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徐向春:十年大起大落,钢市悄然蝶变
go
lg
...
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前30年,
中
国
GDP
年均增长超过10%,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以房地产、汽车为代表的行业出现了高增长态势,这些行业对钢材需求巨大,进而推动了钢铁市场规模的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 2000-2012年全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长16.5%。到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至2021年,GDP年均增长放缓至6.6%,钢铁需求随之放缓。2012年粗钢产量8.07亿吨(含地条钢),2022年预计产量10.15亿吨,这10年均增长显著下降至2.3%,其中2020年产量达到峰值10.3亿吨,然后连续两年下滑,呈现典型的平台波动特征,这也标志着钢铁市场规模进入饱和期。 另一方面,钢铁产业是典型的强周期产业,钢铁价格也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是,这10年国内钢材价格波动非常剧烈,中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2015年底最低跌至70.4,价格水平打破历史最低纪录,四年累计跌幅达60%,价格水平甚至比2000年初还要低13%。但是,同期的全球钢材价格没有这么糟糕,反而比2000年初高57%。再看其他大宗商品如能源、有色金属等价格也并未创出新低。 虽然彼时中国经济“三期叠加”,钢铁需求拉动力减弱,但仅仅从周期波动角度无法解释国内钢材价格为何创出新低。其背后深层原因是供应端出了问题:由于钢铁需求长期高速增长,刺激钢厂纷纷扩大产能,产能过度膨胀。据统计,2015年底中国粗钢产量接近13亿吨(含地条钢产量),而国内需求8.2亿吨,加上净出口1亿吨,国内外总需求仅有9亿吨左右。如此巨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加之行业自律意识差,企业固守“宁让价格不让市场”习惯性思维,不愿意压减产能,形成了恶性竞争,导致国内价格螺旋下降,上海螺纹钢一度跌至1700元/吨,出现“钢价不如白菜价”的尴尬现象。因此,如果说经济下行引发钢材价格向下调整是正常现象,那么产能严重过剩令钢材市场雪上加霜,价格无底限下跌。直到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文件,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钢铁去产能专项工作由此展开,才使市场走出低谷。 Q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这十年中最重要的钢铁政策之一,这项政策从哪些方面推动了钢铁市场的良性发展? 丨徐向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去一降一补”,对钢铁行业而言主要是去产能。2016年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钢铁行业完成了1.5亿吨去产能目标,同时取缔了1.4亿吨“地条钢”产能,总共2.9亿吨产能的出清,为钢铁行业卸下了长期供应过剩的沉重枷锁,扭转了钢铁企业连年亏损、债台高筑的困境。 具体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铁市场而言,第一,促进钢铁供应链重回良性运行状态。2011年9月起,钢材市场从开启漫漫下跌历程,一直跌至2015年12月,历时4年3个月,跌幅达60%。时间之长、跌幅之大,对钢铁供应链产生破坏性影响,导致风险事件频发,如“钢贸商跑路”事件、“虚假仓单”事件等。到2015年,风险已经传导至供应链龙头,钢厂也由于资金链断裂大面积停产,2015年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645亿元。钢铁供应链陷入瘫痪状态,银行业、央企也纷纷出现大量坏帐,市场“闻钢色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通过压减过剩产能,供求关系得到显著改善,市场信心得到极大提升,钢材价格走出低谷。2016年、2017年钢铁行业利润分别增长2.1倍、1.01倍。2017年全行业资产负债率64.1%,比2015年下降2.6个百分点,钢铁市场再度恢复生机。 第二,净化了市场环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钢铁行业的顽疾——地条钢。“地条钢”是指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的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地条钢”生产企业主要生产螺纹钢和线材,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令人触目惊心。这类用中(工)频炉熔化废钢生产的钢材,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还偷税漏税、假冒正规厂家品牌、以次充好。由于种种原因,“地条钢”屡禁不止,越禁越多。劣币驱逐良币,严重干扰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明确提出,2017年我国将彻底出清“地条钢”,并要求在6月30日前全部取缔。据统计,到2017年我国共取缔“地条钢”企业730多家,产能1.4亿吨。“地条钢”的全面取缔,扩大了有效供给,减少了产品安全隐患,市场环境得到极大净化,为合规钢厂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三,产业政策对市场的政策引导信号进一步增强。自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化解1.5亿吨过剩产能,取缔1.4亿吨“地条钢”,钢铁产能置换办法,以及超低排放改造、秋冬季错峰生产、节能降碳等等。这些政策不仅提出了具体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且进行督查检查,保证了政策落地见效,均对钢铁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显著增强,成为市场参与各方密切关注的重要因素。 Q3:从产能布局看,过去9年,两广粗钢产量增福居前,全国南北地区的粗钢产量占比更为均衡。“北重南轻”格局是否已经得到根本扭转? 丨徐向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钢铁产能布局主要是紧挨着铁矿、煤矿等资源,沿海地区相对较少。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省,依托资源和产业聚集优势,钢铁产业发展迅猛,全省钢铁产量比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的钢铁消费市场,该地区钢铁生产能力不强,产量占全国比重较小,过去长期从外地大量调运钢材,因此形成了“北重南轻”、“北钢南运”的格局,每年南下钢材超过2亿吨。