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投资笔记》宏观策略系列
把脉经济周期拐点 实现财富管理升级
作者:魏 凤 春(博士),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
脚 踏 实 地
2023年一月市场踏出了破壁重铸的第一步,在很多投资者眼中,这一步走得委实有点过快。虽然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如此急匆匆,是不是有点显得过于沉不住气?须知投资之要在于气定神闲,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农历2023年是双春之年,2023年2月4日立春,2024年2月4日立春。两春夹一冬,往往意味着天气较往年要寒冷,不排除有倒春寒的可能。因此,二月的投资策略我们建议还是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
一月市场回顾
大类资产回顾:美债美元回落,全球股市和有色反弹明显
从全球经济看,美联储加息和通胀预期回落,流动性边际改善。从国内看,中国第一波疫情冲击后,短期进入喘息修复期,市场情绪得到提振。同时,我们看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政策细节不断落地和推进,开年全力拼经济的迹象明显。因此,我们看到,一月的市场是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回落,大宗有色和股市反弹明显,外资持续流入,A股享受一段甜蜜的反弹修复阶段。
权益回顾:多点开花,有色、计算机、电力设备领涨
2023年第一个月,在经济修复预期与政策利好双预期推动下,叠加外资快速流入注入信心,权益市场大幅上涨。沪深300上涨7.37%,该涨幅超过2015年至今90%以上的月份,足见2023年开年市场的春意盎然。风格层面,上半月消费延续领涨,主要是疫后经济正常化后对消费修复预期提振,下半月成长、周期接力,消费稍显颓势,预期上涨较充分后,需等待实际数据验证。
2023年第一个月,行业层面也是多点开花,涨幅前五的行业分别是有色金属(14.7%)、计算机(12.8%)、电力设备(11.8%)、汽车(10.9%)和机械设备(9.7%),背后的共性既有前期的超跌,业绩与行情有所错配,也有新政策刺激的催化。表现靠后的行业主要是商贸零售、社会服务和综合等行业,背后是疫后消费修复程度还需要数据验证所致。
债市回顾:短久期信用债表现较好,转债表现较强
在理财赎回影响缓解的环境下,机构增加对短久期信用债的配置。春节前资金利率抬升,信用债出现调整,但一月整体表现较好。利率的走势则与信用出现背离,利率债市场调整。长端呈“强预期”格局,短端跟随资金利率呈震荡态势,波动幅度较大。目前债市比较确定的收益机会仍然是短端的票息收益。受权益市场提振,一月转债收益表现较好,中证转债指数上涨4.4%。
二、宏观分析
2月份的宏观分析分歧点有三:一是美国停止加息的节奏,二是中国经济复苏的程度,三是中国政策重点的预期,下面具体分析。
分歧一 美国停止加息的节奏
美联储如期加息25个BP,预示加息节奏放缓,乐观者预期停止加息,甚至憧憬即将到来的降息周期。我们一直坚持美联储无论鹰派还是鸽派,不见兔子不撒鹰是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也就是说,在见不到核心通胀率达到或接近3%的水平,大概率是不会停止加息的,贸然停止加息,死灰复燃将后患无穷。
我们也一直认为工资的螺旋式上升是通胀最终的核心矛盾,这使得停止降息的动作大大延后。2月3日美国劳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美国非农新增就业人数51.7万人,远超预期的18.5万人。失业率维持在近50年来的低位,平均时薪同比增长4.4%,略高于预期的4.3%。美国劳动力市场韧性十足,海外分析师已经开始认为,劳动力市场或将取代CPI,成为美联储关注的关键指标;也有人认为让劳动力市场降温是美联储使核心通胀放缓至2%的唯一方法。从这个逻辑上看,憧憬美联储很快停止加息的预期过于乐观。
分歧二:中国经济复苏的程度
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进入弱复苏阶段,向上的方向较明确。宏观上看,PMI指数重回扩张,经济触底温和反弹;从微观上看,企业盈利基本接近筑底,静待反弹。市场关注的是下一步经济复苏的动力。我们认为有三点是需要明确回答的,房地产的修复、消费的修复以及政府的财力支撑程度。
第一个问题:房地产的修复
必须明确政策对房地产是友好的,在高层态度缓和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冲动双重加持下,地产政策继续出台。一月已有多个城市降低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各地方政府通过解除限购,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调整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延长消费补贴,提高多孩家庭公积金贷款额度,明确认房不认贷等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贝壳5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2%,为自2021年8月连续17个月环比下跌以来首次止跌,同时带动同比跌幅收窄。分城市看,约六成城市二手房价格1月止跌,止跌城市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城市群。
地产的修复是市场所期待的,地产是否重回支柱产业更是市场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2023年是中国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继往开来的开始,房地产再塑辉煌的概率很小,它的作用更多体现在对宏观经济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拖累,寄希望加分就有点奢望。从长远看,随着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地产的作用越来越弱化。2022年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这一趋势或将很难改变。
第二个问题:消费的修复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振兴消费,摆脱对经济的拖累成为各层级的共识。个人消费由即期可支配收入(Current spendable income,I)、即期资产(Current assets,A)与预期收入(Future income,F)决定。
从即期收入看,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3.9%,实际增长1.9%。人民银行2022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不论是当期收入感受指数、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还是未来就业期望指数,都处于低点。
