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香港证券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双向奔赴”。一边是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A股龙头企业加速推进“A+H”双重上市,另一边是ETF资金借道南下,年内净流入超170亿港元。这场由政策、市场、企业需求共同驱动的资本热潮,正在重塑港股生态。
2025年前两个月,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申请量达41家,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12家为“A+H”模式企业,包括万亿市值的宁德时代、千亿规模的恒瑞医药等。这一现象背后,既有A股IPO收紧的被动选择,也有企业全球化布局的主动出击。
2024年A股IPO门槛提高后,八马茶业、中慧生物等企业因上市进度不确定性撤回申请,转向港股。新三板企业金岩高新、胜软科技也因对赌协议压力转战港交所。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已有24例分拆上市计划终止,歌尔股份等企业将分拆目标转向港股。
宁德时代在招股书中明确,港股募资将用于匈牙利项目建设和全球化布局。深港两地市场互补性凸显:A股提供本土融资支持,港股则成为国际化跳板。安永报告指出,“A+H”模式可降低单一市场依赖,通过“闪电配售”等灵活机制快速融资。
随着蜜雪冰城、古茗控股等消费企业赴港上市,港股ETF迎来资金狂潮。截至3月4日,53只港股ETF年内净流入170.07亿元,规模同比激增123.76%。工银瑞信港股通科技30ETF单日吸金8.12亿元,富国港股通互联网ETF紧随其后。
业内人士指出,资金涌入反映投资者对港股中资企业基本面的认可。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喜人。AI算力提升、消费复苏预期,使得科技与消费板块成为核心配置方向。
港交所2025年新政降低H股占比门槛至10%或30亿港元市值,并设快速审批通道。证监会“惠港5条”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外管局简化外汇登记流程,降低企业跨境融资成本。
尽管港股当前市盈率处于十年低位,但机构对后市看法分化。
有机构认为,南向资金将继续主导港股行情,中美利率分化强化内资配置意愿。景顺长城基金看好AI赋能领域,如自动驾驶、消费电子龙头。
也有机构提醒,科技股需从估值驱动转向盈利验证,部分中概股回归或加剧流动性压力。当前恒生指数的涨幅或已部分透支政策预期,需关注二季度财报表现。
随着人民币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退市机制完善等改革落地,香港资本市场有望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全球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资本盛宴既蕴含估值修复机遇,也需警惕市场风格切换风险。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