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或跃在渊,萌芽待发——2024年宏观经济及大宗商品市场展望

2023-11-27 16:33:36
我的钢铁网
我的钢铁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经济周期探底的信号已经出现:一方面,当前的库存周期已经接近底部,经济筑底的信号已经显现,且筑底的信号会更加明确。另一方面,从今年一季度开始,金融周期向上运行。从今年一季度这个时间点现行外推,可能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实体经济会运行至底部并且企稳。但是,积极信号增多,而预期仍不见显著改善。市场主体对经济现状特别是前景偏消极的多一些,包括对于一些需求刺激政策的效果存在疑虑。作为终端消费者,对于消费的感受更贴切,价格水平低迷,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居民的消费动力不足,间接地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弱。而产能过剩是除需求疲弱外,导致经济恢复乏力的重要原因。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产能出清时,往往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这既是一个困难挑战也是转型机遇,倒逼企业转型,让企业走出去。

海内外经济、国内行业周期错位是影响大宗商品市场运行的重要原因。首先,海内外经济周期的表现错位。美国经济大概率不会硬着陆,但美国经济韧性将逐渐被削弱。未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交易逻辑恐仍将是“衰退”甚至是“通缩”。其次,国内部分行业的周期也是错位的。由于不同行业的下游需求的改善幅度不一,不同行业的库存周期可能是错位的。比如钢铁行业,滞后于整体工业企业或者整体经济的表现。钢铁行业受其主要下游需求部门房地产的拖累,仍未进入新一轮的库存周期。

影响大宗需求的主要行业表现明显分化,是国内大宗商品市场衍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认清房地产行业仍在下行的同时,需要关注房地产下行速度以及何时可能触底。当然,由于受到“房住不炒”等宏观调控以及疫情因素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探底后将是一个时间较长的磨底过程,出现“V型”反弹的可能性并不大。基建投资仍然是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增量政策选择方面,房地产等领域并不是首选,化债“一举两得”的方式仍然是政策锚点。当前宏观政策预期朝更加积极方面调整是必须的。可以说,当前已处于从政策底向(资本)市场底、经济底过渡的关键时期。而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稳中向上,利好大宗商品需求。

我们对未来的宏观环境乐观而谨慎。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加息周期尾声,加息预期不存在之后,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由跌至企稳的时间也将比较短。从库存的角度来看,在2024年第一季度有望出现中美共振补库,由补库需求或带动正反馈,商品价格具备了止跌甚至上涨的动能。并且,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各大类资产价格有更好的表现。地缘政治深刻地影响了大宗商品供需基本面,特别是市场预期。站在全球视野来看,在美国进入大选周期之后,中美竞争出现阶段性缓和。从现在至今年年底,预计仍有重要积极信号持续释放。

然而,高利率环境与经济长期低迷共存的模式隐现。从康波周期的规律来看,在周期末期往往就是高利率下的经济衰退。即使加息周期结束,流动性可能会边际改善,也不足以促成商品价格形成趋势性反弹。这也是我们认为需求恢复缓慢(房地产也不大可能出现“V型”底),价格有顶的重要原因。回到国内,库存周期与产能周期共振向下,未来需求恢复将是弱恢复。以钢铁行业为例,现在正处于长短周期的底部,此时除了依靠经济和行业内生的动能恢复外,还需借助外力,特别是由政策加速周期轮动,尽快走出周期底部。未来,即使进入被动去库或主动补库阶段后,商品价格也并非一定上涨。当产能过剩问题较为明显,叠加下游需求过于疲软时,将呈现出弱库存周期的特点。钢铁行业正面临着这两大问题。若出现弱补库,钢价上涨的动能并不足,甚至不能排除价格中枢继续下移的可能。

一、国内经济探底信号已现

经济周期探底的信号已经出现。从较长的历史维度看,在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之后,国内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是横向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过去我国经济受到疫情不确定因素冲击较大,在疫情之前我国潜在增速为6%左右,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降到6%以下,甚至是5%以下,但我国经济仍然有较强的韧性,至少有三轮比较明显的复苏,第一轮是2021年武汉疫情刚刚爆发之后,除湖北以外的地区基本上都复工复产。第二轮是2021年上半年经济发展超预期。第三轮是去年年底到11月份以来防疫政策出现重大优化,市场对经济复苏抱有很高的期待,经济持续到一季度有比较强劲的复苏,但是进入二季度之后经济复苏动能明显减弱,海内外投资者对于经济复苏的态势存在疑虑。

当前的库存周期已经接近底部,经济筑底的信号已经显现,且筑底的信号会更加明确。从库存信号来看,当前处于被动去库存阶段,由于下游需求各异,不同行业所处的位置有所差异。有些领先于整体经济周期的表现,例如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有些则滞后于整体经济周期的表现,例如钢铁行业。从价格信号来看,PMI的两大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从今年6月份到今年9月份连续上涨。虽然10月份有所下降,但这是短期现象,主要受到了原油以及国庆节假期的影响。价格信号同样显示,筑底态势得以确立。

