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社交软件Soul在行业内引发了不少讨论和关注。除在营收方面实现了快速增长之外,Soul还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用户规模和极高的用户粘性。要知道,曾经那个传说中几乎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获取百万用户的时代已经远去,日渐高昂的流量费用,让一批又一批社交相关的创业项目在资金耗尽之后空余一地鸡毛。而Soul却能在众多社交产品中脱颖而出,在用户规模方面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让人十分好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此次递交上市申请的Soul上线于2016年11月,专注于虚拟身份、丰富的原创内容、去中心化分发、基于兴趣图谱及个性化用户和兴趣推荐的开放式社交网络。在一些传统社交产品还在唯颜值论,意图通过强调荷尔蒙源动力来吸引用户时,Soul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去颜值化”。不是上传真人照片,而是通过(2D/3D)捏脸系统进行人设的全新构建,并以兴趣为出发点,在志趣相投中进行深度沟通和灵魂共鸣。一举大获成功。
相比于传统社交软件常用“邀请KOL”的玩法,Soul一直坚持“流量普惠”。它不强调大V和KOL概念,鼓励每一个用户参与到平台创造与社交互动中,并通过机制保证每个用户的发声被“正确”的人看到,营造平等的社交空间。当用户不是因为大V的号召力而来,自然也不会因为大V的流失而去。
为此,冲刺港股上市的Soul逐渐形成了平台化生态。随着软件不断迭代,越来越多的用户来到这里。他们在广场浏览别人不愿意发在朋友圈的“朋友圈”,在群聊派对中开启一场场酣畅淋漓的多人语音聊天,在萌面匹配、脸基尼派对中跟志趣相投的人进行“不露脸”的“1V1”或“多对多”的视频沟通,在Soul狼人、爆弹喵等多种多样的功能场景里,与认识的伙伴互动、玩耍,在共同体验中沉淀深度社交关系。
效果是明显的。2021年,Soul高活用户(每个月至少活跃15天)比例达59.4%,高活用户三月留存率平均为79.1%。用户也更愿意在这款App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同期公布的另一项数据显示,该平台日均使用时长超过了45分钟。
平台构建生态,本质上是为其所链接的各方找到一条共赢的道路。只有当参与者,尤其是核心参与者能够从平台的发展中分羹,平台的持续增长,用户质量和粘性才有保障。因此,赴港上市的Soul在增值服务、广告、社交电商上,也在积极尝试与用户共创的创作者经济方向。
Soul反对“颜值社交”,所以不支持真人头像,只能用平台的捏脸系统为自己创造形象。但对于大多数“手残党”来说,捏一个满意的头像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于是,“捏脸师”的职业应运而生。一部分用户申请成为“捏脸师”后,其创作的头像便可以在平台个性商城中上架,当其他用户付费购买后,创作者即可获得收入。个性商城于去年6月底上线,到去年底时,有报道显示,平台上有创作者靠着“捏脸”已经月入近5万。
这个经济体系可以实现正循环的背后,正是源自用户对平台的认同、信任,也是平台粘性的体现;而当这个体系进一步扩大,例如Soul后续通过开放性的提升、场景的持续丰富,或将能诞生元宇宙建筑师、元宇宙服装设计师等新职业。让平台生态中的每一环获得价值共享,也会进一步提高其平台用户的粘性,实现更高密度的关系网络沉淀。
Soul之所以能吸引用户,并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用户规模和极高的用户粘性,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完整的社交链路,并沉淀深度的社交关系,实现从表达自我、建立关系、维系关系、沉淀关系的社交闭环,让新的用户源源不断的加入其中。未来,Soul还将在推进上市计划的同时,深度聚焦精细化运营,吸引和留存高质量的用户,进一步提高用户活跃和粘性,获得用户、商业上的高质量增长。
来源:金色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