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格局:规模与结构双重突破
2025年开年,中国ETF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总规模突破3.8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超900亿元,产品数量达1078只。其中,股票型ETF以2.94万亿元占据主导地位(占比76.87%),债券型ETF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品类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扩容的同时,投资者结构正经历历史性转变——个人投资者从“边缘角色”跃升为“核心力量”。例如,鹏华上证科创板200ETF前十大持有人均为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达99.12%;华夏创业板50ETF个人投资者占比达96.47%,非传统机构如消防公司、网络科技企业也首次跻身ETF大额持有者行列。
结构变迁:从“机构独大”到“散户包场”的动因
1. 被动投资的全面崛起:自2024年被动基金规模与业绩“双超”主动管理产品后,ETF凭借透明化、低成本优势加速渗透。数据显示,2023年末个人投资者ETF持有占比为44.3%,较2014年不足20%显著提升。市场有效性增强、主动管理超额收益收窄,推动投资者转向指数化工具。
2. 政策与行情的共振效应:2024年9月开启的“政策牛”行情中,个人投资者通过ETF参与市场比例激增。政策层面多次强调发展指数基金,叠加单边上涨行情中“指数不输个股”的直观表现,加速了散户入场。此外,头部公募降费举措(如管理费调至0.15%)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吸引个人资金。
深层变革:产品创新与配置策略升级
1. 产品矩阵扩容:2025年ETF创新加速,首只低空经济ETF、科创板人工智能ETF、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等填补市场空白。例如,信用债ETF年内募集规模超30亿元,为信用债投资提供高效工具。跨境ETF需求旺盛,87.5%的个人投资者呼吁增加港股、美股行业ETF,以拓展全球配置。
2. 策略专业化趋势:个人投资者不再局限于“追涨杀跌”,转而采用机构化配置策略。
- 核心-卫星策略:以宽基ETF(60%-90%)为稳定核心,搭配行业或主题ETF(10%-40%)捕捉结构性机会。
- 买入-持有-再平衡策略(BHR):通过定期调整股债ETF比例降低波动,例如设定5%-9%收益目标时,配置从国债逐步向股票、黄金倾斜。
未来展望:生态重构与挑战并存
1. 机构与个人“共舞”新生态:尽管个人投资者占比攀升,机构并未退出。外资行(如巴克莱银行)、养老金等新型机构加速布局,形成与传统险资、券商的多元化竞争格局。中央汇金等“国家队”持续增持宽基ETF,2024年机构持有股票ETF比例从44%升至55%,显示长期资金对市场的托底作用。
2. 风险与机遇的双向博弈:ETF降费与营销内卷虽推动规模增长,但产品同质化问题凸显。当前宽基ETF占据总规模四分之一,行业、主题类ETF增速放缓,低风险产品(如红利低波ETF)仍存空白。此外,主动管理基金能否在2025年重获优势,取决于市场波动率变化及超额收益空间。
ETF市场的结构性变革,既是投资者理性化进程的缩影,亦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个人投资者的崛起,不仅倒逼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更可能推动A股从“题材炒作”向“资产配置”转型。未来,如何平衡机构与散户需求、填补低风险产品缺口、提升跨境配置能力,将成为行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命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得个人投资者者,得ETF天下”——这场由散户主导的“无声革命”,正在重塑中国资管行业的未来图景。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