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额最高,预计募资金额达98亿元。生物医药行业有30家上市公司参设产业并购基金,恒瑞医药(34.07 -0.18%,诊股)与控股子公司出资20.1亿元,为行业内金额最高者。机械设备中,徐工机械(4.94 -0.80%,诊股)、锐奇股份(5.59 -1.41%,诊股)、中联重科(5.78 -0.17%,诊股)、中集集团(7.24 -0.96%,诊股)等不少公司也纷纷出手,徐工机械参设的产业并购基金拟募资25.26亿元,行业内募资金额最高。 具体来看,中银证券(10.98 -1.17%,诊股)、方大炭素(6.49 -1.52%,诊股)、方大特钢(6.10 -0.65%,诊股)、华建集团(5.61 -1.06%,诊股)、上海建工(2.58 -0.77%,诊股)、粤水电(7.10 -1.25%,诊股)等上市公司参设的产业并购基金规模最大,均不低于100亿元。其中,中银证券参设的产业并购基金预计募资金额达300亿元,为最高者。 今年3月30日,中银证券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拟参与投资中国银行(3.06 -0.33%,诊股)实际控制的中银投私募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担任普通合伙人(执行事务合伙人)、管理人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母基金。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母基金目标规模预计300亿元,其中,中银资本拟出资7亿元。 方大炭素、方大特钢参与设立的江西沪旭钢铁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预计募资金额为100亿元,但实际募资金额达120亿元。其中,方大炭素、方大特钢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分别出资45亿元、40亿元,占比37.5%、33.33%。 产业资本以LP身份出现,一方面可以加强产业与资本联合,在产业链上进行探索和拓展;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前沿技术公司,也能捕获相关行业的最新技术,以实现更好发展。 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在目前上市公司参设的产业并购基金中,投资的领域既有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硬科技,也有智能家居、食品等大消费、领域,还有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大健康领域,以及锂电池、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 在上述投资领域中,新能源又是产业并购基金集中投入的领域,296只基金有52家基金的投资领域涉及光伏、锂电池、风电等或直接显示新能源字眼,占比17.56%。而目前已经完成基金备案手续的私募投资基金不少已着手布局。例如,万隆光电(30.80 -6.01%,诊股)参投的杭州天道诚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今年5月参与了宏瑞汽车战略融资,艾可蓝(23.58 -1.30%,诊股)参投的合肥中合智能汽车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也已投资入股安徽星川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线VC/PE机构成上市公司“最佳拍档” 记者梳理发现,多家国内知名的VC/PE机构也参与到上市公司设立的产业基金中。 今年3月,电广传媒(4.53 -1.09%,诊股)公告称,设立产业并购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北京)达晨科技(有限合伙)”,其中,电广传媒作为LP出资1.5亿元,达晨财智作为GP,注资5000万元,基金规模预计20亿元。 达晨财智是国内头部VC机构,电广传媒持有达晨财智 55%股权,是其第一大股东。但除了和自己的控股股东合作之外,达晨财智还在今年6月与热景生物(54.25 -2.27%,诊股)合作成立投资基金,目标规模为20亿元人民币,热景生物拟认缴5000万元,达晨财智作为GP,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 今年8月,深圳高新投分别与朗特智能(58.06 -0.24%,诊股)、蕾奥规划(18.12 -0.33%,诊股)合作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深圳市高新投蕾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中,高新投出资2.35亿元,出资占比高达47%,朗特智能出资4000万元,蕾奥规划出手2亿元,投资期限为7年。 此外,9月,广和通(20.10 -2.43%,诊股)还公告称,旗下“深圳市高新投广和通物联网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设立完毕,在该基金中,高新投出资比例为49%,基金投向物联网、智能制造领域。 深圳市高新投副总经理金鑫曾表示,在发新基金时会有意识跟上市公司合作,在与上市公司共同管理基金时,也会考虑项目是否通过上市公司并购的方式退出。 另一家深国资企业深投控也下场参与到上市公司的产业基金设立中。9月9日,华研精机(29.31 +0.76%,诊股)公告称,将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深投控广州华研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投资方向为智能制造和高新技术制造业。该产业投资基金目标募集规模为人民币50000万元,华研精机作为LP出资2.75亿元,认缴比例为55%,基金存续期限为5年。 与知名机构合作的还有协鑫能科(13.38 -1.33%,诊股)。今年3月,协鑫能科发布公告称,公司与中金资本合作的中金协鑫碳中和百亿产业投资基金首期不超过45亿元正式落地,早在2021年3月,协鑫能科与中金资本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设立行业第一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百亿产业基金——中金协鑫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移动能源产业链及上下游技术,首期出资总额不超过人民币45亿元,其中协鑫能科(含控股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认缴出资不超过22.5亿元,其余已由中金私募完成募资意向。据悉,今年8月,该基金项目首个补能产业换电站项目同步在诸暨落地,将建设年产能达1000套换电站的制造和销售中心。 上市公司产业基金获得成功的三大条件 在产业发展快速更迭的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设立产业基金,借助专业创投机构最大化发挥自身对产业链上下游开拓的优势,同时深入挖掘产业协同的机会,则是一条已经被验证过的有效路径。 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基金的现象由来已久,记者梳理发现,2010-2017年,上市公司设立产业基金的数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种现象的背后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创业板开板之后,大量的民营企业可以上市,相比之前上市的国企而言,他们更具有市场化的思维,懂得从市场中寻找和吸收有助于企业发展的元素。”与数十家上市公司合作设立CVC的金鼎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富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随着民营企业上市之后做大体量,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沿着产业链周边去寻找空间和机会,而投资便是最好的方式。“通过投资,可以进入某个新的领域,调整方向,也可以更加了解企业和行业当下的发展情况,还可以通过并购寻找新的发展。”何富昌表示。 结合成功案例和业内访谈,记者发现,上市公司若想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寻求产业的突围,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上市公司自身利润较为可观,可支撑起产业基金的规模;第二,上市公司自身拥有稳定的现金流;第三,上市公司的产业生态覆盖够大,以获得足够的延展性。“对许多中等体量的上市公司来说,最主流的模式就是寻找优秀的创投机构一起合作,设立产业基金,因为投资是一门专业技能,未必所有上司公司都会做投资。”何富昌说。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