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封面文章,题为《为何付钱给女性生孩子行不通?》,对全球范围内的生育补贴政策提出了质疑。文章认为,这些政策不仅无法有效提升生育率,而且缺乏底层逻辑支持。
对此观点,梁建章和黄文政今日发文《需要回到底层逻辑来思考人口问题》进行反驳。他们认为《经济学人》的论断忽视了人口问题的底层逻辑,尤其在应对全球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对文明的潜在威胁。
当前,高收入国家的平均生育率仅为1.6,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2.1更替水平,预示着人口规模将持续缩减。文章引用日本学者吉田浩的“儿童人口时钟”,警告低生育率危机可能导致日本在近700年后仅剩一名儿童,而中国的情况更为严峻。梁建章和黄文政强调,生育率的下降具有自我强化特性,不加以政策干预将导致人口加速减少,影响文明的存续。
他们指出,《经济学人》对技术进步过分乐观,认为技术足以适应低生育率社会,却忽略了技术发展本身依赖于人口规模。人口减少会导致需求和供给同步收缩,创新放缓,最终技术发展停滞。此外,生育率低下还会影响社会结构,降低应对老龄化的能力,增加财政压力。
对于《经济学人》关于生育补贴效果的质疑,梁建章与黄文政认为,补贴虽有直接帮助贫穷家庭和提高女性就业的正面作用,但文章未能认识到,提升生育率的核心在于纠正激励机制错配。他们主张,生育补贴是必要的公共政策,因生育的社会收益大于家庭成本,且能促进社会整体福祉。他们提出,生育激励不应局限于现金补贴,还应包含减税、托育服务等,以降低育儿机会成本,尤其对职业女性更为重要。
针对成本效益争议,他们分析指出,生育补贴的长期收益远超短期成本。以法国为例,尽管补贴看似昂贵,但人均一生的税收贡献远高于补贴额,证明了生育补贴的经济合理性。他们批评《经济学人》仅以经济产出衡量生育价值,忽视了生命的内在价值和维持文明的意义。
最后,文章呼吁中国应重视其独特的低生育率问题,利用文化优势和强有力的政府机制,设计更为大胆的生育补贴政策,如累进制补贴,确保养育家庭获得稳定收入,以此刺激生育意愿,稳定人口,保障国家的长期发展与文明延续。他们建议的政策框架包括为不同孩次设定不同补贴额度,并结合税收减免、一次性现金奖励及房贷优惠,以全面提振生育率和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