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基民必看!2023基金年中盘点:关键时刻公募自购!超百只基金大举降费,还有这些清盘“雷区”
go
lg
...
:面对中小基金公司股权转让的困境,或与
宏
观
经
济
环境出现不确定性、股市震荡、投资者信心不足等因素有关。此外,基金公司的知名度、产品业绩也可能会给投资者的认可度带来一定影响。 47家公募定增逾400亿元 公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增热情持续升温。今年以来,无论是参与定增的公募基金公司数量,还是认购总额,都较上年同期明显增加。Wind数据,年内已有47家基金公司实施定增,合计募资达448亿元,同比大增超5成。 热评:公募基金参与定增一方面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与定增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协同,另一方面也是助力上市公司解决资金问题,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增加投资回报预期。今年定增市场压力较大的时间或已过去,从与定增标的市值较为接近的中证1000估值PE水平等因素来看,定增仍是长期值得关注的投资品种。 债基“回血”,限购令频出 今年以来,债券基金整体收益率表现良好,有部分产品的收益率已经突破10%。特别是6月以来,多只债券基金先后发布“限购令”,其中有部分基金将单日申购金额限制在100元以下。对于暂停大额申购的原因,多数债券基金称是为保证基金的稳定运作,以及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 热评:从持有人结构来看,宣布暂停大额申购的债券基金中,大多数产品的持有人都是机构投资者。今年以来,基金发行市场略有降温,产品发行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尽管如此,但从已募集结束的债券基金来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仍然较高。其中本月提前结募的20多只债券基金中,有部分产品的募集时间只有短短一天。 年内超200只基金清盘 2023年市场的震荡分化,基金赚钱难度加大,不少投资者选择赎回基金。据Choice数据显示,年内超200只(A/C份额分开计算)基金清盘,较去年同比增加60%。 热评:基金一旦清盘意味着基民的收益彻底归零,对基民的投资热情、资金都是一种打击。另外,清盘的基金大多数是实力、规模等都比较差的,本身中长期的发展前景就不佳,出清后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向更加健康的基金,激发管理人的主动性。 关乎近8亿基民!基金实时估值功能下线 基金公司直销和三方代销收到通知,要求下线实时估值。当前,多数基金直销与三方代销机构为基民提供了净值估算功能,该功能在盘中一定程度上反应基金涨跌幅变动,成为指导投资的一类工具。受准确性、调仓等影响,当前估算净值基本上很难保持与实际净值完全一致的涨跌幅,尤其是随着基金经理换手频率加大,调仓频繁,二者之差加大带来不少争议,甚至引发基民对基金经理“偷吃”的质疑。 热评:关闭实时净值预估功能,基民将只能看到披露后的净值,盘中基金净值变动处于“盲盒”状态,有基金公司表示,净值估算下线会减少电商等渠道端的服务压力,但另一方面,不能随时看估值后,也会减少客户黏性与活跃度。 5月 5月新基金成立、发行总份额创下近8年来的新低 年内市场震荡、风格快速轮动的背景下,基金发行市场陷入了冰点。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5月份共有24只新基金成立、发行总份额191.66亿份,创下近8年来的新低。哪怕是今年3、4月被行业视为近期新发基金低谷,新成立的基金也依然有108只和84只,发行总份额达到561.17亿份和667.15亿份。 热评:“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魔咒再度发威。发行冷淡这与今年的行情、基金业绩都密切相关,尤其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表现更是令不少基民“很受伤”。 例如2015年8、9以及10月,基金发行规模都在近8年中垫底,而这个时候正是市场行情经历了从大涨到大跌、大幅回撤的时候,投资者对于新基金的认购热情也相当低迷。 关键时刻,基金公司出手!多位基金经理出手自购,传递什么信号? 随着A股市场震荡起伏,中长期投资价值逐渐显现,不少基金公司看准未来投资机遇,认为市场迎来左侧布局好时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有60家公募基金出手自购,合计自购金额22.07亿元,其中大多为股票型、混合型等权益类基金,也有部分为债券型基金。 热评:自购已成为市场低迷期公募基金的常见操作。在去年10月A股震荡回调之际,公募基金就曾刮起一阵自购热潮。一方面反映出其对后市相对较为乐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基金经理自购也意味着与投资者实现利益捆绑。 公募基金再现创新,类QFII结算模式“横空出世” 继过往较为常见的托管人结算模式和券商结算模式之后,一种创新模式——“类QFII结算模式”正在基金行业悄然流行,比如,2022年3月初成立的博道盛兴一年持有期混合是首只采用“类QFII结算模式”的基金,该基金由博道基金、广发证券、兴业银行三方合作推出;再比如,易方达中证软件服务ETF也采用“类QFII结算模式”由易方达与广发证券、兴业银行合作发行。 