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零售数字化赛道日趋明朗 多点Dmall凭深耕突围

2023-03-16 15:35:50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1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后疫情时代,实体零售拥抱数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而零售数字化赛道经过多年长跑,领跑者也逐渐拉开身位,加速冲刺。   2022年12月29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连锁超市经营情况报告(2022)》,显示疫情的反复坚定了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报告显示,2021年超市企业的数字化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1.49%,较2020年提升0.4个百分点,七成企业计划持续增加数字化投入。

  后疫情时代,实体零售拥抱数字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而零售数字化赛道经过多年长跑,领跑者也逐渐拉开身位,加速冲刺。

  2022年12月29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连锁超市经营情况报告(2022)》,显示疫情的反复坚定了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决心。报告显示,2021年超市企业的数字化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平均为1.49%,较2020年提升0.4个百分点,七成企业计划持续增加数字化投入。而创立近8年的多点Dmall,也已经在为全球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58家零售企业提供零售云解决方案。

  以数字基建为基础的店仓一体全渠道零售

  也许是得益于其深厚的实体零售基因,2015年多点Dmall成立之初就发掘出商超店铺和供应链的独特价值,提出分布式电商理念。在其看来,商超店铺数量多、覆盖范围广,且与消费者距离近,将每个店铺当作关键节点,能够解决当时行业普遍存在的生鲜配送成本和时效的痛点。

  而实体零售原有业务流程以单一门店交易为标准,要既支持新增的线上业务,同时又不干扰仍占绝对比重的门店经营,店与仓做到功能复用和谐统一,必须对店铺和供应链进行数字化改造。基于这种思考,多点Dmall提出店仓一体模式,以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融合为目标,帮助零售企业构建全渠道经营和服务能力,从而实现整体经营效率的提升。但实体零售错综繁复,牵一发动全身,线上线下一体化改造绝非“局部微创手术”。商品的进销存,店铺的商品布置,动线设计,库存、促销和会员机制,以及员工工作内容和绩效考核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动。

  多点Dmall意识到这种从商品引入端直至消费购买端的全链条重塑,数据标准的统一和高效的流转是基础。只有首先做到全面的数字化,才能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进而发挥数据更大的价值,使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智能驱动业务,这是服务独立业务板块的传统ERP所无法满足的。换言之,相比达成店仓一体的业务结果,更本质的是通过全面的底层数字化,帮助零售企业拥有识别机会和实现价值的能力,构建敏捷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数字化组织。

  不过,如何拆解和重组原有的业务流程以及资源配置方案,才能打造出合理的数字化底层基建,推动零售企业整体经营效率的提升?至此,数字化的探索触碰到了核心难题,一脚滑入了深水区。通过在零售业持续的深耕,多点Dmall获取行业洞察,积累最佳实践,并用数字化技术将其沉淀、固化成系统流程,于2019年底推出覆盖零售经营全链条和核心交易场景的数字化系统,成为中国目前唯一的端到端、全渠道的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旨在以数字化技术帮助零售企业降本增效。

  对于零售企业经营的两大基础——食品安全和系统安全,经由数字化技术也得到了更切实的保障。以多点Dmall的数字化系统为例,全程数字化精准溯源,掌握商品有效期,配合传感器更精确地进行冷链温控,确保消费者买到安全和新鲜的商品。同时,云原生的数字化系统集成符合法律、法规的数据隐私保护功能,数据加密及防火墙等技术能避免零售企业从封闭的局域网环境转为开放网络环境后,经营信息泄露以及黑客劫持的风险。

  作为国内首家开启数字零售探索的公司,专注深耕为多点Dmall构筑了至关重要的竞争壁垒。零售业链条长、环节多,意图赋能零售业的后来者,同样需要一个个场景去洞察,一点点经验去沉淀,一轮轮系统去迭代,无法依靠资本催生而弯道超车。

  产品与业务双飞轮

  坚守零售业精耕细作与持续的技术领先优势,让多点Dmall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回馈。

  2021年,按系统处理的零售企业交易总额计算,多点Dmall已经成为中国和亚洲最大的数字零售解决方案服务商,市场份额分别为14.8%和9%。不同国别、不同规模和不同业态的零售企业用实际的付费购买表达了其对数字化系统的认可和信赖。继2021年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后,2022年截至9月30日多点Dmall的收入已超过11亿元。同期的净收入留存率分别为208%和132%,续费和增购的强劲证明了数字化系统在零售企业的实际经营应用中切实有效,从实战角度证实多点Dmall的解决方案被行业成功验证。

