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银研究 作者:温彬 张丽云 韩思达 原宏敏
摘要
8月1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延续了7月政治局会议、央行下半年工作会议等主要精神,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作出一些新的表态和部署,成为下一阶段引导金融支持实体和影响市场走势的风向标。
从货币政策基调上看,二季度货政报告表态较一季度更为积极,货币宽松预期增强,如重提“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将“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转为“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提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年内再次降准、广谱利率中枢继续下调可期,结构性工具也有望加量、延续或创设新工具,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针对房地产、债务风险、民企发展等重点领域,自2019Q2以来,首度删掉“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提出“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从供需两端全面发力稳地产、促转型;并首次提及“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金融支持化债力度将加大;提出“及时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增长潜力。
此外,在以内为主下,央行对于汇率表述的变化较大,首提“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将综合施策、稳定预期,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稳汇率力度加大。在净息差承压环境下,央行也明确提出商业银行需要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以补充资本支持实体经济、为未来潜在风险构建缓冲,政策会继续支持银行降成本和稳健经营,贷款利率降幅也有望延续收窄。
一、形势研判:对海外经济总体偏乐观,国内经济运行仍面临新的困难挑战
对于全球经济,央行的判断整体偏乐观,认为经济增长延续恢复势头,美欧通胀继续回落,加息周期或已接近尾声,同时,延续了对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等潜在风险的提示。
当前,在持续加息影响下,全球通胀已高位回落。以6月通胀数据为例,美国CPI同比、核心CPI同比分别降至3%和4.8%,欧元区HICP同比降至5.5%,英国CPI同比7.9%,延续回落。对此,央行删除一季度“美欧通胀回落速度不及预期”的表述,改为“美欧通胀在高基数下继续回落”,认为美欧通胀压力总体缓解;但受制于劳动力市场偏强、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以及工资增速较快,通胀下降速度仍相对较慢,通胀回落至疫情前水平仍需时日。
在通胀整体回落、发达经济体本轮加息周期或接近尾声,以及欧美银行业危机和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最终得以解决等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也表现出恢复势头。但海外经济持续增长仍有压力,二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2.4%,略高于今年一季度的2%,仍低于去年四季度的2.6%;欧元区GDP同比增长0.6%,低于今年一季度的1.1%和去年四季度的1.7%;美欧制造业PMI分别连续8个月和12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同时,对海外通胀黏性、全球金融稳定性风险以及经济前景和货币政策不确定性上升的担忧仍在。
在此背景下,央行仍将密切关注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加强对流动性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的分析监测,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国内银行业也要加强对海外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的研判,高度关注海外资产业务受到全球金融流动性和货币政策不稳定性的影响,评估好期限错配情况,进一步防范流动性和利率风险。
对于国内经济,央行认为有望继续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但仍面临新的困难挑战,要有耐心和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2023年一季度经济社会从疫情中恢复,累积需求持续释放,经济迅速修复;二季度经济修复斜率逐渐放缓,内生动力有所不足,弱于预期。但整体来说,上半年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市场需求在政策有效支持下也逐步恢复。
央行认为下半年经济持续恢复有坚实基础。一是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回升、消费场景改善,经济循环不断畅通;二是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的投资增速较高,新动能有望成长壮大;三是已投放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将继续带动形成实物工作量,货币金融环境合理适宜,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
但央行也认为国内经济运行仍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一方面“地缘博弈持续紧张,世界经济逆全球化风险上升,发达经济体本轮加息对全球经济金融的累积效应还将持续显现”;另一方面“居民收入预期不稳,消费恢复还需时间,民间投资信心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部分行业存在生产线外迁现象,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从二季度各项经济数据来看,确实表现出消费动力放缓、投资意愿不足、青年失业率较高、出口持续负增等内外部压力。
为此,央行再次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效能,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提出,要看到“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要有耐心和信心继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二、物价走势:延续“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表态,下半年物价有望触底回升
在物价方面,二季度货政报告延续一季度提出的“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表态,并指出“物价涨幅大概率已处于年内低位”,抑制市场通缩预期。
上半年,我国物价增速持续下滑,7月最新数据显示,CPI同比由6月的0%进一步降至-0.3%。针对当前我国物价增速由平转负这一现状,央行认为“是需求恢复时滞和基数效应导致的阶段性现象”,并且明确“当前我国没有出现通缩”、“与历史上的典型通缩存在明显差异”的基本判断。随着猪肉价格对CPI拖累减弱和企稳回升、旅游业回暖刺激消费意愿升温以及成品油价格持续上涨,央行认为“8 月开始 CPI 有望逐步回升,全年呈 U 型走势;PPI 同比已于 7 月触底反弹,未来降幅还将趋于收敛”。
