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汉得信息:4月22日接受机构调研,包括知名机构彤源投资的多家机构参与

2025-04-23 18:38:03
证券之星
证券之星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证券之星消息,2025年4月23日汉得信息(300170)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4月22日接受机构调研,百嘉基金黄艺明、东北证券陈俊如 马宗铠、尚诚资产黄向前、中天汇富古道和 慕陶、龙远投资李声农、太平基金王达婷、太平资管香港刘安娜、天惠投资郭立江、同泰基金胡薇薇、统一证券投资信托郑宗杰、西部利得基金陈保国、西部证券周成 谢忱、东方阿尔法基金潘登、沪光国际投资吴滨、新华基金王永明 张帅、信达证券庞倩倩 傅晓烺、兴业银行雷棠棣、兴业证券蒋佳霖 杨本鸿、兴银基金张世略、兴银理财江耀堃、兴证全球基金王坚、玄卜投资韦琦、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徐也清、东方财富证券向心韵、甬兴证券黄伯乐 夏明达、涌德瑞烜私募钱崝、远桥资产汪睿、长江证券宋浪 苗耀辉、长盛基金孟棋、长适私募彭蕾清、招商信诺资管林威宇、招商证券左一锟、米仓资产管晶鑫、浙商证券张致远、东方基金何舒阳、中金公司赵元挥 王之昊、国寿资管赵花荣、银河证券刘星 邹文倩、中加基金李宁宁、中泰证券刘一哲、中信建投证券陈思玥 梁斌 孙芳芳 王嘉昊 方子箫、中信证券朱珏琦 韩林轩 刘雯蜀、中银国际证券苏畅、中邮基金周楠、智合远见私募黄勇、东方证券浦俊懿 严东、MARCO POLO PURE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Chris Tang、NasTyx CapVis Sine、东吴证券王世杰、东亚前海证券郑一宁、复华证券投资信托陈意婷、复通私募余音、富安达基金栾庆帅、鲍尔赛嘉投资周俊恺、光大保德信基金杨文健、正圆私募张萍、广发基金李晓博、熙运私募王培、昱阳私募李怏、云禧私募龙华明、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王志欣、国海证券郭义俊 刘熹、国华人寿陈图南、国金基金孙宇彤、天时开元股权基金赵欣、国金证券王小刚、国泰海通证券钟明翰、国泰基金陈异 孙家旭 韩知昂、国泰君安国际俞春梅、国投证券杨楠、国元证券耿军军、博荣私募李利、进化论私募王胜、君阳私募张春龙、海通证券杨蒙 杨林、橡果资产魏鑫 李海强、禾永投资张祥、荷荷私募唐巍、鸿运私募舒殷、源乘私募曾尚、华安基金刘畅畅 何天舒、华宝信托张卿隆、华福证券袁家亮 魏征宇、华商基金胡中原、华泰证券郭雅丽 袁泽世 谢春生 林海亮 岳铂雄、华夏基金刘平、渤海信托杜江、华鑫证券樊益静、华源证券王月瑶、嘉实基金李涛、鲸域资产周炜炜、开源证券陈宝健、陆家嘴信托李勇、摩根士丹利基金李子扬、南方基金邵康、诺德基金周建胜、鹏华基金杨飞、渤海人寿王新亮、平安证券李峰、中航赛维吕政和、泉果基金张希坤 王苏欣、群益证券投资信托洪玉婷、融通基金石础、保银投资李墨、大筝资产姜姗秀美、砥俊资产陈晖、峰岚资产成佩剑、光大资管李公民、财通证券李宇轩、贵源投资赖正健、国赞私募郭玉磊、瀚伦私募汪帅、合道资产严思宏、恒穗资产骆华森、泓洄投资徐哲桐、汇正财经刘勇、极灏私募王照峰、嘉世私募李其东、景领投资傅深林、财通资管邓芳程、迈维资产陈新华 李霖、磐厚投资于昀田、朴信投资朱冰兵、申银万国证券研究徐平平、世诚投资陈家琳 陈之璩 邹文俊、彤源投资张乐、喜世润投资张亚北、咸和资产刘建刚、雪石资产陈婷婷、益昶资产余辉、德邦证券王思、益和源资产魏友保、长见投资王海琴、申万宏源资管曹一凡、申万菱信基金梁国柱、丞毅投资胡亚男、创富兆业刘姝仪、前海华杉申玉婷、前海汇杰达理梁正芳、昊晟基金郑哲婧、睿德信投资肖斌参与。

具体内容如下:问:2024年汉得信息的主要财务指标表现如何?2025年第一季度,汉得信息的经营状况如何?答:2024年,公司总体上稳中有进,营业收入达到 32.35亿元,同比增长约 8.57%。利润方面,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均实现扭亏为盈,并有较高的增长。此外,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自主软件业务增速较快,达到 16.17%。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大约 7.4亿,保持平稳态势。尽管归母净利润受到去年子公司投资收益变化的影响有所下滑,但扣费后的净利润依然保持在正常水平。现金流持续改善,其中AI相关业务的营收大约 3300万左右。问:今年公司的利润率目标是什么?AI业务增长目标是什么?答:公司历史最高净利润率约 16%,目前虽有差距,但目标明确,希望逐年改善,逐渐提升重回巅峰,无论今年收入实际增长多少,公司也希望实现净利润率的提升和利润额的增长。过去利润率下滑主因 2018年后业务全面转型进入阵痛期,2023年业绩不佳促使公司优化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在 2024年落地实施后效果显著。2025年将持续优化现有制度,我们期望通过转型后的自然回升和强化管理,使得利润率在今年有所提升,并且在后续年份持续优化和改善。鉴于业务刚起步基数较小,且市场需求趋势不错,公司希望2025年 AI相关业务收入在 2024年的基础上有 2倍以上的增长,目前一季度已达 3000多万,超过了去年上半年 2500万的收入。从当前的商机情况来看,公司对对二、三季度进一步增长有信心,若上半年收入过亿,全年目标完成及超额完成可能性大,半年度视情况再决定是否要调整计划指引。问:目前 AI业务增长良好,但传统 ERP业务收缩影响总收入增长。