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无疑是今年的主线,但谁也没想到首先爆火的是情趣机器人。
这缕火焰,既是投资的热情之火,也是真实存在的欲火。
事情的起因是EroTech的公司联合DeepSeek,说要做性爱伴侣机器人,能说骚话能办事,还能量身定制梦中情人。
A股坚持一贯的尿性,只要有题材,就非常抽象和无厘头。
相关产业链,可以说是野得不行。
材料端。硅宝科技的硅胶、浙江众成的SEPS材料,还要找美年健康做体检套餐……
使用端。青岛金王的皮鞭、荣泰健康的按摩棒、中信尼雅的红酒,甚至连情趣床垫都炒上了天……
这当然是没道理的。
做体检、买床垫都能理解,你给机器人买皮鞭和按摩棒?
稍微冷静过后,除了几家确实比较硬的公司,大部分乱七八糟的标的都遭遇重锤。
难道情趣机器人的热度,就这么几天?
其实再仔细想想,这波热度,也不能仅仅归之于炒作。
归根结底,市场由需求而生。
2014年,日本单身女博士太田智美,买下一台软银出品的Pepper机器人。
在日复一日的聊天、互动中,女子觉得机器人比真人更温柔,于是又买了两台,组成4“人”家庭,走到哪都带着。
她不仅把自己的机器人男友们介绍给父母和朋友认识,甚至连做饭也会准备Pepper的那份。
很明显,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恋物癖,这位是真的把机器人当成自己的家人……
这件事发生在十年前,当时极为轰动,吸引了全球10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舆论的总体态度,想也想得到,是质疑和批评。
其实若发生在今天,也没那么令人惊讶。
社会研究表明,日本的处女率高达40%,处男率也高达36%,处于极低欲望的水平。异性之间的互动逐年稳定下降,更别说组建家庭。
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大体上的趋势都差不多: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年轻人越来越宅。
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真人连二次元纸片人都不如,更别说摸得着的机器人。
并不具备“那种”功能的Pepper,就足以让一个孤独的青年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如果生理上的需求也被满足,这类陪伴型机器人,对人类、尤其是孤独的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
伴侣机器人,不是充气娃娃。
如果技术完善,很多方面,它能给人带来的满足感,至少在三个方面,确实要超过真人。
首先第一点,它能和你说上话。
仅这一点,就已经超出大部分无话可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个,现在的AI就可以办到,对话自然流畅、没有滞后和逻辑错误,且能切换不同的角色和语气。
更关键的,是它迎合你,而不是你讨好它、
可能这才是最重要的,与任何人与人的关系都不一样,你不需要有任何心里负担和内耗。
其次是颜值和新鲜感。
人对没尝试过的东西总是有着莫大的好奇心,在这方面尤其如此。
其实早在2022年,全球首款拥有体温的伴侣机器人就问世了,名叫Harmony。
不论是外观还是体内的结构,它/她完全按照人类的审美标准制造,脸庞和身材都是真正的黄金比例。
仅最开始的版本,设计师就给Harmony配了30张不同的面孔,尽可能满足不同客户的喜好。
更关键的是,Harmony还拥有至少12种性格特质。
仅做最简单的排列,都已经能有360种外貌、性格各异的组合。
而随着后续更多选择出来,这个数量会越来越多。
仅这方面而言,拥有一台Harmony,就相当于拥有了几百种不同的伴侣,古代的皇帝可能也不过如此了。
而它的售价,折合人民币仅仅10万元。
随着技术进一步完善,不仅体验会越来越好,价格方面也会更亲民。
此外,可能还有现在难以想象的第三点,超越肉体上的交流。
这一点,要借助虚拟现实技术。
做一个很粗浅的想象,机器人若能与VR设备链接,你们的互动场景,就不再局限于自己那小小的卧室。
可能在大山里、月亮上、太空中、深海下……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都将实现。
当然,只是在你的感官上做出改变,实际上你仍然在自己的卧室。
但就算是虚拟的,这也足够了。
……
以上三点,仅仅是我现在能想象到的。
即便如此,也已经超出了所有人对梦中情人幻想的极限。
这怎么可能不让人期待。
既然是伴侣机器人,那肯定要是人形的。
这属于是废话,但必须要强调。伴侣型机器人,是人形机器人的其中一个类别。
其产业链,与所有人形机器人有重合的部分,当然也有专属的部分。
总的来说,分为软件和硬件。
软件固然是最重要的核心。
但办那事不是搞科研,就现在的AI技术,已经能满足人的绝大部分幻想。
即便AI变得更聪明,对房事而言,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对这类机器人,大家更关注的是外观和手感,也就是硬件和材料方面。
