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CoNET
|
客户端
|
旧版
|
北美站
|
FX168 全球视野 中文财经
首页
资讯
速递
行情
日历
数据
社区
视频
直播
点评旗舰店
商品
财富汇
登录 / 注册
搜 索
综合
行情
速递
日历
话题
168人气号
文章
国君宏观:预判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4.8%,两大脉络五个判断勾勒出全年投资线索
go
lg
...
电子、计算机、机械等)。同时,重点关注
一
带
一
路
的出海优势产业(建筑、建材、通信、电力、交运等)。 整体而言,上半年“中国滞,美国胀”,国内逐渐走向复苏,流动性宽松,科技产业政策积极加码,背城一战,基本面与风险偏好面临波动。临近下半年的动态变化是“中国要胀,美国要滞”,国内基本面全面好转,叠加实际利率下行,新金融周期酝酿。 目录 正文 2023年是向阳而生的一年。 在经历了2022年的波折后,我们似乎对很多问题的“底部”都看得更加清晰。 对于2023,我们认为中美经济周期会经历“先收敛、再分化”的过程。中国在Q2率先走出“泥潭”进入趋势性复苏。但站在当下,两国都面临着各自老问题的“最后一战”,中国是防疫,美国是通胀。对于未来,我们提出五点判断: (1)应对抗疫,微观执行不是“敦刻尔克大撤退”。 ——经济底在一季度,对下半年经济更乐观,关注消费的衔接 (2)长期增长预期的变化需要静候“三中全会”信号。 ——释放潜在动力需要制度优化,地产、金融、农村、央企可以期待 (3)中国版“准MMT”加码,中央加杠杆箭在弦上。 ——货币配合财政,央国企与产业政策结合,金融政策偏宽 (4)灰犀牛还没走远,安全资产意义仍在。 ——阶段性关注黄金、国债、资源品投资机会 (5)大国产业,投资机会看“本土化”政策红利和“阵营化”出海优势。 ——主线在科技 在上述线索中,国内经济前低后高,长端利率先下后上,通胀无忧下半年关注度升温,金融政策基调宽松,产业政策地位提升。 2023年是万物回暖的一年。 1. 病毒挑战:抗疫不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 对于2023年的经济,有序放开至关重要。当前防疫优化的步伐已经加速,但我们认为后续微观主体的“抗疫战”不会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到最终开放前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国内城乡差距大,区域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过往三年防疫模式,导致企业生产在未来应对疫情冲击时仍需适应。走向最终的开放阶段,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会明显大于海外。因此,我们预估,放开过程大概率会从眼前趋同的大幅优化走向“区域”、“企业”再度结构化的局面。当前预期引导阶段,打消顾虑必然“步伐更大”,回到微观主体,我们相信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企业端优化过程更适用于“走小步,不停步”,这也将带来抗疫过程中的“行业出清”。 对于后续疫情和经济影响的看法,从时间规律、资源分配、经济运行三个视角来看: 1)全球防疫放松的时间规律。全球防疫放松的时间规律。多数相近经济体的放开时点在2022年的4月,从放松到疫情峰值一般是一至两个月时间,海外第一轮爆发到平复的完整周期在四个月左右,后续疫情再爆发的峰值降低、周期缩短。疫情峰值的单日感染率从0.1%-1.1%不等。但国内的差异点在于对前期病毒变种没有大规模感染、冬季疫情高发阶段进行优化落地,这些因素可能会对后续防疫政策进一步调整带来额外扰动。对于整体疫情的高峰点,我们认为大致会在2023年1月中下旬-2月初附近。 2)资源分配角度,单纯从重症率看,局部医疗资源紧张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如果我们横向比较各省份情况,理论上我们参照全球经验,越南、中国台湾、新加坡放开后经历一轮完整Omicron感染一个季度,全部确诊为总人数的14%。重症率角度,国内3-11月Omicron时期平均重症率1.2%;4-6月部分省份大规模疫情重症率3.4%;7-11月各地小规模疫情重症率0.5%。可以分成三个档次,假定为0.5%。ICU使用峰值阶段就是新增确诊最多的一段时间,我们从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看到新增确诊最多的两周基本占当季新增确诊的25%,利用各省份现有的重症医学科床位和日常病使用率,我们大致可以倒推出满足ICU使用量的峰值阶段的日均确诊比例,确诊比例越高(红色)代表着资源压力越小,在0.5%的情况下多数省份压力较大。但是,如果假定重症率能够维持在本轮9-11月的疫情情况,那么多数省份将不再面临资源压力。因此,后续各地政策变化取决于重症率的演化。反观中国香港在年初的挤兑中采取了定点医疗、居家隔离、分级诊疗相结合的办法,大陆地区大概率同样需要采用各方资源的配合。 3)经济运行特征。复盘全球,我们看到复苏力度和防疫政策放松程度并不存在正相关。政策刺激和自身周期决定了放开后的经济动力。对经济分项而言,防疫放松与消费相关性更加稳定,对生产影响存在差异,与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无关。从放开的单季表现来看,增长低于GDP的季节性是大概率事件。中国香港、新加坡分别优于或持平季节性是因为在放开之前的季度,增长已经明显恶化,若考虑之前一个季度的情况,当季GDP应该大体比季节性低1-3个点左右。这为2023年Q1增长带来了下行不确定性,压力测试不排除2%左右单季增长的可能。整体而言,只要政策没有明显回摆,我们判断,由疫情引发的债券收益率下行和股票市场调整幅度都不会太大。 如何应对疫情中的生产冲击,会使后续生产端的扰动更大。从一些东亚企业的生产业务中,我们看到了企业施行比总体防疫更加严格的防疫措施,生产线的防疫压力并不小,企业建立内部流调系统等。基于此,对于后续防疫的有序放开,我们认为制造业和服务都有可能再度面临集中度提升。疫情爆发阶段,甚至反复多轮的疫情冲击下,由于企业应对疫情冲击的方式和能力不同,会导致新的一波行业出清。 在疫情平复后,我们对消费的判断会更积极。国内如果后期追求压平感染率曲线,会导致生产和消费在初期的冲击不大,但压力周期可能会长于海外经验的四个月左右,如果依照目前的快速闯关,可能带来更快速的影响。