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央行将重启国债买卖,引发了市场对中国将进行大规模货币政策宽松的猜测。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就此发表观点指出,中国央行买卖国债的行为不应被视为量化宽松(QE)政策的启动,而是旨在丰富其货币政策工具箱,以增强市场流动性调节的灵活性和对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直接影响。
汪涛明确表示,2024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基调将保持支持性但力度适中。政府财政政策将小幅扩张,包括设定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为3%,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新增限额至3.9万亿。这些措施预计能够被市场顺利吸收。
汪涛回顾历史,解释央行为何在过去二十年中未进行国债买卖。根据法律法规,央行不得直接从一级市场购买国债,但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买卖。此外,央行也可以运用各种工具(如逆回购、MLF、SLF、PSL等)向金融机构投放流动性,而这些工具多以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为抵押品。
央行曾经在2000-2003年进行过国债买卖操作,但在其后的二十年中停止了交易国债,其中的例外是2007年央行从商业银行购买了1.5万亿元特别国债(其目的是成立中投公司)。在王涛看来,央行在过去二十年中选择通过借贷便利工具管理流动性,而非直接买卖国债,以避免对国债市场收益率产生较大影响。
为什么现在央行可能考虑重启国债买卖?汪涛指出,2015年之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汇占款增长,后者得益于此前强劲的出口增长和相关资金流入。2011-2014年,外汇占款占央行总资产的80%以上。当前,随着中国出口增长放缓和经常账户盈余收窄,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依赖从外汇占款转向国内流动性工具。截至2024年2月,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规模44.6万亿元(占GDP的36%),其中外汇占款22.2万亿元(占总资产的50%),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17.0万亿元(占总资产的38%,其中MLF余额为7.3万亿元,PSL余额为3.4万亿元)。
汪涛指出,当下央行管理流动性需要更高的灵活性,也需要更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资产负债表扩张,同时国内政府债券市场的成熟发展为央行买卖国债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截至2024年2月,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规模达44.6万亿元,其中外汇占款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分别占总资产的50%和38%。
展望未来,汪涛预测,政府工作报告所设定的积极货币政策基调不会演变为大规模宽松。央行预计将小幅放松货币政策,年内可能下调政策利率10-20个基点,降准25个基点,并运用更多流动性工具以保持信贷稳健增长。预计2024年末信贷增速将达到9.5-9.6%。汪涛认为,央行有足够的空间通过传统政策工具进行适度放松,短期内不太可能采取量化宽松或其他非常规政策工具。央行有可能将重启国债买卖,但只是作为其公开市场操作和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