即期资产的分析目前及集中在市场热议的超额储蓄。市场流行观点认为2022年居民存款增长比较明显,比正常的增长可能额外多增6-7万亿,认为2022年居民部门受疫情冲击,消费和投资支出减少,把钱都存下来了。这一观点选取的是住户存款这一指标,但该指标受到居民持有资产的偏好变化影响很大。我们认为,住户存款只是居民持有资产的一种方式,只要居民把其他资产卖掉变成存款,即使当年没有多存下来钱,存款也可以明显多增加,而这可能就是2022年发生的事情。
按照当年储蓄=当年可支配收入-当年的各项开销测算,2022年居民新增储蓄大概在16.9万亿左右,同比增长8.7%。2021年同比增长0.5%左右,2020年同比增长20%左右,三年年化同比增长9.4%,比7%左右的名义GDP增速略快。而疫情前的三年储蓄年化增长差不多在11%,名义GDP增速在9.7%。我们测算认为,乐观估计,过去三年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大约为0.5万亿-1万亿,远低于住户存款指标估算出的6-7万亿,2023年稳增长扩内需需要各项政策齐发力、市场各参与主体都努力,才能最终形成经济企稳向好的合力。
预期收入取决于就业,就业取决于投资修复以及更多岗位的提供,目前这一循环还没有完成闭环,需要继续观察,方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第三个问题:财政的实力
从2022年财政部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央具备加杠杆的能力,地方财力堪忧。在财政三本账中,我们看到,一般公共预算中,非税收入透支较为严重。2022年中央非税收入增长96.5%,主要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入库、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等特殊因素拉动,扣除上述特殊因素后,中央非税收入增长3%左右。地方非税收入增长17.8%,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以及与矿产资源有关的收入增加,拉高地方非税收入增幅14.3个百分点。在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地方赤字31284亿元,房地产修复对地方财力至关重要,问题是,政府的救助是地产修复的前提,二者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时间。
分歧三:政策的分歧,短期的政策操作与长期的制度建设
在2023年度宏观策略报告中我们提到,2023年的政策是短期稳增长(消费、地产)、中期纠偏(平台经济、医疗)、长期安全部署(信创、芯片、硬科技和高端制造),三方面都要进行,每个行业和板块都慢慢恢复,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合力。政策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这与过去几年政策大开大合、爱憎分明是明显不同的,财政紧平衡,没有绝对重点倾斜,需要持续松绑,以刺激经济主体积极性。
在2023年一月的市场交易中,投资者对于短期的政策过于关注,对政策的层次感认知不够。我们需要提醒投资者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下面这些制度建设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
1)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2)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我们的理解是,扩大有约束和支撑条件的消费、投资、金融需求。
3)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
4)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
5)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6)全面注册制的一个意义是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另一个是适应科技创新和安全发展的需求。
三、资产与配置
资产配置因子变化
从宏观因子看,在政策预期先行带来的估值修复行情走完后,经济基本面的修复程度和外部冲击的幅度,短期内不会很清晰。一季度市场的修复可能还会有所反复,若调整,可逢低将关注点从债切换至股。
从产业主导因子看,两会后产业政策的实际落地情况,以及政策驱动后产业的内生修复是需要最新关注的。需要核心关注政策落地情况、消费修复的数据、工业生产修复情况以及年报的数据验证。阶段性重点在自主可控的信创、工业软件、数据要素等软科技,半导体等硬科技在两会前后的政策落地,以及一季度的订单与预算情况。疫后重启主题进入消费场景修复阶段,预期快速上涨暂歇后,餐饮、食品饮料、医疗服务、酒店的恢复最有望得到数据支撑。
大类资产配置
股债性价比仍倾向权益,政策逐步落地,基本面逐渐触底修复,短期反弹较多。若出现波动,如果没有系统性的宏观冲击,建议更多高低切换而不做大的仓位调整。
单一资产配置
1)债券
长端利率上行趋势或难以避免,强一致预期下可适当把握超调后的交易性机会。2月资金面预计维持宽裕,短端利率有望修复。银行理财赎回对信用债市场的影响缓解,短久期信用债的杠杆票息策略仍是相对较好的投资策略,依然可关注中短久期(3年以内)、中高评级(AA+及以上)信用债。中高评级、短久期城投债依然具备配置价值,短久期中高评级银行二永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票息收益较高,可以适当关注。转债性价比偏低,建议适当关注。
2)美股
2023年美股仍难实现盈利估值的双击,阶段性乐观情绪过后,继续等待底部。
3)A股
复苏兑现之后,市场将等待下一个数据验证点的到来。市场风格将偏向成长轮动。结构上,行业配置主导的依然是政策因子,长期主线在安全、自主可控,虽然短期上涨后叠加疫情冲击,风险偏好出现了一定回调,但国产替代逻辑与周期底部的需求回暖共同驱动的核心逻辑不变,TMT和医药可趁调整时逢低关注。消费、传媒、地产等,我们认为属于阶段性机会,是交易因子低位+政策改善预期带来的阶段性上涨。短期新涌现出的主题机会:国企估值重塑,其中低估值,且有基本面支撑的国企可适当关注。
4)港股
港股本轮的反弹确实具备形成反转的条件,但短期而言,交易过热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震荡消化不可避免,建议等待回落的配置机会。港股投资仍是2023年资金配置的重点方向,AH价差或将持续缩窄。建议关注电信、能源、中字头高股息低估值标的,也可逢低关注科技、医药的成长方向及消费股。
【了解作者】
魏凤春,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投委会委员兼秘书长,宏观策略配置部总监,兼任MOMFOF投研总部总监,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学术研究与教学以及宏观经济走势、金融产品分析等实务领域经验丰富、成果卓著。从业23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周期波动的框架内运用财政的视角解构宏观经济的运行,将中国经济看作一份资产,通过资本资产定价的方式来确定其价值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