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马斯克疯狂宣布:给我10万亿美元,分五步改造地球!还说人类将演化成“鬼文明”…
go
lg
...
动结束后,马斯克在推特上开始关心日本的
人
口
危
机
,并警告全球人口正在崩溃 马斯克表示,日本政府本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出生人口数量跌破80万,较2021年下降5.1%。日本死亡人数是出生人数的两倍。人口自由落体。 马斯克指出,“世界其他地方有效仿日本趋势。” 马斯克还转发了一位帐户名为“WallStreetSilv”的推特网友发帖,“日本人口减少导致大量废弃房屋(鬼屋)。现在是13%,预计到2038年将增长到1/3。这也是欧洲和美国的未来吗?” 马斯克对此回应称:“低出生率导致鬼城(Ghost cities),最终导致鬼文明(Ghosts Civilizations)。 而这已经不是马斯克第一次发出惊悚的语言,早在2022年5月马斯克就曾公开表示,“除非出现变化导致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否则日本最终会不复存在。” 图自金融时报 考虑到马斯克过去的狂言基本上都在未来兑现了,所以无论是10万亿美元改造地球还是日本终将不复存在,都不得不引起媒体的重视。 而就在同一天,马斯克的另一番言论导致A股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价闪崩。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马斯克宣布特斯拉下一代永磁电机将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 据介绍,电动汽车中的稀土元素通常用于发动机(而不是电池),常用的是钕,用于扬声器、硬盘驱动器和电动机的强力磁铁。镝和铽通常用作钕磁体的添加剂。 在2017年至2022年期间,由于提高了传动系统的效率,特斯拉已成功地将新Model 3驱动模块的稀土使用量减少了25%。 而未来的目标是将三种稀土元素的用量都降至0g。 消息一出,直接导致3月2日上午,A股稀土板块开盘遭重挫,指数跌幅超过5%。截至收盘,广晟有色跌6.73%,盘中一度逼近跌停,立中集团跌7.28%,中科三环、华宏科技等跌超7%,中国稀土、盛和资源等跌超6%。值得一提的是,稀土龙头北方稀土跌逾4%,日内蒸发超40亿元,最新市值1015亿元。 所以你不得不承认,马斯克的嘴里吐不出象牙,吐出来的都是钱。
lg
...
加拿大乐活网
2023-03-03
刚给特斯拉画完大饼 马斯克又关心起
人
口
危
机
go
lg
...
结束后,马斯克又在推特上关心起了日本的
人
口
危
机
,并重申了他对全球人口崩溃的警告。 日本政府本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出生人口数量跌破80万,较2021年下降5.1%,延续了七年的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剧了这个亚洲国家的老龄化挑战。 马斯克在推特上分享了一篇新闻文章,他写道:“去年日本死亡人数是出生人数的两倍。人口自由落体。” 马斯克进一步警告称,“世界其他地方有效仿的趋势。” 此前一天,马斯克还对推特上另一条有关日本
人
口
危
机
的推文进行了回应。 一位帐户名为“WallStreetSilv”的推特网友发帖称,日本人口减少导致大量废弃房屋(鬼屋)。现在是13%,预计到2038年将增长到1/3。这也是欧洲和美国的未来吗?” 马斯克回应称:“低出生率导致鬼城(Ghost cities),最终导致鬼文明(Ghosts Civilizations)。 马斯克此前曾多次就
人
口
危
机
发出警告。去年5月他曾发推称:“除非出现变化导致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否则日本最终会不复存在。”
lg
...
金融界
2023-03-02
粤开证券2022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解读
go
lg
...