产区和销区的不完全匹配,使得钢铁业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每生产1吨钢要4倍的运输量,这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挤占与浪费、运输成本的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钢铁产能大幅扩张,南北钢铁产能分布不均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据环保部门调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化工产业高度密集,该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30%左右,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4倍左右,对当地生产生活和人民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大气污染治理为契机,拉开了钢铁产能布局调整序幕。 河北省印发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实施方案》,提出粗钢产能控制在2亿吨以下,引导钢铁产能向沿海临港和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转移。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抓住时机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有利于平衡不同地区的环境容量,减少或避免行业内同质化竞争。 千万吨级别的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顺利落地,9年间两广地区粗钢产量增幅超过150%,北方地区钢铁产量占全国比例高位回落,由2012年的49.5%,降至2021年的47.2%。初步改善了我国钢铁“北重南轻”局面,重大钢铁布局调整初见成效。北材南运的规模逐年下降,南北市场价差同步缩小。 Q4:中国钢材出口长期位居全球首位,对国内外市场产生重要影响。2012年钢材出口5573万吨,2015年达到11240万吨,然后一路下行,2022年预计出口量为6600万吨,呈典型的“倒V型”走势。如何理解钢材出口的大起大落?未来出口前景如何? 丨徐向春:2005年,中国首次成为净出口国家,由此驶入钢材出口快车道。到2015年,钢材出口11240万吨,遥居全球第一。中国钢铁产能大、成本低、品种全,可谓“物美、价廉、货全”,在国际市场具有非常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出口第一大国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以出口占产量比重来衡量,中国钢材出口约占产量的15%,而日本、韩国出口比重达40%、45%,那么为何贸易摩擦焦点集中在中国钢材? 实际上,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的角度比较好地解释这一现象。钢铁产业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且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各国政府通常予以高度保护,因此钢铁产业历来是贸易摩擦高发区。翻开国际钢铁贸易史,可以观察到,当一国出口钢材占全球出口比重超过20%,就会引发大规模贸易摩擦案件。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29%,独联体在90年代达到18%,均遭遇到密集反倾销摩擦,出口不得不做出调整。2015年中国钢材出口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达到24%,成为贸易摩擦焦点也就不足为奇了。2015年后,钢材出口政策不断调整,出口退税下调或取消。同时,随着供给侧改革推进,过剩产能得到大幅度压缩。国内钢材价格恢复性上涨,环保成本不断上升进一步抬高了钢材成本,国内外价差不断缩小,钢材出口逐年下降。 目前钢材出口已下降至6000万吨左右水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作为碳排放最大的碳排放工业之一,钢铁降碳任务繁重,减少钢材出口对降低钢铁行业碳排放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继续适当减少钢材出口是大势所趋,未来钢材出口在6000万吨水平,大概率会再下一个台阶。 Q5:这十年间,数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钢铁市场转型升级,您认为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丨徐向春:钢铁行业互联网应用首先从销售环节切入的,或者说是兴起于钢铁电子商务。 作为传统的大宗商品行业,长期以来钢材销售以“层级式”的经销商代理的分销为主,直供比例偏低,产品从生产到达需求端用户的过程繁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上下游冗长的链条导致了信息不对称、供需不匹配、市场波动大,违约欺诈现象时有发生。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提供了一条解决市场痛点的途径:互联网平台凭借所使用的大数据、数字化等新技术,通过逐步嵌入钢铁等大宗商品市场的发展,打通生产、流通、终端使用环节,为构建起有效循环、高质量运行的现代流通渠道贡献力量。 据研究机构数据调查,2020年中国钢铁线上交易市场规模约为1.85亿吨,同比增速14.2%,线上交易渗透率在8.1%左右。预计未来五年钢铁线上交易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0.9%,到2025年中国钢铁线上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3.29亿吨,线上渗透率将有望至16.2%。 经过应用场景的拓展,越来越多的钢企开始信赖电商平台在传统行业中的作用,其主要原因要归功于各大主流平台对优质供应链的塑造。优质的供应链能够实现协作创新,通过对供应链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打破企业固有的边界来提高效率,从而为钢铁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不仅于此,工业互联网应用方兴未艾,“5G+工业互联网”在钢铁行业整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智能钢铁、绿色钢铁前景进一步明晰。 Q6:期货工具的出现同样推动了钢铁市场交易的发展,但是对于期货市场的评价褒贬不一,您怎么看? 丨徐向春:目前黑色系产业链期货品种已经较为完善,包括了上期所的螺纹钢、热卷、不锈钢,大商所的焦煤、焦炭、铁矿石、郑商所的硅铁、硅锰等。