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2025年3月25日,淳厚基金对上市公司卫星化学进行了调研。
附调研内容: 一、解读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相关情况: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6.48亿元,同比增长10.03%;归母净利润60.72亿元,同比增长26.77%;经营性净现金流105.90亿元,同比增长32.44%。公司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为683.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302.86亿元,与2023年末同比分别增长5.77%、18.93%。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5.63%的较低水平。 2024年公司在项目建设及研发进展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1)2024年研发费用17.5亿元,同比增长7.7%,研发费用率达3.8%,截止报告期末的全球专利总数超500件,其中催化剂、新材料专利数超100件;2)卫星未来研发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截止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总数1275人,其中博士、硕士人数达255人,同比实现翻倍增长;3)乙烯高选择性二聚制备1-丁烯绿色新工艺科技成果经院士专家组认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催化体系设计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利于促进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4)建成年产10万吨乙醇胺装置,进一步完善环氧乙烷下游化学品矩阵;5)2024年7月陆续实现了年产80万吨多碳醇项目一次开车成功,进一步提升公司丙烯酸及酯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形成了丙烯酸及酯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闭环,进一步巩固卫星丙烯酸产业在市场的影响力;6)报告期内,公司抓好“管理领先、技术领先”,做好产品提质增效工作,部分产品实现品质溢价,产品品质提升及产业链一体化优势使得公司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将围绕“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愿景,以轻质化原料生产烯烃,并布局下游高端化学新材料项目,不断延链强链补链,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将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二、Q&A环节: Q1:请介绍公司在产业布局方面的优势? A1:公司在战略选择上不止着眼于当下,更以前瞻视角思考未来发展,数次抓住时代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以纺织助剂起家,自主研发高分子乳液,打破国际垄断实现国产替代;2005年将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仅用8个月即建成中国首套民营丙烯酸及酯装置,较行业平均建设周期缩短40%;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之后,公司继续走在时代前列,进一步布局上游产能,2012年建设国内首套引进美国UOP技术的丙烷脱氢装置,以产业一体化优势,对清洁能源进行深加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在2013年突破“卡脖子”技术,建成国内首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AP连续化生产装置;2017年,开始布局国内首套乙烷裂解制乙烯项目,构建跨国轻质原料供应链。2024年,启动“卫星未来研发中心”,核心围绕催化剂、高端聚烯烃、功能性化学品、高分子材料四个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现代化迈进。 卫星现已建立起完善的决策机制,从多维度为公司重大决策保驾护航。一方面,在公司过往发展历程中,依靠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清晰认知,提前对产业链进行完整布局,为后续发展做好保障及支撑。另一方面,公司抓好“管理领先、技术领先”,对影响成本、产品质量的关键方面例如催化剂、生产工艺等持续做好优化以及国产化替代工作,确保公司产品提质增效。展望未来,卫星将抓住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机遇,围绕“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的愿景,持续为区域经济创税、为投资者创利、为员工创收,推动社会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Q2:近年来公司研发方面投入及成果? A2:卫星化学锚定“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持续强化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2024年研发投入17.5亿元,研发费用率达3.8%,近年来累计研发投入达100亿元,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公司一方面通过工艺创新,做好“老产品新工艺”开发,实现产品提质增效。 目前,公司HDPE、聚醚大单体、聚苯乙烯产品品质已处于市场领先位置,部分牌号成为行业标杆,形成产品品质溢价。另一方面。 公司着眼于下游化工高端新材料研发,此类产品下游市场前景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技术壁垒极高,近期已获得一系列成果,报告期内,公司金属有机功能材料催化剂、低氨比临氢胺化催化剂、聚乙烯弹性体、高端聚乙烯、聚丙烯酸树脂、定制化高吸水性树脂等研发成果达到工业转化条件,实现技术瓶颈突破,解决目前高端新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分享市场先发优势。 