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央行发布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做了详细分析,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货币政策基调倾向于“稳健”:以稳为主、精准有力,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
2022年,央行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功能,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从价的方面看,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再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央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2022年12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65%和4.30%,同比下降0.15和0.35个百分点。12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7%,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分别同比下降0.62和0.6个百分点。
从量的方面看,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2022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66.4万亿元,同比增长11.8%。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44.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6%。2022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6689亿元。
从流动性来看,央行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2022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0%,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国际来看,央行指出受地缘政治冲突、能源短缺、通胀高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此外,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缩表进程,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减弱,本轮“加息潮”的累积效应还将显现,未来需关注其对全球经济增长、资本流动、市场运行等带来的影响。通胀方面,近期全球通胀有所回落,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未来海外高通胀回落的幅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
从国内来看,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循环将更为顺畅。随着疫情防控优化,经济复苏,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有望在2023年提振消费动能;但央行也提醒消费复苏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未来疫情演进的复杂性也需关注,影响居民消费的中长期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通胀方面,央行预计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当前有效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因此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可控,但要也要警惕未来通胀反弹压力;中长期看,物价水平具备保持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
从短期来看,央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既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又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稳固对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支持力度。
央行强调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当前,M2同比增长速度高于社融增速,M2与社融同比剪刀差走阔,显示资金在金融市场淤积的情况仍然显著,货币没有充分渗透进实体层面。因此,央行将持续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助力实现促消费、扩投资、带就业的综合效应,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制约,未来央行将持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引导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央行将持续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发挥总量、结构、价格三重优势,统筹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促进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同时,将持续加强金融法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长效机制,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文字 | 良益研究院乐绍池邹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