黑色系在商品期货市场里也是很受欢迎的品种,流动性好,成交、持仓量大,且很多品种为我国特有的品种,受到外盘的干扰也相对较小,对我国钢铁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帮助企业管理价格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期货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如何合理应用期货工具对冲和规避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成为了市场参与者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性的弱点,实体企业在直接参与期货市场过程中往往会“走入歧途”,从最初的风险管理目标最终变成了市场投机,意图寻求利润最大化,导致最终亏损离场,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另外,由于大多数企业仍缺乏专业的期货套保人才,不知道如何准确评估其持仓的风险敞口,难以控制期货套保的相关风险。因此,实际上套期保值操作难度很大。另外,黑色系期货主力合约不连续的问题也导致产业客户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困难。 有鉴于此,期货交易所不断探索,推出新的市场参与工具,以提供满足产业客户多样化避险需求。2021年9月,上期所推出“期货稳价订单”业务试点,参与企业可将其作为一种“价格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以付出部分保费来保价格波动。“现货订单+场外期权”的业务模式,让上游企业实现销售价“遇涨则涨、遇跌不跌”,让下游企业实现采购价“遇涨不涨、遇跌则跌”,实现“保供”和“稳价”两手抓,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以衍生品管理风险稳定经营的新途径。 企业用正确的方式参与衍生品市场,将有效减少其原材料采购或销售的价格波幅,规避原材料上涨、库存减值等风险。通过期现联动模式实现抵御风险、稳健经营的目标,这也是钢铁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Q7:您认为未来钢铁市场是否还存在隐忧? 丨徐向春:从2021年到2022年,钢铁行业利润剧烈波动,可谓“从天堂到地狱”:2021年1-11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152.9亿元,同比增长104.3%,2022年1-11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9.2亿元,同比下降94.5%,变动幅度之剧烈在历史上也极为罕见。“钢铁行业面临去产能工作开展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如何在寒冬活下去”等声音不绝于耳。 究其原因,从需求端来看,地产行业深度下行带来的用钢需求塌缩,1-11月,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8.9%,房地产业用钢需求降幅超过10%。但是,钢铁供应端并未同步调整,1-11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仅下降1.4%,这导致供需失衡,叠加原料价格高企的因素,钢企亏损加剧。诚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减量发展、结构优化,企业负债情况也大幅改善。但失去了行政性限产政策硬约束,市场主导的产量调节机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仍是亟需解决的隐忧。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强自律意识,避免重蹈2015年全行业亏损覆辙,是摆在钢铁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反观建筑活动相关度较高的另一个行业,2022年水泥行业受到地产拖累甚于钢铁,盈利情况也受到了冲击,但依旧大幅好于钢铁行业。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业绩报告,前三季度钢铁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为10.5%,水泥上市公司毛利率波动在15-38%,远远高于钢铁。受益于行业较为成熟的错峰生产机制,2022年水泥错峰生产在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强、范围进一步扩大,执行标准更加规范,1-11月水泥产量同比大幅下降,降幅超过10%,创11年新低。水泥行业相对灵活的产量调节机制和更好的行业共识,值得钢铁行业进行借鉴。 过去十年,钢铁行业经历阵痛迎来改革,脱胎换骨,既有市场机制倒逼行业洗牌的贡献,更多的是政策红利。但是,必须加强行业自律,主动控制产量,维护市场秩序才能守住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重回高质量发展之路。 Q8:因地产行业下行压力较大,市场对钢铁行业需求存在担忧,认为会长期同步下行,您怎么看? 丨徐向春:作为钢铁的最大下游需求行业,房地产深度下行对钢铁行业影响极大。据测算,2022年全年钢铁总需求下降3%,其中全年地产用钢需求降幅超过10%。随着国内居民部门加杠杆持续乏力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目前的托底主要是降低地产行业硬着陆风险。如果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地产行业从高点回落至需求均衡点大约30%的空间,对应钢铁总需求减量将在6000-9000万吨左右。 很多人担心地产拖累将造成钢铁需求同步深度下行,我认为未必如此。除地产行业之外,中国经济转型将创造出新的钢铁需求增量。亮点一是汽车用钢需求,2022年国内汽车行业增长速度较快,1-11月生产汽车2500万台,产量同比增长6%,新能源汽车生产635万,增长101%,渗透率25%。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上竞争力强,市场空间仍然较为广阔,未来中国汽车全年产销有望达到4000万辆。亮点二是钢结构用钢需求,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要求,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在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占比达到40%,而2020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仅为20.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预计到2025年,钢结构用钢需求将达到1.4亿吨,至2030年需求预计达到2亿吨,这意味着钢结构用钢需求未来会带来5000万吨-1亿吨增量。 因此,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韧性和制造业强国的目标将有力的支撑钢铁需求不会快速滑落。当然,由于用钢需求结构的变化,未来螺纹钢需求会继续减量,但板材、管材、型材、钢结构等品种的需求将会出现增长,这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方面。
lg
...