从长远看,到 2026- 2027年,AI业务在什么阶段能成为支撑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产品和销售层面,还需采取哪些措施助力达成这一目标?答: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中,更倾向采用 ERP、工业软件与 AI结合的组合式解决方案解决问题,AI虽增长迅速,但无法脱离数字化基础独立发展。公司判断,当前正处于业务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过渡阶段,预计 2027年左右,AI在企业 IT建设中的比重将超过数字化转型,成为市场主流,最晚可能延至 2028年。今年,AI应用主要集中于头部企业,其他企业多为关注和小范围尝试;明年,中等规模企业将逐步加大投入。基于此趋势,汉得未来两到三年将聚焦做好技术研发、产品布局、市场拓展等准备工作,确保在 AI发展浪潮中紧跟市场趋势,占据有利地位。问:整个 ERP行业产品以及包括实施这个大的方向上的一些变化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内涵与外延正经历深刻变革。早期,面对企业内部分散的手工信息系统形成的“数据孤岛”困境,ERP系统凭借其强大的集成能力,通过标准化流程整合财务、供应链、生产制造等核心业务,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枢纽。这一阶段,ERP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跨部门共享与业务流程的协同优化。随着企业数字化需求的不断深化,大约在 2015- 2016年间,市场出现显著转变。企业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系统承载所有业务功能,不仅导致系统架构臃肿、运维成本攀升,更因业务模块间的强耦合性,使得系统稳定性与灵活性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对于拥有多层级组织架构、数百个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单一ERP系统的管理模式暴露出明显局限性。在此背景下,“业务解耦”成为新的行业趋势。企业逐渐认识到,不同业务场景需匹配专业化解决方案:如数字营销领域,基于互联网架构的平台更适合构建敏捷的电商生态。这些专业系统在完成业务处理后,仅将关键财务数据同步至核心 ERP系统,形成“核心管控+专业执行”的新型架构。这一转变也推动了企业 IT建设从“ERP主导”向“业务数字化”的战略转型。市场格局的演变促使公司主动调整业务重心。随着龙头企业ERP建设高峰期的结束,其需求重心向工业软件、财务数字化、AI技术等领域转移。为顺应这一趋势,公司战略性收缩传统 ERP业务资源,转而聚焦新兴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服务。与此同时,国产 ERP厂商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复杂性,各厂商在业务边界与技术路线上尚未形成明确共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 ERP系统的替换策略也并非采取采取“整体替换”的激进模式,而是选择保留核心 ERP模块,逐步替代外围功能模块。这种渐进式升级不仅降低了系统迁移风险,也为国产软件厂商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切入点。也有部分头部企业选择自主研发路径,这一趋势进一步模糊了ERP系统的行业定义边界。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新节点,ERP系统正从单一的业务管理工具,演变为企业数字化生态中的核心枢纽。其功能范畴的收缩与业务边界的重构,既是企业数字化需求升级的必然结果,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对于汉得而言,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精准把握技术演进方向,将成为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问:2024年 AI收入,老客户对 AI产品是不是接受度会更高?答:尽管尚未进行精确的量化统计,但从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公司的收入构成中,老客户的贡献占比超过90%,甚至可能达到 92%至 93%,无疑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现象并非源于老客户的需求天然高于新客户,而是公司基于自身发展战略所形成的业务开拓策略所致。公司在长期深耕ERP领域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具备较强 IT付费能力且信任度极高的优质客户资源。经过多年合作,公司与这些客户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彼此对业务需求、运营模式和服务标准都有着充分的了解。基于此,在拓展新业务时,始终将老客户作为首要目标群体。这些老客户不仅具备充足的业务需求,能够为新业务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由于前期合作所形成的良好基础,能够有效降低业务推广的沟通成本和信任建立成本。在新客户拓展方面,汉得主要依托合作伙伴的推荐机制。近年来,与大模型厂商、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成为公司获取新客户的重要渠道。