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美团交出2024年一季度成绩单。
2024年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25%至人民币73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36.4%至人民币75亿元。财报还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美团继续深化其'零售+科技'战略,专注于中国消费市场和本地服务领域的深耕。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50亿元人民币,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零售行业的效率提升。本季度,公司用户规模和商户规模连续四个季度加速增长,并创下新高。年度交易用户交易频次(ATU)也稳步提升至50次以上。
一季报发布后,大行纷纷上调盈利预测和目标价。
摩根大通将美团今年的每股盈利预测上调12%,并将目标价由110港元上调至130港元。大和证券亦上调了2024年至2026年的盈利预测,上调幅度为7%至27%。瑞银将美团的2024至2026年经调整每股盈测上调5至10%,预测其未来2023至2025年盈利CAGR达52%。瑞银在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美团的行业领先地位为其提供了定价能力,竞争持续稳定有助缓解投资者的忧虑并提升可见性。
这份稳健的财务数据,无疑是美团多个业务板块共同发力的结果。
一、核心本地商业不乏亮点
一季度,美团实施组织架构调整后,促进了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核心本地商业实现稳步发展,该业务分部营收546亿元,同比增长27%。
其中,外卖业务表现超出预期,表现引起市场关注。该业务年活跃用户增至近5亿,中高频用户的交易频次同比进一步提升。在此带动下,本季度平台即时配送订单数同比增长28%至54.6亿笔。这一数据不仅显著超出公司此前的业绩指引,而且还在上一年高基数的基础上,依然实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显示出较为强劲的竞争壁垒与市场潜力。
“万物到家”正成为新的大众消费趋势,美团闪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越来越多餐饮外卖用户转化为美团闪购用户。一季度,美团闪购日均订单量达840万,年活跃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均实现同比高位增长。
为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和高品质的需求,美团闪购持续探索更多品牌商户合作以丰富供给,涵盖百货、数码、美妆、服饰、宠物等众多品类。今年1月,美团闪购与全球知名综合体育用品品牌迪卡侬达成合作,迪卡侬全国全量门店均已上线美团,覆盖80余项运动的上千款商品,最快30分钟送达。3个月期间,迪卡侬产品日均订单量实现近3倍增长。
一季度,线下消费需求延续强劲态势,美团到店酒旅业务也实现稳健增长,GTV同比增长超60%,年度交易用户数同比增长超37%。交易用户数、商户数、年度活跃商户数均创历史新高。华泰证券研究所认为,美团的到店及酒旅业务在宏观环境波动及竞争中仍展现强韧增长,2024年预计公司到店和到家业务的融合会进一步加深,预计OPM仍然保持稳步回升趋势。
二、本地生活进入下半场
作为一家扎根本地消费领域的科技零售企业,美团持续支持全国范围内合作商户,共同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吃住行游购娱”需求。本季度,美团深入行业价值链,不断完善供给、迭代产品,促进商户发展的同时,更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选择。
在此良性互动下,本季度平台年度交易用户的交易频次稳定增至50次以上,用户数和商户数均迎来新高。
外卖方面,一季度,针对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专门提供高质价比外卖服务的“品牌卫星店”模式,美团推出万店返佣计划,助力商户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优质供给。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已有45个品牌开出超560家品牌卫星店。同时将“拼好饭”业务范围拓展到更多城市,越来越多品牌商户加入,通过“拼好饭”实现拓量增收,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选择。一季度,美团“拼好饭”的日订单量峰值创下新高。
同时,美团抓住假日消费、家庭团聚等场景,通过直播、线上线下联合促销等为到店业务商户提供更高效的营销策略,从而为消费者精准提供多元化优惠服务,不仅满足本地居民的日常需求,更覆盖游客和返乡人群寻找本地店铺和折扣的需求,进一步深化了消费者对美团提供高性价比供给的心智。
今年“五一”假期,“味蕾游”“县域游”等成消费新趋势。假期前三天,美团上全国餐饮堂食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73%,部分餐厅排队等位超过1000桌。小县城、低线城市等小众目的地客流在假期增长显著,县域本地生活服务消费同比增长37%。
此外,公司新业务减亏显著,商品零售业务效率持续改善。根据财报,公司的季度经营亏损28亿元,同比环比均大幅收窄,优于市场预期。华泰证券研究所指出,公司提高商品加价率、关闭低效仓以获取更高质量增长,预计下半年减亏力度会环比加大。新业务整体经营效率持续处于上升通道。
“今年以来,本地消费市场持续稳定恢复,我们的各项业务也因此取得了稳健发展。”美团CEO王兴表示,“作为行业增长的受益者,美团将继续坚定履行‘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的使命,积极引领零售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相信未来各业务之间将产生更多的协同效应,持续为所有行业参与方创造更大价值。”
以Alicia Yap为首的花旗分析师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美团可以抓住中国服务支出的转变。花旗认为,在估值不高的情况下,中国科技股仍然具有吸引力,值得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