整体来看,央行对国内物价走势表态较为乐观。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动能修复,下半年物价有望触底回升。并且,随着美、欧、英通胀水平持续回落、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海外主要央行紧缩政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掣肘减弱。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或将进一步拉升物价。
三、总量政策:维持宽松基调呵护内需,降准等总量工具仍有较大空间
在货币政策定调方面,二季度货政报告删去了一季度报告中的“搞好跨周期调节”和“三个均衡”表述,调整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并指出“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货币政策基调更为积极。结合8月新一轮政策利率的调整,后续货币政策仍将继续积极发力,保持宽松基调,稳定融资需求,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二季度以来,随着经济修复动能转换,“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PMI、物价、出口、房地产、投资、消费、就业等指标均显示当前我国经济复苏势头放缓,经济环比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尤其是近日公布的7月金融数据超季节性回落,结构明显不佳。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3459亿元,在去年低基数基础上,同比少增3498亿元,为2009年11月以来的单月新低,票据融资和非银贷款成为主要支撑;新增社会融资528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2703亿元,为2016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是7月社融口径下的人民币贷款7月仅增加364亿元,同比大幅少增3892亿元,创下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低,表明实体融资需求明显偏弱,促内需、稳增长压力增大。8月初以来,票据利率整体延续下行态势,处于相对低位,或预示着8月信贷投放可能仍偏弱。此外,8-9月专项债发行将提速,叠加增量再融资债或将发行,政府债券供给压力将增大,这也需要央行配合。
为此,总量政策上,降准仍有较大空间,给银行体系释放中长期低成本资金,优结构、降成本、强化货币与财政协同;MLF和OMO适时加量投放,保持流动性相对宽松,平抑地方债发行对资金面的扰动以及税期、月末季末等时点波动,带动资金利率整体在政策利率中枢下方运行;LPR报价、存量房贷利率以及存款利率调降等均有望落地,以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和较低的利率水平稳预期、稳增长。
四、利率水平:存贷利率仍处下行通道,但贷款利率下降空间将明显收窄
在利率方面,二季度货政报告删除了一季度报告提出的“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延续近几次会议“促进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的相关表述。
在三个月内两次政策性降息(6月、8月)的带动下,贷款利率仍将处于下行通道,但降幅有望明显收窄;为缓和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保持合理利润水平,存款利率的相应调降也在预期之中。
年初以来,在信贷加力靠前投放、政策利率下调等影响下,贷款利率延续下行态势,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但可以看到,随着二季度信贷投放节奏调整、供需有所平衡,新发贷款利率下行速度放缓。3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较年初下调2bp、12bp,6月二者利率则分别较3月下调0bp和3bp,企业贷款利率底部企稳,个人贷款利率下行幅度明显收窄。
为稳定经济运行,6月政策利率全面调降10个基点,并带动当月LPR报价相应下调;8月15日,三大利率又集体下调,其中MLF大幅下调15个基点,以强化逆周期调节。在政策引导利率调降、刺激融资需求下,新增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打开,整体仍处低位。但考虑到收益和成本的平衡,稳息差、优结构和防风险等因素,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降幅也有望延续收窄。
据此,在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也专门开辟专栏1《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明确提出商业银行需要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以补充资本支持实体经济、为未来潜在风险构建缓冲。因此,在当前较高的净息差压力下,要继续推动实体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银行负债端压力仍需要缓解。在上半年一系列存款利率调降动作基础上,央行大概率会通过再次降准来帮助银行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资金结构,银行也会通过继续下调存款利率、压低长期限存款和存单等融资成本来缓解息差和利润压力,维持自身稳健经营。
五、结构政策:结构性工具进退有度,适时调整优化,必要时可新设
二季度货政报告强调“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意味着在总量政策继续发力的同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在促进宽信用的同时着力调结构、降成本,支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努力把握好“进”、“退”两方面的平衡,不断调整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在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的方面服务好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支持普惠金融。1-8月,央行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350亿元,持续稳固对小微等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增强经济活力。包括6月30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8月16日,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350亿元,支持部分受灾省市做好洪涝灾害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至 2024 年末,并适度调整了激励资金比例。
二是继续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展。央行紧盯绿色和科创这些经济增长动能的着力点,有效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分别至2024年末和2023年末;将部分外资银行、地方法人银行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金融机构范围,扩大政策惠及面;同时,按照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发挥再贷款等工具的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持续支持科技创新企业。