我的钢铁网
2023-01-05
券商激辩“超额储蓄”:将会流向何处?能否转化成“超额消费”
go
lg
...
主要来自于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预计与
中
国
GDP
增速相匹配。 由于本轮存款储蓄率即将见顶,居民会将部分超额储蓄转换为股票市场增量资金,尽管规模难以推动A股形成大规模牛市,但是至少可以支撑A股震荡上行,形成结构牛,看好以“高端制造、医疗医药、新能源、自主可控和军工装备”为代表的新时代五朵金花。部分增速回升较高的消费领域的个股也值得重点关注。 未来存款储蓄率加速下行的阶段,理论最佳投资选择应该是偏股基金,但是居民由于过去两年持有体验不好,增持基金的规模可能会相对比较有限。而且,此前投资的基金一旦回本,投资者又会有较强的动力赎回。总的来看,2023年,投资者通过基金、保险、融资买入、直接转账投资股票的增量资金较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净买入的年份会相对规模没有那么的大,但是,较行情惨淡的2022年会有明显增长,根据估算,预计2023年居民存款储蓄通过基金和股票直接流入A股的规模为8000亿左右。
lg
...
金融界
2023-01-03
恒天家办·恒享荟荣耀年会张军:2023年极可能是政策大调整的开局之年
go
lg
...
主要精神和基调。 大家都在讨论明年
中
国
GDP
预设的目标是多少,回顾历史,2018年GDP增长6.7%,2019年增长6%,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突发没设目标,当年实际增长为2.2%,2021年强劲反弹到8.1%,今年年初我国定了一个5.5%的增长目标,但因为疫情反复未必能完成目标。 大多数人认为明年会设4%~4.5%的目标,但我个人认为明年会有6%的目标。6%有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明年政策调整到什么样的位置。如果政策比较宽松,无论是消费层面还是投资层面,经济反弹的动能是很大的。 对新一届政府来说,开局之年的主要任务是尽最大努力消除不确定性。 消除不确定性,我认为明年二季度会有一个大概率事件——重新开放国门,解除国际旅行限制,经济恢复的力度会从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消费型服务业开始。 至于过去受政策影响的行业,会不会有新改变?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最近对房地产企业的再贷款、再融资政策已经放松了,部分房地产企业看到了希望。事实上,有些政策不见得会有明面上的改变,但是执行力度会降低,中国过往有很多案例,这对一些行业都会有利好。 如何解决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困难? “十四五”规划从2020年算起已经过了两年,我们依然任务艰巨,前15年的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局能否确保整体的经济活力。 我认为,近两年我国对经济活动是有一些反思的,中国经济目前面临三大困难:1.需求收缩;2.供给冲击;3.预期转弱。市场经济是有灵性的,所以预期对未来经济发展很重要。对经济的发展而言,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样大家才能够有一个稳定的预期。 什么是预期?就是市场主体,包括家庭、投资者、企业家对当下经济的信心。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承认预期在转弱,管理当局应该怎样改善预期? 参考美联储如何管理预期,18个董事每季度都会对宏观经济走势给出自己的预判,美联储把18人的预判做成一个点阵图,向市场发布,美国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美国经常发布一个数据叫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告知这个季度就业岗位增加了多少,跟之前的预测有多大的缺口,缺口变大还是变小了,这意味着间接告知了市场主体,美国央行接下来的政策会进行怎样的调整。这些都是可预测的,这就是预期管理。 第二,“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该在整个制度环境、政策环境上下功夫。经济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政策多变,比如“出海”一度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大量企业过去几年在海外有投资布局,后来政策发生巨变,很多企业目前面临债务无法维持、银行也不愿放贷的窘境。 对经济发展而言,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企业家没有信心,就不愿意持续投资,不确定性增大。中财办的韩文秀主任今年曾多次表示,不能密集出台对市场信心恢复有抑制性、约束性影响的政策。 第三,政策要保护私营经济的营商环境,这点非常重要,私营经济提供了中国90%的就业机会,这里包括中小微、个体工商户。 第四,房地产市场要进行结构性松绑,目前的做法解决不了房地产市场的问题。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依然可以实行一定的管控,但大部分地区的供给和需求都不支持继续执行现有政策。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没结束,房地产市场未来还会有几十年的发展前景。打压的手段并不高明,中国房地产市场要进行实质性的、结构性的、系统性的政策设计。 以日本为例,日本房地产市场规制非常精细,比如公寓楼的开发商明确规定阳台不能封、不可以晾衣服,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一来住进去的房东偏好一致,管理就相对容易。