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连续阴跌四年的板块开始爆发,意味着什么?
周四创新药板块大爆发后,在周五大盘弱势下跌情况下,上演冲高回落的行情,但部分医疗、医药类的主动权益基金和相关ETF仍然大幅跑赢市场。
据统计,涨幅前20名的开放式基金中,医药相关基金霸榜(至少15只),其中平安核心优势A上涨3.28%,居全部开放式基金市场第一。
01
最惨板块大爆发!
这是个漫长的冬天,在2021年那个夏天,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医药的下行周期会持续4年。
中证医药指数从2004年12月31日发布以来,医药板块从未连续两年下跌,2021年-2024年是目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四连阴,其调整幅度之大,时间之长,均为历史之最。
虽然去年开始行业积极变化有很多,创新药政策倾斜、医保支付改革、集采优化、降息周期开启、创新药出海、基本面回暖等,但持续阴跌下,市场对此表现麻木。
资金也在持续流出,2024Q4公募基金对医药板块的持仓比例进一步下滑至8.58%,为历史最低位置。
历史上当所有负面因素都充分定价后,任何细微的边际改善都将带来巨大弹性。
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当DeepSeek引爆中国资产重塑叙事,创新药板块跟随开启估值修复。
当前期强势的科技股持续回调之际,风格并没有重回以往熟悉的红利当道的防御模式。
反倒是以食品饮料、医药等为首的大消费板块频频活跃,似乎涌现“科技+消费+红利”的新哑铃策略。
由于医药本身就具备消费+科技的双重内核(前者以医疗服务为代表,后者以创新药为代表),加上如今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频现、近期港股biotech业绩亮眼等催化剂持续刺激下,本周港A股医药板块双双逆势上攻。
本周A股的35个Wind二级行业中,涨幅第一的是医药生物,累计上涨1.8%,年内上涨4.91%,排名第10。
港股涨幅第一的行业同样是医疗保健业,本周累计上涨3.41%,年内涨幅高达26.7%,超过资讯科技业成为第一。
与此同时,市场更是出现罕见一幕:医药主题的开放式基金中,主动跑赢被动的现象。
02
医药主动权益基金跑赢被动
周五,涨幅第一的平安核心优势A(006720)上涨3.28%,今年累计上涨32.83%,在4000只混合基金中排名前1%。平安医药精选A(020458)、平安医疗健康混合(003032)年内分别涨31.65%、30.71%。
从医药被动基金的业绩表现来看,有ETF挂钩的医药、医疗指数,今年业绩首尾差异巨大,高达36.63%,涨幅第一的指数是恒生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达到32.44%,略微跑输平安医药精选A。
最近几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整体难以跑赢指数,但从去年四季度以来,开始出现跑赢被动指数基金的主动基金。
被动指数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取市场的β收益,即跟踪指数的整体平均收益。
而主动权益基金的最大特点是α收益,即相对市场多出来的超额收益。
作为被动投资理念的坚定倡导者,笔者承认目前A股确实客观存在利于主动权益基金因素——散户投资者占比高、信息效率相对较低,中国主动权益基金过去十年α收益显著。
另一关键原因是,A股更多时候处于结构性的震荡行情,主动基金更善于捕捉新产业趋势。
例如公募基金整体减配医药的情况下,医药主动基金去年Q4对创新药的持仓环比持续增长。
03
医药或成下一个上涨赛道?
回顾一季度,“DeepSeek”引爆了AI、机器人行情,尤其春节后国内AI产业链各环节重大催化不断、产业叙事持续焕新,从而推动行情反复活跃、走向新高。
尽管这波行情开始退潮,但眼下中国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期,除了AI、机器人之外,许多新兴产业正在重塑世界产业格局,其中长期被西方国家掌控的生物医药产业被人们给予厚望。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错综复杂,子版块众多。一个板块便可构成一条产业链,产业链可分为研发环节、生产环节(原料药与制剂制造)、流通环节(批发与零售),销售环节。如产品端又可分为中药、生物药(创新药)、仿制药、器械。
同时医药行业的研究还很复杂,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医药上市公司太多(600+),涵盖细分领域众多,还要密切关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
巨大投资机会的背后伴随着艰巨的研究难度。这种情况下借道指数投资当然是不错的选择。
但从今年带有“创新药”字眼的指数业绩来看,差异也不小,恒生港股通创新药年内上涨29%,CS创新药同期上涨7%,说明指数的选择很关键。
从周思聪过往的管理产品可以看出,她属于风格鲜明的医药赛道选手,专注于医药行业研究投资17年,对医药产业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其遵循先寻找高景气度和高确定性子行业,再沿着产业链挖掘个股的投资路径,投资风格以高集中度、长期持有、聚焦高景气赛道为核心,强调“进攻即防守”。
她认为:资本市场最有效的因子永远是成长性因子,因此要站在高景气的赛道上,只有在高景气度的赛道上,选到好的投资标的的可能性才高。
在挖掘个股方面,周思聪的风格非常鲜明且别具一格,认为集中度较高,在医药行业有机会时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业绩。因此,其产品的前十大重仓股占比通常超过60%,个股数量控制在20只以内。
谈及医药行业投资,她同样有独到见解:“医药投资重在把握两个周期,一个是整个行业的政策周期,另一个就是产品的周期。”
04
小结
复盘本轮科技股大反攻的底层逻辑,本质是高效低成本的技术突破证明中国AI创新能力+政策全力支持+低估值+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资金回流。
如今中国创新药企也正用类似路径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低成本临床试验+高效的研发团队创造出新成果。
对美国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这也是一次DeepSeek式的冲击。
如今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频现,从恒瑞医药19.7亿美元“出海大单”、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登陆东南亚、联邦制药的20亿美元“减肥药新贵”出海,再到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的44亿美元“技术联姻”,本质是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跟随”迈向“全球创新”的缩影。
随着全球资本重新定价中国药企创新能力+政策全力支持+低估值+机构持仓历史最低+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老龄化,医药会是下一个迎来“DeepSeek时刻”的行业吗?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
上述内容仅反映当前市场情况,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基金投资收益的保证或任何投资建议。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购买任何基金产品前请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请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