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10月26日消息 本月6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发布文件,讨论是否以及在何种情况下禁止俄罗斯金属的交付。
文件中指出,“目前还没有政府主导的全面行动来阻止俄罗斯金属的广泛使用。与此同时,LME一直在密切监控俄罗斯金属的使用和流通情况,以确保 ME仓库不会看到大量不需要的俄罗斯库存流入,从而构成造成市场无序或不公平的风险。
2022年,消费者普遍愿意接受俄罗斯金属的交付(这得到了俄罗斯库存进出 LME 仓库的数据的支持)。然而,随着当前 2023年供应协议谈判期的推进,LME了解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能表示不愿意在2023年接受俄罗斯金属。”
对此,LME将出于道德层面、遵守政府制裁和俄罗斯金属使用趋势方面的考量,限制俄罗斯金属,促使仓单品牌和主流市场的贸易品牌相符合,发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LME提供了三个选项:继续接受俄罗斯金属、为LME仓库中的俄罗斯金属数量设定阈值、彻底禁止使用俄罗斯金属。
继该消息发出后至10月中旬,美国白宫也发声称将考虑对俄铝实施报复性禁令,再次引发市场担忧。LME目前并没有出台具体措施,需等待10月28号正式公布。
俄罗斯多种能源丰富 LME库存占比大头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是世界上国土最辽阔的国家,庞大的国土中蕴含了巨大的能源和矿产。
截至2020年底,俄罗斯为世界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产量居世界首位,消费量居世界第2位。俄煤炭储量为1621.66亿吨,位居全球第二。俄罗斯石油探明储量约为1078亿桶,位居全球第六。
有色金属方面,俄罗斯所生产的镍、铝也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居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俄罗斯镍、铝、铅、钴、铜、锌产量全球占比分别为9.26%、5.44%、4.88%、4.47%、3.90%和1.54%。
根据LME公布的数据,从目前俄罗斯金属在LME库存中的比例来看,俄罗斯铜占比超过60%、俄罗斯特种铝合金占比近30%、俄罗斯铝合金和电解铝占比近20%、俄罗斯镍占比低于10%。
伦铜或出现阶段性极端挤仓 禁令引发伦铝供应的担忧
由于俄罗斯还是全球第二大原铝生产国,据SMM统计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年产能约450万吨,占全球电解铝总产能的6%左右,占全球除中国外电解铝产能的13%。因此,LME将俄罗斯铝从市场上摘牌,引发市场对于LME铝供应的担忧。
根据俄铝2021年年报,俄铝主要销售产品为电解铝、铝箔及包装品,以及部分氧化铝,其中最主要产品为电解铝,这些电解铝除了在俄罗斯及独联体消费(27%)外,主要用于出口,其中销往欧洲占比41%,销往亚洲占比24%,销往美洲占比8%。欧洲的运输、建筑和包装行业均离不开俄铝。
海通期货分析师胡畔表示,LME对俄罗斯铝金属禁令若如期落地,大概率会影响俄罗斯铝在海外市场的流通和交易,俄罗斯铝企或将会寻找其他市场及交易方式,不排除接受更低的价格,同时也存在减产的可能性。如果没有极端制裁,俄铝不减产的情况下,更多的影响可能是贸易结构上的改变,俄铝将部分流入国内,转换为铝材出口,国内供应压力增加,海外库存压力减小,从这个角度看是利于内外正套逻辑,不过流入国内的量要考量进口利润水平。
中信期货有色金属研究员沈照明认为,一旦LME禁止俄罗斯铜在LME交割,并且欧美企业不愿意要俄罗斯铜,那么俄罗斯近1/3以上的铜可能流向中国,但这种流向需要较高的内外正价差或者俄罗斯铜有明显的折价。可以确定的是,如果LME禁止俄罗斯铜在LME交割,那么海外精铜供应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趋紧,考虑到当前LME和中国保税区铜库存均较低,估计在宏观面缓和时,伦铜可能会出现阶段性极端挤仓风险,内外价差存在极端化的风险。
对于金属锌,沈照明表示,俄罗斯锌精矿与锌产量在全球占比都不大,LME禁止俄罗斯锌交割对锌市场预计将有限,并不会改变全球的锌产业链市场格局。
国际能源署:欧洲仍将为能源短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本月以来,欧盟制定了针对俄罗斯能源的多轮制裁,欧盟成员国已经计划对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原材料实行价格上限。
除了此前,美国官员可能寻求将俄罗斯石油出口的价格上限设定在60美元/桶以上。欧盟委员会目前所考虑的方案是将俄罗斯天然气价格限制在50欧元/兆瓦时,也就是不到目前现货价格的五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日前通过了最新的第8轮对俄制裁,尤其针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但却“跳过”了俄核能及其相关的核燃料等行业?。欧洲舆论认为,欧盟新一轮对俄制裁再次忽略俄核能产业,实际上旨在给欧洲国家继续进口俄铀燃料并维持和扩大与俄核能合作“开后门”。
当地时间25日,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世界正处于“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能源危机”中,目前全球能源市场仍然需要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以满足需求。
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能源价格继续高企与供应短缺对欧洲民众而言将是持续存在的风险。罗尔表示,如果今年冬季是一个暖冬,欧洲也许能够熬过这个冬天,但欧洲仍将为能源短缺付出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