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主题:利好扎堆,新能源车赛道回暖?
直播嘉宾:徐成城 新能源车ETF(159806)、汽车ETF(516110)基金经理
直播时间:2月1日15:30
徐成城:各位投资者下午好!今天我们和各位投资人来聊一下、汽车行业在2023年会有什么样的投资机会。首先在讲2023年汽车行业投资机会之前,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2022年的情况。
1、2022年汽车行情回顾
徐成城:2022年汽车行业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防控的影响。另一个就是刺激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为了对冲防控对汽车销售及生产的拖累。
2022年上半年,上海、吉林等地区受到防控影响比较严重,这些区域也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重镇,直接影响了汽车的生产供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去年上半年的汽车生产和销售都受到了一些影响。
当然防控不仅影响生产,从需求侧来看,由于经济增速下降以及相关的政策,使得汽车的销量实际上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到了下半年,随着复工复产以及防控政策逐渐优化,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都得到不错的恢复。
到了6月份的时候,政策端也有非常强烈的发力,直接出台了汽车销售补贴政策。这次的补贴政策跟传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对传统燃油车也有一定程度的补贴。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汽车在下半年出现了产销两端都非常超预期的表现。
这个政策也使得市场直接上调了新能源汽车的全年销量数据。2022年全年汽车销量是268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了680万辆。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销量背后,政策的正面影响是功不可没的。当然同时也导致2022年下半年汽车销量基数是比较高的,可能会对今年构成一定压力。
整体来看,2022年汽车行业受到防控的扰动是比较大的,直接对汽车的生产和销售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但与此同时,下半年复工复产之后,在稳 增长的基调下汽车行业的刺激政策也是非常给力的,毕竟汽车是促消费的重要抓手。
2、汽车行业补贴政策现状
徐成城:从补贴的程度上来说,我们看到现阶段现金补贴确实是已经进入了退步的阶段,很多混动车型的补贴大部分都下降了。当然部分地区目前补贴还在继续,比如说上海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应是持续到2023年6月份。但是,整体上来看补贴应该是下降的阶段。
不过我们也看到,其他方面比如路权、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等利好汽车消费的政策其实还在持续发力。也许它的补贴并不是集中于消费者,而是更多集中于生产以及配套设施方面。我们觉得这些政策应该还是会起到持续的效果。
从对应的产品来看,可以关注汽车ETF(516110)。这个产品是以整车制造和零部件为主,主要集中于汽车的上游零部件(包括汽车内外饰、汽车电子、动力系统以及车身结构等)和中游整车制造。
从产业链整体来看,整车厂应该还是处于核心低位,很多整车企业在产业链上都具有很强语权,至少我们知道在燃油车时代整车厂的话语权非常强。到了新能源车时代,最重要的三个部件分别是汽车的热管理、动力电池以及整车架构,外部供应商语权变得更强一些。因此,过去几年很多做新能源配套设施或者零部件的企业的估值有大幅提升,本质上来说他们也是受益于新能源渗透率的快速提升。
3、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30%之后……
徐成城: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680万辆,这个数据其实已经接近了30%的渗透率。今年如果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有30%的增长,渗透率就会提升到33%—35%的水平。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快速提升,从某种意义上,一方面是产业快速工业化、规模化,以及技术的提升带来的产品供给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就是补贴和政策的驱动。未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没有可能进一步的超预期提升,还有待商榷。
一方面,从现在的政策角度上来说,市场比较期待汽车消费相关政策的出台,但是快速推进汽车新能源化意味着某种程度上就会挤占传统行业以及其他的一些资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虽然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很快,但是也会面临一些隐忧,比如说渗透率过高造成的需求疲软,供给过大造成的上游产能不足等等。
比如上游产能不足体现到新能源或汽车行业就是去年上游原料都在涨价,不仅是传统汽车需要的钢铁、铝、铜,还是新能源汽车需要的锂都在涨价。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造成了新能源汽车成本的快速提升。
