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药集中带量采购(集采)政策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随着集采的深入推进,“唯低价”中标现象逐渐凸显,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报出超低价,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核心竞争力受损,甚至引发恶性竞争和质量隐患。在此背景下,优化集采政策、克服“唯低价”现象、强化质量监管成为当前医药行业的重要议题。
集采“唯低价”现象的隐忧
集采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以价换量”挤压药品价格水分,降低患者用药成本。然而,过度追求低价中标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2024年12月30日公布的第十批药品集采中选结果显示,投标企业中选率仅为53.3%,创历史新低,多个药品降价幅度超过80%,部分药品降幅甚至超过90%。这种“地板价”中标现象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部分企业甚至面临亏损。医库软件董事长涂宏钢指出,全行业利润下降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还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和质量隐患,最终影响患者的用药安全。
政策优化:从“唯低价”到“质量优先”
为克服“唯低价”现象,近期流传的《进一步优化药品集采政策的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多项优化措施。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认为,竞价规则将得到优化,例如引入次低价的1.8倍作为限价标准,而非最低价的1.8倍,以此避免企业为中标而报出超低价。此外,方案还提出将中选价的1.5倍作为医保支付上限,超过1.5倍的部分需患者自费。这一措施将医保支付标准与实际价格适度分离,促使企业在报价时更加理性,避免非理性低价竞争。
在质量监管方面,方案强调对B证企业(委托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资质要求。风云药谈创始人张廷杰指出,方案要求持有人或受托生产企业需具备累计2年以上同类型制剂药品实际生产经验。这一规定将淘汰部分缺乏生产管理经验的B证企业,提升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1097家B证企业中,436家尚未取得药品批件,即“空证”企业。通过收紧B证企业准入标准,政策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集采政策的优化,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金春林指出,仿制药企业在价格与质量的双重压力下,竞争将更加激烈,部分依赖委托生产的中小企业可能因资质不符而退出市场。头部企业凭借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优势,将更容易在集采中胜出,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大型企业集中。
与此同时,集采政策的优化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涂宏钢认为,第十一批集采的报价逻辑将倾向于合理利润,而非一味追求低价。未来,生物类似药、胰岛素、中成药等品种的集采将逐步展开,企业需要在报价策略上平衡价格与质量,同时关注供应链与受托方的协同,提前布局产线合作方,以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
结语
医药集采政策的优化标志着从“控费优先”向“质量与创新并重”的转型。通过克服“唯低价”现象、强化质量监管,政策不仅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未来,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和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医药集采将在降低药品价格与保障药品质量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