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 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

2023-01-18 17:35:18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9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防疫政策调整无论是断崖式的还是渐进式的,都意味着病毒的边际影响将逐渐消退,但会留下一些中长期影响。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预计2023年2月以后居民消费能够开始明显复苏。

  2022年末,我国防疫措施优化速度显著加快,中央相继出台优化防疫“二十条”和“新十条”;2023年1月8日,新冠防疫措施回归“乙类乙管”,入境人员管控措施全面取消。随着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生产经营活动有望回到正轨。防疫措施调整后消费必将迎来复苏,但复苏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到达何种程度?脉冲式复苏会否带来阶段性通胀压力吗?

  金融界重磅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钟正生

  核心观点

  防疫政策调整无论是断崖式的还是渐进式的,都意味着病毒的边际影响将逐渐消退,但会留下一些中长期影响。我们认为,我国和美国消费复苏情况或有两个不同:一是,我国服务和商品消费复苏或不会出现类似美国那样的巨大分化。二是,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恢复或弱于美国。

  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预计2023年2月以后居民消费能够开始明显复苏。

  严格防疫时期,接触类服务业的供给端所受压制或已经明显大于需求端,防疫调整后的供需反而有望更加匹配,相关通胀压力不必过忧。

  展望2023年,即便国内需求加快复苏,供给弹性能够保证我国物价水平不会大幅攀升。

  未来半年,消费预期仍会持续限制消费复苏的速度和空间

  金融界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国内消费领域。防疫政策调整后,国内消费势必走向复苏,请您对复苏的节奏、空间以及特点谈谈看法。

  钟正生:对比美国消费复苏情况,我们认为,我国和美国消费复苏情况或有两个不同点:一是,我国服务和商品消费复苏或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巨大分化;二是,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恢复或弱于美国。不同于美国就业市场的强劲,我国经济由底部回升的过程中,就业修复本身具有一定滞后性,而与之相关的居民消费预期修复或更缓慢。预计至少未来半年,消费预期仍会持续限制消费复苏的速度和空间

  综上,对比海外经验,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但是,消费复苏的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在此轮开放时恰处于“弱周期”,就业和居民预期的修复可能偏慢,消费复苏可能受到压制。同时,我国“需求驱动型通胀”压力也更小,且劳动力供给弹性或较强,继而相关通胀压力较为可控

  生产和消费场景逐渐恢复 2月以后居民消费开始明显复苏

  金融界由于疫情等原因,去年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消费支出意愿较弱,当前内需面临较大挑战。鼓励消费成为今年聚焦民生关切的重要举措,您认为,居民消费何时能够开始复苏?

  钟正生防疫政策调整后,生产和消费场景逐渐恢复,可能帮助居民收入增速回升,也可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意愿。但从2020-21年的经验可见,因疫情原因造成的消费场景受限,不是压制我国消费的全部因素,“没钱消费”(收入增长放缓)和“不愿消费”(储蓄率上升)或是消费复苏缓慢更为核心的因素。更深层次地看,中国经济能否尽早企稳,居民就业能否快速修复,居民对经济的预期能否真正变得乐观,是消费能否充分复苏的根本问题。

  我们认为,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预计2023年2月以后居民消费能够开始明显复苏

  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 开放过程没有房地产周期的加持

  金融界目前市场上有担忧认为,防疫政策调整带来的脉冲式复苏,可能短期加剧供需匹配的难度,继而阶段性增加通胀压力。对此,您怎么看?

  钟正生第一,我国不存在美欧那样的大规模货币和财政刺激,且政策刺激的“效率”或有不足。2020-21年海外经济开放的时候,前期已经实施了大力度的货币和财政刺激,刺激规模远超产出缺口,这是其高通胀的关键推手之一。从货币供给看,疫后美、欧均通过大幅降息和量化宽松(QE)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货币扩张,2020-21年M2同比均值相比2010-19年均值大幅上升;2022年我国M2增速虽然较2020-21年有所加快,但仍低于2010-19年平均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货币刺激的“效率”或因信贷需求不足而减弱,这体现在社融增速低于M2增速上。

  第二,我国本轮开放过程中所受“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2021-22年海外开放后,叠加俄乌战争推波助澜,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使多数国家遭遇输入性通胀压力。但得益于我国保供稳价能力较强,国内通胀保持稳定。截至目前,大宗商品周期已经落幕,能源和食品价格已经明显回落;展望2023年,在地缘影响弱化、海外需求放缓、海外货币政策偏紧等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易跌难涨,我国输入性通胀压力更不必担忧

  第三,我国开放过程没有房地产周期的加持。新冠疫情后,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房价大幅攀升,并造成滞后性的房租上涨压力。本轮美欧住房市场火热是短周期(新冠疫情后的政策刺激)和长周期(次贷危机以来住房供给不足)相互交织的结果。再看我国,受长周期人口拐点、短周期房地产行业政策偏紧、以及疫情冲击叠加影响,2022年1-11月我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和CPI租赁房房租分项同比平均分别下降0.9%和0.2%,远低于2011-19年平均上涨4.5%和3.1%。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在调整,无论是房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还是更为滞后的房租上涨压力,均较为可控

  防疫调整后供需有望更加匹配,通胀压力不必过忧

  金融界当前有不少观点认为,一旦经济开放后,我国服务业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尤其是餐饮服务、线下文娱、家庭服务等“接触类”服务业。由于部分劳动力因疫情担忧而退出这些行业,以后是否会造成供需错配?

  钟正生:我国劳动力供给(尤其服务业)弹性可能更强。疫情对我国人口的冲击有望远小于美欧;我国失业率处于历史偏高水平,就业市场整体处于“供大于需”的状态。这不仅意味着居民消费实力与意愿有待复苏,也意味着就业市场修复的弹性较强。从全国数据看,2022年二季度和四季度本土病例高增时期,我国服务业PMI从业人员指数均明显走弱,说明服务业就业受到冲击。我们认为,严格防疫时期,接触类服务业的供给端所受压制或已经明显大于需求端,防疫调整后的供需反而有望更加匹配,相关通胀压力不必过忧。

  总结而言,我国经济在此轮开放时恰处于“弱周期”,就业和居民预期的修复可能偏慢,消费复苏也可能受到压制,而劳动力供给反而不是太大问题,继而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匹配问题无需过忧。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