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美国抵押贷款再融资需求攀升 利率回升至7% 购房者如何自救?

2024-04-10 22:34:30
丰雪鑫99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美国总体抵押贷款需求已经连续三周持平,但上周却出现了购房和希望通过再融资节省资金的人之间的分歧。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美国总体抵押贷款需求已经连续三周持平,但上周却出现了购房和希望通过再融资节省资金的人之间的分歧。#2024投资策略# #2024宏观展望#

根据按季节调整后的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指数,总体抵押贷款申请量仅增长了0.1%,基本持平。

对于符合贷款余额(766,550美元或更少)的30年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平均合同利率从6.91%上升至7.01%,点数保持在0.59(包括原始费用)用于首付20%的贷款。

MBA副总裁兼副首席经济学家乔尔·康(Joel Kan)表示,“由于几位美联储官员重申了对降息的耐心立场,抵押贷款利率上周有所上升。通胀仍然顽固地高于美联储的目标,并且更广泛的经济继续表现出弹性。上周公布的意外强劲就业数据进一步增加了对利率上行压力的影响。”

房屋贷款再融资申请量上周增长了10%,比去年同周高出4%。利率上涨时,再融资需求通常会下降,但在前几周利率略有下降之后,一些房主可能一直在等待它们进一步降低。当利率上周上涨时,他们可能担心利率随后会进一步上涨,因此决定尽可能获得储蓄。

购房贷款申请量上周下降了5%,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春季市场已经全面启动,虽然现在的库存比一年前稍多,但仍远低于高需求所需的水平。房价也没有显示出降温的迹象。

应该再融资抵押贷款吗?房地产专家说这里有三个迹象表明是时候了

尽管不清楚美联储何时开始降息,但许多在近年购房时利率在6%至7%之间,甚至触及8%的房主们都在关注再融资的机会。

由于高抵押贷款利率,2023年的再融资活动达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政府支持的机构Freddie Mac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美国再融资总额分别为750亿美元和800亿美元。

房地产分析师杰夫·奥斯特罗斯基(Jeff Ostrowski)表示,“由于利率在过去几年大幅上涨,再融资活动大部分消失了。”

根据Freddie Mac的调查,2022年2月,再融资活动同比增长了2.9%。然而,由于可能仍然被固定在历史低位利率或可能看不到再融资的动力,较少的业主可能会再融资他们的贷款,

当房主们预测美联储的利率削减以及程度时,这里有三个迹象表明再融资可能是明智的。

可以将利率削减50个基点或更多

房地产经纪网站Redfin表示,再融资贷款的合适时间取决于购买房屋的时间。

专家表示,通常明智的做法是等到利率下降了一个完整百分点,因为会对抵押贷款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一旦看到利率与当前利率相比下降了至少50个基点,就需要考虑是否有必要再融资,这取决于包括成本、每月储蓄和计划在房屋中居住的时间在内的因素。

尽管美联储的利率削减前景不断变化,但在短期内,利率不太可能大幅低于6%。

不要期望看到像新冠疫情早期那样的超低利率。

西北互助保险公司的认证财务规划师维罗尼卡·富恩特斯(Veronica Fuentes)表示,“我们已经习惯于抵押贷款利率基准为2%或3%,”“那是我们期望的标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可以用现金支付成交费用

当购房者再融资时,就像重新做一笔全新的贷款,这意味着您将产生成交费用,通常包括评估和产权保险。

根据CoreLogic的ClosingCorp提供的住宅房地产成交费用数据,2021年再融资的单一家庭抵押贷款的平均闭市费用为2375美元,比前一年的2287美元增长了3.8%或88美元。

如果购房者能够支付这些前期费用而不是将费用转移到新贷款中,再融资可能更有财务意义。如果购房者需要为成交费用融资,一些贷款人可能会要求较高的利率,而且购房者将为抵押贷款的整个生命周期支付这些费用的利息。

购房者必须非常注意,并制定一个良好的策略,以便确定节省多少钱以及是否合理。

用FHA贷款购买房屋

如果购房者用FHA贷款购买房屋,就可能有理由再融资。尽管这些贷款是首次购房者确保房屋的好工具,但有一项必须支付的抵押保险费,或MIP,可能成本高昂。根据政府数据,大多数新借款人支付相当于其贷款0.55%的年度MIP。

如果购房者得到了FHA贷款,并能够将抵押保险费降低,那么再融资可能是有意义的,”他说道。

例如,在328,100美元的FHA抵押贷款上,根据Bankrate的计算,购房者将支付0.55%的年度费率终身,相当于每月支付150美元。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