我们认为上半年基本面不强,通胀无忧,下半年消费修复,届时通胀关注度开始提升。 从就业端来看,我们通过CIER指数(求职需求人数/求职申请人数),2022年Q3相比较Q2在行业就业层面,电子元件制造、酒店餐厅和部分高技术服务业就业热度回升明显,包括教培、互联网等前期受到打压的部分行业。地产和高能耗行业就业热度回升缓慢。而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失业率持续高于整体,且趋势并没有回落,这一点对政策优化中的消费形成制约。因此,对于消费2023年的消费我们更看好中高收入群体相关的消费表现,主要在可选消费、场景类消费。 2.中枢空间:“正常化”后的长期增长到底是多少? 有序放开后,经济回归正常化,意味着长期增长的中枢也要回到大家的视野,这是关乎A股未来盈利预期、政策合理发力程度的重要问题。我们试图从两个视角尝试回答:一是学院派的理论估计,二是经验性的自下而上加总,而这两个视角恰恰体现出了预期不同的根本原因。 从生产函数评估来看,机构和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潜在增速应该在5%-6%之间。对中国固定资本、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都体现出中国未来的潜在增长中枢相对乐观。 但是,市场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似乎越来越难与5%-6%的潜在增速相匹配。如果我们转向自下而上的视角,长期增长大体可能会落在4%左右,是一个明显低于前者的结果。 1)投资端,我们考虑制造业投资在数字化、清洁化、国产化背景下维持住17-19年相对景气的5%左右增速,地产鉴于未来十年增量需求在年均8-10亿平左右,年均投资增速3%左右,广义基建增速依据十四五规划维持在年均4.5%左右,投资端的长期增长大致能够稳在4%-5%; 2)消费端,疫情前的消费逐年回落趋势开始加速。参考全球各地区与国家经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依然低于2019年4个点,德国、意大利低于疫情前2个点,其余国家基本回到疫情前,少数国家有阶段性改善(韩国、美国)。假定中国消费增速较疫情前回落3个点,长期中枢能够维持在5%; 3)出口端,按照出口对GDP贡献维持在2%附近均值水平(15-19年),出口复合增速维持在1%附近。 加上第三产业的进一步正常化,那么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增速大体在4%-4.5%附近 。 无论哪种视角,都意味着2023年的宏观经济是一个触底向上的过程,这是我们对2023年市场不悲观的基础。 但是这接近1个百分点的差异源于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源于全要素生产率能否充分释放。而释放的要点,并不在于传统宏观政策的发力,而在于营商环境,企业和居民的预期,在于制度型红利的进一步释放。这些因素的变化,才是带动现实向潜在增速靠拢,带动权益资产明显上涨的动力。我们相信逐渐临近年底的“三中全会”,事情会有更加积极的变化。而在2023年上半年防疫优化的“背城一战”里,对长期增长预期的抬升依然存在难度。 3. 安全资产:“灰犀牛”并没有远离 2022年中,我们感受到了传统宏观分析的失效。在应对低通胀、低利率反转的过程中,多数分析都带有“赌博”和“事后诸葛”的意义。站在2022年底,我们认为未来,市场寻求安全资产的趋势依然没有终结。 疫情三年,各国积累的政策刺激,叠加地缘问题,使得海外集体走入了遏制-通胀的轨道,政策回归常态,利率快速走高,带动全球实际利率从历史低位开启反弹,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两个变化:一是传统避险的“锚”开始松动,二是“cheap money”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市场的预期回报率却不断下降: 1)债务大幅抬升的副产物就是美元购买力的损失和美债避险功能的弱化:一方面,美元购买力长期走弱的势头并没有因为美国经济前期强劲而停止,反而在债务增加中持续下行。另一方面,在全球储备资产中,美国国债的份额从2018年开始就逐渐减少,与其相对的是黄金份额增加。特别是2022年下半年,中日等国对美债进行抛售。除了美债收益率上行的因素外,本质上是金融环境动荡下的主动选择,或为减少外部资产依赖,或为稳定本币的币值。 2)全球负利率债券规模大幅减少。在全球加息潮中,各国国债收益率都出现上升,资金成本抬升,全球“便宜钱”越来越少。负利率债券整体规模已经回到2014年附近,留守的主要是日本。而日本的存在,以及YCC政策的反转与否,恰恰也构成了2023年金融市场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在开年环境中继续强调安全资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仍要面对不少“灰犀牛”: 美国关于中国的法案、俄乌局势的进程,都可能带动全球货币体系与产业格局的新变化。 除了日本YCC是否提前反转,欧洲与新兴市场债务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疫情冲击下,国内地方财政与城投债务压力的释放。 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对防御资产的需求。我们认为黄金、国债在上半年依然具备吸引力。同时,部分资源品的短缺也将在全球需求企稳向上的阶段暴露,特别是中国顺利过渡到复苏,这会再次掀起对资源品的投资浪潮: 1)对于黄金而言,在石油美元体系松动,美元储备地位进一步弱化的背景下货币属性将进一步提升,同时美国上半年通胀粘性相对较高,经济下行加速的背景下,美国实际利率依然有进一步下行空间,二者对黄金价格将构成有利环境。 2)对于国债而言,国内基本面当前并不支持长端利率的持续背离,虽然对于2023年长端利率可能有逐级抬升的压力,但是在防疫优化初期和前期市场预期的透支下,开年我们认为依然会回归现实,带有阶段性机会,最终维持震荡向上的格局。 3)对于部分资源品的问题,供需紧平衡的问题没有解决,价格没有弹性源于对未来需求的悲观。但是在低库存的背景下,任何地缘不确定性或是需求的超预期都会带动部分资源品的通胀。 对安全资产的需要,本质上源于“美国通胀高,中国经济弱”的格局虽然松动,但还没有结束。这个尾部的环境制约了资产收益空间,我们虽然看到了曙光,但真正的日出仍要等待。 