球产业格局深刻重构,国内低生育及老龄化
人
口
危
机
渐近。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务、高等教育、关键核心技术、军事实力、文化传播等领域跟美国仍有巨大差距,必须继续谦虚学习、韬光养晦,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二、人均GDP达12741美元,即将跻身高收入经济体行列 中国人均GDP距离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仅一步之遥。2022年中国人均GDP达8.6万元,比上年增长3.0%。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741美元,与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13205美元)仅相差464美元,预计很快就能跨过。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跻身高收入经济体,中国人均GDP距离3-5万美元的一般发达国家水平以及美国的7万多美元,仍有很大的追赶空间。而且中国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矛盾和风险,重要的是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的平衡点,化解经济社会中的各类“灰犀牛”“黑天鹅”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全年经济呈W型走势,基建是支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明显拖累经济,出口在年底大幅下行 受新冠疫情反复和房地产风险的影响,2022年中国经济整体呈W型走势,即起落反复、大幅波动。年初各地加大开工力度,提高开工率,第一季度实现开门红;4月上海等地疫情蔓延,导致经济遭遇至暗时刻;5月经济走出谷底,6月经济逐步恢复,7月暑期人口流动再度引发新疆、海南、西藏等地发生一波较严重疫情,经济再度受损,8月在低基数作用下,经济有所反弹,9月及之后,经济动能再度下行。四季度以来,全球经济从滞胀走向衰退,导致外需加速下行,制造业和服务业持续收缩,给我国经济带来较大挑战和压力。 2022年经济的核心矛盾是总需求不足,三重压力未根本解决;经济的支撑力量主要是基建,来自于财政、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力,房地产纾困政策尚未明显见效。 其一,从宏观需求看,全球经济下行引发出口回落、疫情反弹制约消费、房地产市场风险拖累房地产投资。受疫情反弹和防控影响,服务业生产回落,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景受限,服务业生产指数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累计同比分别为-0.1%和-0.2%,其中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为-6.3%。2022年8月以来出口同比快速下滑,四季度更是跌入负增长区间,除了外需回落以外,也有疫情对于企业生产、物流运输等的干扰。房地产销售、投资下滑已有一年半,仍未彻底企稳,主要受房企债务风险和居民购房意愿低迷影响。 其二,从微观主体看,预期偏弱、居民企业加杠杆和扩张动力不足。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购房意愿下降,积累了大量超额存款,新增住房贷款同比持续少增。 其三,财政支出加快带动基建投资上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设备更新改造,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推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1月基建投资增速依然连续7个月逆势上升,企事业单位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成为支撑社融的最大力量。2022年制造业投资和广义基建投资增速分别高达9.1%和11.5%,在房地产投资下滑10%的情况下,支撑总体投资实现5.1%的增长。 四、经济新动能继续成长,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美国对我国科技领域的持续打压,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动能不断成长。第一,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加。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达3.1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为2.55%,提升0.12个百分点。第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0.5%、46.8%、21.0%。 全球经济格局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外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异常紊乱,我国迈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在国际治理半失序、贫富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国际政治格局演变已外溢至经贸和科技领域。除了疫情下产业链趋于区域化聚集化以外,经济领域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多,尤其是部分大国将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不惜代价追逐科研创新本地化、知识产权独有化。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出于改变国际贸易格局、获取经贸谈判筹码、应对国内政争等多方面需要,针对我国制订三批加征关税产品清单以及推出“实体清单”“军事最终用户清单”“未经验证清单”等贸易投资管制清单,打击范围涵盖军工、芯片、核电、人工智能、安防、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不乏华为、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已近在眼前。从自身看,我国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内需大市场功能,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科学合理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同时,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开放、要素市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此外,我国还要始终致力于稳定国际秩序,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加强国际产业合作。 五、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全年物价总体平稳 2022年欧美发达经济体遭遇了四十年一遇的大通胀。供给层面,产业链供应链受阻导致物资供应不畅,地缘政治冲突大幅推高能源价格;需求层面,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补助激发了旺盛的居民消费需求;政策层面,欧美央行前期误判通胀形势、政策调整落后于市场曲线,进而使政策陷入稳增长与抗通胀的两难局面,为其他国家敲响了警钟。 中国则积极做好粮食能源保供稳价工作,2022年通胀走势总体温和平稳。2022年CPI同比上涨2.0%,分月看,CPI同比涨幅由年初的0.9%一度走高至9月的年内高点2.8%,四季度逐步回落至2%以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需求偏弱和上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2022年PPI涨幅呈持续下滑态势,全年上涨4.1%,涨幅比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其中10月至12月PPI同比分别下跌1.3%、1.3%和0.7%,进入负值区间。 预计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不大,但下半年需要警惕。第一,上半年猪肉价格保持低位,下半年或迎来猪周期重启;第二,国内煤炭保供稳价,国际油价或受全球经济衰退拖累;第三,国内商品供应充足,核心消费品涨价空间有限;第四,报复性消费缺席、劳动力供给充足、服务价格的修复空间不大,服务消费和服务价格将平稳恢复。 六、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 近年来财政在抗疫纾困、稳定市场主体、扩大总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一,财政持续落实减税降费退税,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现金流,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保住了市场主体和就业。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4.2万亿元,其中累计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6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其二,财政积极支持抗击疫情,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尽快过渡到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三,财政在支出端持续发力,通过专项债等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投入,农林水、交运支出等增速较高,一方面提振了基建投资扩大了总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长期供给结构。其四,财政在积极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尤其是积极支持化解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等。其五,财政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通过直达资金的方式持续推动地方“三保”。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0.6%;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8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23.3%,较上年减少约2万亿元,导致地方可支配财力减少,区县财政日益困难。