某种意义上,现在看到的这些补贴政策,也是为了去对冲成本上涨所带来的汽车整车厂盈利压力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未来有没有新的政策出现,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就要看整车厂有没有自己的方式去对冲目前所面临的成本上升风险。我个人觉得,后续针对汽车刺激的利好应该还会出台。
4、汽车投资主线:新能源化、智能化
徐成城: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汽车现在已经分为了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这两条线。再继续往下细分,主线也变成了两条,一个是新能源化,另一个就是智能化。
新能源化对应的就是渗透率,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到了30%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也是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
新能源汽车背后其实是技术的快速进步,包括像是动力系统的快速进步,比如续航里程越来越长,加速越来越快,充电效率越来越高,还有汽车轻量化、热管理。体现到驾驶和产品力上就是汽车驾驶体验越来越好,因为车比较轻,操控越来越强,同时热管理做得越来越好。
另一方面,整车的智能化程度也在快速提升。因为智能化也是提升汽车价值量的重要方向,它的盈利模式也是受益于汽车电子以及各种汽车先进的生产理念,通过引入互联网思维之后带来汽车智能驾驶体验的提升。智能化又分为智能驾驶、驾驶辅助,比如说现在说L1、L2、L3级的驾驶辅助。还有就是智慧座舱,各种越来越大的中控屏,汽车的控制也越来越方便。同时也整合了汽车驾驶辅助以及车内的一些娱乐和整车的控制系统在座舱里面,使得驾驶者的体验感越来越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其实是沿着这两条主线去发展,我觉得市场此前比较关心的是汽车的新能源化,它说到底是一个国家政策的驱动,包括电池、电机、电控这些企业,以及上游的锂、钴、镍,还有锂电设备等等这些企业,他们都受益于这一轮新能源化的过程。
现在我国电池的产能已经达到了全球份额第一,同时分项来看,锂电原料,很多像是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分项都做到了全球第一或者第二,海外占比也是非常大,而且在逐步提升的过程中。所以过去几年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的上游业绩爆发力是非常强的,一些企业估值也非常高。
1、新能源化
现在新能源化的演变会不会继续?我觉得是会的。尽管现在渗透率已经达到30%左右,但是相比于未来的目标(在交通出行侧新能源化达到70%-80%)还有很远的距离。而且在10%—50%的区间,产能提升以及成本下降、规模化以及技术突破所带来的一些利好其实是能够起到快速提升渗透率的作用。在这样的状态下,汽车产业可以受益于新能源化的快速提升,而且这种提升还会越来越快。
这是汽车新能源化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是没有办法去阻止的。汽车现在要走向新能源化,新能源相关的一些配套措施越来越友好,比如充电桩越来越多了、绿牌路权也是非常强。很多一线城市里传统燃油车可能一牌难求,这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案。
当然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力在快速提升,各大车厂都在推自己的新能源汽车。无论是直接在自己的产品线上进行改造,还是全新的品牌,或者是通过全新的整车架构去推广新能源汽车,所有企业都会去走向新能源的道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政策的扶持之下,新能源会持续有一个非常景气的状态。
2、智能化
汽车智能化这一端,其实完全依赖于技术的突破以及零部件企业的研发。
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它并没有享受政策,而纯粹就是消费者来投票,单纯是因为汽车搭载了一些性能之后,产品力得到提升,消费者越来越愿意去买这种车。
同样的车型,用户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智能驾驶的程度高的汽车,例如可以达到L3级别的自动驾驶;可以车载互联网,可以进行OTA升级等等。同时带有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说自动泊车、自动跟车,还有一些跟互联网相关的娱乐体验,可以装各种各样的APP,同时跟你的手机互联,甚至能够帮你进行很好的路线规划,或者说进行无人干涉的自动驾驶或者驾驶辅助功能,这些是我们看到大家购买新车时重视的一些东西。
现在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比较典型的就是像空气悬挂这一类,过去都是在海外高端车型上才有的一些配置,现在随着国内企业逐渐进入海外的供应链掌握了这些技术,拥有了研发能力以及产品之后,国内零部件企业也逐渐开始国产替代,同时价格也是大幅下降,极大的提升了驾驶者的感受。
比如,国产车型里智能化程度非常高,自动驾驶能力非常强,还带有像空气悬挂这类极大提升驾驶体验的一辆车,可能售价主打区间也就是20万左右。如果看海外的一些对标车型,同样的价格可能就只能有基础配置。
同时,消费者很喜欢用脚投票,会去买国产的品牌,这一块也使得国内的一些企业受益于这一轮汽车智能化带来的销量快速提升。从2020年开始,销量连续不断的创下新高。在这个过程中,整车零部件技术提升也使它的价值量得到快速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轻量化、热管理、玻璃、智慧座舱以及自动驾驶相关的零部件等领域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状态。
5、汽车行业怎么投资?