热评:类QFII结算模式,丰富了公募基金与证券公司结算模式的选择,更好地满足各方差异化的需求,也印证了券商财富管理转型已经进入更加成熟和高速发展阶段 ,多样的结算模式备选可以有助于降低运营风险 、提升效率,促进公募基金、券商渠道、基金投资人共赢发展。 两只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提前结束募集 今年倍受瞩目的“中特估”行情继续引爆基金发行市场。5月18日,汇添富、广发基金相继公告旗下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ETF提前结束募集。 热评:“中特估“行情主要还是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竞争能力提升、ROE提升、业绩稳定的结果。资本市场是逐利的,没有业绩改善、没有基本面改善,估值范式不可能重估。本轮行情能否延续,关键要看国有企业改革能否出效果、能否持续、最终能否涌现出一批国际一流企业。 4月 最土豪基民来了!一人狂买9亿 随着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悉数披露,“土豪”基民的持基图谱也浮出水面。比如杨祖贵以7只上市基金合计超9亿元的持仓市值,成为当之无愧的“基金第一牛散”;而涂建华仍然“专情”民企领先ETF,持仓市值约5亿元;还有余子贵买进多只主动权益基金,持基市值达1.13亿元;钱中明则以82只上市基金的持有数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基金“海王”。 热评:杨祖贵投资思路主要是抄底港股的互联网科技公司。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反弹幅度将近49%,他的这波操作可谓精准。 3月 “中特估”重塑资本市场投资理念 “中字头”板块一季度表现出色。其中,截止3月底,“中字头”央企共有34家年内涨幅超过10%,18只“中字头”个股股价涨幅超25%,中字头央企指数也上涨超10%,明显强于同期上证综指、沪深300等指数。 热评:自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提出以来,市场对于央、国企上市公司的关注度逐渐升温。资本市场国企整体估值水平较低,随着产业升级和投资者结构变化等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特征的变化,将带来成长型国央企的价值重估,有利于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建立,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科技继续狂飙!聚焦ChatGPT背后的科技红利 ChatGPT在2023年1月末的月活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目前国产替代正步入2.0时代,国内顶流投资机构积极布局,迎接科技浪潮的来临。 热评:如果说ChatGPT是一棵树上面结出的果实,那么顺着散发清香的果实,我们就可以找到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内容可以在创意、表现力、迭代、传播、个性化等方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打造新的数字内容生成与交互形态)这棵茁壮成长的树。反过来讲,ChatGPT的快速发展,也促使AIGC快速商业化,未来AIGC有望赋能“千行百业”。ChatGPT的硬件投资额大体在200亿人民币左右。硬件投资或呈现几何级的增长有望支撑科技产业新一轮增长。 外资独资公募基金公司大举扩容 开启差异化竞争新格局 海外资管巨头通过新设或股权变更两种方式加速布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截至目前,境内成立的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包括5家外资新设公募基金和3家由中外合资公募转为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其中,宏利基金、摩根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基金等3家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实现外商独资控股;贝莱德基金、路博迈基金、富达基金、施罗德基金、联博基金则是新设公募。 热评:国际资管巨头进入国内公募市场后,有望在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启发内地公募,也能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公募产品选择。 2月 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 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中国结算、中证金融、证券业协会配套制度规则同步发布实施。 热评: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30余年来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历程的“关键一跃”。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经历了由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注册制的发展历程。