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规定,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这一新规的出台,标志着食品行业长期以来依赖“零添加”作为营销卖点的时代即将终结,同时也对食品企业的产品标识策略和市场宣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规背景与行业影响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零添加”“无添加”等标签成为食品产品的关键卖点。然而,这些宣传用语往往存在误导性。例如,某些产品标注“不添加蔗糖”,但实际上含有其他形式的糖类,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完全无糖。新规的出台,旨在规范食品标签信息,避免消费者因盲目追求“零添加”而忽略产品的真实属性。
新规的实施对食品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千禾味业为例,其“千禾0”商标因与“零添加”概念紧密关联,一度成为争议焦点。尽管千禾味业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但“零添加”宣传与产品实际成分之间的差异,仍然引发了消费者的质疑。新规的出台,迫使企业重新审视其产品标识和市场宣传策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企业标识策略的调整
新规要求企业明确标注具体添加物质,这种透明化标注既符合国际通行标准,也倒逼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庞瑞指出,成分标注反映出一家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如果企业采用有意误导的标注方式,长期来看将对品牌价值构成重大伤害。企业需要采用更加科学准确的成分标注方式,如“无某成分添加”“某成分添加符合某某标准”等,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企业还需在遵守法规的基础上,平衡品牌宣传和营销创意。当前食品行业竞争激烈,部分企业倾向于采用暗示性表述或夸大宣传手法吸引消费者。然而,根据新规要求,此类易引发误解的营销方式必须及时调整。企业应严格区分产品营销宣传与真实功效,避免通过创意包装或广告话术对产品的实际成分或功能进行模糊化处理或误导性宣传。
市场宣传方式的转变
新规的实施,促使食品企业从依赖“零添加”等概念营销,转向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工艺创新的宣传方式。朱丹蓬表示,新规精准回应了行业规范发展的刚需,将对行业乱象形成震慑作用、净化作用、指导作用。通过源头治理,新规有效遏制了概念营销乱象,既为企业技术创新指明合规路径,又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真正实现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的双重价值。
对于企业而言,新规的实施意味着营销策略的全面调整。企业需要将宣传重点从“零添加”等模糊概念,转向产品的实际成分、生产工艺和营养价值。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详细标注产品的营养成分、生产工艺流程等信息,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科普宣传,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消除对添加剂的过度焦虑。
行业洗牌与品质竞争
新规的出台,标志着食品行业将从概念营销回归品质竞争。随着“零添加”宣传用语的禁用,那些依赖模糊概念吸引消费者的企业将面临市场淘汰。新规的实施,将推动整个食品行业迎来新一轮洗牌与升级,企业将从概念营销回归产品本质,促进行业进入“品质竞争”阶段,实现以质取胜的良性竞争格局。
总之,新规的出台,不仅规范了食品标签信息,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倒逼企业提升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对于食品企业而言,新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需要在遵守法规的基础上,调整产品标识和市场宣传策略,以更加透明、科学的方式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