三是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央行精准施策,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助力稳定消费、投资和宏观经济大盘。1月,针对房地产领域创设了两项新工具,分别为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800亿元)与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元),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和贷款,央行分别按照实际投入资金的50%、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均为1.75%;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至2024年5月末,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为保交楼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用好政策工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退”的方面稳妥有序:对于2022年设立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工具,今年以来面临陆续到期情况,这些工具退出后,存量资金可展期,最长可使用3-5年,最大限度实现“缓退坡”。
截至2023年6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6.9万亿元,约占央行总资产的16%。其中,支持普惠金融的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余额2.6万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支持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余额1.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66亿元。
下阶段,在结构性工具方向上,央行将继续实施好存续的工具,对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领域,延续实施期限,多措并举巩固政策成效,必要时还会再创设新的工具,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支持力度,调结构、宽信用、降成本,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根据金融机构需要继续适时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切实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发挥其稳企业保就业的重要作用。
二是继续并行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激励和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巩固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牵引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意愿和能力,着力增强新增长动能。
四是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同时稳步推动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等在试点城市落地,支持金融机构为住房租赁市场提供多元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
六、汇率政策:首提“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释放稳汇率信号管理预期
在汇率方面,央行表述变化较大,删去了“增强汇率弹性”的表述,根据外汇市场形势变化,首提“必要时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的表述,表明央行高度关注近期人民币汇率单边贬值的潜在风险,释放出稳汇率政策信号,强化预期管理。后续,外汇调控政策或将加码,以引导汇率重回长期均衡水平,人民币汇率贬值空间较小,有望企稳。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呈现先稳后贬特征,整体对一篮子货币有所贬值,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较年初贬值2%,兑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较年初贬值4.1%。其中,1-4月期间,受到美联储加息预期持续调整以及国内经济强修复预期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在6.71至6.97区间波动。随后5-6月期间,人民币汇率持续单边贬值,央行认为主要源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国内季节性购汇需求增加导致外汇供求缺口扩大,人民币汇率一度跌至7.27附近。进入7-8月以来,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预期不断升温,以及监管稳汇率表态,人民币汇率收回7.20,贬值趋势有所遏制。但随后受到8月社融大幅低于预期、央行超预期降息等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再次走弱,汇率超调风险有所显现。
为此,央行也在专栏4中新增了“综合施策、稳定预期,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对市场顺周期、单边行为进行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的表述。这一方面与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求对应,另一方面也是对近期汇率波动特征较大的回应。
整体来看,央行对于当前汇率维持“没有偏离基本面,外汇市场运行总体有序”的基本判断。综合内外部因素,央行认为“人民币汇率不会单边走贬”。央行目前可用的工具也依然丰富,政策空间包括加大预期管理、加强跨境宏观审慎管理、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增加逆周期因子使用等。
预计下半年,在以内为主的方向下,央行、外汇局将强化预期管理,适时加大各项储备调控工具应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后续,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落地、经济修复加快,以及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在内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
七、房地产: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自2019Q2以来,货政报告首度删除“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提出“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从供需两端全面发力稳地产、促转型。这是适应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所做出的针对性调整,也是对7月政治局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
一方面,伴随前期积压的购房需求集中释放,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延续低迷,商品房成交、房企销售、房地产开发等全面回落。除房屋竣工面积在保交楼政策支持下持续回升外,其余开发资金来源、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开发投资完成额的累计同比降幅均持续扩大,房企销售额也在7月同比增长转负。
另一方面,居民按揭早偿意愿旺盛,信用收缩加大。在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5万亿元的情况下,由于存量贷款的大量偿还,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呈现略微减少态势。