房地产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精细化发展,满足不同的客户需求。 第五,我国货币环境经历了五六年的紧缩,从2016年我国提出去杠杆、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始,整个信贷政策是收紧的,未来经济发展则需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 中国经济不是没有钱,但现在的利率水平完全抑制了潜在的需求。中国融资规模是GDP的近三倍,有这么多钱,但借钱很困难,借钱成本高。中国的利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相比美欧买房子1个点的利率,中国要付6-7个点的利率,这都是货币政策过紧造成的,必须要回归到市场决定的利率水平,一旦大家借钱的成本下降,消费、投资总需求都会迎来飞跃。 第六,现在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水平,我国生育率只有1.1,一个育龄女性只生一个孩子。一对夫妻假如生两个孩子,人口总规模可以保持不变,只生一个孩子意味着这代人比上一代人要少一半。因此,必须下决心在政策上解决生育率过低的问题。大家不愿生孩子,根本原因还是成本高。那为什么国家不能负担这个成本?政策要进行改革。 此外,可以对低收入家庭进行消费鼓励政策。现在发达国家都在考虑UBI全民基本收入,什么叫UBI?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你的基本生活开支都由国家负担。未来经济越来越发达,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很多人具备不工作的条件。美国、北欧不少地区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我相信未来世界有可能走向UBI时代。 提高人均GDP,中国具备哪些优势?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分两步走,到2035年希望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上达到发达国家的中位平均水平收入,然后再用15年时间,进入发达国家行列。那么发达国家的中位平均水平收入是多少?世界银行对高收入的标准是人均GDP高于12535美元,中国现在接近12000美元,以这个标准来看,我们离达到高收入门槛只差临门一脚。但如果在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里找参照物,可以参考韩国、意大利,人均GDP的平均水平大概是3万美元。这个标准比世界银行认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高2.5倍。 我们做一个假设,目前到2035年还有13年时间,我们要从1.2万美元达到3万美元的水平,需要平均每年达到5%的增长率,还要保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稳定。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两年增长至关重要的原因,如果这两年的增长达不到5%,如何完成13年的中长期目标?更何况,接下来的十几年,中美关系恶化,国内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也在增加。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14亿人口的规模优势。其中,中产阶级将达8-10亿人。过去20年,跨国公司源源不断到中国生产投资,他们看重的就是中国巨大的市场。 其次,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达800-1000万,60%以上是学工科的。这意味着在供应链中,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高,现在在二三四线城市出现一个新现象,“专精特新”公司大规模成长,原因有三:一、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二、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完备;三、中国拥有大量人才储备。只要我们把国内市场治理好,确保经济的底层活力,有效保护私营企业的产权,中国巨大的规模优势会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能,从而支撑中国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 对此,我们要做几件事: 第一,无论是政府、家庭、投资者、企业家,大家要对中国的发展潜力有信心。 第二,我们要依靠市场经济体制,如果凡事都靠政府管,经济是搞不好的,要靠分散的决策体制,让每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三,作为一个大国,制度上保障人力资源发挥创新和创造性,生产率持续提升才有保障。如今资本积累规模已经非常大了,接下来最活跃的要素是人力资本,人力不是简单的劳动力,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技术改进和创新是中国最大的优势。 最后,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差距,体现了内部生产率的参差不齐,未来结构改革会有巨大红利。未来,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靠内部地区之间持续缩小差距来实现,时间不少于15年-20年。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我们应该保持乐观。
lg
...
