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上银基金一周早知道|数字中国顶层规划落地,产业发展机会如何看待?

2023-10-30 10:37:31
证券之星
证券之星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一.上银基金市场概况

上周(2.27-3.3)上证指数周涨1.87%,深证成指数周上涨0.55%,创业板指数周跌-0.27%。上周表现较好的行业主要有通信、建筑装饰、传媒、计算机,表现较弱的是电力设备、汽车和有色金属。

近期市场震荡波动,行业、风格快速轮动,演绎到历史上较高水平,进入3月,随着财报业绩披露,叠加3、4月份两会及政治局会议后,国内政策逐渐明朗,经济复苏前景更加清晰,市场有望重新回到景气驱动、基本面审美模式之中。当前市场在经济复苏、政策宽松预期上的分歧,有望随着3、4月份经济数据的披露,以及两会、政治局会议的定调而最终实现弥合统一。

二.上银基金重点关注

1. 2月PMI数据点评

2月制造业PMI全面回升,企业景气水平明显提高。2月制造业PMI为52.6%,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较上月上升6.9%、3.2%、0.2%、2.5%和4.4%。

从结构上看,供需两端均修复,生产恢复较快。

供应方面,企业复工复产加快,信心进一步增强。2月生产指数为56.7%(前值49.8%),指数大幅回升。采购量指数为53.5%(前值50.4%),表明企业继续增加原材料采购。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5%(前值55.6%),升至近12个月来高点,企业信心进一步增强。高频指标中,粗钢日均产量、汽车轮胎开工率、PTA产业链负荷率、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高炉开工率等指标最新数据较上月环比均上升。

需求方面,内外需均好转。2月新订单指数为54.1%(前值50.9%),说明市场需求继续回升。节后房地产、汽车需求有所好转,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月百强房企销售额环比上升35.1%,同比上升28.5%。据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2月前三周乘用车厂家批发、零售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16%。新出口订单指数52.4%(前值46.1%),外需重回扩张区间。2月美国及欧元区综合PMI初值均高于预期和前值,短期来看,海外经济韧性较强。

与此同时,需求不足问题仍较突出,经济恢复基础尚需巩固。部分数据变动可能是由于春节错位因素引起,需求回暖的持续性有待观察。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1-2月综合百强房企累计销售额同比下降4.8%。据乘联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月19日乘用车厂家批发、零售销量今年累计同比分别下降25%和26%。此外,反映订单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占比仍超过50.0%。

价格指数均上涨,企业生产积极性回升。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4.4%(前值52.2%),原因可能是当月油料油脂类、矿产类、钢铁类、食糖类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出厂价格指数为51.2%(前值48.7%),受需求端修复影响,出厂价格指数重回扩张区间。产成品库存和原材料库存分别为50.6%(前值47.2%)和49.8%(前值49.6%),企业生产积极性继续回升。

不同规模企业PMI均上升,中小型企业景气度重回扩张区间。2月,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PMI指数分别为53.7%(前值52.3%),52%(前值48.6%)和51.2%(前值47.2%),不同规模企业景气度均高于临界点。

建筑业PMI升至高位景气区间,服务业PMI继续回升。2月,建筑业PMI指数为60.2%(前值56.4%),节后建筑行业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基建领域持续为经济稳增长发展提供动力。服务业PMI为55.6%(前值54%)。疫情影响逐渐消退,前期积累需求加速释放,服务行业景气度迅速回升。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月22日,我国生活服务业、休闲娱乐业、旅游业消费热度指数分别达122.2、125.0和148.3,均较去年低点大幅提高。

2023年是经济触底复苏的重要一年,在开年的1-2月,经济景气度已表现出较强的修复。2月PMI超预期回升,印证了经济正在复苏的大势。在PMI数据大超预期后,债市的反应较为平淡。这可能是因为债市已经提前反映了“经济强修复”的逻辑,也就是说去年年末债券收益率已经提前反映了对于今年经济回升的预期。因此2月PMI指数大超市场预期对债市的扰动比较有限。与此相反,在经济景气度超预期修复后,股市迎来3月“开门红”。我们认为当下经济复苏已经启动,在经济复苏下产需明显走强,经济动能依旧较强,后续经济仍在逐步修复的道路上。总体来看,经济修复依旧可期,继续看好今年A股修复态势。

