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IMF称中国经济“正在放缓”!这一重要会议本月举行 中国将祭出更多刺激大招?

2023-07-14 07:09:06
忆芳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由于私人投资疲软、出口放缓和国内需求减少,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中国政府今年已将政策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许多人预计,第三季将进一步降息,以维持信贷增长。分析人士正在等待本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预计会出台更多措施。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周四(7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由于私人投资疲软、出口放缓和国内需求减少,中国经济正在放缓。随着经济从新冠疫情封锁中恢复,中国经济在第一季度表现强劲。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言人Julie Kozack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情况是放缓的,这与我们4月份的预测一致。”她补充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观察中国的“温和”通胀。

Kozack表示,IMF将在7月25日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修正中国经济成长预估,但并未说明是否会下调。

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预测中国2023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5.2%,高于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时的3.0%。在IMF 4月份的悲观预测中,中国经济重新开放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由于货币政策收紧削弱了需求,许多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都在放缓。

Kozack表示,由于需求疲软和经济疲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观察中国的“温和通胀”。

当发达国家的央行与顽固的高通胀作斗争时,中国面临着相反的问题,正在与通缩作斗争。

中国政府本周公布,6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去年同期持平,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则以2016年以来的最快速度暴跌。相比之下,美国的通胀率在去年6月达到9.1%,在美联储多次加息的情况下,上月仍达到3%。就连一度几乎是通缩代名词的日本,5月份的通胀数据也相对稳定,为3.2%。

由于俄罗斯去年全面入侵乌克兰,发达经济体受到能源和食品价格飙升的打击尤为严重,但中国对能源价格的管制使其免受最严重波动的影响。经济学家表示,随着经济摆脱严厉的疫情防控控制,由于消费者需求和私人投资低迷,中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风险。

中国将于下周一公布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经济学家将密切关注有关经济潜在健康状况的线索,以及政策制定者可能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持中国在新冠疫情后的复苏。

“主要问题是……国内需求确实疲弱,这解释了市场情绪非常负面的原因,”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首席亚太经济学家Alicia Garcia Herrero表示。

通货紧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分析师表示,决策者面临的危险是,通缩趋势是否在消费者和企业预期中根深蒂固。随着利润枯竭,企业将进一步抑制投资,而消费者将减少支出,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工作保障和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下跌。

有证据表明,房地产行业在今年年初企稳后,再次走上下行轨道。野村基于数据服务Wind覆盖的330个城市的样本表示,6月份按建筑面积计算的成交量同比收缩19.2%,而5月份的降幅为3.5%。

经济学家警告称,消费者价格可能进一步走弱。汇丰表示,尽管6月份中国总体通胀率持平,但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率较上月下降0.1%,“这可能表明消费复苏势头减弱”。食品价格也依然不稳定,猪肉价格下跌影响了6月份的消费者价格。

尽管由于基数效应较低,预计未来几个月通胀率将小幅上升,但许多分析师表示,政府需要介入,为经济提供更多支持,以稳定预期。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未来几周可能出台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方面的进一步宽松政策,对稳定总需求至关重要。”

中国将祭出什么刺激措施?

在本周发布疲弱的消费者价格数据后,中国政府延长了针对开发商的一揽子信贷相关措施,旨在遏制房价下跌。

中国政府今年已将政策利率下调了10个基点,许多人预计,第三季将进一步降息,以维持信贷增长。分析人士正在等待本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预计会出台更多措施。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预计,任何支持都将是渐进式的——中国政府缺乏财政空间,或许也不愿像过去那样推出“火箭筒”式的刺激方案。但是,甚至在一些前政府官员中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需要做更多的事情。

前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政府应将今年的财政赤字扩大1.5万亿至2万亿元人民币,以便向中小企业提供补贴。官方媒体援引他的话说,这些措施,加上取消与抵押贷款和购房相关的限制,是“使经济复苏回到更坚实的轨道上”所必需的。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