过去四年,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起步,到创业板存量扩围,以及北交所开市并同步试点注册制,再到如今的全市场推行,可谓是稳步推进,水到渠成。 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新规落地 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重要货币市场基金监管暂行规定》,自2023年5月16日起施行。《暂行规定》明确定义及评估条件、标准、程序。重要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因基金资产规模较大或投资者人数较多、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者金融产品关联性较强,如发生重大风险,可能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货币市场基金。 热评:进一步提升重要货币市场基金产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有效防范风险,进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部分产品或受到更多限制,但整体市场安全性将会大大提高。 国联证券收购中融基金股权比例为75.5% 2月以来,国联证券持续推进收购中融基金股权事项,加速布局公募业务。2月22日晚间,国联证券发布公告表示,鉴于原股东持有的中融基金剩余24.5%股权仍处于质押状态,根据相关协议,国联证券将收购中融基金的股权比例为75.5%。此前,国联证券有意收购中融基金100%股权。 热评:尽管没有100%控股,但国联证券依旧有望成为中融基金的大股东,通过外延并购进一步强化其自身的财富管理能力。若后续中融基金收购顺利,有望为国联证券的业务带来可观的增长,所以对其本身有利好的一面。 清盘紧锣密鼓,70只基金离场,基民灵魂拷问:市场需要这么多基金吗? 截至2月9日,今年以来已有34只基金发布清算报告。与此同时,年内还有36只基金宣告终止合同,展开清盘。其中多数产品因规模“迷你”而触发自动清盘程序。 热评:基金市场“冷热不均”现象的背后是基金行业优胜劣汰的常态体现,深入来看,基金公司、销售渠道、基民等多方主体同样也在展开博弈。这一趋势下,基金清盘的现象或将越来越常态化。一些缺乏长期业绩和特色的产品,大概率会被市场“优化”。毕竟,投资者乐意申购的依然是风格特色鲜明且能长期保持业绩优异的产品。 资金大举抛售宽基指数ETF 大盘震荡市场行情下,资金对ETF一改2022年8月以来“买买买”的态势,反而大举抛售宽基指数ETF。Wind数据显示,1月30日至2月13日,以区间成交估算,A股ETF资金合计净流出180.54亿元。分类来看,宽基指数ETF资金净流出较多,仅南方中证50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嘉实中证500ETF、华夏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发起式、广发中证1000ETF、富国中证1000ETF、易方达中证1000ETF、华夏上证50ETF等十只基金,净流出金额就超过244亿元。 热评:对于有短期套利需求的机构投资者,或想要跟随短期行情的散户投资者,对ETF资金短期变化的解读有助于投资决策。对长线投资机构而言,无需太过关注短期资金进出。 多位基金经理赤裸裸玩“空仓” 2022年四季报里,有基金不走寻常路,成为资本市场的看客,放肆地玩起了空仓,把自己做成了活期存款。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在建仓期超过3个月的主动权益类基金里(含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所有类别合并统计),共有10只基金银行存款占基金资产总值比例超过9成。以大成景禄为例,这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去年四季度末的银行存款达到1201.57万元,占基金资产总值的99.31%。除去资产组合里0.69%的“其他资产”外,该基金权益投资和固收投资仓位均为零。 热评:极度保守的姿态下,有基金躺赢,给投资者带来不俗收益;也有基金在“被动挨打”,输给了基准收益率。 基民晒“基金E账户”体验 2月10日,“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立马引起了基民的热议,“确实有用,把此前在券商开的基金户也找回来了,就像翻去年衣服口袋时找到100块钱的惊喜感。” 热评:基金E账户APP的作用就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查询的渠道,“不记得在哪个渠道买过基金?买了多少?”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月 2023年首现基金发行失败 1月14日,中信建投基金发布公告称,中信建投均衡成长于2022年4月14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准予注册的批复,截至2023年1月12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该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热评:公募基金产品线发行失败的核心要素不是即期市场表现,而是未来市场预期。理论上,金融产品发行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完美契合的产物。实操中,基金产品的发行销售不仅直接受当期市场容量的制约,更是取决于市场对产品未来收益预期的判定。
lg
...