4. 信用切换:中国版“准MMT”继续加码 “信用缺载体”已经持续了很久。2021年底时,我们提出中国的金融周期在2022年进入尾部阶段,2023年将酝酿新一轮金融周期。站在当下,我们提出这轮金融周期开启的前哨是广义财政发力,中国版的“准MMT”加码。 现代货币理论(MMT)是一个不被国内认同的概念,“财政赤字货币化”会对大国财政纪律、央行独立性、币值稳定构成威胁,特别是全球通胀的出现更为西方推行“MMT”的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但是对于国内,在防疫和地产影响下,地方财力吃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需求端没有抓手也是眼前的问题。我们看到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大幅攀升,市场大多数将这种“盈余”解释为预防性。我们不否认,其中部分储蓄的流出未来会带动经济修复。但我们认为还需要政策发力,才能带动更多的居民和企业走出“追求债务最小化”的困局。 2023年的显性财政会有进一步扩张,赤字率提升至3%左右,但在地方艰难的情况下,未来以央行再贷款、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央国企配合发力会更加明显,除了显性财政之外,准财政发力与产业政策结合,这就是中国版“准MMT”加码的表现。而中国版准MMT的落地,并不会像海外在居民消费刺激上大做文章,更多地会指向绿色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突围。 回顾2022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央行大量的再贷款投放以及政策性金融机构纾困力度的升温。2022年,全年投放2.6万亿以上的再贷款和“准财政”支持,相比较2021年5000亿左右明显提升。2023年,从准财政发力而言,我们认为中央加杠杆的意愿会更强。与之相伴随的,在地方压力较大的阶段,整体金融政策会处在一个偏宽的状态,进一步强监管的意愿不强。 对2022年信用投放变化,我们可以总结为三个特征: (1)社融呈现“好坏”交替震荡,波动加大。2022年社融增速和新增社融均呈现高波动,“好于预期”与“差于预期”交错。究其原因,在疫情反复以及地产调控两大因素扰动下,私人部门消费以及融资需求弱修复更显曲折。宽信用过程颠簸,信贷回升的持续性总是“命悬一线”。 (2)政府主导的融资占比提升,结构改善主要依赖政府。在疫情反复以及内生融资需求偏弱的背景下,本轮“宽信用”更多体现政府力量的托底作用,信用扩张以及结构改善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以及落地节奏。2022年6月1.62万亿天量政府债,支撑当月社融总量和结构改善。全年的中长期信贷中也有大量与基建项目相关,基建类融资需求持续较高。 (3)新领域信用承接能力加强,但体量依然有限。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助力下,绿色贷款以及普惠贷款明显提速。根据央行2022年三季度信贷投放统计数据,房地产和住房贷款增速放缓,而绿色贷款同比增速13.7%,而普惠贷款同比增长21.6% ,普惠以及绿色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为54%。向后看,地方财政空间受限,政策性金融工具仍将延续,新经济领域将承接更多信用,实现结构性“信用扩张”。 对于2023年,我们认为信用会出现边际改善,结构上仍然处在新老经济切换的过程。社融方面,中性情形下,我们预计2023年社融新增约36.5万亿,较2022年提升3.5万亿左右。社融增速进入逐步回升阶段,低点出现在年初,12月或达到全年高点,即10.5%。信贷方面,随着地产“三只箭”落地以及疫情政策逐步优化,宽信用政策逐渐见效。预计2023年全年新增信贷22.5万亿,较2022年预测值20.2万亿同比多增约2.3万亿,预计2023年末信贷增速为10.6%,较2022年末预测值10%回升近0.6个百分点,全年中枢为10.4%。 结构性政策上半年延续发力,宽信用逐步过渡至“第二阶段”,中长贷改善趋势不变。从中长贷占比结构来看,2023年中长贷增量占比达47%。考虑到政府专项债提前发行以及金融机构“早投放,早收益”的习惯,信贷投放仍将前置,预计开门红中长贷新增占比可达48.1%。 新经济领域继续加强对宽信用的承接。假设2022年12月以及2023年绿色信贷增速保持在30%以上(与2021年相当),2022年绿色信贷可达5.7万亿,而2023年绿色信贷增量更是冲高至7.8万亿。按照现有绿色债发行节奏,预计2022年与2023年绿色债券发行净融资规模达4806亿元、4921亿元。若2022年结合碳减排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使用完毕,且于2023年接续,2022年以及2023年绿色类融资扩张将达到7.8万亿、9.9万亿,分别贡献社融达38%、43.7%。 除了信用,我们预判中国的实际利率会出现下行。2022年下半年虽然名义利率相对稳定,但实际利率水平实质上是在不断上升的。当前实际利率上行的因素主要源于名义利率水平维持,但通胀走弱的状态。我们相信202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而下半年通胀形势逆转后,实际利率有望进入趋势性下行,配合产业与金融政策引导居民和企业储蓄资金的进一步释放。 5. 大国产业:寻找“本土化”与“阵营化”的机会 产业分工是地缘冲突与大国博弈的经济折射,特别是2022年之中我们看到了更激烈的变化。对于2023年,中国产业政策的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在寻找产业政策的投资机会前,我们先对疫后三年的大国产业有一个全局认知。 通过对代表性生产国、消费国、资源国的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中可以看出疫情后的三个趋势已经很难扭转: 1)全球对外直接投资(ODI)经历了明显回落,疫情进一步阻止了ODI反弹,目前已经回到90年代水平,大国产业本土化、并行化的趋势不可扭转。 2)消费国ODI持续位于低位且不断下行,本质上是发达经济体产业回归产业保护的抬头。资源国ODI下行最为迅速,生产国ODI处于中位,背后是产业承接的不畅。 