坡的压力非常大,今年只能依靠海外的增量(但即使打满 90 万辆的预期,仍对整体 550 万的销量目标贡献相对有限)。 而如果在政策硬性落地的极端假设下,比亚迪,吉利,长城和蔚来都将面临再融资压力,蔚来则更加危险,目前仍然没有自身造血能力。 ② 但对于上游供应商来看,可能更能快速的获得回款,短期利好上游供应商: 上游供应商回款周期缩短(不用把车企给的超长票据自己支付利息进行贴现),提前获得现金回款,贴息成本下降,现金流和利润表也会进一步改善。 ③ 理想和特斯拉受到政策无论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的冲击最小,目前看来安全性最高。 2. 在长线逻辑上,行业竞争核心会从 “账期融资能力” 转向车企自身维度: 从长线逻辑来看,政策也在倒逼车企从” 高度依赖经营杠杆驱动增长” 转向” 通过自身造血驱动竞争”:的模式,车企的竞争也会从依赖经营杠杆来发动的无序的价格战和产能扩张,转为合规性更高的车企依赖自身造血能力来发动有序且可控的价格战。 而车企的竞争也会更转向内功型玩家(依赖自身盈利): a. 产品定义能力(工程思维逐步向用户导向思维转变); b. 精益管理效率(单车成本管控,控费能力); c. 科技护城河(智驾拐点已经不远)的方向转变。
lg
...
海豚投研
06-12 19:48
比特币迈入Layer2时代!Bitcoin Hyper预售火爆,企业资金加速涌入!
go
lg
...
nternational直接投30%的
现金
储备
,加拿大Belgravia Capital也完成首笔比特币购买,这些跨国上市公司正以实际行动证明,比特币已经从「投资选项」变成「企业战略」。 ANAP不只是买币这么简单。他们的计划横跨交易、商品设计到区块链应用,甚至打算为Bitcoiners设计一整套高端生活方式。 这让人联想到MicroStrategy,当初被笑称是「加密公司皮下的上市壳」,如今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新进场的Belgravia则用50万美元买下近5枚比特币,平均单价超过10万美元,他们还提前签好500万美元信贷额度,显然不是短线操作这么单纯。至于Anemoi,更是在未来财报中会直接反映出30%现金转为BTC的财务效果。 比特币正成为企业级资产,下一步会是什么? 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比特币不只是「投资人爱买」,更是逐渐被纳入企业资产的主流之一。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对法币贬值风险的长期反思,也是对比特币稀缺性的重新定价。那么,对散户来说,我们是否只能看着这些机构吃肉?还是还有机会在其他地方找到「早期比特币」级别的投资? 这正是Bitcoin Hyper开始被人关注的时刻。这个刚进入预售的新项目,尝试解决比特币目前最大的三个痛点:速度慢、手续费高、不支持应用。他们的做法很直接,直接把 Solana 的虚拟机整合进比特币系统,让比特币可以跑智慧合约、支持DApp,甚至玩游戏。听起来像科幻小说,但预售进展却颇有实力支撑,技术路线清晰、社群也开始热起来。 为什么Bitcoin Hyper是现在少见的结构性机会? Bitcoin Hyper用Canonical Bridge让用户可以把BTC安全地转入自己的Hyper网络,再享受Solana级别的速度与费用。同时,它的Solana VM支持实时启动应用,等于是把一整套DeFi、NFT、游戏生态「复制贴上」到比特币上,但又保有比特币主网的底层安全。这样的技术若真能如期落地,那么HYPER币价在主网上线后大涨的可能性,绝对不小于当年Arbitrum或Sui的初期爆发。 官网购买Bitcoin Hyper 更关键的是,这次预售的节奏相对,温和,价格还未经过一轮FOMO拉升。散户可以透过MetaMask、Trust Wallet或Best Wallet直接参与,支持USDT、ETH、BNB等支付方式。买入后还能直接质押赚取收益,对于那些已错过早期Solana、Polygon项目的投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次重新上车的机会。 官网购买Bitcoin Hyper 结论:机构买现货,散户买成长叙事 企业买入比特币,是为了稳定资产与对抗法币风险,而散户要找的,或许是下一个能给出十倍叙事的赛道。Bitcoin Hyper就卡在这两个逻辑的交界点:它既连结了比特币这条最稳的主链,又具备创新的扩容方案与应用可能。当全球资本开始把比特币当作金库,我们也许应该开始问:哪个新币会成为未来的新资产入口? 免责声明 加密货币投资风险高,价格波动大,可能导致资金损失。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研究(DYOR)并谨慎决策。
lg
...