公司凭借自身在应用软件研发和专业服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为合作方提供坚实的项目落地支持,从而保障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合作口碑。随着合作的深入,合作方基于过往项目的良好反馈,会在后续业务中优先推荐公司,形成了稳定的新客户引入渠道。问:从商业模式视角分析,现阶段公司运营仍以项目制为主导。其中,产品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其毛利率显著高于公司整体平均盈利水平。基于当前市场环境与业务发展趋势判断,未来三至五年内,公司商业模式或将持续保持这一基本形态?答:从业务模式的盈利性角度来看,产品化业务的毛利率通常处于较高水平。然而,在短期内,其对净利润率以及净利润的实际贡献,未必能超越项目制业务。这主要是因为产品化业务在前期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成本回收周期相对较长。若企业仅仅专注于产品研发,而忽视配套服务的提供,极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鉴于此,公司在推进产品化的进程中,采取了稳健且贴合市场实际的策略。公司期望通过逐步培育王牌产品,实现业务重心从服务向产品的转移,最终达到以产品为主导、服务为辅的理想业务结构。即便在最不理想的情况下,产品收入仅占总收入的一部分,服务业务在未来 5至 8年内仍将是公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只要对服务业务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虽然其毛利率相对较低,但其净利润率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回顾过往业绩,曾在服务业务板块实现过 15%至 16%的净利润率,这一水平与国外许多同类型服务企业相当,说明服务业务并非如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缺乏盈利能力。尽管如此,公司仍将积极推动产品化进程,因为产品化业务在未来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空间。不过,公司在转型过程中不会采取激进的策略,而是会根据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的变化,稳步推进业务模式的调整与优化。当然,未来市场环境可能发生变化,公司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业务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问:伴随 AI大模型能力持续迭代升级,本年度客户需求较去年呈现何种差异化演变趋势?基于底层模型技术的不断突破,公司下半年是否计划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重磅产品?其三,在大模型驱动下,公司在 AI Agent等前沿技术领域将取得哪些实质性进展,以及未来三至五年内 AI业务的整体发展战略与规划布局?答:大模型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当前市场空间的变化尚未呈现出紧密的强相关性。从企业客户的接纳程度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客户在去年才初步关注 AI领域。今年年初,DeepSeek等新技术的涌现,让企业对 AI的探索热情有所提升,但由于市场仍处于培育阶段。在行业应用方面,大消费领域凭借其较早拥抱互联网、数字化转型进程较快的优势,在 AI应用上先行一步,率先在多个业务场景中开展实践。而工业领域的 AI应用则相对滞后,这并非源于工业企业思想保守,而是由于工业生产流程复杂、产业链条较长,使得 AI技术的落地实施面临更多挑战。不过,今年以来工业端供应链管理的 AI需求开始逐步释放。值得注意的是,工业领域的AI应用远比大消费领域复杂,不能仅仅依赖大模型或 AIGC技术,而是需要采用组合式的应用方案,例如要将传统机器学习与多模态等新技术有机结合,实现更多原本难以达成的目标。在企业自身的产品与技术发展规划上,公司在 AI领域持续深耕。去年开始布局智能体(Agent)业务,今年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智能体的种类和功能。今年 3月发布的得灵体系中,智能体的数量已显著增加,且随着与客户的深入探讨和项目的不断落地,智能体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今年公司将重点探索自主智能体(Agent)的研发与应用。公司认为,相较于单体智能体,自主智能体更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它能够依据设定目标,自主规划并执行一系列动作,并根据执行结果灵活调整后续步骤。以制造业的紧急插单场景为例,传统模式下需要经验丰富的计划员进行复杂的协调工作,而自主智能体则可以在接收到紧急插单目标后,自行完成库存查询、供应商协调、产线排程调整等一系列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尽管研发自主智能体存在一定难度,但公司凭借在行业内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有信心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此外,公司还计划推进 MCP相关业务。