金融界
2023-06-28
决策分析:美国经济“韧性十足” 股票市场与大宗商品脱节 市场关注美联储压力测试结果
go
lg
...
周二(6月27日),美国股市对突显经济韧性的最新数据表示“肯定”,即使这意味着美联储政策可能趋向于继续收紧。目前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之间存在很大的逻辑脱节。风险偏好正在稳步改善,但并没有带来对大宗商品的买盘。在美联储压力测试结果出炉之前,追踪地区贷款机构、规模近30亿美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上涨了1.5%以上。分析师普遍预计,尽管监管机构在金融业几次崩溃后探索更严格的要求,但银行仍能顺利通过测试。
lg
...
一禾
2023-06-28
【美股收市】三大股指“满血复活” 美国经济充满韧性 7月继续加息概率超70%
go
lg
...
周二(6月27日),美国股市普遍上涨,美元走软,因为强劲的经济数据缓解了衰退担忧并刺激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美国三大股指均收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212.03点,涨幅0.63%,收于33,926.74点。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15%,收于4,378.41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65%,收于13,555.67点。根据CME的FedWatch工具,金融市场预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为77%。
lg
...
阿泰尔
2023-06-28
刚曝光:275万澳洲人崩溃,每周仅$57生活!利率恐破5,CBA裁员,经济更大衰退...
go
lg
...
近日,一项新的分析显示,一名赚取最低工资的全职工人扣除每周的基本开支后只剩下 57 澳元,而享有相同工资的四口之家只剩下 73 澳元。与此同时,领取最低工资的单亲家长会发现自己每周的实际生活还少了 180 澳元。
lg
...
澳洲红领君
2023-06-28
【美股盘中】三大股指强势上涨 经济数据表现强韧 投资者“逢低买入”科技股
go
lg
...
周二(6月27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这是七个交易日以来的首次上涨,华尔街为上半年末做好了准备,投资者纷纷重新买入科技股。截至发稿,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约230点,即0.7%,尽管沃尔格林在大幅削减全年利润指引并报告盈利低于预期后股价下跌9%。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1%,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7%。
lg
...
阿泰尔
2023-06-28
【欧股收市】欧洲股市小幅收高 医疗保健板块持续下挫 欧洲央行行长重申保持高利率环境
go
lg
...
周二(6月27日),由于投资者关注辛特拉欧洲央行论坛上各国央行行长的言论,欧洲市场收盘时小幅收高,此前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亏损状态。泛欧斯托克 600 指数在连续六个交易日下跌后暂时收高,各板块涨跌互现,银行股领涨,上涨1%,而医疗保健股下跌1.12%。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欧元区的通胀仍然过高,现在宣布胜利还为时过早。
lg
...
阿泰尔
2023-06-28
中阳环球:地缘政治可能重新点燃金价上涨
go
lg
...
仍可能威胁到迄今为止一直能够保持俄罗斯
宏
观
经
济
稳定的不稳定平衡。 为应对俄罗斯事件,黄金暂停抛售,暂时寻求支撑。 随着投资者再次寻求贵金属的避险吸引力,上周末俄罗斯的戏剧性事态发展之后,金价已经回升。由于看跌因素超过看涨因素,金价预计将出现一段稳定下跌的时期,几天后,乌克兰战争将如何展开的不确定性以及俄罗斯内部斗争的前景已急剧扭转了金价的命运。 目前尚不清楚地缘政治触发因素将在黄金领域发挥多大的作用,如果这被证明是普京总统对俄罗斯的极权控制结束的开始,那么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在中期为黄金提供支撑,因为投资者希望规避一些风险。 相反,黄金主要关注通胀叙事以及世界各国央行的举措。 中阳环球认为,央行行长和政府都因长期保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过于宽松而受到批评。这些(或者至少是货币政策)将成为本周在辛特拉举行的欧洲央行年度研讨会的热门话题。七国集团央行的许多行长都出席了会议,并且可能会传递出鹰派的信息,类似于美联储所发布的信息。
lg
...