芯片方面,大概率仍和电动车类似,主控芯片给台积电代工,AI训练芯片,则由三星代工,中国产品暂时还无法替代。
除了芯片,其他成本结构中,比较具备想象力的有这样几块:
1.动力装置
首先是电池,这个不必多说,技术国内已经很成熟,相关公司的逻辑,基本与电动车一样。
其次需要电机提供动力,有液冷电机和伺服电机两种。
液冷电机控制散热,保证电机持久运行。
伺服电机则控制速度,将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以驱动控制对象。
从竞争格局来看,大部分市场还是被海外巨头占据,主要有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日本三菱、日本安川。
国内也有一些较知名的公司,比如鸣志电器、汇川技术、禾川技术。
此外还有一个最近异动比较明显的兆威机电,该公司主要做微型传动系统,把不同的齿轮和电机紧密连接。
这种产品的前景很大。比如人形机器人一只手有15个关节,如果每一处关节都安装一个电机并配套一个减速器,不仅占用的体积与质量均太大,更关键的事成本太高。
以后你的机器人老婆,是十几万还是两三万,得看这方面的技术能否大规模应用。
微型传动系统
2.减速器
在电机旋转过程中,需要在设备与电机之间连接一个装置,实现输出速度减速,才能达到收放自如,这个就是减速机。
用在机器人里的自然是精密减速机,又分为RV减速机和谐波减速机。
RV减速机负载大、刚性强、结构复杂,价格当然也更贵,通常安装在机器人较大的关节处。
目前主要生产企业为日本的纳博特,国内替代公司有两个,中大力德、双环传动。
谐波减速机结构相对简单些,不过精密度更高,主要应用在灵活细小的关节处。
目前的市场份额,超过50%还是在日本哈默纳科手中,国内的绿的谐波占20%-30%。
3.感知器官
人形服务机器人类比人体,最重要的感知器官分别为视觉、触觉、听觉,分别催生出机械视觉、机器人皮肤、语音传导等投资机会。
尤其是大家关注的伴侣型机器人,必需要能辨别表情,不然怎么针对实时需求做出反应?
国外做这个的主要有康耐视,A股中比较有意思的标的,比较大的公司有大华股份、海康威视,未来都有一定机会。
语音传导目前最大知名的还是科大讯飞。
至于皮肤,大家目前能想象到的还是硅胶。
以后有什么更好的替代?现在想象不到。
以上几种其实产业都已比较成熟,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的,其实是嗅觉、味觉、滑觉,对应着多种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一般用于零位不确定的位置伺服控制。用人话来说,即防止机器人启动时产生过剧烈的运动。
滑觉传感器,用于检测握力不够时所产生的物体滑动信号;距离传感器,用于智能移动机器人;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平移和旋转运动速度;力觉传感器……
以上这些,只是做了比较粗浅的罗列。
实际上,还有功率器件,以及机器人骨骼、“肌肉”所需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等等,乃至现阶段没有想象到的部分,不一而足。
至少把这些产业都完善了,才有可能让文章第一部分的“完美情人”,成为大多数人都能消费得起的产品。
不然的话,大家能买到的,只不过是更高级点的充气娃娃罢了。
《机械姬》中,主角迦勒与研发者内森有一段对机器人性别的争论:
“为什么赋予她性别?人工智能不需要性别,她可以只是一个灰盒子。”
“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你认为一个意识主体能脱离性别区分而存在?”
“性别区分是生物繁殖的进化要求,可她不是生物。”
“若她只是个灰盒子,交互有何意义?意识还能存在吗?性别很有趣,既然已存在,何不享受一番呢?”
内森认为,“交互”是很重要的,因此机器人需要定义性别,尽管这个性别与人类的繁殖演化毫无关系。
回到现实。
了解过伴侣机器人,大家在兴奋之余,不得不考虑一个事实:机器可能有性别吗?
无论把机器人做成男人还是女人的样子,它的性别是人类根据外表去定义的。
它针对不同性别的人类作出不同的交互动作、语言,也是在执行程序的要求,而不是自发的。
如果将来情趣机器人真的进入千家万户,当你发泄完精力后,躺在ta旁边、进入圣贤状态时,再去思考这个问题,才能切身体会到其中的恐怖。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现实:
这个时代,机器在加速人类化,人却在机器化。
人变得越来越理性、麻木,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语言、情感、生活趋向于格式化,就像一台台设定了既定程序的机器。
而我们失去的这些情感,则被赋予到了机器上,试图让它们变得有感情、学会与人沟通、读懂人的心理变化……
照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人迟早会变成机器,而机器却会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