2.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政策背景:顶层布局规划落地,数字中国建设成为领导干部考核新指标。中央高度重视,“把舵定向”数字经济整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多次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全国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强调数字经济的必要性。

国家政策频发,“保驾护航”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从全局战略、顶层设计、统计计量等方面出台多个政策文件支持数字经济全面发展。

行业规划引领,“多措并举”数字经济全面部署。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围绕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指导性文件,全面促进数字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即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一是从产业链角度看,基础设施建设等底层架构是产业链上游,数据和算力是核心要素;二是从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看,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数据资源方面,国家政策频繁落地,2022年明确数据资产入表路径、数据顶层设计出台;2023年地方纷纷做出探索,并出台相关政策。不难发现,新基建与信创发展成果显著。其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二,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其三,创新基础设施布局优化。

数字赋能带动全要素生产全方位提升。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劳动、技术相协同的新型生产要素,产业新技术经济范式形成。数据要素在采集、确权、定价、交易和流转等市场化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化的同时,产生外部性和价值溢出效应,促进数字化应用实例不断丰富,赋能传统产业。经济层面,数字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产业渗透率提速;政治层面,数字政府建设收获显著成果,数字政府治理卓有成效;社会层面,智慧城市建设彰显新特色,数字乡村建设激发新动能。

供应链安全和数字安全是数字中国的必然要求,科技自立地位空前提升,加强数字安全成为关键(如网络安全、数据储存、相关软件等),基础软硬件等“卡脖子”领域将成为国家投入的重点方向。

三. 上银基金每周一图|小小内窥镜中暗藏的投资机会

医用内窥镜是一个带有光源的管道,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或微创手术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或协助手术的进行。目前的医用内窥镜系统由内窥镜镜体、图像处理中心和监视器三大模块组成,是结合了传统光学、现代电子、软件算法、人体工程学、精密机械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精密检测仪器。

内窥镜有多种分类方式:按产品结构可分为硬镜和软镜;按成像原理可分为光学镜、光纤镜和电子镜;按使用次数可分为复用式内镜和一次性内镜;按临床应用又可分为消化内镜、呼吸内镜、腹腔镜、关节镜等。随着行业的发展,内窥镜种类在不断创新和更迭。

医用内窥镜由三大系统组成,包括内窥镜镜体、图像处理模块和光源模块,其中镜体又包含成像镜头、图像传感器、采集和处理电路。内窥镜成像镜头多采用非球面镜体,图像传感器包括微型图像(CCD)传感器和CMOS传感器两类,采集和处理电路核心技术包括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技术、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以及超小尺寸组件封装技术。内窥镜图像处理模块运用了降噪算法、时间降噪技术、时间滤波技术等降噪技术,以及假彩色成像技术、数字滤波技术、i-Scan或智能分光比色(FICE)技术、自发荧光成像(AFI)技术等边缘增强技术。冷光源模块中,LED灯凭借成本优势和能耗优势,逐步取代氙灯照明。

根据CNKI、前瞻产业研究院,内窥镜在临床治疗中分布于腹腔、泌尿、肠胃、关节、耳鼻喉、妇科等领域的比重分别为29%、16%、15%、14%、10%和5%,其中医用内窥镜在腹腔领域应用最多。内窥镜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常用于腹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心脏搭桥等治疗手术。

2016-2020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规模从152亿元增加至231亿元,期间复合增速为11.1%,是全球同期水平的3倍有余。Frost&Sullivan预测数据显示,2020-2025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将保持快速发展,预计复合增速将为11.7%,到2025年将突破四百亿元关口。

2020年,中国医用内窥镜市场中排名前三的均为进口品牌,对应市场份额为21.3%、11.7%和5.7%。同年,除上述三个品牌外,其余海外品牌市场占比合计约55.7%,进口品牌超九成。从渗透率来看,2020年我国医用内窥镜国产品牌渗透率为5.6%,较2016年增加了3.0个百分点,国产品牌渗透率增长速度较快。

我国医用内窥镜起步晚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进度都相对落后,本土内窥镜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但是,我国内窥镜行业已打破进口依赖的局面,从模仿到创新,部分企业成功实现海内外合作发展,已有国产内窥镜产品实现出口。在医用内窥镜低端领域,我国大部分企业都能独立研发和生产;在中端领域,部分大型企业已在市场站稳;而在高端领域,我国仅有少数本土企业能在某些医用内窥镜细分领域打破进口垄断的局面。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