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很火的BC电池是什么?是N还是P?相比之前的HIT和Topcon有什么区别?
刘洁倩:近日,光伏龙头企业在业绩会上表示,BC类电池在未来会逐步取代TOPCON电池,在接下来的5-6年,BC类电池会成为晶硅电池的绝对主流,且未来公司大量产品都会走向BC技术路线。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那么什么是BC电池?
刘洁倩:光伏电池,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巨大的PN结,PN结可以产生光生伏特效应,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可以理解为做光伏电池就是PN结,最传统的做法是一面做成P区,也叫正极,另一面做成N区,也叫负极,然后再分别用导线连在P区和N区,就可以形成回路发电了。这些导线都是用银浆焊上去的,也就是大家看到的光伏电池上那些网格线。这些网格线正面和背面都有,但正面的这些网格线无可避免地会遮挡阳光的照射,影响发电效果。
BC即Back Contact(背接触电池),BC结构就是将正面的栅线全部转到背面,也就是背面既有P区和N区,正面就没有栅线了,它的正负电极以交叉形式排布于背面,不会遮挡阳光,发电效率也会提升。从IBC电池的全称“交叉指式背接触电池技术” ,也可以看出这种电池的特色。
BC只是一种结构,所以它可以用于p型电池,也可以用于n型电池,用于P型的之前主要是美国太阳能公司SunPower的IBC电池工艺,用于topcon的叫TBC,用于HJT的叫HBC,HPBC则是隆基为了做区分自己取的名字。
由于相比其他类型的电池少了正面的栅线遮挡,光电转化潜力也较perc电池大很多。理论上,bc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是可以突破30%的。
但bc电池的技术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因为BC结构所有的电极都在背面,背面的图形化就非常重要,同时要保证背面不能够短路,工艺也比较复杂,对材料的要求也很高,稳定性也比较差,再加上它是单面电池,美观度比较高,更适合分布式应用,反而地面电站的应用可能会比较慎重。
隆基作为行业龙头选择押注bc电池技术,bc技术自然也值得关注,但也并不代表隆基的选择就一定是对的,每个企业有自己的选择。
2、如何看待电池新技术的发展?
刘洁倩:如果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光伏新技术的发展是促进光伏产业不断降本增效的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来回顾一下在光伏发展历史上,比较重要的两次技术变迁。
第一次是2009年保利协鑫研发出了冷氢化工艺量产硅料,开始摆脱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这是中国光伏领域的第一次技术变迁。
2009年以前硅料的制造主要采用西门子法,在多晶硅的生产中,无论是三氯化氢的合成还是氢还原制取多晶硅,都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并随尾气排出。一方面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是原材料的浪费,之后很多厂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良,改良西门子法相比于以前的西门子法,改良之处就在于增加了还原尾气回收分离和四氯化硅氢化工序,从而减小了污染,降低了成本。对四氯化硅这个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将其变成有用的产品,可以降低成本,创造效益。
现代四氯化硅氢化(转化为三氯氢硅)的工艺有热氢化、冷氢化和等离子氢化。
冷氢化方法是处理四氯化硅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以四氯化硅、硅粉、氢气为原料辅以氯化氢,以氯化亚铜或镍为催化剂,在流化床反应器中进行气固相反应(气相反应原料在固体催化剂表面进行的化学反应)。优点是在有硅粉加入的情况系反应,电耗低,STC转化率高;但是也有缺点,就是气固反应,间断操作,操作压力高,对硬件的要求高。
保利协鑫研发了冷氢化工艺后,产能急速扩张,从5000吨、1万吨、1.5万吨到5万吨,硅料价格也逐步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保利协鑫的股价从2018年底到2021年中两年半的时间,上涨了近6倍。
第二次是2013年隆基股份掌握拉晶技术和金刚线切割新工艺,在传统的多晶硅技术之外另辟蹊径,走出了单晶硅片路线,推广至全国,这是中国光伏史上第二次技术变迁。
光伏硅片之前用砂浆进行切割速度很慢,而且耗电耗材,有了金刚线切割工艺之后,整个切割速度提升了2-3倍。而且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金刚线的线材损耗也越来越低。单晶与多晶两种技术路线分歧之初,单晶硅片仅比多晶高2%的转化率,但是多晶硅片的价格却比单晶低很多。
有了金刚线切割工艺之后,由于单晶硅片在晶体结构上更加规整,因此其成本下降斜率更大,成本节省的幅度相对于多晶硅片更加明显。
2015年隆基通过增发获得20亿元资金后急速扩产,从5GW、10GW、20GW到65GW,单晶硅片成本急速下降,凭借转化率的优势在技术上碾压多晶,从此一骑绝尘。期间隆基股份股价自2014年底到2020年底,6年时间增长了22倍有余。
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技术变革中我们可以看到,技术迭代带来的价值,对整个行业的成本下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些技术变革使得光伏平价上网成为现实,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技术贡献的上市公司的投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
站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我们认为当下也是光伏非常重要的技术变迁点。
电池片新技术的持续发展,证明光伏行业还远未到达“技术进步放缓,同质化竞争加剧”等令人沮丧的状态,差异化竞争仍然是行业长期看点,而技术迭代则是龙头企业维持或扩大竞争优势、板块投资机会涌现的重要源泉。
3、如何看待最近的电网投资情况?是不是比较超预期?
