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面板板块表现强势,彩虹股份率先涨停,TCL科技、京东方、华映科技、凯盛科技涨幅靠前。
消息面上,根据Omdia电视显示面板和OEM情报服务指出,液晶电视面板2023年第2季将出现年增19%的强势反弹,其中,50吋和更大尺寸为主的荧幕订单将达到1.614亿台或年增率8%。全球面板行业经历了很长一段的下行周期,随着竞争者逐渐退出以及龙头厂商扩产带来的降本增效,面板制造行业是否将迎来春天?本文将详细解析。
面板行业的周期拐点已至
历史上,“液晶周期”的形成主要是技术创新与资本投资两个过程,一方面是液晶显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拓新应用,开拓新市场;另一方面,需求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导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价格下跌又会导致市场需求的扩大,从而引发新的投资扩产。
从最新的一轮周期来看,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 LCD面板景气上扬,供给端 LCD扩产进入尾声,三星, LG,松下等厂商于19-23年间陆续关停 LCD产能;与此同时,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产能下降,产能爬坡不及预期,整体 LCD面板供应吃紧。
需求端疫情背景下,居家办公、上课、娱乐的“宅经济”带动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 IT面板需求的持续旺盛,同时海外财政补贴政策也在推动终端消费。2021年7月以来液晶面板价格快速下跌,一方面是由于2021年下半年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疲软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导致需求下滑。
经过长达一年的下跌,2022年面板价格终于在10月份和11月份连续上涨。根据 Witsview的数据,11月32/43/55/65英寸液晶面板的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2/3美元,在 12 月价格环比持平。
回顾面板周期,本轮周期呈现出与以往周期不同的特征:
一是价格波动幅度远超历史周期,涨跌迅速。20年来,疫情冲击了供需两端,韩国厂商大规模退出产能,面板供不应求,价格空前上涨。而由于未来需求提前20年透支,再加上通货膨胀、地缘冲突等因素,二十一至二十二年电视终端需求低迷,面板价格从3Q21开始跳水,直至目前已进入低谷。
二是供给方面,韩国厂商几乎清仓,台系厂商日渐式微,大陆厂商占主导地位。2017年,大陆电视面板市场的市占率为36%,而2022年11月则达到了65.7%。
投资界有句这样的俗话“人去我取”,如今的面板行业正处于困境反转的关键时期,而在相关龙头股下跌了超50%的前提下,板块正处于可以关注的“击球区”。
复刻煤炭行情?“面板双雄”已具有控价能力
如今的“面板双雄”京东方A、TCL科技在产业链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2020年8月, TCL宣布收购三星苏州产线,完成收购后,将生产规模达到120 K/M的华星光电T10产线。三星显示器一直是华星光电大、中、小尺寸产品的重要客户,本次收购的同时三星显示将增资 TCL 华星,将进一步提升发挥战略伙伴协同优势。
2020年9月,京东方宣布收购南京中电熊猫8.5代产线和成都8.6代产线。收购完成后,这两条生产线将分别改为京东方B18、B19,B18主要生产电视、 IT和手机产品,B19主要生产大尺寸电视产品,收购完成后,京东方在电视和 IT液晶面板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坐稳,而中电熊猫的 VA技术路线与京东方的 IPS技术路线形成互补。
疫情初期供需错配造成的超级上涨行情下大陆厂商持续扩产,韩厂产能退出放缓,行业产能长期维持高位,大量产能释放。随后需求开始衰退,面板库存居高不下,价格持续下跌。厂商从1Q22起就开始调低工作率保价格,到第二季度末进一步大幅调低到70%。
自2022年三季度以来,面板价格持续下跌至现金成本之下,各工厂均有强烈的控产决心,至二零一二年十月,稼动率降至最低59%。面板价格在连续三季控产后,10月份和11月份出现小幅反弹,控产效果初见成效。随着年底内外大促的到来,品牌商补库存的动作带动机率略有上升,根据 CINNO数据,全球面板厂稼动率已恢复至70%。
有别于韩厂与中国台湾厂商在17~18年的控产节奏,此次降低稼动率保价格由大陆厂商主导,持续控产调整对面板价格有明显支撑作用。在全球面板产业竞争格局向大陆集中的背景下,大陆厂商向韩厂交棒全球话语权与定价权已由韩厂交棒至自己手中,京东方、 TCL这两家“面板双雄”,未来的议价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盛证券看好京东方A、TCL科技等国内面板龙头把握我国消费升级国产化的时代红利,凭借高世代线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成本优势以及市场份额领先所带来的行业话语权、定价权逐步实现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同时,随着LCD景气度逐步筑底回暖,三利谱等上游偏光片厂商有望实现业绩逐步回升。
此外,国盛证券认为可适当关注受益于海外智能交互平板需求旺盛及国内教育领域财政贴息政策的康冠科技、视源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