这一业务的开展需要与众多大模型厂商紧密合作,目前公司已与部分厂商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虽然 MCP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尚未完全明晰,但公司认为这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已做好充分准备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在开发工具的智能化升级方面,公司在去年的用户大会上展示了编程开发中 AI的深度介入成果,例如在低代码平台上,系统能够识别用户手绘草图,并自动生成相应的系统界面。公司计划在下半年进一步加大在开发工具中融入AI元素的力度,通过对话式或手绘式等交互方式,让开发工具能够更智能地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开发体验。由于 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公司将密切关注技术动态,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发展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并保持竞争优势。问:AI项目商业模式与利润情况如何?如果客户去做 AI升级,是怎么样的一个收费模式,同时老客户的粘性如何?答:从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来看,AI领域与传统 IT产业类似,均涵盖产品与服务两大核心板块。同时,AI业务具备独特的衍生价值:由于 AI运行需消耗计算资源,由此衍生出资源入口分润的商业模式,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基于模型调用的 MCP模式也具备潜力——通过将 AI能力部署于 MCP服务器,依据调用量进行计费,有望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随着 AI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商业模式创新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但当前各类创新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成熟度有待提升。在盈利表现方面,AI业务目前展现出良好的利润空间。一方面,公司凭借先发优势,构建了完善的 AI开发工具体系,显著提升了应用团队的开发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客户对 AI项目的价值认知更为清晰,相较于传统 ERP项目,AI应用带来的收益可量化程度更高,客户付费意愿较高,为利润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存量客户的 AI升级需求,业务场景呈现多元化特征。部分需求属于全新业务拓展,如在私域电商领域新增 AI导购、智能客服功能,本质上是数字营销业务的延伸,这类需求更倾向于增购模式;另一部分则涉及对传统业务功能的智能化改造,例如将财务人工审核或简单 RPA流程升级为 AI智能审核系统。对于此类需求,若公司具备成熟产品,将采用产品销售结合定制化改造收费的模式;若尚无标准化产品,将以服务项目形式推进。值得注意的是,存量客户的高粘性成为业务推进的重要基础,客户出于系统兼容性与服务延续性考量,更倾向于选择原有供应商进行 AI升级。同时,市场中也出现新的业务机会:部分企业因原有供应商缺乏 AI技术能力,在互联网合作方的推荐下,转而寻求公司提供 AI改造服务,这表明公司的技术整合能力与行业解决方案优势正在获得市场认可。问:最容易落 AI场景的行业客户,这情况如何?。答:回顾 2024年 AI业务布局,大消费领域在客户构成中占据显著份额。以智能体(Agent)相关业务为例,大消费行业客户数量约占整体客户总量的 50%。不过,部分客户的需求范畴超出传统智能体应用边界,涉及知识库管理、智能数据分析等领域,若将此类业务剔除,聚焦纯粹的业务智能体应用,营销场景则成为最主要的落地领域。进入 2025年,AI应用呈现出全行业覆盖的态势。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工业制造等领域的客户需求同步增长,各行业在 AI技术探索上形成齐头并进的格局,已难以单纯以“热门”或“冷门”界定特定行业的应用热度。这一现象的形成,除行业自身数字化基础差异外,更与企业自身属性密切相关。作为服务于头部企业客户为主的供应商,现在 AI技术已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这些头部企业无论所处行业如何,均倾向于率先布局 AI应用,以巩固竞争优势,由此推动了 AI技术在各行业的均衡发展。

汉得信息(300170)主营业务:专注于为企业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产品与解决方案综合服务,致力于成为连接企业管理与数字化技术的桥梁,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运营效率、效益与竞争能力。

汉得信息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7.42亿元,同比上升1.27%;归母净利润3525.91万元,同比下降30.1%;扣非净利润3447.83万元,同比上升27.32%;负债率17.45%,投资收益-283.33万元,财务费用-1308.28万元,毛利率33.66%。

融资融券数据显示该股近3个月融资净流入3.57亿,融资余额增加;融券净流入53.91万,融券余额增加。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