  多点Dmall服务的零售企业在大卖场领域有物美超市,仓储会员店领域有麦德龙中国,便利店领域有广东7-Eleven,DTC领域有锅圈食汇,多业态混合型区域龙头有中百,硬折扣店有奥特乐,皆是各业态的领先者。2021年,在国内市场通过业态间的横向适配,验证模式的有效性和泛用性后,多点Dmall迅速走出国门,凭借技术优势和实践沉淀,业务成功落地新加坡、柬埔寨和波兰市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与多点Dmall达成合作的国际客户——Dairy Farm以及麦德龙欧洲均为跨国零售巨头,它们的选择有力地佐证了多点Dmall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性。

  抢占海内外头部客户的战略十分明智且影响深远。头部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庞大,流程机制完善,再度切换到其他系统的成本极其高昂,即在相当长的阶段多点Dmall会成为这些头部零售企业唯一的深度技术合作伙伴。除了能够贡献稳定和可观的收入,跨国巨头、行业标杆和区域龙头的认可,也会使多点Dmall后续能够显著降低获客成本。更加长远的影响是,与业务领先且有持续创新需求的零售企业深度绑定,会反过来加速强化多点Dmall最佳实践的先进性,助其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构筑产品与业务的双飞轮驱动,确保其先发优势长期存在并逐渐呈现出马太效应。

  数字基座之上的想象空间

  从商业逻辑来看,如果仅仅替代传统的ERP系统,技术服务商只能从占零售企业销售额一定比例的IT预算中去获取部分收入,但多点Dmall的期望显然更大。

  与蒸汽革命、电气革命等技术大变革遵循相同的轨迹,数字化在经历自身技术的大发展,以及作为通用技术基础开始全面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之后,迎来的将是基于这种通用技术基础之上的大创新。具体到零售业,接入数字化底层基建意味着零售企业拥有了与时代共振的统一接口,这成为在平台化和生态化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思考,多点Dmall数字化系统的普及和应用,似乎更像一场经年大戏的序幕。

  众所周知,人力、房租和能源是实体零售企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能源为例,占据销售额的比例与IT投入相近。这是完全脱离于系统层面的硬性营业支出,完全可以经由数字化手段优化,前提是外部服务商需要拥有或至少有权接入企业底层的数字化系统。至此,多点Dmall的商业策略逐步显现:占据零售企业的数字化基座和接口,将现有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数字化创新与应用全部纳入自身的生态服务体系。

  从多点Dmall的角度考虑,零售业数字化转型已经从数字基座建设迈向数字化商业运营,如何做深做厚,持续深度绑定与零售企业之间的关系意义更加深远。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多点Dmall已经推出智慧能效服务,通过数字化系统与智能物联设备的结合,以能源运营而非能源工具的方式帮助零售企业降低能源消耗,践行社会责任。在人力成本方面,也开始以软硬件结合的灵活用工服务,在补货、拣货和收银场景重构零售企业的用工模式,通过职能混用,灵活调度卖场、外包及众包人员,进一步降低人力运营成本。在供应链端,通过对所服务众多零售企业的闲置仓库储力和车辆运力的整合和复用,多点Dmall完全有能力推出分润模式的第三方供应链服务,灵活实现资源共享。这将远比任何单一零售企业对外开放仓储业务涵盖的资源更多,模式更轻,净利更高。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无人送货模式也必然会出现在多点Dmall的生态服务体系之中……这都是完成数字基座阶段后,多点Dmall可预期的服务能力拓展和业务增长空间。

  当然,既然是做生态,仅依靠内部的产品创新远远不够。早在2022年,多点Dmall也引入了相关联的技术生态合作伙伴,推出VC平台、数据罗盘等产品。2023年,OS+X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多点Dmall基于数字化平台,链接合作伙伴,持续为零售企业提供多元增值产品与服务的战略更加清晰。

  零售作为刚需行业肩负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每个人日常的时时所需。它具有强大的穿越经济周期的属性,并且将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而日益繁荣。从最初点对点的物物交换到职业化商人的出现,从个体商贩到连锁企业,从基于物理网点的经营到信息技术浪潮下的电子商务……归根结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零售业变革的根本原因,而科技的进步则是永恒不变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数字化是零售业的未来已经成为共识,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肆虐更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共识的形成。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零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选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1年亚洲及中国本地零售业的市场规模分别为30.4万亿元和13.3万亿元,但数字化率仅为4.1%和2.7%,远低于美国零售市场的12.4%,零售数字化趋势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积聚着8年的领先优势,多点Dmall在完成数字高速公路铺建后,正在成为零售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解。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