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金融界主办的“第十一届金融界领航中国ESG年会”召开,博时基金境外投资部高级研究员董玥莹出席演讲并发言。
董玥莹表示,过去两年,国内公募、私募基金在ESG投资方面的认知和部署都有全面快速发展,多数机构倾向于将绿色投资嵌入现有投研与风险管理体系中。截至2021年底,具有绿色、可持续、ESG投资方向的公私募基金规模合计约8600亿元,同比增长48.7%。
“尽管ESG投资在国内迅速发展,但是国内投资人、投资机构践行ESG投资仍面临较多挑战。”董玥莹指出,一是ESG投资理念认知不足,二是ESG信息缺失,三是缺乏ESG绩效判断标准。
国内ESG投资发展迅速,但仍存三方面挑战
“ESG投资策略在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范围内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PRI签署规模不断扩大,ESG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董玥莹介绍到。
截至2022年5月末,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ESG投资倡议已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500家机构成为签署方,旗下管理的资产总额突破130万亿美元。
ESG投资规模方面,2016至2020年期间,全球主要国家地区的ESG投资规模不断上升,期间可持续投资规模增速大幅超过了投资总规模增速。可持续投资规模占总投资规模的比重亦不断攀升,从2016年的27.9%攀升至2020年的35.9%。
董玥莹表示,可持续投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可持续投资发展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社会经济转型、监管政策趋严和公众意识的提升。
自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ESG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双碳目标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国内资管机构快速拥抱及实践ESG投资理念。
尽管ESG投资在国内迅速发展,但董玥莹指出,国内投资人、投资机构在践行ESG投资方面,仍面临ESG投资理念认知不足、ESG信息缺失以及缺乏ESG绩效判断标准的挑战。
一是ESG投资理念认知不足。部分投资人对ESG投资理念认知仍然不强,ESG投资与财务回报之间的关联不明晰,因此开展ESG投资的意愿较低。
二是ESG信息缺失。由于国内上市企业并未强制要求披露ESG信息,且并未出台统一的ESG披露标准,因此金融机构较难获得可比性、一致性高的ESG信息。
三是缺乏ESG绩效判断标准。金融机构以及评级机构对ESG指标制定和加权方式不同,这往往导致一家ESG表现良好的企业在另一个ESG评级体系中得到的分数较低。
博时积极践行ESG,可持续投资已纳入公司战略
董玥莹介绍到,在开展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投资研究方面,博时积极向监管部门、研究机构、学术平台等提供绿色金融、可持续投资信息披露、积极股东主义等议题的研究支持,与国内行业协会等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标准的落地,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在ESG战略与发展规划方面,博时主动融入股东招商局集团的整体绿色战略行动方案,聚焦绿色可持续投资,设定了“2025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2030年完成组合碳排放基准测定及目标设定”的具体目标,将可持续投资纳入公司战略。
在ESG投资政策与治理框架方面,博时构建了一系列系统且可执行的ESG投资政策,明确相关人员和部门职责,妥善开展ESG投资。博时采取高层领导、专职团队及各部门统筹配合的组织架构管理责任投资相关事宜。
在ESG投研管理方面,博时在投前阶段,对公司进行可持续分析评价;在投中阶段,对所有主动管理权益基金建立了ESG量化筛选标准;在投后阶段,密切跟踪公司情况,通过投票和沟通督导促进被投公司改进可持续表现。
在ESG评价体系方面,博时内部ESG评价体系参考国际主流MSCI ESG框架设计,考虑了PRI、SDGs等ESG倡议中重点提到的内容,并在海外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特色进行改良。
董玥莹表示,绿色投资是博时的重要投资方向之一,目前博时已发布权益类绿色基金6只,规模合计近15亿元。未来博时将密切关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过程中绿色金融相关领域的产业动态和项目热点,更新优化投资策略,适时推出风格清晰的主动管理型主题或行业基金。