从金融周期的角度也能得到相似的判断。从今年一季度开始,金融周期向上运行。即使中间某几个月的数据有所波动,金融周期整体朝上的趋势也没有被打断。从过往的历史经验来看,信贷周期领先实体经济周期二至三个季度,从今年一季度这个时间点现行外推,可能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实体经济会运行至底部并且企稳。

二、积极信号增多,而预期仍不见显著改善

市场主体对经济现状特别是前景偏消极的多一些,包括对于一些需求刺激政策的效果存在疑虑作为终端消费者,对于消费的感受更贴切,10月份CPI同比和环比均下降,在相当程度上表明居民的消费动力不足,间接地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较弱。长期来看,外资流入中国A股的速度受到政策影响较大。一旦有积极的政策信号出现,外资流入A股的速率加快,最近一次加快是在去年年底防疫政策出现重大优化后,以及今年7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出更加强烈的稳增长的信号。但是那次净流入只持续了五个交易日左右,之后则主要是以净流出为主,反映出外资这个对中国经济最敏感的变量之一的市场预期还比较脆弱,原因在于政策对需求刺激的弹性显著降低。

产能过剩是除需求疲弱外,导致经济恢复乏力的重要原因。在疫情爆发后,中美的经济支撑点有所不同,中国主要是制造业支撑发展,美国则是刺激居民消费,疫情之后美国老百姓购买消费品,而中国主要是进行制造。这些造成疫情之后国内产能过剩,出口增速明显上升,经济复苏较弱叠加下游需求较差,导致工业品价格较低。目前国外刺激政策基本突出,取而代之的是货币紧缩政策,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发钱来刺激居民消费。我国商品的外需减少,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加剧,进一步地影响我国经济复苏速度。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产能出清时,往往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这既是一个困难挑战也是转型机遇,倒逼企业转型,让企业走出去。

三、海内外经济、国内行业周期错位

海内外经济周期的表现错位。美国经济大概率不会硬着陆,但美国经济韧性将逐渐被削弱。未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交易逻辑恐仍将是“衰退”甚至是“通缩”。如果将全球前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欧盟对比,美国经济的表现给市场的意外更大,而影响资产价格波动的是预期差。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开始,市场都认为美国经济会衰退,但是实际情况是美国经济数据更有韧性,造成强烈的反差,导致相应的资产价格表现比较强,例如美元指数,甚至比去年美联储刚加息时表现更强。而中国在疫情政策优化后,海内外投资者都有很大期待,但到了二季度事与愿违,各种担忧的声音不断出现。欧洲的表现则更加糟糕。从汇率的角度来看,前一阶段人民币处在贬值通道,虽然政策及时出台,但是在短时间内人民币也很难存在较强的内生性升值动能。A股市场的表现与人民币汇率非常相关,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者表现比较强势时,A股市场表现一般比较好。目前,美国经济处于韧性比较强的阶段,虽然经济增速慢慢下降,但是不会衰退。其中,一个前瞻性指标是房地产市场。过去市场认为美国经济要衰退,美国房地产市场增速显著下滑是重要征兆。而从去年年底到今天年初开始房地产市场开始企稳,这是美国经济不会明显衰退的原因。但美国经济韧性被加息的累积的负面冲击逐渐削弱是大概率事件。至少四季度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性增加:一方面房地产市场量价表现不一,销售同比跌幅收窄而成交价格下降;另一方面美国经济韧性赖以持续的消费数据方面,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显著下降。

国内部分行业的周期也是错位的。由于不同行业的下游需求的改善幅度不一,不同行业的库存周期可能是错位的。高附加值多一点的、科技含量多一点的、与上游原材料相关度小一点的行业可能已经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毕竟这些行业的利润状况远远好于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而这些处于产业链上游的行业可能仍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比如钢铁行业,它们滞后于整体工业企业或者整体经济的表现。钢铁行业受其主要下游需求部门房地产的拖累,仍未进入新一轮的库存周期。

四、影响大宗需求的主要行业表现分化

影响钢铁需求的新变化:行业分化显现。近两年来,以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面积为代表的房地产主要指标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在新时代,在提高房地产“质”的同时,房地产的“量”下台阶是不争的事实。囿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不利因素,基建投资增速虽然在整体上保持稳定,但有下降的趋势。好在近期“一万亿”国债下发和明年新增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近年来得益于制造业受政策支持力度大以及疫情爆发后的“出口红利”等因素,制造业用钢需求稳中有升。

