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如何把握复苏+创新+国际化3大主线?医疗器械板块机遇最新解读

2023-05-23 15:49:38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2023年以来,医药板块走势一波三折,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各细分行业经历两起两落,医疗器械板块此前波动原因是什么?疫后医疗复苏进度如何?器械创新未来趋势如何?站在中期策略角度,如何看待医药乃至医疗器械板块下半年行情?在近期《把握复苏+创新双主线,医疗器械价值回归?》直播中,永赢医疗器械ETF基金经理万纯深度对话海通证券医药联席首席分析师贺文斌,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分

  2023年以来,医药板块走势一波三折,包括医疗器械在内的各细分行业经历两起两落,医疗器械板块此前波动原因是什么?疫后医疗复苏进度如何?器械创新未来趋势如何?站在中期策略角度,如何看待医药乃至医疗器械板块下半年行情?在近期《把握复苏+创新双主线,医疗器械价值回归?》直播中,永赢医疗器械ETF基金经理万纯深度对话海通证券医药联席首席分析师贺文斌,对上述问题做了详细分析。

  万纯:今年以来医药板块包括医疗器械行情反复折返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贺文斌:这个问题可以说直击灵魂,中国有句古话叫好事多磨,一波三折。的确今年医药板块包括医疗器械,从年初至今经历了两轮波折。

  年初,整个市场对医药包括器械的复苏还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因为疫情期间有不少积压的医疗需求,很多手术也无法展开,以往大家异地就医跑去大城市看病做手术也受到很多影响,所以今年医疗复苏的确定性还是比较高的。

  到了1月中旬,随着AI、中特估的热点起来,市场的热点不在医疗器械、医药这边。3月份基于二三月份医疗需求硬复苏,板块又有一波反弹。

  4月下旬这波调整中,主要还是医疗器械中一些疫情受益股下跌拖累指数,后疫情时代这些公司的一季度收入、利润出现较大下降。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非疫情受益类的医疗器械股一季度超预期的公司也比较多一些器械龙头的股价表现比较平稳。

  万纯:总的来看,年初以来医疗器械板块复苏确定性比较高,复苏逻辑比较硬。不过今年市场风格轮动较快,会对整个医疗器械板块形成一定的资金面压力,包括今年热门的AI板块、中特股板块,都会对医疗器械板块形成资金上的挤出效应。

  基本面角度看,确实我们看到今年医疗器械板块一季报业绩出现了一定的分化,里面有一小部分公司是疫情受益标的,面临高基数下业绩增速放缓,而更多的医疗器械标的,随着疫后医疗复苏,它的业绩会重新回到增长通道中来。

  万纯:今年是疫情消退、回归常态化发展的第一年,有少数投资者认为,疫情消退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医疗发展红利结束了。请问疫情消退对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意味着什么,有何影响?

  贺文斌:这个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整个三年疫情、包括疫情放开之后,大家可能感触比较深,我们在医疗资源方面是存在很大不足的,短板还是比较明显的。

  医疗资源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说疫情结束了医疗资源的红利发展就过去了。医疗疫后复苏是一个非常刚需的复苏,这块一些医疗器械成长类公司早已超越了2019年的水平。2021年无论是诊疗人次,还是整个医院收入端,都显著超过2019年水平。在很多行业还在和2019年做对比的时候,医疗其实是早已脱离了2019年的区位。

  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比较熟知的心脏支架手术,2019年整个手术量是103万例,2022年即便有疫情干扰,整个PCI手术量也是达到了129万例(数据来自,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

  可以说,医疗、医疗器械的红利远远没有结束,医疗反映的是大家对健康、对生活的追求,这个东西是没有上限的。从发展空间、渗透率角度看,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医疗资源的拥有量、人均的手术量都是偏低的,我们正处于医疗器械的黄金发展时期

  对于大家担心的疫情受益股,今年可能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但是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这些疫情受益股手里握有大量的现金,对公司后续新产品的研发、海外市场的拓展,以及后面的战略转型,都会带来很多的帮助。

  总之,无论是疫情受益股,还是疫情非受益股,它们的发展红利、发展黄金期还在。另外一些疫情受益股,虽然看起来短期业绩有所下滑,但长远看,他们的实力在疫情中是得到壮大发展的,所以整体我们认为疫情消退意味着医疗器械的发展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机会要大于挑战

  万纯: 2022年年报、2023年季报数据披露完毕,医疗器械上市公司各项发展数据浮出水面,从财报数据透视,医疗器械板块有哪些变化,以及值得关注的点?