金融界
2023-06-27
浙商证券:给予中谷物流买入评级,目标价位16.6元
go
lg
...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宏
观
经
济
波动风险、散改集落地速度放缓风险、铁水联运落地不及预期风险、测算偏差及第三方数据可信度风险等。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浙商证券李丹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高达95.76%,其预测2023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20.63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10.94。 最新盈利预测明细如下: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9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8家,增持评级1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14.79。根据近五年财报数据,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中谷物流(603565)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良好,营收成长性良好。财务相对健康,须关注的财务指标包括:有息资产负债率。该股好公司指标4星,好价格指标4星,综合指标4星。(指标仅供参考,指标范围:0 ~ 5星,最高5星)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由算法生成,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3-06-27
印度科技股强势崛起 南亚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 赶超中国成全球投资新星!
go
lg
...
随着中国科技巨头的表现黯淡,其股价正跌破一月份的高点,加之地缘政治和监管风险促使中国成长型股票落后于全球科技繁荣,于是多国基金经理开始在中国以外寻找机会,印度的优异表现更凸显了广泛的转变。尽管后者在市值和收入方面都相形见绌,但鉴于印度的增长潜力以及与西方的良好关系,印度公司正在吸引大量投资者。
lg
...
林沐
2023-06-27
破解消费金融堵点痛点,为恢复和扩大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go
lg
...
017-2019年)低6.5个百分点。
宏
观
经
济
下行压力和就业形势带动新增就业和居民当期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居民预期恶化,消费者信心转弱,消费能力和边际消费倾向双降,未来收入预期未根本性改善,预防性储蓄上升,经济陷入“经济下行-就业恶化-收入放缓-消费下行-经济下行”恶性循环的风险增加。 当前恢复和扩大消费面临四大制约因素。首先是受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制约。目前我国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仍在40%左右,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直接挤压了最终消费对GDP的平均贡献。其次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部门的储蓄率较高,消费率较低,不仅远低于发达经济体,也低于较多发展中国家,这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度相对较低有关。第三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大幅下滑令人担忧,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从2013年后长期低于GDP实际增速。最后消费的又一制约瓶颈是居民杠杆率处于高位,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底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到61.6%,高于同期新兴经济体平均水平的50.9%,同时房贷的还本付息压力大,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抑制消费。 二、发展消费金融、畅通消费内循环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重要抓手 发展消费金融有助于实现消费内循环战略。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终点,以消费引导生产,能够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经济内循环。特别是,消费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对促进中国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实现传统的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彻底转变。 消费金融的价值在于直接缓解了居民的流动性约束,推动当期消费的提升。根据居民的预算约束方程,当居民面临必要的大宗商品消费支出时,要么当期购买,在现有的预算约束下,此时居民只能缩减对其他消费品的购买;要么延期购买,当期进行储蓄,同样会减少对其他消费品的购买,体现出明显的挤压效应。此时,发放消费信贷、满足居民对各种产品和服务需要是突破居民的预算约束、扩大当期消费的有益选择。 从消费金融的渗透率指标来看,目前我国消费金融距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消费金融发展的空间巨大。在政策的推动下,监管机构加快牌照发放、推动多元化主体参与市场,以及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将商业银行互联网放贷业务、商业银行线上贷款业务的其他生态和其他业务纳入监管,推动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进入有序良性发展态势中。 从经营情况来看,消费金融机构发展趋势向好,已经成为支持消费内循环的重要力量。2021年,消费金融公司年底贷款余额和资产总额分别为7106亿元和75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4.2%和43.5%。2020-2021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22.6%和22.8%,接近疫情前年均增速。 三、推动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亟待突破痛点堵点 目前金融支持稳消费的基础有待夯实,消费金融领域仍然面临着较多痛点亟需突破: 一是受制于期限长短错配,消费金融领域存在着借新还旧、多头共债现象,会导致系统性行业风险。消费金融的本质是将未来收入转变为现期的消费支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居民的消费曲线和收入曲线存在错配,即收入是年轻时候低,中年收入高以及老年收入低。但是消费需求却是相反。