3)资源国出口在2022年出现显著下滑,同时消费国对生产国和资源国的ODI下滑从2018年以来都更加明显,这是资源品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因素之一,并且短期也很难发生改变。 回到中国,中国本土FDI结构越来越单一,从FDI来源来看“阵营化”更加明显,中国与全球直接投资格局的演变将对大国产业政策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 以芯片行业为例,近些年我们看到了高科技产业已经从全球化、分工化走向本土化、并行化,在2022年中我们还看到了资源品供应与结算的区域化、阵营化。基于此,对于2023年,大国产业博弈的投资机会主要在两方面:“本土化”的政策红利和“阵营化”的合作与对外投资。 “举国体制”的影子在美国早已显现。2022年美国颁布的《芯片与科学法》,市场的解读多集中在法案带动高达1400亿美元的美国本土制造产能投资,增加60~70万片/月产能,大致为全球先进制造产能总量的30%~40% ,更主要的是在高阶制程的产业链“去中国化”。 但是法案本质上,是美国对传统的科技政策执行逻辑进行了大幅调整。法案改变了美国过去政府和商业给学界提供经费,学界采取学术自治的模式确定经费使用的模式。而是直接大范围采取政府参与确定研发经费使用方向的方式,通过法律明确要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偏向应用研究的技术创新,支持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关键技术标准开发、设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等,同时也进一步把美国研究安全提到了更高的位置。2023年除了半导体行业,我们仍然需要提防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等领域的“竞争”。 关于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落地,产业政策逻辑应该如何?我们试图从一个日本产业政策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的《振兴机械工业临时举措法案》,来寻找政策逻辑。 该法案帮助日本形成了完备的机械工业。法案初期对日本的机械设备生产品种,生产数量,技术和零件原材料采购进行明确规定限制,确定分工,防止恶性竞争,进而促进企业专门化,降低设备成本和产品规格统一,推动生产专业化。并且《机振法》也有明确条例,凌驾于反垄断法之上,体现了调控产业的决心。日本通过设置机械工业审议会,作为通产省的咨询机关。 从政策设计而言,《机振法》的核心是通过扶植设备与零配件工业来促进整机制造,培育机械工业的核心技术能力。除了上述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日本开发银行来审批企业融资申请,日本开发银行和中小企业金融公库落实,通产省大臣听取机械工业审议会报,企业提交合理化实施计划的投资计划书。为企业融资提供长期性支持(1961-1975年),这些企业贷款主要用于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制造,政策思路先是进口替代,然后开始鼓励出口。而且贷款审批不仅是融资支持,还有实力认可,为部分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在1956年,1961年,1966年的三次《机振法》变化中,日本逐渐制定机械工业行业结构改造计划,行业内融资支持结构变化,完成产业内结构引导。虽然日本政府为保护幼稚产业直接投入的资金数额有限,对减轻民间制造业费用不能起到明显作用,但这不意味着政策影响不大,在当时实际上大大促进了民间设备投资的社会氛围。 回到国内,2023年将是产业政策大放异彩的阶段,我们聚焦吃“本土化”的政策补贴红利,抓“阵营化”优势产业对外投资的收益: 1)本土化政策补贴的红利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信创、工业母机等高端制造领域; 2)阵营化优势产业,主要在“
一
带
一
路
”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与制造业合作。其中,尤为关注建筑、建材、机械、交运,海外业务占比高的龙头,以及高端装备出海逻辑(通信、电力、交运)和国内西线开发,在地域层面对重庆、云南、广西、福建、新疆等省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强的投资机会。 6.全年预判:“V型预期,U型现实”的重演? 综合五条线索,2023年的经济形态会如何?2022年的疫情过程中,我们在二三季度经历过复苏预期高涨,但最终弱复苏的现实,2023年上半年重演的可能性不小: 1)相较于市场,我们对一季度更谨慎,二季度开启修复,对2023H2会更乐观。全年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5%左右,前低后高,预判基准情况增速在4.8%-5%。投资前半程发力,消费后半程衔接,制造业、基建和可选消费是亮点; 2)通胀无忧,但下半年市场对通胀的关注度会开始提升,CPI-PPI剪刀差在下半年再度反转,警惕下游的再度承压; 3)社融底部在上半年,后续一路拾级而上,宽货币开年延续,宽信用更主要体现在二季度之后。 整体而言,上半年“中国滞,美国胀”,国内逐渐从衰退中走入复苏,流动性宽松,科技产业政策积极加码,背城一战,风险偏好和基本面都面临波动。向下半年行进过程中,动态变化是“中国要胀,美国要滞”,国内基本面进一步好转,消费中枢趋势性抬升,地产投资同步向正常化靠拢,叠加实际利率下行,期待地产长期模式明晰,金融、央企与农村相关制度要素改革的信号,2023年注定是向阳而生,万物回暖的一年。 7. 风险提示 除去安全资产部分讨论的日本、欧债与新兴市场债务等风险要素外,对于2023年而言的黑天鹅,我们认为还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国内疫情爆发产生病毒新变种,进而对疫情发展和全球外部环境产生干扰; 二是俄乌局势等地缘冲突再度升温,导致全球能源、粮食等初级品价格波动; 三是美国意外陷入深度衰退,同时利率在尾部阶段维持高位带动金融系统动荡。
lg
...
金融界
2022-12-09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白宫警告:中国扩大影响力做法“不利于”国际秩序
go
lg
...