为稳市场、提信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期限的通知》,国常会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则首次提出“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政策定调发生较大调整。之后,住建部随即表示,将进一步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等政策措施。时隔一天,一线城市北京、深圳相继表态,将抓紧贯彻落实工作,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也预示着全国楼市调控政策取向已从防过热向防过冷转变,过去在市场长期过热阶段陆续出台的政策亟须调整优化。
在此背景下,8月1日,央行明确提出“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8月3日,提出要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民营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结合此次二季度货政报告的相关表述,未来房地产支持政策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全面优化房地产融资环境,从供需两端全力稳信用。一方面,落实好“金融16条”,强化对地产企业的债券融资支持,加大对住房租赁、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保持房地产融资和房地产投资平稳有序;另一方面,通过继续引导按揭利率下行、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从需求端全力稳预期、稳市场。
二是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至2024年5月末,实施好保交楼工作;另一方面,推动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落实生效,支持全国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购受困房地产企业存量房地产项目,支持金融机构向试点城市专业化住房租赁经营主体发放长期限租赁住房购房贷款,防范化解头部企业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并加快构建行业新发展模式。
三是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在政策定调较为明确的背景下,此前在二三线城市出台的购房支持政策会向一线城市扩容。财税政策有进一步宽松可能,高能级城市的购房政策放松和结构性优化也有望加速落地。
八、债务风险:首提“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一揽子化债方案有望正式落地
在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之后,一揽子化债方案的落实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于一季度,二季度货政报告也重提债务风险,意味着央行对此关注加大。
在“压降存量风险、严控增量风险,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的方向下,此次更加聚焦于债务风险化解方案的落地方向,首提“统筹协调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与央行、外汇局下半年工作会议中的表态相一致,强调货币金融政策及金融工具在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金融层面对化债的支持力度将加码。
重提债务风险化解,主要源于近期房地产市场延续低迷、土地财政疲软、部分房企债务问题凸显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再次显露。其中,显性债务仍位于可接受范围内,风险相对可控。截至2022年12月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0618亿元,逼近债务限额376474.3亿元,占比约93%。隐性债务,包括城投债及非标等,受统计口径等影响,较难完整估算出债务余额,但潜在风险较大。为此,一揽子化债主要针对以城投债为主的隐性债务,制定风险化解方案。
当前,参考各省份预算执行报告中的债务风险化解方案,债务展期重组、特色再融资券置换等或成为主要化债工具。如黑龙江、贵州、西藏等省份提到推动到期债务展期重组,贵州遵义道桥城投集团与金融机构已针对其155.94亿元贷款进行展期重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推行无隐性债务试点,采用特色再融资债进行隐性债务置换,其中广东、北京已先后完成隐性债务清零。
后续,随着化债试点工作逐步推进,以金融支持化债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化债方案有望正式落地。下半年央行助力债务风险化解的主要施策方向或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二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银行以贷款展期重组的方式,以长期限低息债务置换高息短期限债务,避免产生进一步金融风险。
九、民营经济:提出“及时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民企融资环境有望持续改善
在民营经济方面,相较于一季度货政报告“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的表述,二季度报告更加关注后续民营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方案,首次在报告中提出“及时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扩容增量”,与本月央行在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表态相一致。预计后续政策将在“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债券市场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共同发力,更好激发民营经济增长潜力。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提升政府税收收入、扩大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国内外需求不足抑制民企盈利增长,以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导致企业资金成本提升等约束。7月民间投资增速进一步降至-0.5%的低位,二季度货政报告也指出“民间投资信心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亟需加力提振。
为此,今年以来各部门多次表态将完善相关政策及措施,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31条),聚焦信贷、债券、股权融资“三箭齐发”,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随后,8月央行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扩容增量,并指出金融机构要“全面梳理绩效考核、业务授权、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优化服务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提升贷款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本次央行二季度货政报告,再次定调“第二支箭”的重要作用,为如何有效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后续,推动民营经济的政策发力点,预计将继续围绕增强民企融资可得性、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市场经营环境等方面推进,以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增长潜力,稳就业、稳投资、稳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