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15晚会曝光广东湛江部分虾仁生产商违规使用保水剂后,同处湛江的国联水产一度陷入舆论风波。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国联水产迅速启动自查并发布澄清公告,强调其产品合规性。与此同时,受美国关税政策突变影响,这家深耕水产行业24年的企业正经历从出口导向到内需驱动的战略转型,以应对全球化变局下的产业挑战。
澄清“保水虾仁”质疑:合规性与舆论应对
3月15日央视晚会曝光湛江多家企业生产的冻虾仁磷酸盐含量超标,其中宝辉水产、良基食品等企业的产品检测值分别超出国家标准51.4%和145%。由于涉事企业与国联水产同处湛江,部分舆论误将矛头指向后者。次日,国联水产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未被央视3·15晚会现场点名,涉事企业生产产品和公司无关”,并强调其铂金虾仁产品“0添加”“无保水剂”“配料表仅包含虾”的宣传内容真实准确,符合GB 2760-202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为应对舆情,国联水产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链条自查,覆盖源头采购、加工制作到成品包装;二是对质检文件和检验报告全面复核;三是对市场在售产品抽样复查。公告发布后,其铂金虾仁产品在电商平台维持正常销售。尽管央视画面中短暂出现国联水产产品,但调查未指出其存在问题。这一系列动作体现了企业对食品安全和品牌声誉的重视。
业绩承压与经营挑战:内外环境双重冲击
根据2024年业绩预告,国联水产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5亿至7.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公司解释称,亏损主要源于国内外消费市场疲软、南美白对虾等核心产品终端价格低迷、存货积压导致的资产减值,以及主动收缩养殖及饲料业务产生的固定资产减值。数据显示,公司2021-2023年营收从44.74亿元波动至49.09亿元,而归母净利润从-1383.79万元扩大至-5.32亿元,资产负债率维持在47%左右。
这一业绩表现反映了水产行业的整体困境。国际市场方面,美国在2024年底将中国罗非鱼关税提高至150%,导致广东地区出口量骤降,珠三角加工企业损失超8亿元。国内市场则面临消费升级缓慢、价格竞争激烈的压力。国联水产的业绩下滑既是行业周期的缩影,也暴露出过度依赖出口市场的结构性风险。
战略转型破局:出口转内销的产业链重构
面对关税壁垒,国联水产于2025年4月启动“出口转内销”计划,将原供应美国的罗非鱼以惠民价格投放国内市场。作为中国罗非鱼出口领军企业,其年出口量超6000吨,其中对美出口占比21.8%。转型涉及三方面调整:一是标准重构,出口级产品需重新备案标签、改造生产线;二是渠道革新,联合电商平台、商超及餐饮企业开辟“出口级专区”;三是价格倒挂,以市场价60%的惠民价清库存,尽管可能面临短期亏损。
该战略同时融入乡村振兴目标。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国联水产为茂名、湛江等地养殖户打通销路,并依托BAP四星认证生态养殖基地推广“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此外,企业推出三去罗非鱼、风味烤鱼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价值。一位供应链负责人透露,“所有标签改写、商超对接的成本均由企业承担”,这体现了战略转型的魄力与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