Business2Community
06-12 18:57
港股生物技术股飙升!映恩生物涨超13%,晶泰控股与博安生物双双突破12%
go
lg
...
球开发进展,成功融资19.42亿港元,
现金
储备
超82亿港元,为后续研发提供强力支持(康方生物首席执行官夏瑜近期表示:“我们将继续加速核心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临床开发,力争2025年实现重大突破。”)。这些企业的强劲表现共同推动了板块的整体涨势。 上涨驱动因素 此次生物技术股的集体上涨受多重因素推动。首先,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有所复苏,2025年初以来,国际长线基金和专业医疗基金对港股生物技术企业的配置明显增加。其次,中国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期出台的生物医药产业扶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和市场化机会。此外,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阶段性受挫缓解了市场对药明系等企业的政策风险担忧,间接提振了板块情绪。与此同时,A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成为新亮点,晶泰控股等企业利用AI优化研发效率,吸引了科技与医药交叉投资的热潮。最后,港股市场整体回暖,恒生指数年内表现稳健,为高风险生物技术股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以下为主要驱动因素对比: 驱动因素 影响 全球投融资复苏 吸引长线基金增持 政策支持 降低融资难度 AI技术应用 提升研发效率 市场情绪改善 放大板块涨幅 风险与机遇并存 尽管生物技术板块涨势喜人,但风险不容忽视。许多企业如映恩生物-B仍处于“烧钱”阶段,产品商业化前景不明,资金链压力较大。此外,港股生物技术股估值波动剧烈,2024年部分企业曾因市场调整而大幅回调,例如晶泰控股上市初期即破发,跌幅达24.24%。地缘政治风险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也可能对板块造成冲击。然而,机遇同样显著。全球对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需求持续增长,康方生物等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为其打开了海外市场空间。AI技术的深入应用进一步降低了研发成本,晶泰控股的成功案例预示着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潜力。长期来看,港股生物技术板块有望在政策和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实现突破,但短期波动仍需警惕。 编辑总结 港股生物技术板块近期涨势强劲,映恩生物、晶泰控股等企业领涨,反映了市场对创新药和AI制药的高度期待。全球投融资复苏、政策支持及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因素,但高估值和资金链风险仍需关注。投资者应平衡短期投机热情与长期增长潜力,密切跟踪企业研发进展和市场环境变化。 2025年相关大事件 2025年6月9日:港股生物技术股集体上涨,映恩生物-B涨超13%,晶泰控股和博安生物涨超12%,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盘中涨超4%。 2025年5月20日:港股生物医药股大爆发,三生制药暴涨超40%,荣昌生物涨超16%,板块整体受到政策利好推动。 2025年4月11日:北海康成-B大涨28.68%,乐普生物-B涨16.21%,港股医药生物板块强势反弹,吸引资金流入。 2025年3月12日: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上涨,半数个股涨超5%,首只百亿级创新药主题指数基金亮相市场。 2025年1月20日:药明系领衔港股医药股拉升行情,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复苏带动板块热度上升。 专家点评 2025年6月9日,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dam Jonas表示:“港股生物技术股的上涨反映了全球资金对创新药领域的重新配置,但投资者需警惕高估值企业的回调风险。”(来源: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 2025年6月8日,Wedbush证券分析师Dan Ives指出:“晶泰控股的AI制药技术为其估值提供了支撑,未来AI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将是板块增长的关键。”(来源:Wedbush证券报告) 2025年6月7日,巴克莱分析师Ben Reitzes评论:“康方生物的融资成功显示了市场对其研发管线的信心,但商业化进度仍是关键变量。”(来源:巴克莱市场分析) 2025年6月6日,ARK Invest首席执行官Cathie Wood表示:“港股生物技术板块的长期潜力巨大,映恩生物等企业的肿瘤免疫管线值得关注。”(来源:ARK Invest投资通讯) 2025年6月5日,高盛分析师Chris Hui指出:“政策支持和投融资复苏为港股生物技术股提供了上涨动力,但地缘政治风险可能限制板块的持续性。”(来源:高盛市场简讯)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6-11 00:11
Meta Reality Labs关键之年:Andrew Bosworth押注元宇宙,市场成败待考
go
lg
...