伙伴关系,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
一
带
一
路
”合作文件。17个阿拉伯国家支持全球发展倡议,15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14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阿拉伯国家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支持中国维护核心利益。中国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在巴勒斯坦等问题上对阿拉伯国家的坚定支持始终如一、从未缺席。双方合作建设的阿尔及利亚嘉玛大清真寺、卡塔尔卢塞尔球场、科威特中央银行新总部大楼、苏丹麦洛维大坝、罗赛雷斯大坝加高、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成为中阿友好地标。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开设20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课堂,中国40多所高校开设阿拉伯语专业,为中阿友好源源不断培养新生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阿同舟共济,相互支援,在疫苗研究和使用、联防联控、经验共享、医疗药品等方面开展高效合作,树立了团结抗疫的典范。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双方先后建立17项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有力促进了中阿关系全面蓬勃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样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加快国家发展的历史任务。新形势下,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传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继续高举不干涉内政旗帜,坚定支持对方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继续合作共建“
一
带
一
路
”,不断扩大粮食、能源、投融资、医疗等领域务实合作,实现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互利共赢。继续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给变乱交织的地区注入更多稳定性,为和平与发展事业增添更多正能量。继续共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促进人民相知相亲,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三、携手共进,建立中海战略伙伴关系 海湾合作委员会一体化进程成效显著,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组织之一。海合会国家区位优势突出,是联通亚非欧的地缘枢纽;能源资源富集,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的30%、20%,是世界经济的能源宝库;锐意开拓、敢为人先,是发展高新产业的沃土。40多年来,海合会致力于建设“一个市场、一个经济体、一个金融体系”,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同海合会国家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各领域合作范围广、程度深、成果实。过去10年,中海关系更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中国保持海合会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石化产品出口国地位。2021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300亿美元,中国从海合会国家进口原油突破2亿吨大关。双方产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金融等传统合作广泛深入,5G通信、新能源、航天、数字经济等高技术合作方兴未艾,“智造”新名片、产业新图景展现出中海发展新气象。 面向未来,中国将以建立并加强中海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同海合会国家巩固传统友好,深化互信,继续坚定支持海合会国家维护主权、独立、安全、稳定,继续支持海方加快一体化建设、实现多元化发展。中国将同海方一道,打造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新格局,加快推动金融投资合作新发展,培育人文合作新亮点,拓展创新合作新领域,深化中海利益融合。 四、再接再厉,推动中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再创新高 沙特是全球重要能源输出国和二十国集团成员。作为战略伙伴和真诚朋友,中方高兴地看到,沙特人民在萨勒曼国王和穆罕默德王储领导下,朝着实现“2030愿景”奋力前进,经济、社会多元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绿色中东”、“绿色沙特”等重大发展倡议备受关注,沙特在全球政治、经济、能源等领域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我们为好朋友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中沙建交以来,双边关系蓬勃发展,过去10年中沙合作更是阔步前行。双方尊重彼此主权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历史和文化传统,支持彼此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开展紧密战略协作。务实合作迅猛发展。从延布炼厂到古雷乙烯石化项目,从吉赞产业聚集区到红海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从5G通信到合作探月,重大项目接连上马。人文交流不断扩大,沙特4所大学开设中文专业,8所中小学开设中文选修课。中沙合拍的首部电视动画《孔小西和哈基姆》广受小朋友喜爱,播撒中沙友好的种子。 中方将以这次访问为契机,同沙特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始终不渝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倡导独立自主,携手反对外部干涉。加强共建“
一
带
一
路
”倡议同沙特“2030愿景”对接,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走深走实,深化两国利益融通、民心相通。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内协作,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为维护中东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成功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方向前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将始终不渝以中国新发展为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同阿拉伯兄弟一道,传承历史友好,共创美好未来!
lg
...
夏洛特
1评论
2022-12-08
美国恐慌!习近平将访问沙特合作 本周有望“签署多项能源、安全和投资协议”
go
lg
...
是利雅得最大的贸易伙伴,沙特阿拉伯是“
一
带
一
路
”全球基础设施计划的成员。 一位沙特高级官员说:“我们早就说过,与华盛顿共进晚餐的人比华盛顿还多。当这次访问开始时,这一信息将非常明确。中国人不说教,他们尊重,他们知道如何做生意。” “另一方面,美国人希望我们选择立场,但我们不会,”该官员强调。 美国对其认为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直接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努力感到不安,在面临严重的西方制裁之际,俄罗斯加大了向北京出售打折石油的力度。北京仍然严重依赖石油来满足其能源需求,并且毫不掩饰其巩固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能源和政治关系的意图。 在访问之前,中国国旗在利雅得各处和接待习近平的礼堂悬挂。海湾领导人和商界人士预计将于周三抵达,许多人本周早些时候收到了匆忙的邀请。 据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2021年阿拉伯世界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据新华社报道,2021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2.65亿吨,占进口原油总量的51.6%。
lg
...
小萧
2022-12-07
海关总署:今年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6%
go
lg
...
5亿元,收窄39.5%。同期,我国对“
一
带
一
路
”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12.54万亿元,增长20.4%。其中,出口7.13万亿元,增长21%;进口5.41万亿元,增长19.7%。 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前11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19.41万亿元,增长13.6%,占我外贸总值的50.6%,比去年同期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22万亿元,增长18.1%,占出口总值的60.6%;进口6.19万亿元,增长5.1%,占进口总值的37.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7万亿元,下降0.1%,占我外贸总值的33.1%。其中,出口6.87万亿元,增长2.4%;进口5.83万亿元,下降2.8%。国有企业进出口6.15万亿元,增长14.1%,占我外贸总值的16%。其中,出口1.72万亿元,增长9%;进口4.43万亿元,增长16.2%。 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增长。前11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2.47万亿元,增长8.4%,占出口总值的57.1%。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1.45万亿元,下降1.8%;手机8574.2亿元,增长4.2%;汽车3637.6亿元,增长79.3%。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91万亿元,增长9.9%,占17.9%。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1.07万亿元,增长7.2%;纺织品9058.3亿元,增长7%;塑料制品6521.2亿元,增长13.4%。此外,出口钢材6194.8万吨,增加0.4%;成品油4600.5万吨,减少19.4%;肥料2241.5万吨,减少28.4%。 铁矿砂进口量价齐跌,原油、煤、天然气和大豆等进口量减价扬。前11个月,我国进口铁矿砂10.16亿吨,减少2.1%,进口均价(下同)每吨780.9元,下跌27.8%。同期,进口原油4.6亿吨,减少1.4%,每吨4817.1元,上涨50.3%;煤2.62亿吨,减少10.1%,每吨974.5元,上涨42.9%;天然气9900.6万吨,减少9.7%,每吨4189.1元,上涨51.2%;大豆8052.6万吨,减少8.1%,每吨4459.3元,上涨25.4%;初级形状的塑料2804.1万吨,减少10.4%,每吨1.23万元,上涨6.5%;成品油2312.4万吨,减少7.2%,每吨5064.3元,上涨28.5%。此外,进口未锻轧铜及铜材535.7万吨,增加8.5%,每吨6.18万元,上涨1.2%。同期,进口机电产品6.36万亿元,下降4.7%。其中,集成电路4985.1亿个,减少14.4%,价值2.52万亿元,增长0.6%;汽车(包括底盘)81.4万辆,减少7.4%,价值3277.7亿元,增长1.7%。
lg
...
