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2日,中信保诚基金连发四则公告,量化投资总监提云涛正式卸任旗下四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包括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中信保诚至选混合等核心产品。这标志着这位拥有逾20年量化研究经验、曾主导设计申万指数的行业元老,以“清仓式离任”的方式告别公募一线。此前,他已于3月4日卸任中信保诚红利精选混合和中信保诚至瑞混合的基金经理职务。这一变动不仅引发市场对中信保诚基金未来权益投资能力的担忧,也为普通投资者如何看待基金经理变更提供了现实案例。
提云涛的“量化传奇”与卸任背景
提云涛的职业生涯堪称中国量化投资发展的缩影。自1998年踏入证券行业,他亲历了国内量化从萌芽到兴盛的完整周期,历任中信证券、平安资管等机构要职,2015年加入中信保诚基金后开创“量化+主动”混合策略,管理产品累计为基民创造18.46亿元盈利,管理费收入达2.28亿元。其代表作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基金连续7年跑赢沪深300指数,年化回报6.36%,即便在2021年质量因子失效、2024年小盘因子波动等极端市场环境下仍保持稳健。
然而,辉煌业绩难掩规模困境。截至卸任前,提云涛管理的8只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总规模不足25亿元,其中3只产品跌破千万元,中信保诚至选混合E份额更萎缩至800万元。这一“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折射出中信保诚基金权益类产品的结构性短板——公司管理规模超1500亿元,但固收类产品占比达83%,权益类占比不足20%,且半数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迷你基问题突出。
“三步走”过渡,接任者资历尚浅
中信保诚基金为此次人事变动设计了“共管过渡+解聘通知”的渐进式方案。自2025年2月起,公司陆续为提云涛管理的产品增聘姜鹏、柳红亮等新生代基金经理,逐步移交管理权。然而,接任者资历尚浅引发市场疑虑:姜鹏独立管理权益基金的经验不足1.5年,中信保诚量化阿尔法股票基金年化回报-29.46%;王颖此前与提云涛共管量化阿尔法时曾录得-7.84%的任职回报;柳红亮基金经理年限不足一年。交接首月,原管理产品全线飘绿,与提云涛任职期间年化5%-6%的稳定回报形成鲜明对比。
这一断层背后是中信保诚基金人才梯队建设的隐忧。公司近年激进发行36只新基金,但2024年新发规模仅110亿元,10只产品规模不足百万元,甚至出现科创板100指数增强基金募集失败的案例。权益团队过度依赖提云涛等少数老将,新生代未能形成有效接力,导致“去提云涛化”过程步履维艰。
普通投资者的应对逻辑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基金经理变更既是风险点,也是观察基金公司治理能力的窗口。以下几点可作为决策参考:
1. 评估变更原因与公司应对
基金经理离任通常涉及个人职业规划、业绩压力或公司战略调整。提云涛的卸任更接近后者——中信保诚基金正试图扭转“重固收、轻权益”的失衡结构,新任总经理董元星与拟任副总沈阳均以固收见长,进一步凸显战略重心。投资者需关注公司是否同步推进投研体系改革,而非简单“换将”。
2. 审视接任者能力与策略延续性
接任者的历史业绩、投资风格与原经理的匹配度至关重要。提云涛的“有逻辑量化”策略强调基本面与统计规律结合,持股换手率低至50%,偏好低估值、高盈利质量个股。而姜鹏等人尚未形成清晰方法论,且短期业绩承压,投资者需观察其能否延续原有策略或开辟新路径。
3. 警惕“迷你基”流动性风险
提云涛管理的多只产品已濒临清盘线,新任经理若无法提振规模,可能触发基金终止。投资者应避免盲目持有规模持续萎缩的产品,尤其需注意持有期限制,可能加剧退出难度。
4. 分散配置与定期跟踪
基金经理变更初期通常伴随策略磨合期的波动。投资者可通过分散持仓(如同时配置固收与权益类产品)、定期评估业绩偏离度(对比业绩基准与同类排名)降低单一产品风险。对于中信保诚基金,还需关注其能否借助股东中信信托与英国保诚的资源,补齐权益投研短板。
提云涛的离任亦引发对量化投资模式的反思。他倡导的“主动+量化” 策略,试图弥合传统量化模型对基本面演绎能力的不足,但其成功高度依赖个人经验。中信保诚基金的案例表明,量化团队若过度依赖核心人物,可能因人才断层导致策略失效。未来,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系统化投研流程,构建“可复制”的量化体系,将是行业突破规模瓶颈的关键。
基金经理变更是资管行业的常态,但中信保诚基金的此次人事地震,暴露出中小公募在权益投资领域的普遍困境——明星经理独木难支,规模与业绩难以兼得。对普通投资者而言,理性应对需跳出对个人的盲目崇拜,转而关注公司治理、策略稳定性与产品流动性等底层逻辑。正如提云涛所言:“量化是一场删繁化简的旅行”,投资何尝不是?在纷繁的市场变化中,唯有坚守风险可控、逻辑自洽的原则,方能在长期旅途中行稳致远。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