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一场历史性的赛事——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将在北京亦庄拉开帷幕。这场全球首创的“人机共跑”赛事,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赛事吸引了近20支国内顶尖机器人团队、3万余名人类跑者同场竞技,标志着“体育+科技”的跨界融合迈入新阶段。
赛事筹备:全方位保障与技术优化
在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参赛队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开赛前的最后调试。这里为参赛队伍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保障,包括机器人测试区、充电区、坡度训练区等。赛事承办单位尚亦城(北京)科技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营表示,他们模拟赛事途经线路的实际路况,设置了长度约1千米的测试跑道以及坡道,并在消防人员的指导下,设置了5个星空帐篷作为专门的充电保障空间。此外,在参赛队伍住宿的楼栋内还设置了单独的机器人存放区,方便技术人员对机器人的零部件、算法进行调试。
各参赛队伍也做足了准备。例如,“天工队”在具身智能大小脑、本体等层面进行了技术优化。他们通过为机器人结构“减重”、采用刚柔耦合结构减小冲击、利用风冷散热技术提升关节导热能力等措施,确保机器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长续航。
赛事亮点:人机共跑与多元奖项
本次赛事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人机共跑”。人类选手与人形机器人将同步报名、同时起跑,共同完成21.0975公里的赛程。在跑道设置方面,跑友与人形机器人之间设有栏杆阻隔,起点均为南海子公园,终点为经开区国家信创园。这种创新形式不仅增加了赛事的趣味性,也为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
除了传统的冠亚季军奖项外,本次赛事还设置了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这些奖项的设置不仅鼓励机器人在速度上的突破,更注重其在耐力、稳定性、外观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机器人选手:各显神通
目前,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的近20支参赛队伍正陆续抵达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这些队伍带来了各具特色的人形机器人。有的机器人身高超过1.8米,穿着专业的跑鞋,奔跑时速可达12公里;有的则小巧玲珑,如“旋风小子队”的“N2”机器人,以及身高只有75厘米、体重10公斤的“小巨人”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在技术上各有侧重,有的采用跟随奔跑方式,领航员身上装着信号发射器,机器人跟随奔跑;有的则采用遥控奔跑方式,操控手跟在机器人后面进行遥控操作。
赛事意义:技术验证与产业推广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本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一个技术验证平台、产品推广平台和成果展示平台。通过这次比赛,人形机器人将在户外真实环境中接受技术考验,展示其在可靠性、稳定性、续航能力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赛事也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加快其应用场景的落地。
这场史无前例的马拉松,既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体能的对决,更是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检阅。随着21公里赛道的延伸,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街道、从概念走向应用的路径正逐渐清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场赛事的参与者中,将诞生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