  贺文斌:我们最近也在做一季报的总结,从主要财务指标看,首先是收入和利润端,整个医疗器械板块的收入增速、利润增速,与2022年一季报相比有所下降,主要是部分疫情受益股业绩增速下降明显,不过成长类公司业绩回升明显。

  另外,从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等角度来看,整体来说波动不大,相对比较稳定。再就是从整个国内国外来看,2020-2022年这3年出海收入增速也是非常快的,可以说医疗器械板块撑起了医药出口的半边天,成为整个医疗里面海外出口贡献最大的板块,也是目前A股利润最大的医药细分板块

  可能过去大家关注创新药、CXO的出海比较多,但实际上赚钱最多的是医疗器械板块,因为器械细分品类比较多,过去几年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万纯:随着季报结束,现在已经5月中旬了,整个医疗器械板块疫后复苏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贺文斌:我刚刚举了一个年度的数据,2022年PCI手术量是129万例,2019年大概是103万例。从这两个年度数据来看,即便是疫情扰动,医疗还是体现了它的刚需性和成长性。 再举一个草根调研的例子,因为我原来是北大的医学博士,绝大部分同学都在医院里面,前段时间同学聚餐,发现就很难聚齐,今年整个医生还是比较繁忙的。像今年北京有些医院周六周日都要开门诊,周六普遍要做手术,可以说非常忙碌,一定层面上说明整个医疗复苏、手术复苏是非常强劲的。

  另外,我们也是跑了很多医药公司,跟一些医院的专家交流。整体而言,像眼科、心血管、骨科等基础领域,手术类的复苏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疫后的复苏确定性比较强,从中也能看出医疗的刚需性

   万纯:创新是整个医疗器械发展核心的驱动力,我们讲有大量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应该都是需要我们通过一些创新器械来解决的。那么整个医疗器械创新的背后逻辑,以及整个国产创新器械未来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

  贺文斌:刚刚讲的是复苏,今年医疗器械其实是复苏+创新双主线。创新这边我感受也很深,因为自己在这个行业时间久,明显感受到行业的一个发展速度。

  2003年疫情的时候,我们很多医疗物资其实是很依赖进口。这次疫情我们看到,无论是低端的手套、口罩、防护服,还是高端的呼吸机、监护仪,一系列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以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场。

  微观上个人的一个体会,以前监测糖尿病大家都是扎手指,一天扎个三四次,那现在有个东西叫CGM,也就是连续血糖监测,这也是这个行业非常大的一个进步和创新。

  通过这个小的创新,可以看到中国整个的高端、精密制造进步,这种医疗器械的迭代升级也是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2014年以来的医疗器械政策的改革,推出了创新器械优先审批等一些列政策,国家层面支持鼓励创新器械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历年获批的创新越来越多,去年获批的创新器械也是创了新高。所以从量的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竞争方面的确也在加剧,部分热点领域竞争激烈。整体创新水平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后边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全新的、更加独特的创新,当前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创新方向有高端设备、PFA、TTF等。

  万纯:近年来针对医疗器械创新,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像DRG除外支付、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证调整等等,能否解读一下系列政策背后的寓意,对器械创新的影响?

  贺文斌:DRGs通俗来说就是按照病种付费,是控费的一种方式。比如说支架手术、胆囊炎、阑尾炎等,大概按照怎样的支付标准来支付,按照病种来控费,控一个总价。

  过去市场的确有些担心DRGs会制约创新的发展,因为创新产品早期的定价相对较高,容易超过DRGs的支付标准。我们看到很多地方进行了调整,比如北京去年出台了DIGS除外支付的一个政策,对新上市、新获批的医疗器械有一段时间的豁免,以支持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

  另外关于医疗设备配置证调整,当初设立配置证时代背景,一个是整个中国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但有大量购买这种大型设备的需求,CT、核磁等;另一个,国产性能还不行,依赖进口,购买大型设备的资金也不宽裕,所以要有计划地购买大型设备,所以设置了配置证制度。

  到今天,很多国产的大型医疗设备,已经可以完全替代进口,配置证设立的意义的确也没有以前那么大,所以现在基本上这些大型的设备,CT、核磁可以认为是完全放开,已经不纳入甲类、乙类的审批。

  配置证的放开一方面说明中国医疗市场发展壮大,医院具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的支付水平,另一方面也说明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万纯:医疗新基建也一直是医疗器械板块的焦点之一,医疗新基建它是一个偏短期的热点,还是说站在中长期的视角,它都会持续推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贺文斌:这个我认为是一个中长期的建设过程,其实不光我们提医疗新基建,欧美也提了新基建,疫情爆发以来,大家都意识到了各自的医疗短板。

  再就是资金端,因为医疗新基建需要的投入非常大,这几年比较重要的新基建资金是医疗专项债,去年大概是3000多亿,我们估计今年还是这个水平,当然今年随着医疗的恢复,医院的自有资金会有明显改善。

  万纯:AI是一个今年的大热方向,也是未来的一个新技术趋势,AI和医疗器械放在一起,有没有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呢?