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 中国人民银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全年2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1万亿元,上缴央行结存利润1.13万亿元,调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指导其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7399亿元;全年公开市场操作和MLF中标利率均下行20个基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行15个、35个基点;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导向作用,及时接续转换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激励资金支持比例由1%提高至2%,推出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创设施行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202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年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1%、11.8%和9.6%。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8%和36.7%。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 七、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压力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保、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就业目标基本完成,但就业压力仍大。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年度目标任务;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6%,略高于全年控制在5.5%以内的预期目标,而且16-24岁青年失业率全年平均达17.6%,高于前两年的14.2%和14.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实际增长(扣除价格因素)2.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增长3.9%,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城乡人均收入比值为2.45倍,比上年缩小0.05。 社保方面:202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275万、155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57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教育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提高0.2个百分点。卫生健康方面: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0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万个;卫生技术人员1155万人。文化方面: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3303个,文化馆3503个。体育方面: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22.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2平方米。 八、城镇化率达65.2%,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但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有较大差距 202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40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率从17.9%一路提升至65.2%,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格局,成就了过去中国重化工业、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消费升级等的飞速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64.7%的城镇化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6%,但略低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的68%,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81%,大约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空间。从不同城市看,京沪城市化率已趋于饱和(分别为87.5%和89.3%),而广大三四线城市仍远远落后。 未来全国城镇化率可能达75-80%。新增城镇人口将带来基础设施、住房、新零售、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广泛需求,需要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提前布局谋划,尤其注重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九、人口总量拐点已至,必须积极应对人口负增长 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继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出现刘易斯拐点之后,中国人口总量也于2022年到达了拐点。 人口总量下降表现为死亡人口超过出生人口,背后是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死亡人口自然增长,以及生育意愿下降导致的出生人口减少。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与医疗水平提高持续推高预期寿命,但老年人口的增长使得未来死亡人口上升不可避免。要想防止人口总量下降,关键是提高出生人口。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幅上升,生育意愿下降是世界普遍规律。而国内住房、托幼、教育等成本偏高,进一步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生育率下滑将引发一系列问题:第一,未来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创新能力与经济活力下滑,经济增速放缓,削弱综合国力;第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养老金缺口持续扩大,社保和财政压力加剧,年轻人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水平下降。 相较于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面临的人口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生育率快速下滑,二是“未富先老”。人口是一个慢变量,而且随着生育年龄的推迟,扭转趋势下滑的难度进一步增大。应对人口负增长的措施有很多,例如延迟退休、提高人力资本、实施积极的生育支持措施等。 人口政策除了重视增量以外,也不能忽视存量。没有存量,就不会有未来的增量,当前政策还有较大改进空间。例如,部分城市在吸引人口流入时,落户与人才引进等政策优惠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往届生落户门槛偏高;政策积极鼓励生育,但对于已出生人口,妇女儿童保护、托幼、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十、2023年展望:经济增速将达5%以上,投资中国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和疫情影响减弱,中国经济将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生产生活秩序持续恢复,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达5%以上。从经济动能来看,外需向内需切换;从主要支撑力量来看,基建占主导;从边际力量来看,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拖累作用放缓;从政策空间来看,政府部门杠杆率在疫情期间上升幅度明显低于发达经济体、杠杆率绝对值仍处于中等水平、货币金融环境有利于财政发债,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空间;从政策目标来看,政府将“稳增长”放到更高位置,并将提振信心和预期作为稳经济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经济的风险点在于外需大幅回落、房地产能否企稳和地方债务集中到期风险等。疫情爆发的三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但伴随全球经济走向衰退,2023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将转为负贡献,因此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经济是人干出来的,要大力度提振微观主体的市场信心,否则宏观政策将“陷入泥潭”,提振信心的重要方式是真正落实法治,是减少政策的摆动,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稳定性,不要搞运动式的“送温暖”和暴风骤雨式的“整顿”,最好的政策是润物细无声。 2023年中国经济的核心抓手有三:其一,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基建、稳健货币政策稳定房地产;其二,稳定信心和预期是关键,要推动微观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从疫情模式重回市场经济模式;其三是既要避免陷入赤字率3%是高还是低的无谓争论,又要避免陷入“减税万能”“一切由财政兜底”的陷阱。财政发力是2023年的重头戏,其总体方向是加力提效与防范风险,规模力度放在效果前,赤字率可能要突破3%,中央政府将加杠杆,增大转移支付力度。 2023年的大类资产收益大概率要高于2022年,经济逐步恢复、风险偏好上升、政策宽松、外部压制估值的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将逐步解除并转为有利因素。从资产配置角度,宜配置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海外资产风险上升;同时配置较高比例的权益资产,权益板块中要积极关注消费修复和房地产困境反转的相关投资机会等;大宗商品在全球经济下行趋势下,难以有较大机会,当然不排除地缘政治冲突导致供给收缩远大于需求收缩产生的投资机会;中国房地产在政策呵护下将逐步迎来恢复,但是投资机会主要在人口持续流入的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
lg
...