刘洁倩:近期,国家能源局公布1-7月电网基建投资完成额,为2473亿元,同比增长10.4%。这个累计同比增速和22年7月份基本一致。但是相比21年同比-1.2%,20年同比1.6%的数据来看,2022年以来电网投资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
那么,电网投资和光伏消纳有什么关系?
2022年1月,高层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 鲜明地指出了光伏以及风电,与火电和电网的共生关系,更是首次强调了特高压的战略价值。
今年3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案例解读 》,其中提到了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消纳的适应性不足,新能源的消纳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新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大力建设电网对于光伏的消纳将会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什么是特高压?特高压的建设周期有多长?什么时候才会起到作用?
刘洁倩:特高压一般指电压等级在交流1000千伏以上,或直流800千伏以上的输电技术。相较于传统高压输电,特高压输电技术的输电容量将提升 2 倍以上,可将电力送达超过 2500 千米的输送距离, 输电损耗可降低约 60%,单位容量造价降低约 28%,单位线路走廊宽度输送容量增加 30%。
为什么我国在被技术封锁,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也要发展特高压呢?给你看四个数你就明白了:1. 普通电网的传输距离只有500公里;2. 76%的煤炭资源在北部和西北部;3. 80%的水能资源在西南部;4. 70%以上的能源需求在中东部。新疆弃光率从30%下降到不到2%,弃光率是指光伏发电站的发电量大于电力系统最大传输量加上复合消纳电量的比例,也就是说,弃光率反映了光伏发电站的利用效率和消纳能力弃光率越低,说明光伏发电站的利用效率越高,消纳能力越强。(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在2015-2018年,新疆和甘肃的弃光率最高点突破了30%,2019-2021年,新疆和甘肃弃光率大幅下降,2021年新疆弃光率降至1.7%,甘肃降至1.5%),除了政策的影响外,特高压功不可没。2009年,我国建成世界上首条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14交16直共计30条在运特高压线路。
2022年8月,国家电网重大项目推进会明确提出“四交四直”和“一交五直”。(注: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宁夏-湖南、哈密-重庆直流以及武汉—南昌、张北-胜利、川渝和黄石交流“四交四直”8项特高压工程,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大同-天津南交流及陕西-安徽、陕西-河南、蒙西-京津冀、甘肃-浙江、藏电送粤直流等“一交五直”6项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总投资约1100亿元)
一般而言,特高压平均建设周期为1.5-2年(西部证券研报),最短的是2021年底建成的南昌至长沙特高压(大概350Km左右),耗时10个月。目前来看,2023年开始是特高压建设的一个高峰期,根据西部证券的预测,预计23年到25年每年的建设数量为8/6/6条,明显高于此前(2021、2022年为4条)。实际来看,根据华创证券的统计,2023年目前已经进行了4批的招标,一共涉及到9条特高压路线。所以预计到2024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光伏的消纳问题可能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4、氢能最新的发展如何?光伏制氢发展的如何?
刘洁倩:大家知道,除了电网之外,储能是解决光伏消纳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其中氢能也备受关注,光伏等绿电制氢会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比如说一些上市公司原来主要是做光伏的,现在部分业务也开始在氢能上。
9月12日,隆基氢能发布全新一代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ALKG系列产品,最高产氢量达3000标准立方米每小时,制氢设备大型化已成行业趋势,提升单槽产氢量规模可促进单位氢气制备成本下降。
另一方面,2023年以来,多个氢能项目签约落地或开工,氢能产业化进程加速。6月,中石化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中石化内蒙古绿氢新能源有限公司实施建设的1万吨/年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正式启动;年产5万吨绿氢暨氢能装备产线项目落户丰镇;三峡内蒙古纳日松项目投产。
在上游项目积极落地的背景下,设备大型化将带动绿氢制备成本降低,进一步提升上游布局制氢、下游应用绿氢的积极性。长期来看,有望缓解光伏的消纳问题。
5、钙钛矿最近怎么样了?