金融界
2023-01-03
中国经济增长现40年来罕见一幕!褐皮书:四季度中国经济料出现“萎缩”
go
lg
...
中国褐皮书国际周一表示,衡量制造业和服务业利润、销售和就业的指数在2022年最后三个月较上一季度和一年前大幅下滑,可能出现萎缩。
lg
...
夏洛特
2023-01-03
“2023将是艰难的一年”!IMF:新冠将像“丛林大火”一样席卷中国 打压中国和全球经济
go
lg
...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周日表示,2023年全球经济将更加艰难,因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包括美国、欧洲和中国,都经历经济放缓。格奥尔基耶娃预计,中国未来几个月的新冠感染人数激增,将进一步打击中国经济,并拖累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
lg
...
夏洛特
2023-01-02
中信证券: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在消费和基建的支撑下能实现5%以上增速,A/H股做多机会值得期待
go
lg
...
现5%以上增速吗? 2022年全年
中
国
GDP
增速预计将比2020年略高,但低基数特征也将非常显著,因此在低基数效应下明年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速并不困难。排除事件冲击,考虑到2023年经济刺激力度扩大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经济活动将逐渐向潜在水平回归。从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基建将为经济复苏提供较强支撑。 ▍二. 疫情后通胀会上升吗? 从货币角度看,M2同比最近一次由降转升的拐点出现在2021年9月,距今已过去12个月,参考历史规律,CPI非食品项同比回升的拐点或将较快到来。从疫后需求修复的角度看,部分海外经济体在放松疫情管控政策后均经历了消费需求抬升、核心通胀压力上行的过程。最后,由于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整体偏低,因而明年上半年基数效应下猪肉价格仍然对食品项CPI同比形成支撑。但明年全年通胀压力相对可控,不太需要担心通胀水平超过警戒水平的风险。 ▍三. 美联储什么时候暂停加息? 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已快速步入衰退,仍在快速下行,存在房地产深度衰退的可能性;商品消费已出现疲软迹象,服务消费目前仍存在一定韧性,超额储蓄对于消费的支撑仅可持续至明年一季度;利率快速上升、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投资信心大幅下滑,加息节奏过快,存在未来企业投资快速下降的可能性;未来美国去库存趋势较难改变,各维度经济领先指标显示美国明年上半年步入衰退风险较高。核心商品项有望推动美国通胀增速出现明显下行,美联储紧缩压力将逐渐缓解,预计美联储将于明年一季度停止加息。 ▍四. 外需的拖累有多大? 明年生产性和消费性外需的趋势性回落将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显著拖累,我们预计全年出口同比约为-4%,是自2016年以来再次落入负增长区间。考虑到明年出口增速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其或是我国经济回暖的主要阻碍之一。尽管从增量角度来看,其对未来实际GDP增量的拉动作用将明显走弱,但存量角度中,外贸基本盘对于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支撑仍不应忽视。维护和拓展贸易伙伴关系将是明年扩大外贸、引进外资的重要手段。 ▍五. 信贷开门红成色几何?谁来加杠杆? 2022年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效果将延续至2023年初,一季度信贷增长可能会有超季节性表现,但短期内受到疫情等因素干扰,一月信贷投放可能会不及预期。在经济增长面临一定压力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将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预计将主动加杠杆,赤字规模和专项债规模或将增大,财政节奏依然保持前置。 ▍六. 基建投资增速还能维持10%以上吗? 从目前已经公布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的省份整体来看,2023年一季度新增专项债计划发行规模较2022年实际发行规模同比增加46%,假设按照这一比例进行外推,2023年一季度新增专项债发行量可能接近1.9万亿(2022年为1.3万亿)。配合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与之配套的银行信贷、新型融资工具,将对基建投资形成较大的增量支持。尽管基建投资基数偏高,我们认为明年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仍有望维持在10%以上。 ▍七. 还会有理财赎回潮吗? 2022年作为理财全面净值化的元年,分别在3~4月和11~12月出现赎回风波,对债券估值和投资管理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我们认为理财赎回潮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财全面净值化和理财投资者刚兑思维根深蒂固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况下理财将面临赎回压力,从债市稳定器变为波动放大器。理财净值化和投资者刚兑思维的矛盾决定了理财的赎回在市场短期大幅波动时难以避免,因此未来赎回潮仍有可能发生,但随着投资者越发成熟,理财机构经验越加丰富,预计赎回造成的影响将逐渐趋弱,理财规模也将重回增长通道。 ▍八. 10年国债会破3%吗? 2023年经济复苏趋势确定,但疫情冲击、地产投资持续低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等制约国内经济修复节奏和幅度。在经济波折修复环境下,利率将呈宽幅震荡行情。