面向未来,卫星化学正加速构建“研发-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公司未来研发中心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将加大引入国内外高端人才,构建世界一流的化学新材料科技公司研发体系,加快构建以未来研发中心为核心的“1+N”全球协同创新平台。2024年,公司研发人员总数1,275人,其中博士、硕士人数达255人,同比实现翻倍增长。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创新主导发展,发挥全产业链供应的优势,聚焦催化剂、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新材料、功能化学品等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与产业化。公司将利用现有完整产业链一体化和科研优势向下游发展。随着公司催化剂攻关,高端聚烯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乙烯弹性体等高端新材料产品将不断推向市场,在满足日益增长的下游多样化需求同时,将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Q3:2024年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的原因是什么? A3:卫星化学始终以“技术领先、管理领先”双轮驱动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公司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与流程优化,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生产运营、价值分配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实现了工艺端效能与产品端价值的双重突破。在生产销售层面,卫星加强提升“看趋势、防风险、做决策能力”,以利润为中心,提前做好原料、产品价格预判,有效平滑价格波动影响。研发方面,管理机制的创新则为技术领先注入持续动能,通过构建“创新价值共享”的长效激励体系,提升人才创新的活跃度。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牌号的同时做好“老产品新工艺”开发,达成提质增效目标。目前,公司产品已在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品质溢价销售,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Q4: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 A4: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有望提升产业自动化水平,实现提质增效增效。卫星化学已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方面初获成效,“基于AI的高端新材料柔性智造模型”入选“省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名单”,该模型有助于企业精准分析市场需求波动,科学制定生产计划,确保产销高度协同,降低库存积压和市场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生产研发方面,公司结合AI技术对产品配方进行筛选,缩短研发周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或定制化产品,创造品质溢价,达成提质增效的目标。目前,卫星化学还与人工智能领域先进企业对接,积极推进共建化学新材料研发大模型,致力于通过数据筛选和试验模拟,缩短研发周期、提升研发效率。未来,卫星化学将继续创新人工智能应用,不断探索和实践“AI+化工”的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共建化学新材料研发大模型,强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座支撑,为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工业制造体系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贡献力量。 Q5:去年以来部分化工产品如丙烯酸有过涨价,公司对一季度产品价差有何展望? A5:目前公司C2、C3价差仍维持较好水平,一方面受益于国内一系列利好经济的政策出台;另一方面,去年整体终端产品价格处于历史低位,部分企业会采取降负荷保价的措施,对产品价格反而行成支撑,公司拥有低成本原料优势和完备产业链支撑使得产品毛利率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后续公司将继续围绕利润最大化为核心,根据各个产品盈利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Q6:氢气收入大幅增长的来源? A6:公司拓宽新能源材料销售渠道,2024年,公司氢气销售收入实现大幅增长,同比提升42.5%,连云港基地日充90万NM3的氢气装卸平台启用,可供给连云港周边300公里内光伏、氢能利用企业;平湖基地顺利投产三期PSA装置,显著提升了基地的氢气生产能力,目前正在施工相关管网,未来将实现高压高品质氢气外供。 在充分利用清洁副产品创造更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助力行业“低碳化、绿色化”转型。卫星化学已制定绿色氢能利用规划,将积极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规划建设氢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以“轻质化”跃向“氢质化”。 Q7:请介绍公司乙烷资源优势? A7:公司乙烷资源优势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先发优势,在美国通过自建码头、管道获得乙烷资源非常困难,公司在美国市场深耕多年,上下游供应链配套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复制同样的路线难度很大。二是公司与美国头部能源公司ET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拥有资源出口资产,没有其他的中间环节。三是公司拥有成熟的乙烷船队。