金融界
2023-03-01
韩国11月出生人口数量再创历史新低
go
lg
...
生儿数量再创历史新低,反映出该国严峻的
人
口
危
机
。 根据韩国统计厅的数据,去年11月共有18982名婴儿出生,比上年同期下降4.3%。这是自1981年统计厅开始编制相关数据以来的最低同月数字。 由于面临经济放缓和高房价,韩国许多年轻人推迟或放弃生育,导致韩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 去年前11个月,韩国共有231863名婴儿出生,比上年同期下降4.7%。 数据显示,第三季度韩国的总生育率——每个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量——仅为0.79。2021年,该指数为0.81,连续第四年徘徊在1以下。这远远低于将韩国人口稳定在5150万的更替水平(2.1)。 2020年,韩国首次报告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预计2022年将连续第三年保持这一趋势。
lg
...
金融界
2023-01-27
中国正在“变老” 世界经济火车头恐将踩下煞车
go
lg
...
车头的中国正在变老”为题撰文分析中国的
人
口
危
机
,其在劳动力人数也不断减少,预估2023~2032年的未来10年间,将有2.34亿人达到退休年龄,同一期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口仅有1.66亿人;而且人口老龄化也在持续,60岁以上人口比率2022年底达19.8%,在10年里提高将近5.6个百分点。 上海社科院先前预测,如果2021年后生育率年均下降1.1%,到了2100年,中国人口可能只剩5.87亿人,不到现在的一半。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预计在2080年左右超过劳动年龄人口,而人口快速下滑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另根据联合国预测,在亚洲国家当中,中国、泰国人口分别自2022年、2029年开始减少,台湾则从2030年开始减少。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最新预测,中国经济将在今明年增强,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生产率下降等因素,经济成长速度可能趋缓。 外界预计印度人口已超中国 有记者提问,据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人口是14亿1175万。据联合国数据,去年印度人口推算为14亿1200万,外界预计印度已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回应称,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两国应用好人口红利,实现各自发展振兴,并为人类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lg
...
Linlin
2023-01-24
俄乌战争导致人口历史性暴减,俄罗斯将面临“灾难性”
人
口
危
机
go
lg
...