38 10% 尽管亏损巨大,Meta的
现金
储备
(2024年底580亿美元)和AI业务增长为Reality Labs提供了资金支持,2025年的产品发布将考验其投资回报能力。 编辑总结 Meta的Reality Labs在2025年迎来关键节点,Quest 4和AR眼镜的发布将决定其元宇宙战略的成败。低价策略和开源生态帮助Meta维持VR市场领先地位,但内容匮乏和高投入的财务压力限制了用户增长。面对苹果、谷歌等竞争对手,Meta需通过技术创新和杀手级应用提升用户接受度。市场对元宇宙的长期潜力依然乐观,但短期内,投资者需关注Reality Labs的收入增长和亏损控制情况,以评估Meta的估值合理性。 2025年相关大事件 5月15日:Meta宣布与三星合作开发Horizon OS兼容VR设备,计划2026年上市。 4月22日:Meta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Reality Labs收入6.2亿美元,同比增长30%,亏损38亿美元。 3月10日:Meta开源Horizon OS,吸引华硕和联想加入元宇宙生态。 2月5日:苹果Vision Pro销量突破50万台,挑战Meta在高端VR/AR市场的地位。 1月20日:Meta宣布Quest 4将在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搭载全新MR功能。 国际投行与专家点评 Andrew Bosworth,Meta首席技术官,5月28日:“2025年是Reality Labs的关键之年,Quest 4和AR眼镜将重新定义元宇宙的交互方式。” 来源:The Verge采访 Mark Rabkin,Meta Reality Labs副总裁,5月10日:“开源Horizon OS是我们生态战略的核心,将吸引更多开发者打造沉浸式内容。” 来源:TechCrunch报道 Eric Hipkins,摩根士丹利分析师,6月3日:“Meta的元宇宙投入短期内拖累盈利,但长期来看,其VR/AR市场领导地位将推动收入增长。” 来源:彭博社报道 Gene Munster,Deepwater Asset Management合伙人,5月20日:“Meta的低价策略和生态扩张使其在VR市场占据优势,但内容生态需加速完善。” 来源:CNBC报道 Matthew Ball,元宇宙专家,6月1日:“Meta的元宇宙愿景依赖于用户体验的突破,2025年的AR眼镜将是关键考验。” 来源:华尔街日报报道 来源:今日美股网
lg
...
今日美股网
06-09 00:10
上一页
1
•••
4
5
6
7
8
•••
127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美罕见一幕!中美结束斯德哥尔摩贸易谈判 对延长暂停加征关税时间存分歧
lg
...
中美突发!美国财长贝森特警告中国官员 购买俄罗斯石油恐面临100%关税
lg
...
中国突发重磅消息!中国执政党将于十月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未来五年规划
lg
...
【直击亚市】中美谈完了、延长贸易停火!秘密削弱美元协议被否认,美联储今日驾到
lg
...
重磅前瞻!美联储利率决议充满变数?鲍威尔面临“双重压力”,两位理事或罕见联手要求降息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Web3项目情报站#
lg
...
6讨论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36讨论
#链上风云#
lg
...
111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989讨论
#CES 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
lg
...
21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