根据近年市场表现,预计2023年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在1年期MLF以上10bps~20bps以内,但在宽信用政策超预期、疫情影响和经济修复超预期等众多利空叠加的情况下,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或阶段性突破3%。 ▍九. 明年城投债会违约吗? 2023年城投债偿债压力呈现一定月度集中特征,但整体处于可控区间,且2023年稳增长仍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预期相对积极,偿债规模的月度集中并不会造成过度负担。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投资者面对过分夸大的舆情也能保持理性思考,因此城投债的“信仰”仍将继续维持,2023年在稳增长的趋势下,彻底打破刚兑的可能性较低。 ▍十.明年股指会上涨吗? 大类资产哪个最看好?2023年可能是A/H股表现亮眼的一年,理由包括:①国内防疫政策放松后,经济增速回升带动盈利预期改善;②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导致贴现率下行;③互联网平台监管进入常态化阶段;④房地产信用风险的担忧缓解。再考虑到当前A/H股估值处于历史偏低分位数,2023年的做多机会值得期待。除此之外,2023年海外避险资产的做多价值也值得关注,具体包括美债和黄金。202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由紧缩转向宽松,叠加美国经济可能进入实质性衰退,黄金和美债均有望进入牛市。若2023年下半年美联储正式讨论降息的可能性,则届时流动性敏感的美股和基本金属可能也存在做多机会。 ▍风险因素: 疫情发展超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影响我国加入全球高标准经贸协议进程;地产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经济基本面回暖不及预期;信用违约风险频发等。
lg
...
金融界
2022-12-30
“不建议押注人民币单向升值”!美国结束加息、
中
国
GDP
回升 兑美元“明年上看6.9”
go
lg
...
6.6,前提是在美国结束加息周期,并且
中
国
GDP
同时回升下发生。高盛则更为积极,预测未来12个月将上看6.9水平。 中国分析师提到,当美国通胀回落后,美联储可能在2023年中期前后结束加息,同时继重新开放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出现回升,预计明年人民币/美元将上涨约5%,触及6.6附近。 报道引述分析师所称:“2023年上半年,人民币可能会整理于7附近,原因是美国利率可能仍会得到上调,并提振美元指数。 ” “不建议投资者押注人民币单向升值,因为人民币也可能受到中美关系、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和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总结,今年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 管涛11日发表演讲指出,今年美联储开启了超预期的加息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叠加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遭遇了各种冲击,可以检验前些年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今年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年初还在升值,但3月初起冲高回落,8个月时间从6.3元跌到7.30附近,跌了13%以上。11月初人民币汇率触底反弹,到12月初又升回7.0以内。 在这一过程中,境内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没有出现抢购和囤积外汇的情况。外资今年2月开始持续减持人民币债券资产,到10月份已经连续9个月减持累计将近7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000亿美元,相关市场仍然保持平稳运行。 今年中国资本流出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出。短期资本外流规模创到2017年以来的同期新高,相比2015和2016年更好,但相比2017年以来的规模更大一些。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国际收支保持了自主平衡。今年,很多亚洲国家抛售外汇储备干预本币汇率贬值。但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外汇储备不降反增,储备余额减少2212亿美元,其中,交易引起的外汇储备实际增加610亿美元,全球股汇债“三杀”引发的负估值效应2822亿美元。 他强调:“这些超预期的冲击是对前期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因为一个政策好不好不是看顺风顺水的时候,应该是看逆风逆水的时候,能不能经受极端市场情形的考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市场还是比较有韧性的。” 中国国家卫健委26日晚间公告《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明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亦取消划分高低风险区。 高盛将这个“方案”视为中国迈向全面重新开放的重要一步,但对当地医疗系统近期面临的更多挑战持谨慎态度。当前大城市是疫情的“震央”,而即将到来的春运会把疫情带到广大农村地区,届时医疗资源本就薄弱的农村地区将面临更大挑战,政府应尽快准备好ICU床位、药物和医护人员。 尽管卫健委已停止发布新冠确诊数据,但根据香港、台湾的经验表明,中国大陆每日新增病例可能会在12月下旬或1月达到峰值。因此,高盛更加笃定预测中国今年第四季的GDP为1.7%,这个数字低于市场预期。 但长期来看,重新开放将起到积极影响,高盛展望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为5.2%,高于市场预期,并将导致人民币升值。 高盛维持预计未来12个月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可小幅升值至6.9水平。#2023年前景展望#
lg
...