四是在项目运营上,公司投资成本、运营成本低,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Q8:请介绍公司80万吨多碳醇项目投产后运行情况? A8:2024年7月陆续实现了年产80万吨多碳醇项目一次开车成功,采用丙烷脱氢生产的丙烯以及副产的氢气为原料,与丙烯酸通过酯化反应制取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异辛酯,真正形成了丙烯酸及酯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闭环,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及稳定性,进一步巩固卫星丙烯酸产业在市场的影响力。 Q9:油价波动对公司C2下游产品价格影响? A9:回顾2024年,虽然油价波动较大,但是乙烯及下游产品价格波动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乙烯被誉为化工之母,目前价格已在历史低位。同时,下游需求仍处于恢复阶段,化工品的价格也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向下空间有限,行业部分高成本产能会通过停产检修、降负荷等方式来应对,减少供给后进而对化工品价格形成了支撑。未来随着市场需求复苏,整体弹性较大。
根据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2025年3月11日至2025年3月14日,淳厚基金对上市公司普蕊斯进行了调研。
附调研内容: 一、介绍公司基本情况 普蕊斯是一家大数据驱动型临床研究服务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将临床试验和医院实际场景进行解构,创建出一套临床试验全流程项目管理体系,深耕SMO业务,为中国临床试验执行提质增效,助力新药更快惠及患者。 公司自创立初期便致力于承接具有创新性及高临床价值新药的SMO项目,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承接超过3,400个国际和国内SMO项目,在执行SMO项目2,011个。公司员工总数为4,692人,累计服务940余家临床试验机构,可覆盖临床试验机构数量超过1,300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190多个城市。 二、公司回答了投资者提问,问题汇总如下: 问:请问SMO行业集中度目前是怎么样的? 目前我国SMO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头部SMO企业的客户资源、人才规模、机构覆盖率逐步扩大,技术、品牌与口碑等方面加速巩固,国内医药监管政策加持利好具备创新类项目服务能力的SMO企业,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并向头部SMO集中。 问:公司在哪些治疗领域具有优势? 公司根据不同的适应症建立了专门的事业部来承接具体的项目,同时也沉淀了一套科学详实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体系,涵盖270余份SOP制度文件,并不断强化培训承接更多的项目。 公司自创立初期便致力于承接具有创新性及高临床价值新药的SMO项目,在血液肿瘤、胸部肿瘤、消化肿瘤、心血管疾病、泌尿肿瘤、内分泌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多个细分疾病领域具备了较大的竞争优势。公司与2023年全球前10大药企均有合作,具备较为突出的优质创新药物项目服务能力,提供的SMO服务质量高、效率高,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符合国际标准。 问:公司业务合同平均多少时间可以转化确认为收入? 临床试验项目周期通常为2-3年甚至更长,项目进度受到研究药物的疾病领域及药效、临床试验方案、受试者入组等因素的影响而在不同年度、不同期间内有所差异,故同一个项目在不同期间内的收入确认并非线性分布。 问:近期AI大模型引发广泛关注,请问数智化系统和工具对于公司业务效率提升主要有哪些突破的方向? 公司始终重视数智化及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和质量稳定性,逐步改善传统项目执行过程中主要依靠人工的节点,比如在“方案分离”、“随访在线确认”双模块提升CRC执行方案一致性;质控系统协助SiteLeader实时在线质控;线上Q&A系统支撑问题复盘能力迭代、系统预警人员风险及时补位等。目前公司内部办公系统已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接入和部署,通过智能交互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并在积极探索AI技术与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提高临床试验执行效率。 公司于2024年和2025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两项发明专利,分别为“基于数据库的多中心协同执行项目质量监控系统”和“一种不良事件等级判定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上述两项发明专利均为公司自主研发和设计取得,并已应用于公司业务场景中,它们代表了公司主要技术的延伸以及持续创新的成果。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与研究力度,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产权优势,建立持续创新机制,以提升公司在临床研究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问: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一直被高度重视,公司是如何管控项目质量的? 对于临床试验服务供应商而言,向客户交付高质量的服务和结果是创造的最重要价值,也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坚实支撑和护城河。比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办法》出台后,目前试验机构、研究者都更加重视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执行要求和标准都有所提升。2024年上半年,公司共接受40次NMPA核查、1次FDA核查及3次EMA核查,均无重大发现。 公司管控措施和方法主要有四个方面:①首先,公司以建立的270余份临床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及负面清单为核心;②持续性加强员工的培训和考核,特别是在新人考核方面更加严格;③公司内部质控团队持续加强对内部项目的日常检查和稽查力度;④提升信息化系统对质量管控的支撑,持续保证业务开展的合规性与高质量。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