  贺文斌:AI其实跟医疗器械存在天然的关系,这个就有点类似于软件和硬件的关系,整个医疗器械你可以理解为一个硬件,AI就是这里面的软件,软硬结合才能发展好,AI赋能医疗器械,能提高医疗器械的性能水平。整体而言,多数医疗器械公司都在朝着AI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在发展。 举个例子,冠心病,现在经常会有个检查叫冠脉CT,机器做完检查后会交给软件来分析,刚开始可能还需要医生去甄别,现在因为有了AI的辅助,有些做的比较好的CT公司,做完图样之后,还能够把冠脉进行三维动态重建,并根据血管直径,找到问题所在并标出来。在医疗器械应用场景下面,AI是无处不在的,医疗器械公司普遍都在发展硬件+AI。

  不过,中国传统的商业环境,并不会特别为软件去单独买单。从商业上来说,因为现在还没有针对AI的一套商业模式或者说收费模式,所以现在AI的话主要还是搭载在硬件上,整体进行销售,作为设备的一个亮点去销售。

  万纯:接下来我们聊下集采,整个医疗器械板块的集采到了什么阶段,或者说未来整个器械集采的一个发展趋势会怎样? 贺文斌:其实过去几年,市场对集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态度变化,从过去的谈集采色变,到现在可以科学、客观、理性的去看待集采政策带来一个影响。集采出台的目的还是为了防止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经过这几年的集采,发现我们医保的累计结余得到了显著增长,2022年国家基本医保基金累计结存超4.25万亿元(数据来自国家医保局)。

  回到集采本身,规则也在发生变化,刚开始是淘汰制,像五中三、十中七等,总会有企业被淘汰,这个淘汰制让不少药械企业很有压力。有些企业为了不淘汰出局,会报低价,那时候会出现一些非常低的价格。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支架集采降价幅度达90%,大家开玩笑从1个支架=5瓶茅台,变成了5个支架=1瓶茅台。

  从去年,很多地方的集采,不再是过去单纯的淘汰制,而是限价,有一个最高限价标准,鼓励企业降价参与,不会像最初那样大量淘汰,比如相比最高价有个40%降幅的话,它是可以中标的。集采规则变得更加理性,而不是一味去压低价格。所以整个集采制度也是更加科学化,市场的预期、信心也在回暖。

  万纯最后一个问题这也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医疗器械板块中期策略展望 万纯:这个我先回答下,站在中期策略视角来看,我们对于接下来医疗器械复苏还是很有信心的,一系列的微观数据还在逐渐改善。当市场恐慌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逆向思维的能力特别是当这个板块处在一个估值、情绪、持仓低位的位置。

  后续,随着整个医疗复苏创新的迭代,以及国产替代进程的不断演化,创新出海国家化升级等,我们认为未来整个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上行周期。

  对于这样一个偏长期、确定性比较高的板块,投资者如果看好的话可以逢低关注,去做一些中长期的配置,以分享板块长期的增长红利。

  贺文斌:对器械的复苏我们其实也是很有信心的,的确现在板块处于一个估值、情绪、持仓的低位,有望迎来新一轮的上行周期,后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三条主线。

  1、医疗复苏:医药作为刚需板块,复苏较好,而耗材/手术复苏尤为强劲。草根调研普遍2、3月份出现报复性手术恢复,大医院住院率高,4月份也延续了复苏的势头,心血管、眼科、骨科、IVD等板块耗材复苏强劲。

  2、创新器械审批加速,高端设备国产替代:2014年以来的创新器械优先审批制度加速了创新器械审评审批,2022年获批创新器械数量创新高。中国医疗器械过去30年得到了长足发展,中低端产品国产替代率比较高了,现在价值量最高的大型影像设备(CT、核磁、PET/CT等)、手术机器人、基因测序仪、高端彩超等领域进入了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

  3、器械国际化升级:过去市场投资原料药、CXO国际化,但过去2年器械是海外收入和利润最大的板块,市场未曾以器械国际化作为投资主线。过去十年器械国际化逐步从低端逐渐走向中高端。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