小萧
2022-12-29
恢复信心恐没那么简单!未来几个月中国经济前景黯淡 但明年或迎来强劲反弹
go
lg
...
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国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和信心造成了的一定的损害,在中国完全解封之后,经济恐不会马上反弹,明年第一季度前景仍不容乐观。
lg
...
夏洛特
2022-12-29
北京、上海、广东“带头冲”!中国解封后全力拼经济 “4省市听命搞定混乱局面”
go
lg
...
中国解封后全力拼搏经济,中国国家发改委周二指出,北京、上海、广东与安徽领头,4省市听命搞定混乱局面。
lg
...
小萧
2022-12-28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经济恢复需要综合施策,首要是恢复信心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go
lg
...
所增大。统计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
中
国
GDP
为87.03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呈现缓慢恢复态势。 经济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是消费疲弱,2022年的多项消费支出低于趋势水平。李扬,中国消费疲弱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收入增长缓慢,消费的主体是居民,而消费的基础则是居民收入增长,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二是居民债务负担加重。据统计,2020年底,中国居民每年债务还本付息额相当于当年可支配收入的15%,这个水平比美国的高出一倍。三是疫情的反复,从根本上侵蚀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基础,抑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当前,国内的投资增速全面下降,其中的房地产投资下行尤其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从过去20余年的趋势性上升,近年来已开始进入趋势性下降通道。第三个问题是,国内的对外经济活动疲弱,受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下行、美国消费需求从商品转向服务、东南亚对我国出口替代、国内出口企业因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生产中断和谨慎接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三季度出口走弱,8月出口环比增速已经转负。在内需疲软导致出口转内销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出口价格竞争加剧,加之进口价格高涨,我国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 关于就业,李扬认为,我国出现了较严重的结构性视野,主要表现有四,一是16-24岁以及20~24岁的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接近20%,二是大学生、年轻人所青睐的行业萎缩的比较厉害。三是已外出农民工劳动的饱和程度整体不高,建筑、房地产等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增多,就业饱和程度不高,再就业难度很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四是人力资本流动通道变窄、灵活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在居民收入增长受限、城镇消费不振的环境下,可能形成“低消费/低就业”螺旋。 论及我国的金融财政状况,李扬表示了较大的担忧。 在金融领域,我国自2021年便已出现“宽货币、紧信用”现象,诸如企业和居民等广大实体经济主体广泛地转变行为方式:企业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居民则从借钱购房和消费,转向少支出和增加预防性储蓄;金融机构则从过去的控贷、限贷,转向如今的推销贷款,中央银行则从控制银根转向鼓励银行贷款,如此等等,都表现出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冲击”。 在财政领域,“四本账”的状况均不理想。由于经济下行和疫情冲击,我国一般公共预算顺理成章地增支减收,进而导致赤字和债务增加。政府基金预算亦然,特别是其中的土地出让收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而减收较多,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恶化。 面对这些情况,今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大方向便已清楚,这就是:财政政策要走向前台。李扬认为,借鉴2008年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的经验,借鉴日本在“失去的30年”中所采取的各类政策及其协调配合的模式,大规模动用政府财政手段,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公共支出,可能是恢复经济的主要路径。不久前中央深改委关于“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安排,也为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条件和政策保障,达成这一目标,财政政策显然应当增加支出,政策重点则需要从过去几年的收入端,即大规模减税降费,转向支出端,即大规模增加公共支出。“二十大”报告在阐释未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时惜字如金,但却凸显了“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和“着力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前者涉及宏观经济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后者则涉及政策的重点。 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形势并不太有利,国内形势也有一些长期的积累的矛盾在逐渐显露。面对复杂的局面,我们需要多措并举。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恢复信心和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李扬指出,“我们要做好应对困难局面准备。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仍然存在,因此,中国经济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经济之一。”
lg
...
金融界
2022-12-27
上一页
1
•••
54
55
56
57
58
•••
65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猝不及防!中国股市突然遭遇暴跌 究竟怎么回事?
lg
...
突发!一则数据暴击欧元,美元冲破108,黄金触及2700 比特币大狂欢
lg
...
普京一再暗示动用核武器,黄金暴拉触及2700!小心这一巨大利空
lg
...
【比特周报】中国“最懂区块链官员”宣告开除党籍和公职!特朗普一举刺激比特币上破9.9万
lg
...
普京“动核”毫不手软?!金价狂飙、上破2710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26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495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60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