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
小米集团配售8亿股,募资425亿港元
根据 www.TodayUSStock.com 报道,3月25日,小米集团-W(01810.HK)在港交所公告,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8亿股,配售价每股53.25港元,较前收盘价折让6.6%,预计净募资425亿港元。这是小米上市以来最大规模融资。受此影响,当日股价低开5.53%,收跌6.32%至53.4港元,接近配售价格,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718亿港元。小米表示,资金将用于业务扩张、研发投入及一般用途,旨在优化资本结构并支持可持续发展。2024年,小米营收3659亿元,同比增长34.9%,净利润增长34.9%,现金储备337亿元。研发投入241亿元,同比增长25.9%,预计2025年增至300亿元。
智能电动车业务亏损扩大,产能目标35万辆
小米智能电动车业务尚未盈利,2024年净亏损62亿元,单车亏损约4.5万元。以2025年交付目标35万辆计,亏损可能扩大至157.5亿元。尽管如此,小米SU7在高端市场表现不俗,BBA换购比例超60%,但3月销量仅6540辆,排名第20,交付周期已拉长至三个月。为提升市场份额,小米加速产能扩张,北京亦庄工厂二期目标2025年达35万辆,同时武汉第三工厂启动招聘。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汽车业务暂无盈利时间表,但会努力改善,2027年将是出海元年。”小米已从宝马聘请高管,如Rudolf Dittrich,为海外扩张做准备。
比亚迪435亿港元配售,新能源汽车竞争加剧
与小米类似,比亚迪股份(01211.HK)近期完成435亿港元“闪电配售”,资金将用于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智能座舱研发及匈牙利工厂建设(年产15万辆)。比亚迪凭借技术自研和规模效应,2024年交付超400万辆,单车成本显著降低。相比之下,小米2024年交付13.6万辆,2025年目标35万辆,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以下为两家企业关键数据对比:
公司 | 2024交付量(万辆) | 2025目标(万辆) | 配售金额(亿港元) |
---|---|---|---|
小米集团 | 13.6 | 35 | 425 |
比亚迪 | 400+ | 未公布 | 435 |
市场竞争与技术窗口期分析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特斯拉(TSLA.US)柏林工厂产能释放、华为ADS 3.0量产及小鹏XNGP技术升级,使技术窗口期收窄。小米计划将2025年300亿元研发投入聚焦自动驾驶算法和智能座舱,与华为鸿蒙智行、特斯拉FSD等抗衡。相比之下,蔚来-SW(09866.HK)和小鹏汽车-W(09868.HK)仍未盈利,行业普遍需5-7年达盈亏平衡,销量需超50万辆以摊薄成本。小米通过配售储备资金,避免资金链风险,同时计划国内新增5000家门店,海外拓展至1万家,为出海铺路。
编辑总结
小米集团此次配售425亿港元,既是对智能电动车业务高投入的延续,也为技术竞争和海外扩张储备弹药。尽管汽车业务亏损扩大,但交付量提升和高端市场突破为其长期潜力奠定基础。比亚迪435亿港元配售则凸显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和技术巩固优势的策略。新能源汽车市场正进入技术与资本双驱动阶段,小米需平衡研发与产能扩张,才能在“血海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名词解释
先旧后新:配售现有股份后认购新股份的融资方式,优化股东结构。
智能座舱:集成智能交互功能的车内系统,提升用户体验。
规模效应:产量增加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经济现象。
2025年相关大事件
3月25日:小米集团配售8亿股募资425亿港元,股价跌6.32%,成交额创718亿港元新高。
3月15日:比亚迪完成435亿港元配售,宣布匈牙利工厂建设提速。
1月20日:小米武汉第三工厂启动招聘,目标支持2027年出海计划。
上述事件反映了2025年初新能源汽车企业为技术和市场竞争加码的关键动作。
国际投行与专家点评
“小米配售时机恰当,汽车业务虽亏损,但35万辆目标显示增长潜力,研发投入将助其迎战技术竞争。” —— Daniel Ives,Wedbush证券分析师,2025年3月25日
“比亚迪的规模优势和小米的资本储备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已盈利,后者需5年追赶。” —— Ming-Chi Kuo,天风证券分析师,2025年3月20日
“小米SU7订单强劲,但交付周期过长可能流失客户,资金需优先解决产能瓶颈。” —— Laura Martin,Needham & Company分析师,2025年3月24日
“新能源汽车盈利需50万辆以上销量,小米2025年目标积极,但仍需警惕成本压力。” —— Colin Langan,瑞银分析师,2025年3月22日
“小米出海计划需庞大资金支持,配售是明智选择,但技术差距仍是挑战。” —— Sophia Cheng,高盛汽车行业专家,2025年3月25日
来源:今日美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