在认清房地产行业仍在下行的同时,需要关注房地产下行速度以及何时可能触底当然,由于受到“房住不炒”等宏观调控以及疫情因素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探底后将是一个时间较长的磨底过程,出现“V型”反弹的可能性并不大结合当前房地产行业的高频数据以及市场调研反馈来看,乐观地来看,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迎来跌幅收窄,在明年下半年转正。货币供给方面对于房地产、大宗商品需求以及老百姓的收入影响都比较大。从现在到明年货币供给增速都将是处于较高的位置,对于明年房地产销售以及居民收入企稳反弹都具有积极意义。

基建投资仍然是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增量政策选择方面,房地产等领域并不是首选,化债“一举两得”的方式仍然是政策锚点。再加上中国式的“平准基金”入场以及2024年新增专项债超过60%的额度提前下达,宏观政策预期朝更加积极方面调整是必须的。可以说,当前已处于从政策底向(资本)市场底、经济底过渡的关键时期。本次增发国债对GDP的贡献大概率体现在基建投资,打消了市场前期由于三季度GDP数据超预期,继而认为基建投资力度可能下降的疑虑。不少研究机构认为,对经济的刺激可能集中在2024年,预计提升GDP0.4-0.8个百分点,将极大提振市场信心。

制造业投资增速将稳中向上,利好大宗商品需求。高频的CRB指数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有助于判断制造业投资变化。出口周期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基本同步,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同比为负,但跌幅已经收窄,并且已有向上的迹象。制造业投资增速与出口同比增速走势大致一致,制造业投资有望朝上。同时,Mysteel的高频数据显示,冷热价差扩大,反映制造业用钢需求持续增加。这将是判断未来制造业用钢情况、制造业投资和出口情况的有效高频指标。

五、未来宏观环境喜忧参半:乐观而谨慎

美联储加息是贯穿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主要线索回顾过去三十多年的美联储加息与大宗商品价格的关系,一旦美联储加息结束,大宗商品止跌企稳的时间比较短,至少比加息开启后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的时间短。而本轮加息周期的加息速率最快,美联储给市场的加息预期最强。因此,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加息预期不存在之后,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由跌至企稳的时间也将比较短

从库存的角度来看,中美库存有望共振补库。从实际库存来看,中美仍旧在去库阶段,国内实际库存相对名义库存来说,处于更高水平,但整体已进入被动去库阶段。随着工业品的量价齐升,8月以来国内工业企业利润回暖,预期向好,带动生产情况也逐步改善,因此少部分企业也开启补库阶段。在2024年第一季度有望出现中美共振补库,由补库需求或带动正反馈,商品价格具备了止跌甚至上涨的动能

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各大类资产价格有更好的表现。地缘政治深刻地影响了大宗商品供需基本面,特别是市场预期。在进入大选周期后,包括中国国内商品在内的各大类资产价格走势相对温和,甚至比前一个时期表现更好。中美经贸领域开启对话,这也是我们判断明年钢铁等国内大宗商品需求可能上升的重要原因。站在全球视野来看,在美国进入大选周期之后,中美竞争出现阶段性缓和。这是国内搞经济建设,特别是政策刺激的窗口期。从现在至今年年底,预计仍有重要积极信号持续释放。重点关注11月APEC会议及其后续影响和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高利率环境与经济长期低迷共存的模式隐现。在进入大选周期后,降低通胀以讨好选民是美国政客们的宿命。从康波周期的规律来看,在周期末期往往就是高利率下的经济衰退。即使加息周期结束,流动性可能会边际改善,也不足以促成商品价格形成趋势性反弹。这也是我们认为需求恢复缓慢(包括房地产不大可能出现“V型”底),价格有顶的重要原因。而地缘冲突加剧或许是时代的轮回。全球亟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本收益率,降低滞胀带来的后遗症(比如地缘矛盾加剧)出现的概率。

回到国内,库存周期与产能周期共振向下,未来需求恢复将是弱恢复以钢铁行业为例。“十四五”时期,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仍较大。从钢铁生产和消费总量看,2023年上半年,钢铁供给强于需求。从周期理论来看,这是典型的进入朱格拉周期底部的特征。而现在钢铁行业又处于或接近库存周期(基钦周期)的底部。往往经济或行业运行至这两个长短周期底部时,长短周期向下共振对经济或行业的负面冲击将更大。因此,此时除了依靠经济和行业内生的动能恢复外,还需借助外力,特别是由政策加速周期轮动,尽快走出周期底部。结合钢铁行业,行政手段与市场化手段配合,方能加速市场有效率地出清。

未来,即使进入被动去库或主动补库阶段后,商品价格也并非一定上涨脱离需求来判断不同周期阶段的商品价格的意义并不大。当产能过剩问题较为明显,叠加下游需求过于疲软时,将呈现出弱库存周期的特点。而目前,钢铁行业正面临着这两大问题。若出现弱补库,钢价上涨的动能并不足,甚至不能排除价格中枢继续下移的可能。

                                                                                                              作者:上海钢联 宏观研究员 李爽 经济学博士

         上海钢联 钢材事业群 研究员 王迎旭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