争造成的严重破坏与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
人
口
危
机
交织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是苏联解体后的一段经济困难时期,生育率大幅下降。独立人口统计学家Alexei Raksha称其为“完美风暴”。 普京政府计划设定的目标是从2022年开始扭转人口下降的趋势,然后在2030年恢复增长。但9月份宣布动员行动的几周前,一份闭门会议起草的内部报告显示,俄罗斯官员们已经得出结论,认为这些目标不切实际。报告援引了新冠疫情和移民外流造成的后果,提出了一项修订政策,设想到2030年减少41.67万人。 莫斯科Gaidar Institute研究员、人口专家Igor Efremov表示,如果未来几个月的军事行动如预期那样继续下去,俄罗斯明年的出生人口可能不足120万,达到现代史上最低。俄罗斯每年平均死亡总人数接近200万,但在新冠疫情期间,死亡人数有所增加,去年接近250万。 “重大打击” “对出生率的主要打击将是间接的,因为大多数家庭的计划将被完全摧毁,” Efremov说:“动员持续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大。” 俄罗斯的人口问题已经到来,由于缺乏年轻的雇员,现在俄罗斯晋级面临着在战争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停滞甚至更糟的风险。彭博经济目前估计,俄罗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0.5%,比战前下降了两个百分点,人口结构因素约占降级原因的四分之一。 Renaissance Capital经济学家在本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普京计划吞并的乌克兰地区的不利人口结构只会增加俄罗斯面临的日益增长的人口负担挑战。虽然人口问题通常会持续几十年,但战争使最糟糕的情况更有可能发生,而且比预期的要快得多。 在俄罗斯人口统计史上最令人担忧的时刻,动员令正在颠覆家庭,育龄妇女的数量在过去10年下降了约三分之一。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市场枯竭且老龄化,移民外流,外界对俄罗斯吸引海外工人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对普京来说,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关乎俄罗斯生死存亡的问题,就在去年,他还宣布“拯救俄罗斯人民是我们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他的领导下,政府努力通过政策争取时间,包括为新妈妈提供一次性补贴,以及为家庭减免抵押贷款。 但今年2月入侵乌克兰后,俄罗斯经历了自二战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疫情使情况变得更糟,自2018年以来首次人口出现下降。8月1日,这一数字达到了1.451亿,比年初减少了47.55万,低于1991年苏联解体时的1.483亿。 Efremov表示,如果军事行动和动员持续到明年春末,将是“灾难性的”,可能会在截至2024年年中的12个月内使人口出生率降至100万。他说,生育率可能达到每个妇女1.2个孩子,而俄罗斯自1999-2000年代以来只有一次达到这个水平。在没有移民的情况下,保持人口稳定需要2.1的生育率。 高等学校经济学国际人口与健康实验室研究员Elena Churilova说:“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许多夫妇很可能会推迟要孩子的时间,直到情况稳定下来。到2023年,可能会看到出生率进一步下降。”
lg
...
Sue
2022-10-18
1000人只有5.4对成婚?结婚率暴跌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中国
人
口
危
机
加剧!
go
lg
...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表明中国面临的
人
口
危
机
正在加深。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婚姻登记人数下降了6.1%,达到760万,同时有警告称,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已经开始显现。 这是自1986年中国有公开记录以来的最低结婚率,在过去十年中几乎减少了一半,每1000人中有5.4对婚姻。几乎一半人口的结婚年龄在30岁以上,人们因而被迫推迟生育计划。 中国正在发酵的
人
口
危
机
将对经济增长和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央行发出警告称,中国人口可能在今年见顶。 Fathom Consulting中国经济主管Joanna Davies表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结束”。她警告称,人口改变“将很快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而不是驱动因素”。她表示,中国日益恶化的人口结构可以用独生子女政策、世界育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净外流等因素解释。 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Mark Williams表示:“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为老年人口提供养老金和资金保障将面临挑战。人口减少将对中国的全球地位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企业和政府想要争取的巨大市场。” 他表示,人口结构的转变也将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占GDP的五分之一,开发商由于负债累累出现问题后,目前中国房地产正处于危机之中。Williams警告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10年的需求将大幅下降,部分原因是想买房的年轻人减少了”,这是许多开发商“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试图通过独生子女政策限制快速增长的人口。但中国正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问题,政府尝试再次提高出生率。预计中国将很快被印度取代,印度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Davies表示:“劳动力丰富,是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关键。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出生率都在下降,但中国的下降尤为显著。这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目前尚不清楚,因为这一趋势似乎在政策出台前一段时间就已经开始了。” 专家们还认为,中国的快速现代化也拉低了结婚率,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追求财务自由而不是婚姻。共青团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8岁至26岁的城市女性中,有44%的人表示在近几十年变得富裕后,她们没有结婚的打算。
lg
...
Sue
2022-09-02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上任后“很快”对华征收关税!经济学家:中国不太可能采取严厉报复
lg
...
普京“动核”毫不手软?!金价狂飙、上破2710
lg
...
【美股收评】华尔街本周上涨,道指再创历史新高
lg
...
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美元创一年来最长涨势
lg
...
《华尔街日报》:特朗普考虑任命沃什为财政部长,两年后任美联储主席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495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0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