金融界
2022-12-07
习近平中东之行:参加两场峰会、签署数十项协议和谅解备忘录 中国和海湾国家经济关系料加强
go
lg
...
投资机会提供了市场,这些领域与北京的“
一
带
一
路
”倡议相契合。 “海湾合作委员会希望外国直接投资(FDI)不仅能满足当地需求,还能让这些经济体融入全球供应链,”SIA Energy International董事总经理Fareed mohammedi表示。 “中国企业将帮助实现这一点,首先是在亚洲地区层面,然后是在其他地方。”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和最大的阿拉伯经济体,沙特阿拉伯的目标是通过创造能够为沙特人创造就业机会的新产业,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在FDI落后的情况下,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将推动项目的发展。 它正与该地区的商业中心阿联酋竞争,希望成为一个运输和物流中心,包括开发海港,利用该地区位于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战略地位。 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也在投资未来技术,将其作为经济多样化的支柱,以在全球摆脱化石燃料的转型中获得动力。 一位地区高管8月份时告诉当地媒体,中国科技巨头华为正在敲定在沙特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的地点,这将是该地区继阿布扎比之后的第二个数据中心。在线巨头阿里巴巴与STC集团在沙特阿拉伯开展云服务合作。 中国企业正在考虑参与沙特投资5000亿美元的NEOM开发区等大型项目的建设,同时,随着沙特开始打造本土内容,包括新兴的国防和汽车工业,中国企业也在考虑在采矿和制造业方面的机会。 海湾国家寻求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平衡 分析人士说,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湾国家如何处理中国和西方在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等敏感领域的供应链,可能仍将是沙特与主要安全伙伴美国之间的一个摩擦点。 Highbridge Advisory董事总经理Adel Hamaizia表示:“管理这些数字鸿沟、红利、脱钩和分化是沙特阿拉伯、海湾合作委员会以及更广泛的中东和北非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官员曾表示,尽管华盛顿仍然是一个关键的战略伙伴,但加深与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其他伙伴的关系,对该地区的国家经济和安全利益非常重要。 阿联酋高级官员Anwar Gargash上月表示:“我们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倚重东方,而我们的主要安全和投资关系则在西方。” 总部位于伦敦的智库亚洲之家(Asia House)在一份报告中称,2010年至2021年间,海湾合作委员会与中国的贸易额翻了一番。然而,自2004年以来,有关自由贸易协定的讨论一直在拖延,消息人士称,有关在近期达成协议的讨论似乎为时过早。 北京方面加强与海湾地区合作的主要动机仍然植根于中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而阿拉伯产油国仍严重依赖碳氢化合物收入来实现其多元化努力。 与沙特阿拉伯同为欧佩克+石油生产国联盟成员的俄罗斯,在因入侵乌克兰而受到西方制裁后,一直在通过打折石油增加对中国的出口量。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学者Karen Young说:“该地区所有的石油出口国都希望获得更多关于中国取消新冠疫情限制计划的信息,特别是像伊拉克和阿曼这样非常依赖中国市场的国家。”
lg
...
夏洛特
2022-12-07
渤海银行2022年第一期金融债券自12月5日正式起息
go
lg
...
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一
带
一
路
」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支持区域重点项目建设及区域企业发展。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自动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
lg
...
有连云
2022-12-05
异动快报:甘咨询(000779)12月5日14点12分触及涨停板
go
lg
...
前上涨。领涨股为深城交。该股为大基建,
一
带
一
路
,西部大开发概念热股,当日大基建概念上涨2.99%,
一
带
一
路
概念上涨2.67%,西部大开发概念上涨2.15%。 12月2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主力资金净流入2.78万元,占总成交额0.02%,游资资金净流入558.19万元,占总成交额3.51%,散户资金净流出560.98万元,占总成交额3.52%。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见下表: 甘咨询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 甘咨询(000779)个股概况: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lg
...
证券之星
2022-12-05
十大券商策略:市场有望继续回暖 关注三大主题投资
go
lg
...