理想的模式是,通过消费金融将中年时期的高收入变现为青年时期的消费支出,从而实现消费曲线的平滑化,但现实中的消费金融提供的期限都比较短,对于当前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短期收入很难大幅增长,导致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 二是受制于二元信用结构,消费金融机构往往面临着价格与风险的逆向选择困境。消费金融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二元市场:即在高信用市场上,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在低信用市场上,需求过剩供给不足,这就存在着双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如果消费金融机构采取下沉客户策略,即通过提高价格覆盖高风险,这就会导致消费端的逆向选择。那么,过高价格的消费金融产品只会吓走和挤出守信还款的借款者,筛选出恶意逃债者这种劣质客户,最终导致守信客户付出高额利息和企业付出高额风险成本为失信客户买单,进一步扭曲消费金融市场。 三是消费金融和消费信贷的投诉激增,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承压。根据6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2023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投诉总量猛烈增长,首次突破了10万件,同比上升38.15%,环比上升50.83%,创出2020年第三季度披露数据以来的最高点。特别是个人贷款投诉量猛增,首次超过信用卡成为投诉量最高的业务。一季度个人贷款业务共收到投诉59827件,同比和环比分别大涨139.82%、109.59%。根据各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官网发布的2022年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报告(截至2023年3月),其中,中邮消费金融投诉量暂排第一,共处理5070单客户投诉。招联消费金融、中信消费金融分别以2891件、2676件排在第二、第三位。协商还款和催收类投诉成为行业两大重点投诉领域。 四、解决居民消费循环的堵点、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三点建议 当前消费金融领域一大症结是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压力巨大,违反法律法规、监管红线的催收事件频发。近年来,国内各银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消费信用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不良资产规模为5.88万亿,其中银行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41万亿,是不良资产的最大供给方。市场上的催收公司,频频爆出“暴力催收”、“客户信息泄露”等违反法律法规、监管红线的事件,如处于催收行业第一梯队的永雄集团已于近期宣布停业;而通过常规的司法诉讼流程化解又面临“立案难”、“诉讼周期长”、“执行困难” 等系列问题,法院司法资源有限,难以承受批量案件,导致立案难;批量案件诉讼成本较高,诉讼回款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也影响金融机构采取司法清收的信心。 借助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居民消费循环的堵点、助力恢复和扩大消费,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从全球经验来看,消费是长期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动能。消费是平衡内循环供需两端的重要抓手和市场力量,当前我国消费恢复和发展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内需更是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以居民消费为代表的需求端需要尽快破局,特别是不良资产会直接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化解不良资产包袱对于防范金融风险、解决居民消费循环的堵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用好金融科技,全面提升消费信贷供应链能力。基于整个信贷供应链,运用智能运维、自动化流程、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化提升消费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管理流程、运维效能,以数字化转型提升信贷供应链能力,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其次,探索制度创新,推动贷后服务产业发展,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针对当前消费信用不良贷款化解的难题,特别针对小额消费信贷债权司法判决难、执行难的痛点,海南省五指山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新性地解决贷款发放的管辖权问题,提供一整套的贷后司法处置服务,初步实现“一快、一提、一减、一降”,即快速立案与结案、提升消费金融行业回款率,减少金融机构坏账,降低贷款利率,有力化解潜在金融风险。未来五指山模式的完善和推广、推动贷后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待于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再次,发力技术革新,积极探索与互联网消费信贷相适应的司法体系。当前海量互联网合同纠纷无法通过传统的立审执模式化解,同时ChatGPT、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迅速发展对现有司法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如何发挥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的潜力,集中、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处置小额个人信用借款案件,也是当前急需破局的现实问题。
lg
...
金融界
2023-06-27
上一页
1
•••
905
906
907
908
909
•••
1000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中国军方突发重磅消息!英国金融时报独家:中国国防部长因腐败被调查
lg
...
特朗普突然给市场“下马威”!全球疯狂巨震:美元急拉、这一货币惨跌
lg
...
特朗普向中国打响“第一枪” !彭博: 特朗普风险回归 中国为人民币划了条红线
lg
...
中美突传重磅信号!路透调查:特朗普2025年初对华征收40%关税 打击中国GDP增长率
lg
...
中美突传关税贸易战!荷兰国际集团:特朗普启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恐严重冲击汇市……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9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510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25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