刘洁倩:除了N型电池之外,钙钛矿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新技术发展方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印发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第一批)的通知,钙铁矿材料入选。
此外,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认证,目前在30cmX30cm(孔径面积800.9cm2 )的大尺寸钙钛矿光伏组件上实现了21.50%的转换效率,为当前已报道的世界最高值。此外,商用尺寸钙钛矿组件全面积效率首次突破 17%(极 电光能 2023 年 6 月实现 0.72m2 大面积组件效率 17.18%),相比 CPIA 预测的 2023 年效率达到16.5%,量产组件效率提升进度超预期;同时,这标志同等售价和寿命前提下,钙钛矿光伏平准化度电成本已逼近主流晶硅组件区间。
产能端,极电光能 GW 级产线已开工,预计 2024 年底搭建完成, 标志行业真正从 0 到 1 走向 GW 级时代。根据银河证券预测,2025 年末、2030 年末产能预计分别达到 25.8GW、 177GW,2023-2030 复合增速 88%。
所以,钙钛矿也在快速发展中,仍然值得大家关注。
6、光伏的出口和排产情况如何?
刘洁倩:从光伏的出口数据来看,根据相关部门8月18日发布的数据,7月光伏电池(含组件)出口金额31.7亿美元,呈现加速下跌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光伏板块表现不太好的重要原因。
我国是光伏出口大国,光伏出口产品与电动汽车、锂电池是外贸出口“新三样”,根据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金额达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海外市场需求大,盈利好,光伏企业因此受益明显。而光伏出口的下滑也自然对相关的企业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冲击。
光伏的排产数据其实比较难以跟踪,多数是通过第三方的调研。根据莫尼塔对组件环节排产统计,8月组件产量51.8GW,环比增加11.64%;9、10月排产计划数分别是54.0GW和57.6GW,分别环比提升4.33%和6.59%。但也有一些调研认为9月的排产环比小幅下降,下半年组件厂需在量和盈利上做妥协,盈利不明朗。
总的来说,目前光伏的出口和排产还是需要持续关注,观察积极的变化。
7、光伏中报的情况怎么样?
刘洁倩:平安光伏产业指数基金所跟踪的中证光伏产业指数的成分股来看,50只股票中的23家有业绩预告的,如果和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对比,大都是符合预期的水平。
从整体的盈利同比增长来看,平安光伏产业指数基金所跟踪的中证光伏产业指数的成分股来看,50只股票的净利润增速中位数为39%,剔除异常值后的均值为40%(剔除超过±300%的值),还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今年前7个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达到97.16GW,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87.41GW的水平,所以今年上半年业绩比较好也是在预期之中的。
8、如何看待光伏板块的未来走势?现在的估值是多少倍?盈利预期是怎么样的?
刘洁倩:我们前面对光伏板块做了一些分析,总结来看,近一年光伏板块不尽如人意的很重要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制约,一个是国内在发展了这么多年之后,制造端已经不再是掣肘,而消纳端矛盾变得更为突出;另一个是在地 缘政治的影响下,很多制造业要回流美国、欧洲,对我国光伏的出口也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针对第一个问题,随着特高压、氢能等的发展,预计在两年内光伏的消纳难题就会得到明显的缓解。另一个是光伏的出口,我国光伏产业链最大的优势在于物美价廉,目前最先进的光伏制造技术大多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先进的技术发展有望进一步降本增效,增强国内光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展望未来,光伏还是充满着希望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叫做: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的原因。
此外我们也看到一些乐观的数据,看各个光伏ETF中报的持有人情况,可以看到很多机构其实开始增持光伏,目前光伏的基本面情况基本上是已经反映到了股价的表现之中,我们期待在光伏各个方面有一些利好的变化。
本材料版权归我公司所有。我公司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我公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公司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本产品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本产品为净值型公募基金,存在净值波动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不保证本金。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人购买基金,既可能按其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理性判断市场,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材料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做保证,相关分析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相关意见和观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材料中出现的个股信息不构成投资推荐。本产品由平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
风险提示:界面有连云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