方依然是未来最重要的方向。疫情政策化、
一
带
一
路
和新的世界格局将最直接冲击关系到人、货物流通的交通运输领域。有色(铜、金、钼、铝、银)和能源(油、煤炭);对运输系统重构的关注度也应当得到更多的提升:资源运输、特种运输、仓储和港口等;重资产的重估是重要方向,包括:炼厂、电信运营、煤化工、电力运营;利率中枢上移过程中的保险;房地产也是修复的方向。成长主题投资关注:元宇宙、数字经济。 西部证券:市场风格转变刚刚开始 “旧经济”的修复将是明年政策主线 我们认为市场风格长期转变只是刚刚开始,虽然短期仍会有所反复,但是并不会改变价值投资回归的长期趋势。交易拥挤度,宏观流动性,产业周期与政策导向是市场风格切换的四大催化剂。从业绩层面来看,具有业绩确定性的板块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从政策层面来看,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边际优化,叠加地产政策有序推进,“旧经济”的修复将是明年的政策主线。回归价值投资的长期趋势刚刚开启。对于传统经济的修复将是明年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主线。考虑到A股市场在岁末年初时较强的反转效应,今年的“跨年行情”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结构上看,随着年末政策窗口期临近,医药、家电、食品饮料、金融地产行业的估值切换行情仍是当前主线。随着年末政策窗口逐步临近,资源和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业、半导体、信创和军工行业正在进入布局期。近期寒潮临近,关注御寒服饰、燃气和取暖电器等投资机会。主题方面关注虚拟现实,数字货币等机会。 安信策略:以更乐观地心态面对战术性反弹 步入12月,几场重要会议即将召开,我们维持此前的评估:大方向是边际转好的,市场环境就是相对安全的,以更乐观地态度看待“战术性反弹”。国内疫情防控优化能进一步持续,基本面预期得到反转,冬日里的小阳春值得期待。对于当前结构配置的投资逻辑,近期市场行业轮动速度加快,定价逻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重振内需是必由之路,很明确的是以托底经济为目的的重振内需迹象愈发明显。以托底经济为目的的重振内需迹象愈发明确有利于大盘价值(消费、医药和地产)呈现估值修复,地产之后,消费板块开始接力。2、在国内疫情居高不下的过程中,疫情相关的定价因子仍会持续,主要集中在医药相关领域。3、从交易的角度来看,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放缓,通胀预期回落,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回落,对于铜金(股)的配置价值在提升。短期超配行业:地产(链);消费(啤酒、出行、白酒等);与疫情相关的医药领域;铜金;汽车零部件;以数控机床和刀具、超声波焊接、大功率轴承为代表的国产替代;以计算机(信创)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以储能为代表的绿电产业链。主题投资:围绕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关注国企央企。 华安证券:反弹逻辑更加顺畅 冬日暖阳行情延续 地产第三支箭落地和防疫纠偏优化,双重利好下A股全线收涨,其中消费风格和出行链条领涨,地产涨势整体一般。展望后市,反弹逻辑更加顺畅,冬日暖阳行情延续。一方面,防疫政策持续“小步快走”优化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外部加息预期平稳;二方面,流动性充裕,长端利率上行压力有望缓解,汇率持续升值对货币政策约束的预期改善。配置上建议结合当前主题热点与中长期确定性机会:一是中字头国企有望持续获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增长预期和估值修复动力,关注传统基建与新基建通讯龙头;二是防疫政策优化和纠偏带来中药、医疗设备、医药商业、新冠抗原检测机会;三是具备中长期占优机会的成长赛道,包括风光储、电池等,半导体自主可控、信创军工等安全领域需关注催化剂出现。 中泰证券:“暖冬行情”仍将延续 聚焦中阿峰会下的投资机会 重视12月最重要的投资方向:中阿峰会下的
一
带
一
路
与数字人民币。总体来看,“暖冬行情”仍将延续,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空间、时间已逐渐向我们此前所预期接近,底部和调整时未加仓的投资者不宜盲目追高。
lg
...
金融界
2022-12-04
热点复盘:A股冲高回落,消费股强势爆发,“抗菌面料”走红
go
lg
...
涨幅居前;海洋经济、CRO、绿色电力、
一
带
一
路
等题材板块下跌。 消费行业成为本周“最亮的星”,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布防控优化调整措施,从官方到专家传递出的声音也是“暖意”频频。券客指出,客流若快速回暖,复苏顺序:餐饮>可选消费>必选消费,其中,餐饮消费有望率先复苏,与出行相关的服装、美妆、珠宝消费也有望恢复较快增长。西部证券研判,疫后复苏是2023年最强投资主线。 “超级面料”走红,安奈儿凭一己之力带火了“抗菌面料”概念,东吴证券研报中指出,目前已有31家上市公司布局抗病毒抗菌专利及产品。其中多数公司仅布局抗菌功能性面料并取得相关专利,仅少数公司如安奈儿、森马服饰、众望布艺、如意集团拥有抗病毒相关专利。
lg
...
金融界
2022-12-04
一周透市:许家印刷屏!近10家房企火速启动再融资,消费板块吸睛又吸金,“超级面料”走红
go
lg
...
涨幅居前;海洋经济、CRO、绿色电力、
一
带
一
路
