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弱化、消费低迷、房地产不振,2023年中国经济动能在哪?如何挖掘增长潜力?
1月5日,在百度财经智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独家出品的【硬观点】直播中,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介绍,根据该团队收集的30多家机构的宏观预判,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1.8%,将下滑超过1个百分点,同期全球贸易增速只能达到1.3%左右的水平。在全球贸易超调、加速回落的大背景下,预计中国2023年的出口增速也将从2022年的百分之八点几回落至百分之二三左右。
同时,刘元春也指出,中国出口不一定会非常悲观。据三十多个团队预计,2023年的全球物价水平可能从超7%的增长回落到6%左右,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中国的物价、出口价格指数不可能明显回升,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红利在2023年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展现。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也指出,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的需求会出现一定放缓甚至收缩,但明年的中国出口可能会更多地体现为“东方不亮西方亮”。某些方面,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可能具有较强的快速应对能力。
实际上,目前,对于中国2023年的整体经济表现,各家机构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去年10月的预测,全球经济1/3左右的国家将在2022年或2023年发生经济萎缩。中国、美国和欧元区将继续处于增长停滞状态。彼时,考虑到防疫封锁限制,IMF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为4.4%。而12月初,中国防疫政策发生重大调整,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则分化为4%-5%和5%-6%两大阵营。
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增长空间?刘元春指出,目前经济通货紧缩的压力已经全面显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在出现。重启经济过程中,必须从总量和结构性来补足居民收入的一些缺口。2023中国扩大内需的经济战略必须实现扩消费与扩投资的平衡。而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要靠创新,尤其是过去布局十年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数字化产业升级。
刺激消费,不会实行美国式全民收入补贴
此次直播中,华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牛播坤指出,疫情以来,出口一直是中国国经济增长中难得的亮点,但202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口和出口同比增速均有走弱的迹象。市场一致预期,2023年中国出口大概率会出现负增长。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复苏动能来自哪里?
目前,市场机构主要看好消费与政府投资,同时希望房地产行业能够止跌回暖。此前,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预测,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低基数下将回升至6%左右;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7%-11%。
但消费方面,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11月,中国社零总额同比下降0.1%;另据人民银行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存款比2021年底增加13.28万亿元,年底或突破16万亿元。牛播坤认为,把居民储蓄转化为消费,将是2023年中国重启消费的核心命题。
对于当前的中国消费状况,天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刘章明表示,根据该团队12月做的16城市调研,中国医药物资挤兑已经显著减少,疫情“波峰期已过、烟火气渐旺”。元旦期间,酒店入住率出现明显回升。百货商场人流量提升,市内出行明显恢复。但同时,跨省出行恢复较慢,影院恢复节奏较慢,年夜饭和企业年货的预定订单也较2019年有所下滑。他预计2023年的中国消费大概率会呈现弱复苏状态。
同时,刘章明判断,未来中国消费会边际转好甚至越来越好。与旅游、聚会相关的业态,例如餐饮、电影、购物、调味品、酒类、交通、酒店、美容,都可能出现较好的增长。
对于如何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目前,学界对于政策选择也有一些分歧:是直接补贴收入还是发放消费券?连平认为,由于中国民风节俭,社保体系不够完善健全,针对居民发放现金最后可能会出现较高比例转化为储蓄,因此他更主张发放消费券。他建议,可以针对汽车、家电等特定大件的耐用消费品,推出一定力度的补贴和降价,直接向企业提供降价补贴。同时,从中长期考虑,要出台增加就业、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举措。
刘元春指出,考虑到中国国情,消费政策其实比投资政策复杂几倍甚至几十倍,一定要审慎研究。消费政策必须要有消费场景。如果疫情暴发很剧烈,人们都在居家,一般的消费政策不可能起到消费重启和消费扩张的作用。消费政策必须选择恰当的时点和有限的目标,比如在疫情高发时期,收入政策和消费政策首先是保证家庭正常的生活运转秩序,而不是以扩内需作为目标。扩内需必须建立在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相对常态化的前提下。
