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新时代财富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 张雷
核心观点: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便宜就是硬道理,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具有不错的投资性价比。
从历史经验判断,北向资金的大举加仓往往是一轮行情启动的重要标志之一。获北向资金净买入较高的30只个股兼具三个重要特征:市值普遍较高;具有估值优势;属于北向资金的“旧爱”;
2022年存在一定“超额储蓄”现象,但兜里有钱未必花钱大手大脚,“超额储蓄”有望向资本市场迁移;
房地产行业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也回不到之前“高歌猛进”的时代,购房者对于房价“永远上涨”的预期已经得到了扭转。
2023年相对较强的大类资产可能是黄金、美债、中国A股、H股、人民币,相对较弱的资产可能是商品、中债、美股、美元等。
资本市场迎较好布局期 北向资金青睐个股有三大重要特征
金融界:IMF表示,全球三分之一国家2023年进入衰退,会否影响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
张雷:中国经济复苏阶段延长,资本市场迎来较好的布局期。
如IMF预测,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国家进入衰退。市场普遍认为美国经济正经历从滞胀向衰退的过渡,至于美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衰退期仍存在争议。相对于美国,欧洲经济衰退特征更为明显。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经济会有不利影响,但影响相对可控。中国经济在2022年上半年触底后,持续处于弱复苏态势。
由于疫情反复、全球经济下行等因素,中国经济在复苏阶段的徘徊时间延长。根据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权益类资产在经济复苏阶段通常有较好表现。为了助力2023年经济复苏,宽松的流动性环境有望延续,宽松流动性对资本市场也形成利好。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便宜就是硬道理。从过去7年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0日,中证800的PE分位数处于历史低位,为11%。中证800的ERP分位数处于历史高位,为91%。结合横向股债对比和纵向历史数据对比,可以认为,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具有不错的投资性价比,资本市场迎来了较好的布局期。
金融界:今年北向资金大举加仓,背后逻辑是什么?北向资金主要青睐哪些行业?
张雷:从历史经验判断,北向资金的大举加仓往往是一轮行情启动的重要标志之一。
北向资金一向被视为“聪明钱”,也是外资买入A股的主要通道,2023年以来开启大举加仓的模式,背后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IMF预测2023年全球三分之一国家或进入衰退,但指出中国经济将稳步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积极因素。研究机构普遍预测,2023年中国GDP增速有望超过5%,甚至5.5%。中国经济复苏向好,增强了外资的买入信心。
其次,近期海外市场波动较大,特别是美元汇率的下行促使资金着手寻找更加稳定的新兴市场。本轮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回升,再度促使外资涌向中国资产。当然,中国资产估值相对较低,也是北向资金大举买入的原因之一。
最后,中国正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以及防疫政策的调整,也增加了北向资金的买入底气。
从沪股通、深股通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来看,截至1月13日,共有49只个股现身前十大成交活跃股榜单,有30只个股是净买入,合计吸引资金345亿元。这30只个股兼具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是市值普遍较高。第二是具有估值优势。一半以上个股估值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第三是属于北向资金的“旧爱”,即很多属于电力设备和食品饮料行业。
居民消费信心需要时间扭转 “超额储蓄”有望向资本市场迁移
金融界:随着疫情防控调整,疫情期间的超额储蓄会否带来“超额消费”?这几年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有什么样的变化?
张雷:从储蓄存款规模变化以及居民收入支出增速差等指标来看,2022年存在一定的“超额储蓄”现象。但是,“超额储蓄”未必会带来“超额消费”。
结合其他国家来看,疫情管控放松后,感染率将会有所上行,而且很有可能出现反复,对于居民的出行消费造成一定的影响。管控放松后一个季度,消费和GDP增速回升较为显著,但随后会趋于平缓。居民消费信心趋弱的态势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扭转。可以理解为,兜里有更多钱了,但是未必花钱就会大手大脚。
受到前几年疫情反复的影响,居民收入再次出现了类似2020年上半年的明显回落;同时,居民对未来经济与个人收入的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居民更倾向于储蓄(储蓄率快速上行),投资者风险偏好总体下降。因此即使出现了剩余流动性,也较难向资本市场传导,特别是权益类资产这种风险相对更高的市场。
投资者与2020年的“追求收益”相比,2022年更倾向“稳健”。这一趋势反映在资管行业上,主要体现在资管总体规模增速收敛,公募基金产品中,货币类、债券类及固收+类产品情况好于股票、股混类。
伴随着资本市场逐渐走出底部,形成相对明确的趋势后,预计居民的“超额储蓄”才会逐渐向资本市场中股票、股混类基金等中高波动产品进行迁移。
金融界:近期,中央出台了系列地产政策,销售没有明显起色,对房地产行业怎么看?
张雷:自从2016年关于房地产的“房住不炒”政策提出之后,房地产市场投机情绪逐渐得到控制,房价只涨不跌,稳赚不赔的心态有所调整,市场对于今后房价走势的预期逐渐回归理性, 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长期金融风险。
与此同时,房地产美元债务的集体爆雷,部分楼盘交房出现严重滞后甚至面临风险,和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等现象,又成为了房地产政策重大调整的大背景。
过去一段时间出台了一系列放松房地产行业融资环境的政策,但必须看到的是,政策的实施并不会立即改变行业的悲观预期,而为数众多的民营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和融资成本,仍然是这些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重大瓶颈。
在此环境下,很多企业为了保证生存,希望尽可能快地把自己的土地储备变现,回笼一部分资金,也愿意提供更优惠的折扣。但是,降价的幅度和措施,有可能引发了购房者对于今后房价预期的变化,从而有可能导致开发商新房销售的进度进一步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在政策的扶持下,房地产行业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也回不到之前“高歌猛进”的时代了,购房者对于房价“永远上涨”的预期已经得到了扭转。
优化家庭资产配置 大类资产优选黄金、AH股
金融界:2023年,对于大类资产有什么判断?对于居民大类资产的配置,有什么建议?
张雷:综合判断,2023年全球经济或出现分化,总结来看就是中国缓慢复苏,欧美步入“类”衰退。综合来看,我们预测2023年相对较强的大类资产可能是黄金、美债、中国A股、H股、人民币,相对较弱的资产可能是商品、中债、美股、美元等。
我们再看居民的资产配置。如果我们把居民的家庭资产做一个拆解,会发现主要就两大类,一是住房为代表的实物资产,二是保险、股票、基金为代表的金融类资产。我们拿中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数据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先看房屋资产。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中,住房超过了半壁江山,达60%。日本住房价格长期回落,居民资产配置向金融资产不断倾斜,目前已经降到35%左右。美国的房屋资产占比更低,大约是25%。
再看金融类资产。日本的特点是重视保险类资产,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比例相对不高。美国无论保险类资产还是权益类资产,占比都比较高,合计大概占到了家庭资产的60%,和中国的住房比例差不多了。
再看中国,无论是保险类还是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还都是个位数,加起来还不到10%。这可能跟A股市场波动比较大,大家体验差有一定关系。
看得出来,我国居民资产中房产占比较高,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由房产向金融资产转移是大势所趋。
怎么投金融资产呢?可以借鉴三笔钱思路。对于人生保障的钱,可以借助类似于养老FOF这种股债搭配的公募基金,或者保险类产品来实现,追求稳稳的幸福。对于灵活取用的钱,可依据投资周期长短,选择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赎回时间相对可控,在流动性层面可以更好的满足需求。对于投资增值的钱,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用公募、私募等产品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2023年,建议投资者持续优化家庭资产,科学配置,让投资终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