等题材板块下跌。 消费行业成为本周“最亮的星”,近期,全国多地相继发布防控优化调整措施,从官方到专家传递出的声音也是“暖意”频频。券客指出,客流若快速回暖,复苏顺序:餐饮>可选消费>必选消费,其中,餐饮消费有望率先复苏,与出行相关的服装、美妆、珠宝消费也有望恢复较快增长。西部证券研判,疫后复苏是2023年最强投资主线。 “超级面料”走红,安奈儿凭一己之力带火了“抗菌面料”概念,东吴证券研报中指出,目前已有31家上市公司布局抗病毒抗菌专利及产品。其中多数公司仅布局抗菌功能性面料并取得相关专利,仅少数公司如安奈儿、森马服饰、众望布艺、如意集团拥有抗病毒相关专利。 四、牛熊榜单 本周牛股主要集中在医药、地产板块之中。医药行业中主要是抗原检测分支的NC膜受关注,抗原检测概念股毅昌科技5连板累涨61.18%,同题材内的易瑞生物也大涨43.59%,不过公司称不是抗原检测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鼻腔冲洗概念股爱朋医疗、NC膜生产商泰林生物、扑热息痛概念股丰原药业分别上涨41.06%。37.82%、33.4%;地产股深振业A、城建发展分别上涨54.21%、42.67%;不过本周第一牛股并不属于上述两个板块,而是“抗菌面料”概念龙头安奈儿,该股目前已10天9板,本周走出5连板行情,涨幅达61.21%;商贸零售板块中的徐家汇也凭借41.95%的涨幅进入十大牛股之列。 本周十大牛股(备注:不含ST股及上市天数小于30天的股票) VLCC收益回落叠加高管减持,中远海能跌超24%领跌;赛隆药业、众生药业两只医药股本周累计下跌逾10%,沦为十大熊股中的成员,其中,实控人大股东“组团”减持赛隆药业;银泰黄金周五放量跌停,盘后龙虎榜显示,三机构净卖出2.73亿元;中字头概念股中成股份大涨后回调,本周累跌近15%;福达合金155亿“蛇吞象”重组被否,股价累跌近15%;国联股份跌13.83%,此前公司现舆论风波,公司称媒体所质疑的融资性贸易、人均创收异常等事项均不符合事实;信创概念股南天信息跌13.76%,永和智控本周累计下跌12.63%,报道称公司拟6.5亿易主股价暴涨被指泄密。 本周十大熊股(备注:不含ST股及上市天数小于30天的股票) 五、千亿榜单 截至周五收盘,A股共130家千亿市值公司,总数较上周减少了1家,其中爱美客新进,合盛硅业、中国银河、宝丰能源掉出榜单。 与上周五收盘时比较,从增减市值来看,近两周的千亿市值公司中,五粮液增长了608.64亿元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为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国人寿、中国中免,均增长了超400亿元的市值;中国神华则单周蒸发了172.86亿元,龙源电力、陕西煤业、药明康德、中国船舶、长江电力等同样蒸发超100亿元,邮储银行蒸发超90亿元,中国银行、保利发展、华能国际蒸发超80亿元。 千亿市值公司市值增长TOP10 从市值增幅来看(即周涨跌幅),前五名分别为长安汽车、中国联通、中国中免、爱美客、泸州老窖通;总市值降幅来看,前五名分别为中国船舶、龙源电力、陕西煤业、华能国际、药明康德。 当前总市值前五名的分别为中国人寿(9977.44亿元)、宁德时代(9571.73亿元)、中国石油(9517.09亿元)、中国银行(9126.02亿元)、招商银行(8673.1亿元)。 六、新股风向 本周A股市场迎来8只上市新股,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破发,分别为北交所云里物里、创业板卡莱特、北交所倍益康,截止周五收盘,上述三只股票均处在破发状态,其中倍益康破发幅度达10.06%。北交所方盛股份、科创板三未信安均有相对优异的表现,上市首日涨幅双双超过50%。 七、主力资金 本周主力资金继续净流出,不过势头有所放缓,五个交易日合计净流出规模487.27亿元。酿酒行业、汽车整车、银行、保险、通信服务、旅游酒店、食品饮料、互联网服务、通信设备、橡胶制品、美容护理、医药商业、农牧饲渔、玻璃玻纤、风电设备5日主力净流入金额为正,其中酿酒行业净流入超50亿元,汽车整车净流入超27亿元,银行、保险净流入超12亿元,中药板块净流出超64亿元,半导体净流出超30亿元,房地产开发、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净流出达29亿元,电力行业、航运港口等净流出规模同样靠前。 个股方面,比亚迪5日主力净流出金额达16.9亿元,五粮液、东方财富、中国平安、长安汽车、中国中免、招商银行等同样超过10亿元,排名靠前;众生药业、以岭药业净流出金额达18亿元,中远海能、九安医疗净流出超10亿元。 八、北向资金 本周北向资金买入踊跃,全周累计成交5571.56亿元,成交净买入265.07亿元。其中,沪股通合计净买入94.25亿元,深股通合计净买入170.82亿元。北向资金周四净买入114亿元,周五净买入40.94亿元,已连续4个交易日净买入。 ? 北向资金净流入情况叠加上证指数 从净买入金额来看,北向资金本周净买入五粮液、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金额较多,其中,五粮液被净买入18.54亿元,宁德时代被净买入15.22亿元,迈瑞医疗被净买入超11亿元,比亚迪、中国平安分别被净买入9.17亿元、8.5亿元。 从净买入量看,北向资金净买入农业银行1.16亿股,净买入分众传媒9889.66万股,净买入中国建筑、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为6026.19万股、4713.68万股、4098.72万股。 ? 北向资金一周净流入金额、净买入量前20个股 从金额来看,本周北向资金净卖出恩捷股份居首,净卖出金额为5.16亿元,先导智能被净卖出4.97亿元,阳光电源、中国神华、陕西煤业被净卖出超4亿元,兖矿能源、长江电力、泸州老窖等被净卖出超3亿元。 从净卖出量看,北向资金净卖出金科股份1.08亿股,净卖出京东方A 4211.35万股,净卖中国核电、TCL科技、荣盛发展超2000万股,净卖出中国联通、燕京啤酒等超1500万股。 北向资金一周净流出金额、净卖出量前10个股 九、机构调研 近一周已披露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80家(上周为185家),重点集中在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等行业。其中18家公司获得超100家机构调研,中科创达成为机构“宠儿”,合计有368家机构调研了该公司。公司在接受调研时透露,公司为智能汽车业务的客户提供软件服务和软件许可、畅行智驾成功推出基于高通SA8540P平台首款智能驾驶域控制器RazorDCXTakla。 调研机构数量超50的公司
lg
...
金融界
2022-12-02
上一页
1
•••
270
271
272
273
274
•••
284
下一页
24小时热点
特朗普阵营突传重大消息!彭博社:推动美联储“出售”黄金储备 购买100枚比特币
lg
...
中美突发重大消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拜登 双边释出哪些关键信号?
lg
...
突发重磅爆料!英媒:马斯克可能被美国调查 曾与普京、俄罗斯官员多次通话……
lg
...
特朗普将大量印钞!传奇交易员罕见信号:新政府将抛弃美元 这“走势图“胜于雄辩
lg
...
周评:马斯克入阁刺激“特朗普交易”!鲍威尔携“恐怖数据”提振强美元 比特币大幅跑赢黄金
lg
...
最新话题
更多
#SFFE2030--FX168“可持续发展金融企业”评选#
lg
...
14讨论
#链上风云#
lg
...
47讨论
#美国大选#
lg
...
1304讨论
#VIP会员尊享#
lg
...
1477讨论
#比特币最新消息#
lg
...
578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