徐成城: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方面,如果看好新能源提升的这条主线,可以关注新能源车ETF(159806),它主要是集中于配置新能源汽车的中游和上游零部件企业,尤其是跟电池、电机、电控以及电池原料相关的,像是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这些企业,还有上游锂、钴、镍等能源金属相关的企业。
汽车ETF(516110)是比较专注于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这部分的逻辑就是国产化率的提升,包括国产替代。特别是一些新的零部件或者采用新的技术带来的渗透率的提升。比如汽车电子、热管理、一体化压铸、空气悬挂这些技术目前渗透率相对比较低,未来前景应该比较好。
整体而言,沿着这两条主线进行配置,基本上就可以在整个汽车的所有产业链当中更多地参与价值分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里面目前国内企业是显著占优的。
6、制约汽车行业的不利因素
徐成城:伴着着近几年汽车销量的快速爆发,也出现了几个比较不利的状态。
1、成本提升
汽车的上游除了传统的钢铁、铝、铜这一类之外,还包括新能源汽车的锂、钴、镍等能源金属。目前上游供给仍处于比较紧缺的状态。去年受到上游原料价格的提升,很多车企在上半年都比较难受,因为它的利润率比较低,下半年有了补贴之后,很多车企的利润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基本动力电池方面,像是氢氧化碳酸锂的价格,从2021年底,大概6万-7万左右,到了2022年末、今年年初的时候,价格最高达到60万左右。现在随着供给慢慢释放,未来价格能够稳定在几十万的区间内,但是这也造成了汽车成本提升了大概5000—10000元左右,这个提升是直接反映在车价上的。
对于消费者而言,车涨价了,同样的钱买不到过去相同的配置。如果买到相同的配置,那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了,因为企业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补贴给客户,原料涨价它会自己消化掉,这对于车企来说是不利的状态。
车企在上游企业的博弈当中其实是比较劣势的。因为现在汽车销量非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得不增加车型,增加车辆供给,即使在盈利能力上受到一定的损失,也要做到市场份额的提升。
对于车企来说,就要看如何做博弈,要么要销量,要么要利润,显然销量或者市场份额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2、芯片短缺
由于现在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去年出现芯片短缺的情况。缺芯主要指的是汽车核心芯片零部件,包括MCU、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储存等汽车内部的芯片。
汽车芯片在防控之后供给受损,车厂向芯片厂商或者代工厂订购芯片,需要提前一年左右。而大部分的车企都没有预测到,经历了2020年的防控和汽车销售低迷之后,在各国汽车销售刺激政策下新能源车销量会快速复苏。因为车企没有预料到这一点,导致汽车销量快速提升之后,上游就出现了芯片短缺的问题。同期,当时由于PC、手机的热销,使得代工和晶圆厂的产能也出现不足的情况。
整体来看,随着需求逐渐稳定,供给不断抬升,慢慢双方的供需缺口减少,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紧张的状态,但是部分高端芯片的产能多半还是不够用的情况。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高端芯片主要应用在汽车内部计算的场景上,比如说智能驾驶、智能辅助驾驶等。
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汽车未来在智能化方面,要期待国内企业做到国产替代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国芯片行业能不能突围。
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智能驾驶或者驾驶辅助用的硬件和软件,大部分都是国外比较占优,未来这将是一块价值量非常高的业务。
7、汽车智能化赛道更具成长性
徐成城:整体来看,汽车行业在2023年相对其他行业应该会有比较不错的超额收益。主要的路径就是依托于新能源化(电动化)、智能化这几条赛道。我个人比较偏向于选择汽车智能化这一条赛道,走零部件或者智能相关零部件景气度高的这一条逻辑。
在电动化(或者电动化率提升)这条赛道,面临的压力还比较大。电动化本质上就是降本增效的过程,主要是在电动、电池这一块降本增效。电池现在比较受压,因为原料价格比较高,使得电动化这一条路径上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幅承压。因为成本这么高,下游不太可能会有一个非常高的利润,除非下游新能源汽车快速放量。但目前的情况是,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30%左右,假如今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继续维持高增速,意味着未来的成长动能会缓慢下降。现在补贴没有那么高,而且需求上该买的都买了,该更新换代也换了,所以增速不会那么快。
新能源汽车未来还会很景气,但是像过去呈爆发式增长、所有细分领域都赚钱的这种状态大概率应该不会有了。当然也可能有,比如再出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重磅政策,补贴再延长等等。但是这样的话,财政的压力就受不了了。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块能够形成一些结构性的机会,但是整体大幅的超额收益应该比较少见。
在智能化的赛道上,我觉得更有成长性。主要是汽车本身不是特别依赖政策补贴或者政策驱动,如果是我把产品做得越来越好,让消费者、驾驶者的体验越来越好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这样一个产品。
今年年初出现了一件事,就是特斯拉大幅降价,产生的结果就是新能源汽车赛道会一定程度上承压。但是在智能驾驶或者汽车智能化这一条赛道上,我觉得反而是一个机会。为什么这么说?