刘元春强调,消费券是一种绑定效应,是必须进行消费才能获得的补贴,而过去几年,中国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实际低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如果居民对当前收入和未来收入很悲观,即使采取短期政策可能也难以产生短期的效应。而实际上,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居民收入增速不断下滑,确已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一大因素。牛播坤也介绍,相较于中高收入人群,中国低收入人群工资的增速已经从8%下滑至接近0%。
对此,刘元春指出,GDP名义增速快速回落,收入收缩是必然现象。特殊时期,企业的资产负债压力很大,优先控制成本,也出现大量“颗粒无收”的失业现象,以及一些超饱和就业中的“保工停薪”现象。过去几年,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以扩投资、保市场主体作为落脚点,居民转移支付力度实际上没有强化。因此,在收入分配格局里,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持续压缩。未来,必须从总量和结构性出发补足居民收入的一些缺口。通过中长期收入分配改革,改变“穷居民,富企业,强政府”的格局;以消费券、消费税减免和购置税减免作为短期刺激政策主体,再加上收入政策的直达方式启动扩消费。
刘元春认为,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实行全民收入计划,补贴达到公民每年收入近30%的水平。必须聚焦特殊人群、特殊项目,尤其针对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的人群,将弹药用到最有效的项目上。例如可以针对一些特困人群、低保人群、农民工、小业主、大学生人群、失业率较高的人群进行专门补贴。此外,中国装修周期是10-12年,今年是第二轮居民装修周期开启之年,可以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推出大刀阔斧的刺激方案,同时对新一轮居民的家装以及与居住相关的耐用品等,进行新一轮的消费刺激。
直播中,专家们也强调房地产消费的恢复至关重要。连平指出,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房地产全面下行。房地产对于本轮经济下行带来的负面效应一点都不亚于疫情冲击。目前,各类救市政策不断出台,金融支持也达到相当大的力度,未来更重要的还是销售。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放宽限制需求的政策,以更多优惠而便利的条件来推动房市交易。
2023年赤字率不低于3%,中小企业会有更多获得感
扩消费如此重要,那么,2023年的财政政策会主要围绕促消费展开吗?
刘元春认为,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财政部会议精神可以明显看出,2023年的财政政策从赤字率、专项债、贴息方面会更加加力。财政政策会从过去以扩投资、保市场主体为主体快速向扩消费转变。但扩投资依然是重要工作,扩消费并不意味着扩投资的缩小。
连平分析,2022年财政赤字率最初定为2.8%,但最终的实施力度大大超过这一数据。他预计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更加明显加力,领域还会扩围。“2023年财政支出总体安排可能一点都不会比最近这一两年来得低。总体应该基本和2020年的水平差不多。”
连平指出,最近几年的财政赤字,包括广义的财政赤字都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但直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杠杆状况一直处在相对偏低的情形;未来应该提高政府部门杠杆水平,财政进行更多的扩张,以此帮助减轻企业、居民的债务压力,从而支持实体经济运行。
连平认为,2023年的赤字率有必要达到3%,甚至有必要达到3.2%。此外,预计2023年的专项债规模将达到4万亿的水平。除了地方政府举债,还需要中央财政更多发力。
刘元春判断,多重救市目标会要求财政赤字率不低于3%。此外,专项债主要用于基建投资和一些重要项目,2022年定的规模是3.65万亿元,实际发行规模4万亿。2023年需要考虑专项债规模是否维持在3.8万亿-4万亿间,因为投资不能停止,否则会烂尾。
“消费除了依托赤字率,还很重要的是特别国债要不要实施。”刘元春分析,2023年地方政府财政支撑力依然会偏弱,中央财政加力以及启动一些特别项目会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发行特别国债,连平也认为,这不失为一个重要选项。近三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维持着较为强有力的发行状态,接下来,杠杆水平更低的中央政府更有能力去举债。而且,中央发行特别国债,市场定价和地方专项债也不一样,可以相应减少还本付息的压力。
2023年财政有望加力扩张,政策赋能中小企业也有望进一步加力。
刘元春指出,财政除了减税降费还需要一些新思路,不仅在财政收入端发力,也在支出端做文章。比如针对一些中小企业的直补以及资金启动出台新政策。因此,2023年财政加力推出了贴息,这将有助于中小企业的重启以及流动性的改善。此外,对中小企业的采购要大幅度地提升。房租资金成本、小微信贷成本方面,也可以有进一步考虑的空间,
连平建议,现有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延期。同时,财政投入可以考虑在保证企业员工薪酬发放方面给予直接支出。货币政策方面,接下来还可以继续通过再贷款等方式,更多地拓展对中小微民营企业信贷的支持范围,降低融资成本。
“2023年,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主体的获得感会有根本性的改善。”刘元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