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上海宝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济药业”)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推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此次IPO的联席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和海通国际,这两家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的加入,为宝济药业的上市之路增添了重要砝码。
宝济药业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大品种生物药物的研发,致力于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开发难以生产的重组生物药物。公司通过替代传统从动物器官、血液或尿液中提取的生化产品,或升级现有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标准。目前,宝济药业已打造出涵盖多个治疗领域的研发管线,包括五项处于临床阶段的在研药物及七项临床前产品。
宝济药业的核心产品包括KJ017、KJ103和SJ02。其中,KJ017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用于实现联用药物的快速、大容量皮下给药;KJ103是一种创新性重组免疫球蛋白G(IgG)降解酶,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SJ02则是一种长效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用于辅助生殖领域的控制性卵巢刺激。这些产品均处于中国后期临床阶段或NDA注册阶段。
尽管宝济药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财务表现仍面临挑战。招股书显示,宝济药业目前尚未有任何产品获批进行商业销售,因此在往绩记录期内持续亏损。2023年,公司营收为693万美元,其他收益为1760万元人民币,但研发开支高达1.33亿元人民币,行政开支为4635万元人民币,最终录得净亏损1.6亿元人民币。2024年前9个月,公司营收为444万元人民币,研发开支进一步增加至1.84亿元人民币,行政开支为7805万元人民币,期内亏损扩大至2.63亿元人民币。
宝济药业的亏损主要源于其高额的研发和行政开支。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显示出其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但这也对其短期财务表现带来了压力。不过,宝济药业在融资方面表现出色。2021年2月,公司完成3.19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2022年3月和8月,分别完成A1轮和B轮融资,融资额分别为5000万元和5.85亿元人民币。2024年7月和12月,公司又分别完成4.26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和4500万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C轮及C+轮融资的每股成本均为16.91元人民币,投后估值达到48.71亿元人民币。
宝济药业的股东阵容包括方圆资本、东方富海等知名投资机构。IPO前,公司创始人刘彦君博士持股21.21%,王征女士持股7.81%,谭靖伟持股5.21%,三人合计控制公司34.23%的股权。其他重要股东还包括晟德大药厂旗下的CenterLab(持股13.85%)、方圆资本(持股7.52%)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SHC(持股4.11%)。
宝济药业此次冲刺港股IPO,不仅是其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其在生物医药领域进一步拓展的关键一步。公司在合成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研发管线,使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持续的亏损和高额的研发投入也对其资金链和盈利能力提出了挑战。投资者在关注其技术创新和市场潜力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其财务风险和市场竞争压力。
宝济药业的上市之路能否打破“烧钱”魔咒,实现商业化的成功,仍需时间的检验。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