先看这件事,特斯拉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官方宣布降低售价,Model3和ModelY降价幅度大概是3%—5%左右,而且特斯拉还是在全球都开始降价。为什么这样?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需求的预期减弱。
特斯拉在产业链里面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地位并不是车造得多么好。现在看到很多品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造出了各种各种的产品,有一些比特斯拉的续航长、加速快、造型好看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功能,但论单车的盈利能力,绝对没有一家企业比得上特斯拉。
换句话说,特斯拉是所有做电池车,甚至包括传统燃油车里面,毛利最高的。这一块是它竞争的本钱,或者是降价的本钱。为什么?特斯拉在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利用很多技术,比如说一体化压铸、电池管理、热管理技术,在把电容量提升的情况之下,还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电池能量密度,这些就导致特斯拉和其他汽车相比有更大的盈利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程度上打价格战的空间。
现在就是价格战,特斯拉在产能提升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占率,一方面用走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另外它可以在汽车销量需求预期减弱的情况下,快速抢占市场,把别的竞争者挤走,这是它大的商业计划。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很多企业进行了跟随,海外也有,汽车进入残酷价格战的区间,这对于车企来说是不利的,尤其是对于那些竞争力不强、盈利能力不够强、技术不够好,或者说它的规模化效应不够大的企业来说是比较不利的。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之下,市占率越高,垂直一体化能力越强的车企其实才是占优的。对于那些依赖供应商,或者是依赖上游零部件的企业,压力是比较大的。
但是这种降价事实上也会带来一个好处,在目前销售预期比较疲弱的情况下,降价可以很好的刺激消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特斯拉依赖于它的策略,从去年已经开始降价,直接使得它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从7%跳升到11%左右的位置,这一轮再降价,个人觉得它的市占率可能会进一步提升。同时,它也会使得整体的汽车销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汽车电动化这一条路径,非常依赖于成本。但是反过来看,汽车智能化这一条产业链,我觉得就是比较占优的状态。首先,在智能化方面,国内车企做的绝对不比特斯拉差,很多消费者都肯定坐过特斯拉,没坐过也见过车,它这种车内的智能化程度,中控屏、大小,以及智能化的体验其实比较一般,没有前面的显示器,抬头显示也需要选装,中控屏很多人使用也不太习惯,尽管有一些辅助驾驶的功能,但是一方面需要每年额外的包月或者包年的费用来激活,另一方面在国内因为没有高精度地图的支持和数据的支持,可能表现的不如国内其他使用高精地图和国内原生自动驾驶的汽车体验更好。
叠加过去特斯拉独有的技术,包括热管理、轻量化、一体化压铸,在工业领域实现了扩散,别的车企也在逐步运用特斯拉相关的智慧、智能驾驶的软件和硬件,提升价值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下,事实上使得国内其他国产化企业得到比较好的受益。特斯拉自己在销量提升的过程当中,也间接带来了国内企业销量的提升,在智能驾驶或者汽车智能化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因为销量提升之后,这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需要增加车辆的配置,要把产品做得更好,使用更多、更好的跟智能化驾驶相关的技术、零件和产品,提升产品力。不然是追不上特斯拉的降价步伐的,要么跟着它一起降,要么提升自己的产品力。提升产品力后,虽然我没有降价,但是我增加了很多比较先进的功能,比如智慧驾驶或者是提升驾驶者感受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可以走比较好的成长路径。毕竟汽车智能驾驶的赛道跟手机一样,它是成长性的行业,你的产品越来越强,会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买单。
短期而言,一些整车厂可能会受到特斯拉降价的打压,策略上显得比较被动。但是随着整体新能源汽车或者传统汽车价格中枢的下降,使得国内这些企业进一步去提升产品力,通过汽车自动驾驶和汽车高价值零部件来进一步提升市占率。这是今年我们相对而言比较看好汽车ETF(516110)所代表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原因。
(来源:界面AI)
声明:本条内容由界面AI生成并授权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AI技术战略支持为有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